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54 毫秒
1.
瓦氏雅罗鱼Leuciscus waleckii是一类对高碳酸盐水环境具有耐受力的鱼类。为明确其在高碱环境下各项生理反应和健康状况,本研究对瓦氏雅罗鱼的两种地理种群达里诺尔湖瓦氏雅罗鱼(简称碱水雅罗鱼, Alkaline Water, AW)和松花江瓦氏雅罗鱼(简称淡水雅罗鱼, Fresh Water, FW)进行2个NaHCO_3碱度组(30 mmol/L和50 mmol/L)和1个淡水对照组20 d的碱胁迫实验,通过酶标仪对血清中的碱性磷酸酶(AKP)、酸性磷酸酶(ACP)、尿素氮(BUN)、血氨(Amon)和乳酸脱氢酶(LDH)进的活性进行测定。结果表明,在高碳酸盐碱度环境下,碱水、淡水两种瓦氏雅罗鱼的AKP、ACP、BUN和Amon均呈现碱胁迫组高于对照组的变化,并且两种瓦氏雅罗鱼的指标在30 mmol/L具有显著差异(P0.05),其中BUN与Amon还呈现出30 mmol/L组高于50 mmol/L组的趋势。LDH的变化不明显。综合来看,达里诺尔湖瓦氏雅罗鱼对碳酸盐胁迫的适应能力与松花江瓦氏雅罗鱼明显不同,碱水雅罗鱼对碱水环境启动了一定程度的调控机制,对高碳酸盐碱度具有更高的耐受能力。  相似文献   

2.
滩头鱼Leuciscus brandti(Dybowski)又名勃氏雅罗鱼、三块鱼,地方名:大红线、高丽细鳞等。该鱼是鲤科鱼类唯一溯河产卵的鱼类,分布于我国图们江及绥芬河流域下游。与国内的内蒙瓦氏雅罗、新疆的高体雅罗等所有雅罗鱼比较,该鱼突出特点是体型最大;色彩艳丽,身体两侧有纵向红色彩带;肉味鲜美,不饱和脂肪酸含量高;杂食性,易驯化,垂钓时上钩率高;海淡水均町生长,耐盐、碱。勃氏雅罗鱼是集观赏、美食、垂钓为一体的优质鱼类,具有广阔的养殖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3.
达里诺尔湖和岗更湖瓦氏雅罗鱼同工酶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瓦氏雅罗鱼是一种耐盐碱性很强的鱼类,本文采用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法(PAGE)比较研究了淡水水域(岗更湖)和盐碱水水域(达里诺尔湖)中瓦氏雅罗鱼的同工酶,旨在明确瓦氏雅罗鱼在盐碱水域和淡水水域中同工酶的不同,为瓦氏雅罗鱼的耐盐碱机理做基础研究,同时也为瓦氏雅罗鱼在内陆水域的引种与放流提供科学的指导依据。通过比较研究达里诺尔湖和岗根湖的瓦氏雅罗鱼(Leuciscus waleckii)骨骼肌、肝脏、心肌组织中过氧化物酶(POD)、酯酶(EST)、乳酸脱氢酶(LDH)、苹果酸脱氢酶(MDH)的差异,得出结果:两湖中瓦氏雅罗鱼的同工酶表达具有差异性,其中EST图谱的差异最大,LDH、POD的图谱也存在差异性,而MDH图谱差异不显著。试验表明,两湖中瓦氏雅罗鱼的过氧化物酶(POD)、酯酶(EST)、乳酸脱氢酶(LDH)同工酶存在差异性,而苹果酸脱氢酶(MDH)的差异不显著。  相似文献   

