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斑节对虾家系氨氮耐受性的比较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以非洲(F)、泰国(T)、印尼(Y)3个地理群体的野生斑节对虾(Penaeus1Ttonodon)为亲本构建家系,通过96h氨氮急性毒性试验对其中45个家系进行氨氮耐受性的比较研究。结果表明,在96h高氨氮的胁迫下各家系的死亡率为15.56%~100%,斑节对虾家系间对氨氮的耐受性差异极显著(P〈0.01)。其中死亡率低于30%的高氨氮耐受性家系有7个,死亡率在30%~60%的中等氨氮耐受性家系有29个,死亡率高于60%的低氨氮耐受性家系9个。不同父本和母本来源的家系氨氮耐受性由高到低分别为来源非洲、印尼和泰国。不同交配组合氨氮耐受性由高到低分别为F♀×F♂、Y♀×Y♂、Y♀×T♂、T♀×Y♂和T♀×T♂。对印尼和泰国杂交组合家系的氨氮耐受性进行杂交优势分析,结果表明,杂交组合在氨氮耐受性表现出一定的杂交优势(1.98%~19.80%),其中Y♀×T♂组合的杂交优势高于T♀×Y♂组合。  相似文献   

2.
以不同比例大豆浓缩蛋白和花生麸为混合植物蛋白源替代不同水平鱼粉,并添加包膜赖氨酸和蛋氨酸,饲喂斑节对虾(Penaeus morlodoll)[(1.27±0.02)g]56d,研究不同鱼粉含量饲料对斑节对虾生长及非特异性免疫力的影响。结果表明:1)斑节对虾增重率(245.02%)、特定生长率(2.58%·d^-1)均在对照组获得最大值,显著高于除F1和F2组外的其他各组(P〈0.05)。当对虾摄食F1组饲料时饲料系数最小,显著小于F3~F5组(P〈0.05)。成活率在F4组最低,显著低于F0~F2组(P〈0.05),但与其他各组无显著性差异(P〉0.05);2)混合植物蛋白替代不同水平鱼粉的饲料对虾体成分无显著性影响(P〉0.05);3)肝脏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在F2组最高,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与其他各组差异不显著(P〉0.05)。肌肉中S01)活性在F5组最高,显著高于其他各组(P〈0.05),酸性磷酸酶(ACP)活性在F1组最高,显著高于F2~F4组(P〈0.05),溶菌酶(LSZ)活性在F4和F5组最高,显著高于F1D~F3组(P〈0.05)。根据斑节对虾的增电率和特定生长率得出用混合植物蛋白并添加包膜氨基酸可替代饲料中20%的鱼粉,且随着饲料中植物蛋向含量的增加,对虾非特异性免疫力增强。  相似文献   

3.
摘要:本文对中国南海海域5个斑节对虾野生群体(三亚群体(SY)、深圳群体(SZ)、阳江群体(YJ)、湛江群体(ZJ)、北海群体(BH))100个样品的 16SrRNA 序列进行PCR扩增,并对扩增产物进行了测序。用Clustal_X排序软件对测序所得的100个16S rRNA序列进行比对。通过ARLEQUIN软件对所得100个mtDNA16S rRNA序列进行比较分析,共检测出28个变异位点,19种单倍型。三亚、深圳、阳江、湛江以及北海等5个野生群体的核苷酸多样性(π)依次分别为0.00435,0.00586,0.01050,0.01081,0.01168。三亚、深圳、阳江、湛江以及北海等5个野生群体的单倍型多样性(H)依次分别为0.6895, 0.5211, 0.5737, 0.6000, 0.7211。对5个野生群体的16S rRNA序列进行FST分析,结果表明湛江、北海群体分别与三亚、深圳两个群体有显著的遗传差异,其余群体之间的遗传差异不显著。对5个群体进行AMOVA分析,结果表明5个群体间存在显著性遗传差异。对5个群体构建分子系统树,结果表明:三亚和深圳群体之间的亲缘关系最近;北海、湛江群体与三亚、深圳群体的亲缘关系很远。以上结果表明,中国南海海域5个斑节对虾野生群体可以为斑节对虾的选择育种提供两个基础群体:一个是三亚、深圳野生原种基础群体;另一个是湛江和北海野生原种基础群体。  相似文献   