4.
选用5个瓦氏雅罗鱼(Leuciscus waleckii Dybowski)微卫星标记和13个草鱼微卫星标记,对分别采自内蒙古境内的达里湖和乌苏里江抚远江段的各15尾野生瓦氏雅罗鱼个体进行STR-PCR分析。结果显示,18个微卫星标记共检测到111个等位基因,平均每个基因座扩增得到6.1667个等位基因,观测杂合度(H o)0.1000~0.9333,平均为0.5315;期望杂合度(H e)0.0966~0.9328,平均为0.6298;多态信息含量(PIC)0.0905~0.9113,平均为0.5774;乌苏里江群体的平均等位基因数和平均观测杂合度分别为5.5556和0.5778,达里湖群体的平均等位基因数和平均观测杂合度均低于乌苏里江群体的平均等位基因数和平均观测杂合度,分别为4.3889和0.4852。2个群体间的遗传距离(D c)为0.2550。个体聚类结果显示,达里湖雅罗鱼所有个体聚为一簇,乌苏里江雅罗鱼所有个体聚为一簇。群体间的遗传分化指数(F st)为0.0855,数值介于0.05~0.15,N m值为2.6749,表明这2个群体处于中等分化,存在一定程度的基因交流。对2个群体的基因型进行了Hardy-Weinberg平衡的卡方检验,结果表明两群体均在一定程度上偏离了平衡。  相似文献   

5.
2017年5月—2018年1月,在内蒙古达里湖采集瓦氏雅罗鱼404尾,取出微耳石清洗、烘干、称量质量后,先用热熔胶定于载玻片上打磨后,再热熔胶高温熔化取下耳石,用透光率更高的透明指甲油固定、打磨,至出现清晰轮纹,读取鱼类年龄。分别采用4种方程(直线、幂函数、指数函数和多项式)回归拟合耳石质量与体长、年龄之间的关系,得出瓦氏雅罗鱼耳石质量( m O)与年龄( A )之间的函数关系式: m O =-0.0445 A 2 +1.9601 A -1.3978( r^( 2) =0.8772)。基于拟合方程和各龄组耳石质量和体长统计图表结果,证明瓦氏雅罗鱼耳石质量可用于鉴定其年龄。利用耳石质量推算鱼类年龄,将推算年龄与耳石年轮读取年龄进行对比,结果表明,瓦氏雅罗鱼耳石质量可以直接推断鱼的年龄,是一种快速简单且稳定的年龄鉴定方法。  相似文献   

6.
本研究以瓦氏雅罗鱼和高体雅罗鱼为试验材料,进行了自交、正反交苗种繁育试验,成功获得了自交和杂交苗种,并对比了不同苗种的早期生长速度,旨在为雅罗鱼苗种繁育和杂交育种提供参考。一、材料与方法1.亲鱼的来源与规格瓦氏雅罗鱼和高体雅罗鱼分别引自鸭绿江和额尔齐斯河水系,瓦氏雅罗鱼亲鱼全长(28.00±1.41)厘米,个体重(275.74±44.72)克;高体雅罗鱼亲鱼全长(29.33±0.47)厘米,个体重(308.35.74±21.24)克。  相似文献   

7.
为了从不同层面解析达里湖瓦氏雅罗鱼(Leuciscus waleckii)耐高碱的生理机制,本研究对达里湖瓦氏雅罗鱼在2个时间段(22 d和60 d)和3个不同浓度碳酸盐碱度(18 mmol/L、30 mmol/L和50 mmol/L)胁迫下的15种血浆游离氨基酸(PFAAs)含量的变化趋势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血浆PFAAs总量随着碱度的上升而显著增加,而且随着胁迫时间的延长,由必需氨基酸增量为主转向非必需氨基酸增量为主;作为能量代谢的主要底物,非必需氨基酸中的脯氨酸(Pro)和缬氨酸(Val)含量随着碱度的增加而显著增加(P0.05),尤其是Pro在碱度胁迫组中的含量增幅为对照组的23倍。本研究结果表明,达里湖瓦氏雅罗鱼在高碱环境胁迫下,提高血浆中非必需氨基酸的含量作为能量来源,可能是其适应高碱环境的主要策略之一。同时,初步探讨了发生显著变化的游离氨基酸可能参与的生理过程,为从氨基酸代谢组学角度解析瓦氏雅罗鱼耐高碱的生理和分子机制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8.
在水温19℃下,将体质量为(22.24±4.68)g的达里诺尔湖瓦氏雅罗鱼Leuciscus waleckii(碱水种)和松花江瓦氏雅罗鱼(淡水种)暂养在42.6cm×28.4cm×29.3cm的循环可控水族箱中,将水的碱度由不添加NaHCO_3的对照组(C_A0)、以5 mmol/d的速度缓慢提升至NaHCO_3碱度30 mmol(C_A30)和50 mmol(C_A50)后维持各碱度22d,观察和比较在不同碳酸盐碱度胁迫下肾和肠组织结构的差异及肠内容物pH的变化,以阐明肾和肠组织在瓦氏雅罗鱼耐中、高碱度过程中的作用。显微结构显示,(C_A0)对照组碱水与淡水雅罗鱼的肾脏较为饱满,毛细血管发达,肾小球和肾小管完整;随着碱度升高,两种实验鱼的肾小球和肾小管均明显皱缩,其中碱水种在C_A50时收缩程度更为明显。正常条件下,两种雅罗鱼的肠道完整,纹状缘发达,肠粘膜褶皱呈纵向"Z"字形。从前肠到后肠,黏膜褶皱高度逐渐降低,纵肌变薄,环肌变厚,前肠和中肠可见杯状细胞;随着碱度升高,杯状细胞数量显著增加,尤其是中肠,碱水种后肠也出现了少量杯状细胞,而淡水种后肠则未见杯状细胞。两种雅罗鱼前肠、中肠、后肠pH呈现低-高-低的变化趋势。综上所述,碱水与淡水雅罗鱼在碱度胁迫下肾机能降低,尽管碱水种肠杯状细胞随着碱度的升高而增加,但未检测到肠内容物pH升高的变化趋势。因此,本研究尚不支持肠道参与瓦氏雅罗鱼耐碱过程的渗透压调节。  相似文献   

9.
为了解瓦氏雅罗鱼对盐碱水体的适应性,在吉林西部盐碱水体三王湖中移入瓦氏雅罗鱼(Leuciscus waleckii),通过对其生长、食性和生态位的研究,分析其对三王湖的适应情况,并与吉林东部老龙口水库的瓦氏雅罗鱼野生群体相比较.结果显示,两个水体中瓦氏雅罗鱼的生长均属于非等速生长类型中的正异速增长,肥满度指数没有显著性...  相似文献   

10.
为探究瓦氏雅罗鱼(Leuciscus waleckii) slc26基因家族在Cl、HCO3等阴离子转运过程中的作用机制,基于瓦氏雅罗鱼基因组及转录组数据,结合生物信息学方法对slc26家族进行了基因鉴定、表达及进化分析。利用同源比对的方法,从瓦氏雅罗鱼基因组中共鉴定到10个slc26基因家族成员,分布在瓦氏雅罗鱼的6条染色体上,分别命名为slc26a1、slc26a2、slc26a3.1、slc26a3.2、slc26a4、slc26a5、slc26a6、slc26a6l、slc26a10和slc26a611。系统发育和模体分析显示,slc26a3.1、slc26a3.2和slc26a4同源性较高,slc26a5、slc26a6和slc26a6l同源性较高,slc26a1、slc26a2和slc26a10同源性较高,而slc26a11与其他9个基因的同源性相对较低,单独聚类;RNA-seq和实时荧光定量分析显示,50 mmol/L Na HCO3碱度胁迫下瓦氏雅罗鱼slc26家族不同成员呈现出...  相似文献   

11.
以初始体重为(3.70±0.01)g的半滑舌鳎(Cynolossus semilaevis Günter)幼鱼为实验对象,研究小麦胚芽油替代鱼油对其生长、体成分、血清生化指标及脂肪代谢酶的影响。以添加7.5%的鱼油组为对照组,用小麦胚芽油分别替代0、20%、40%、60%、80%、100%的鱼油配制成6组等氮等能饲料,在海水循环养殖系统中进行68 d的养殖实验。结果显示:饲料中小麦胚芽油替代鱼油对半滑舌鳎幼鱼存活率无显著影响;随着替代水平的升高,特定生长率和蛋白质效率降低,饲料系数升高。各组间脏体比、肝体比和肥满度均无显著性差异。肝脂肪含量随替代水平的升高而升高,而全鱼脂肪含量降低;80%和100%替代组全鱼水分含量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随着饲料中小麦胚芽油水平的升高,鱼体组织中亚油酸和亚麻酸含量显著升高(P0.05),EPA和DHA含量显著降低(P0.05)。各组间血清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碱性磷酸酶和溶菌酶活性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80%和100%替代组甘油三酯和总胆固醇含量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血清丙二醛含量呈降低趋势。随着替代水平的升高,肝脂蛋白酯酶、肝酯酶、总酯酶、脂肪酸合成酶以及肠道脂肪酶活性升高。研究表明,在本实验条件下,小麦胚芽油可替代60%的饲料鱼油而不影响半滑舌鳎幼鱼的生长;小麦胚芽油的添加,促进了鱼体脂肪代谢,抑制脂质过氧化作用,但显著改变了鱼体脂肪酸组成。  相似文献   