4.
5个斑节对虾半同胞家系生长、消化及免疫的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中国海南省三亚海域野生斑节对虾(Penaeus monodon)为父母本,采取人工授精方法建立斑节对虾家系,对其中5个半同胞家系的生长、消化酶和免疫酶活性等性状进行研究。56 d养殖实验结束后,家系5(sy446-sy240)获得了最高的终末均重和增重率,并显著高于除家系1(sy474-sy240)以外的其它各个家系。不同家系斑节对虾肝胰腺和肠道的蛋白酶、淀粉酶和脂肪酶活性及血淋巴的免疫酶活性均有显著性差异,其中家系1的各种消化酶活性均处于中上水平,而家系5则处于较低水平;家系2(sy440-sy240)的各种免疫酶活性最高,家系1和家系5的免疫酶活性也处于较高水平。结果表明,家系1具有较好的生长和消化酶活性,家系2具有较好的与抗逆、抗病能力相关的免疫酶活性,而家系5具有最佳生长性能,可结合选育目标作为优良家系进行利用。  相似文献   

5.
研究了选育出的生长速度不同的9个斑节对虾(Penaeus monodon)家系在蛋白含量为34%、38%和42%饲料的饲喂下,其生长、生长激素基因(GH)、组织蛋白酶-L(Cathepsin-L)、胰蛋白酶(Trypsin)等基因的表达量及生长和基因表达量之间的相互关系。结果表明:1)斑节对虾的生长、3种基因的表达量与饲料中蛋白质含量均呈显著的正相关关系(P0.05);2)随着饲料蛋白质含量的增加,不同斑节对虾家系之间的生长差异和3种基因表达量的差异减小,相同斑节对虾家系在不同蛋白含量饲料的饲喂下,其特定生长率和基因表达量均具有显著性的差异(P0.05);3)选育的9个家系斑节对虾的生长在家系和蛋白质含量这两个因素间没有显著性的交互作用(P0.05),但是肝胰腺和肠道中3种基因的表达量在家系和蛋白质含量这两个因素间具有极显著的交互作用(P0.01),其中,饲料蛋白质含量因素对GH和Trypsin两个基因表达量的贡献率是家系因素的1.31~3.66倍,而饲料蛋白质含量因素对Cathepsin-L基因表达量的贡献率是家系因素的0.06~0.54倍。  相似文献   

6.
蛋白水平对不同斑节对虾家系生长与消化酶活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究饲料蛋白水平与不同斑节对虾(Penaeus monodon)家系生长和消化酶之间的关系,研究了3种蛋白水平(34%、38%、42%)的饲料对16个斑节对虾家系的生长性状以及胃和肝脏消化酶活性的影响。经过56 d的养殖实验,结果表明:(1)随着蛋白水平的升高,所有斑节对虾家系的特定生长率均有所增加,F1、F2、F4、F7、F12、F13、F15等7个家系的特定生长率在34%、38%、42%3种蛋白水平组未见显著性差异(P>0.05),其余家系在3种或者其中的2种饲料之间有显著性差异(P<0.05);(2)斑节对虾特定生长率在家系和饲料蛋白质水平这两个因素间交互作用不显著(P=0.974);(3)所有斑节对虾家系的蛋白酶活性均随着饲料蛋白含量的增加而增加,淀粉酶活性有所下降,但规律不明显;(4)13个斑节对虾家系的肝脏蛋白酶活性、14个家系的胃蛋白酶活性均与家系特定生长率有着极显著的相关性(P<0.01),淀粉酶活性和特定生长率的相关性远小于蛋白酶活性。  相似文献   