12.
以酪蛋白和明胶为蛋白源,七水硫酸锌(Zn SO4·7H2O)为Zn源,分别配制成7种Zn含量(7.4 mg/kg、20.3 mg/kg、32.1 mg/kg、51.0 mg/kg、84.4 mg/kg、169.7 mg/kg、332.4 mg/kg)的半纯化饲料,投喂初始体重为(3.6±0.1)g团头鲂(Megalobrama amblycephala)12周,考察Zn对团头鲂幼鱼生长性能、血清生化指标和抗氧化功能的影响,确定团头鲂幼鱼对饲料Zn的需要量。结果表明,随着饲料Zn含量增加,团头鲂增重率、特定生长率和全鱼Zn含量呈先增加后稳定的趋势;全鱼水分含量显著降低(P0.05),粗蛋白含量显著增加。饲料Zn含量对团头鲂饲料系数无显著影响。饲料中添加Zn显著影响血清总蛋白、尿素氮、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总胆固醇以及甘油三酯含量,而对血清白蛋白含量和碱性磷酸酶活性无显著影响。随着饲料中Zn含量的增加,团头鲂肝丙二醛含量显著降低(P0.05),而肝过氧化氢酶和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在各处理间均无显著差异。折线回归分析表明,团头鲂幼鱼(体重3.6~26.7 g)获得最佳生长时对饲料Zn需要量为32.6 mg/kg,获得最大鱼体Zn含量时Zn的需要量为47.6 mg/kg。本研究旨在确定团头鲂幼鱼对饲料中Zn的需要量,为配制团头鲂高效环保饲料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3.
通过组织切片、酶联免疫吸附及荧光定量PCR等方法,研究了尼罗罗非鱼(Oreochromis niloticus)卵巢发育过程中性类固醇激素(雌二醇E2、孕酮P)、卵黄蛋白原(Vtg)含量及Vtg mRNA相对表达水平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尼罗罗非鱼性腺指数(GSI)与卵巢成熟发育间呈同步性变化,Ⅴ期达到峰值。血清中E2含量自卵巢Ⅱ期开始显著升高,Ⅳ期达到峰值,Ⅴ期后显著下降;血清P含量自卵巢Ⅱ期开始不断升高,Ⅴ期达到峰值,Ⅵ期显著下降;E2、P分别在卵巢成熟发育前期与后期发挥作用。肝中Vtg含量先升、后降,Ⅳ期达峰值;血清、卵巢中Vtg含量均自Ⅱ期开始增加,Ⅴ期达峰值,Ⅵ期显著降低;不同组织中Vtg含量变化与卵巢成熟发育间存在密切关联。肝中Vtg mRNA表达水平在Ⅲ期达到峰值,Ⅳ期后持续下调;卵巢中Vtg mRNA表达水平相对较低,Ⅴ期达到峰值;初步推测肝、卵巢同是尼罗罗非鱼Vtg合成部位,肝是Vtg合成的主要器官,在卵黄积累阶段最为活跃,而卵巢Vtg合成水平相对较低。  相似文献   

14.
西藏雅鲁藏布江双须叶须鱼的年龄结构与生长特征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根据2008–2009年、2012年以及2013年采自雅鲁藏布江水系的956尾样本对双须叶须鱼(Ptychobarbus dipogon)的年龄结构和生长特征进行研究。雌性渔获物体长范围为146~569 mm,雄性渔获物体长范围为167~506 mm,性别未辨渔获物体长范围为78~297 mm;耳石上的年轮形成于每年的3–6月份;估算的雌性群体年龄范围为3~24龄,雄性群体年龄范围为3~13龄,性别未辨群体年龄范围为2~6龄。体长(Ls)–体重(W)方程分别为:W=2.494×10–5Ls2.877(雌性),W=2.790×10–5Ls2.856(雄性);拟合出来的von Bertalanffy生长方程为:Lt=606.9[1–e–0.114(t+0.163)],Wt=2538.4[1–e–0.114(t+0.163)]2.88(雌鱼);Lt=496.3[1–e–0.162(t–0.018)],Wt=1391.1[1–e–0.162(t–0.018)]2.86(雄鱼)。估算的雌鱼和雄鱼的拐点年龄分别为9.1龄和6.5龄,对应的体长和体重分别为396.0 mm、743.6 g和322.5 mm、406.3 g。研究表明,双须叶须鱼种群结构趋向低龄化,可能受全球气候变化、生物入侵和过度捕捞等因素的影响。针对这些影响因素,本研究提出了相应的渔业管理措施。  相似文献   