7.
为研究三亚(S)、泰国(T)、印尼(Y)和非洲(F)4个斑节对虾地理群体的形态亲缘关系,实验运用多元分析方法,采用8个测量性状4个斑节对虾地理群体杂交与自交的10个F1形态进行了比较研究。方差分析结果显示,三亚和非洲杂交SF(S♀×F♂)与泰国和非洲杂交TF(T♀×F♂)的F18个性状无显著性差异(P>0.05),但与以S、T、Y为亲本的7个杂交与自交F1间存在显著差异性(P<0.05)。斑节对虾形态特征主成分分析,共构建了2个主成分,累积贡献率为72.54%。主成分1主要反映了斑节对虾第三腹节长(TSL)、第二腹节长(SSL)、第六腹节长(SISL)和头胸甲宽(CW)特征,方差贡献率48.15%;主成分2反映了体长与头胸甲长的变化,方差贡献率24.39%。10个F1辨别准确率较低。聚类分析结果显示,ST(S♀×T♂)、TS(T♀×S♂)、TT(T♀×T♂)的F1形态距离最近,首先聚为一支,SF、TF、YF(Y♀×F♂)的F1形态距离较近,聚为另一支。  相似文献   

8.
分别向凡纳滨对虾(Litopenaeus vannamei)养殖水体中添加芽孢杆菌(处理A)、芽孢杆菌+粉碎甘蔗渣(处理B)、芽孢杆菌+粉碎-蒸煮甘蔗渣(处理c),检测养殖环境中的氨氮、亚硝态氮和硝态氮含量、水体中总菌数、水体中絮团含量和对虾生长指标,评估添加甘蔗渣和芽孢杆菌对对虾生长及养殖环境的影响。60天的养殖结果表明,养殖前期处理组B、处理组c的氨氮(TAN)浓度显著低于处理组A(P〈0.05);甘蔗渣和芽孢杆菌的添加能够提高水体中生物絮团含量,养殖10天以后,处理组B和处理组C的生物絮团含量分别维持在6-3~20 ml/L、8.3~30 ml/L,各时期都显著高于处理组A(维持在2.7~8.3 ml/L)(P〈0.05);处理组B、处理组c收获时对虾平均体重分别为8.56±0.21 g、8.84±0.26 g,显著大于处理组A(7.66±0.40 g)(P〈0.05)。  相似文献   

9.
测定了海南岛南部海域野生斑节对虾(Penaeus mofbodon)亲虾在卵巢发育不同阶段的全虾、肝胰腺和卵巢的氨基酸组成。结果表明,在卵巢发育初级阶段(含I期和Ⅵ期)、中级阶段(含Ⅱ期、Ⅲ期和Ⅳ期)和高级阶段(V期)斑节对虾全虾样品中,牛磺酸(Tau)质量分数差异显著(P〈0.05),由高到低为中级阶段〉高级阶段〉初级阶段;而其他的氨基酸质量分数、氨基酸总量和必需氨基酸总量略有变化,但差异不显著(P〉0.05)。肝胰腺和卵巢氨基酸总量随着性腺发育逐渐上升,临产时(V期)下降,但差异不显著(P〉0.05)。中级阶段卵巢中的天门冬氨酸(Asp)、谷氨酸(Glu)、脯氨酸(Pro)、酪氨酸(Tyr)和赖氨酸(Lys)等5种氨基酸质量分数处于峰值。  相似文献   

10.
对中国南海海域5个斑节对虾野生群体三亚群体(SY)、深圳群体(SZ)、阳江群体(YJ)、湛江群体(ZJ)、北海群体(BH)100个样品的16S rRNA 序列进行PCR扩增,并对扩增产物进行了测序.用CLUSTAL_X排序软件对测序所得的100个16S rRNA序列进行比对.通过ARLEQUIN软件对所得100个16S rRNA序列进行比较分析,共检测出28个变异位点,19种单倍型.三亚、深圳、阳江、湛江以及北海等5个野生群体的核苷酸多样性(π)依次分别为0.004 35,0.005 86,0.010 50,0.010 81,0.011 68.三亚、深圳、阳江、湛江以及北海等5个野生群体的单倍型多样性(H)依次分别为0.689 5, 0.521 1, 0.573 7, 0.600 0, 0.721 1.对5个野生群体的16S rRNA序列进行FST分析,结果表明湛江、北海群体分别与三亚、深圳两个群体有显著的遗传差异,其余群体之间的遗传差异不显著.对5个群体进行AMOVA分析结果表明,5个群体间存在显著性遗传差异.对5个群体构建分子系统树,结果表明,三亚和深圳群体之间的亲缘关系最近;北海、湛江群体与三亚、深圳群体的亲缘关系很远.实验表明,中国南海海域5个斑节对虾野生群体可以为斑节对虾的选择育种提供两个基础群体:一个是三亚、深圳野生原种基础群体;另一个是湛江和北海野生原种基础群体.  相似文献   