15.
浙闽沿海葡萄牙牡蛎群体遗传结构及种群历史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双  李琪  于红  孔令锋 《中国水产科学》2015,22(6):1260-1269
利用线粒体细胞色素氧化酶亚基因(mt COI)对浙闽沿岸5个葡萄牙牡蛎(Crassostrea angulata)自然群体的遗传结构及其种群历史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葡萄牙牡蛎群体的遗传多样性处于较高水平,在183条序列中检测到44个多态性位点,共定义了39个单倍型;平均单倍型多样度和平均核苷酸多样度分别为0.8524和0.00406,平均核苷酸差异数在不同群体内差异较小。AMOVA分析显示,绝大多数的遗传变异都来自于群体内个体间(91.94%),组间和组内群体间均不存在明显的遗传分化。两两群体间的ΦST值较低(–0.01193~0.11486),但宁德群体与其他群体间出现了显著的低程度遗传差异。单倍型网络关系图整体上呈星状拓扑结构,不同地理来源的单倍型无明显分支。贝叶斯系统发生树上,各单倍型交错分布,没有表现出明显的地理分化。中性检验和错配分析均表明葡萄牙牡蛎群体经历了历史扩张,扩张时间在更新世末期的25万到21万年前。  相似文献   

16.
对从凡纳滨对虾(Litopenaeus vannamei)肠道中分离出的鲍鱼希瓦氏菌(Shewanella haliotis)、蜡样芽孢杆菌(Bacillus cereus)和双壳气单胞菌(Aeromonas bivalvium)3株有益菌株,利用正交设计得到9种复合比例,通过饲料中添加上述9种比例混合的菌体(菌数总量为109 cfu/g)饲喂凡纳滨对虾,经过28 d养殖实验,评价其对凡纳滨对虾生长、免疫指标的影响。随后,利用氯化铵调节水体氨氮浓度至26.67 mg/L,经过16 d的氨氮毒性实验,研究不同比例复合益生菌对凡纳滨对虾抗氨氮能力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9个复合益生菌实验组的增重率和特定生长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并且以3株菌菌数6︰1︰3比例效果较好;不同配比的复合益生菌能够显著提高酸性磷酸酶(ACP)、碱性磷酸酶(ALP)、总超氧化物歧化酶(T-SOD)活力(P0.05),并表现出了不同的影响效果,其中,3株菌菌数(菌数总量为109 cfu/g,下同)2︰3︰3、4︰2︰3及6︰1︰3比例对ACP活力具有显著促进作用(P0.05),3株菌菌数4:2︰3和6︰1︰3比例对ALP活力具有显著促进作用(P0.05);3株菌菌数2︰1︰1比例对T-SOD活力具有显著促进作用(P0.05);各比例的复合菌对溶菌酶活力的影响不显著(P0.05);氨氮浓度26.67 mg/L条件下,不同比例复合菌组对虾累计存活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其中以3株菌菌数4︰3︰1和6︰3︰2比例组累计存活率较高,即抗氨氮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17.
采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及cDNA末端快速扩增(RACE)技术克隆了中国大鲵(Andrias davidianus)Sox19基因全长cDNA序列,并进行各组织间的表达分析。中国大鲵Sox19基因全长1290 bp,ORF长858 bp,编码285个氨基酸,位于39~109位的HMG-box是其主要功能区。氨基酸序列分析表明,其与舌齿鲈(Dicentrarchus labrax)、斑马鱼(Danio rerio)及红鳍东方鲀(Takifugu rubripes)的相似度分别为64%、58%、55%。采用邻接法对不同物种的Sox19编码区序列构建分子系统树发现:中国大鲵Sox19基因属于较早从鱼类分化出来的基因,表明Sox19基因从中国大鲵到鱼类的进化速度比较快。荧光定量PCR结果显示,Sox19在所有检测的组织中均有表达,且在心脏中的表达量最高,卵巢中次之,肾脏中的表达量略高于肠道。中国大鲵Sox19基因的发现打破了Sox19基因一直被认为是鱼类所特有基因的观点,填补了两栖类有关此基因的空白,为更进一步的了解Sox19基因在中国大鲵中的重要功能奠定了基础,同时Sox19基因还可作为研究中国大鲵早期胚胎神经系统发育情况的分子标记,为其他两栖类动物的研究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8.
三疣梭子蟹钙调蛋白基因的克隆及在蜕皮中的功能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基于转录组数据库信息,采用RACE技术克隆获得三疣梭子蟹(Portunus trituberculatus)钙调蛋白基因(PTCaM)。该基因cDNA全长1981 bp,包含450 bp的开放阅读框,编码149个氨基酸,预测分子量16.8 k D,理论等电点为4.09。对序列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发现,PTCaM是一个高度保守的序列,具有EF家族典型的EF-hand钙离子结合域。同源性分析结果表明,PTCaM基因编码的氨基酸与果蝇和中华绒螯蟹(Eriocheir sinensis)的Ca M氨基酸序列覆盖率高达100%,与凡纳滨对虾(Litopenaeus vannamei)、克氏原螯虾(Procambarus clarkia)和仿刺参(Apostichopus japonicus)覆盖率高达99%。系统进化表明,PTCaM基因氨基酸序列与凡纳滨对虾、中华绒螯蟹和克氏原螯虾聚为一支。通过分析不同蜕皮时期各个组织中PTCaM的表达情况得知,该基因在蜕皮时期的各个组织中均出现差异性表达,并且差异显著,说明该基因参与蜕皮调控过程。  相似文献   

19.
采用PCR特异性扩增获得中国近海鲱形目(Clupeiformes)2科6属7种的48条线粒体COI基因序列,结合从Gen Bank筛选出的4科40属83种的COI基因序列225条,对鲱形目鱼类的COI条形码基因特征、种内与种间遗传距离及其分子系统进化关系进行了分析,探索了DNA条形码技术在辅助鱼类物种鉴定和分类中的适应性。结果表明,4科41属90种273条COI基因序列的平均碱基组成为T:28.3%、C:28.3%、A:24.2%、G:19.2%,碱基组成表现出明显偏倚性。鲱形目鱼类种间的平均遗传距离为0.131,种内平均遗传距离为0.003,种间距离为种内距离的41倍;系统学分析结果显示,97.8%的鱼类在系统进化树上均为单系。可见,鲱形目鱼类DNA条形码符合物种鉴定的要求,且基于COI基因所建的NJ树对物种分类具有较为准确的辨识力。系统进化分析结果表明,COI基因不仅能够解决低阶分类单元的系统进化关系,对于高阶分类单元的系统分析研究结果也有一定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20.
抗迟缓爱德华氏菌病牙鲆家系的筛选与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牙鲆(Paralichthys olivaceus)养殖病害日益严重,迟缓爱德华氏菌(Edwardsiella tarda)是牙鲆养殖中的主要致病菌,带来了极大的经济损失,为了培育出对该病抵抗能力强的牙鲆新品种,2014年4–6月间,利用我们长期以来建立和筛选出来的牙鲆抗病群体和家系的亲鱼,通过杂交,自交,雌核发育建立47个家系,9–10月间,对其中39个家系进行感染实验,先用少量鱼进行预实验摸索出半致死浓度,然后再进行正式感染实验,感染数量为每个家系80尾。各家系的存活率范围为1.19%~51.19%,最终平均存活率为20.29%,认为存活率高于30%的7个家系为抗病力强家系,存活率在20.29%~30%的9个家系为抗病力一般家系,平均存活率以下的23个家系为抗病力弱家系。1406#家系抗病力最强,它为1005#家系的自交后代,而其他抗病力强家系也大多是1005#、09104#、0915#的后代。而09104#为0768#的后代,并且0768#抗鳗弧菌病能力强。1005#为韩国群体自交后代,0915#为韩国群体和日本群体杂交后代。这些抗病力强的牙鲆可以作为新品系进行推广养殖,可望减少牙鲆腹水病发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