11.
选择繁殖性能好的A家系(F6)和生长与存活好的B家系(F3),设计家系内自繁和家系间杂交,比较其自交组与杂交组子一代的生长与存活,评价杂交效应。由自交组F66(A♀×A♂)、F33(B♀×B♂)和杂交组F63(A♂×B♀)、F36(B♂×A♀)4个实验组组成,比较各实验组子一代在80、100、120、150日龄时的各生长指标杂种优势。研究表明,同一生长发育阶段的同一杂交群体的不同性状,表现的杂种优势大小有很大差异,而且同一杂交群体的同一性状在不同生长发育阶段表现的杂种优势大小同样有差异。自交组各阶段全甲宽、甲宽、甲长和体高的生长趋势比较一致,为F33F66;不同生长性状的生长速度方面,杂交组具有不同程度的总体杂种优势(-3.50%-19.47%)。结果显示,就存活而言,杂交组比自交组的存活率杂交优势明显,总体杂种优势率为24.8%,与存活相关的养殖产量的总体杂种优势率为15.99%,无论是生长性状还是存活,杂交使A家系获得的改良效果比B家系的好。A、B两个家系间存在的遗传差异获得杂种优势,是性状得到改良的基础。  相似文献   

12.
本文系统研究了我国引进的两个山女鳟(Oncorhynchusmasoumazou)群体及其杂交F1代的生产性能。结果表明,(1)两个杂交组合的早期生产性能,如授精率、发眼率和孵化率等不存在显著优势,自交组合BH08♀×BH08♂的最终成活率为63.37%,远低于其他三组的成活率(P〈0.01);(2)378d的生长对比试验表明,杂交组合与自交组合的体质量、绝对增重率、特定生长率和肥满度等存在一定差异,养殖时间对这些指标的影响达到极显著水平(P〈0.01),但组间差异仅为显著水平(P〈0.05)或没有差异(P〉0.05);(3)378d的生长对比试验结束时,两个杂交组合均表现出一定的杂种优势。方差分析表明,不同生长阶段对杂交组合杂种优势率的影响极显著(P〈0.01),不同组合间的杂种优势率也存在极显著差异(P〈0.01)。  相似文献   

13.
试验以肥满度、平均规格、饲料系数、生长速度等生长性能指标,pH值、溶解氧、氨态氮、亚硝态氮等水质指标为依据,比较"太湖1号"F1及F2代与日本沼虾的生长性能。结果显示,饲料系数从低到高依次为:"太湖1号"F1<日本沼虾<"太湖1号"F2,其中F1和F2差异显著(P<0.05)。平均规格及上市成虾比例从高到低依次为:"太湖1号"F1>"太湖1号"F2>日本沼虾,其中F1代显著高于日本沼虾(P<0.05)。"太湖1号"的肥满度与日本沼虾差异不明显。9—10月吃食旺盛季节,杂交青虾"太湖1号"的体质量与体长均高于日本沼虾,其中,F1代达到显著水平(P<0.05),但体质量与体长的瞬时增长率优势不明显。9—10月份"太湖1号"F1养殖池的氨态氮、亚硝态氮等水质指标显著低于F2和日本沼虾池,而溶解氧与pH值的差异不大。养殖效益分析表明,尽管杂交青虾的增产优势不明显,但因其规格大,销售价格高,其产值与净利润仍高于日本沼虾,且F1代达到显著水平(P<0.05)。所以,杂交青虾"太湖1号"F1代的养殖性能显著优于日本沼虾,但F2代的生长优势不明显。  相似文献   

14.
为确定卯形鲳鳆(Trachinotus ovatus)幼鱼的蛋白需求量,进行为期8周的摄食生长试验。以鱼粉和豆粕为蛋白源设计6种试验饲料,蛋白质梯度分别为30.32%、35.56%、41.48%、47.86%、51.70%和54.70%。养殖试验在海水网箱中进行,每种饲料投喂3个网箱(1.5m×1.0m×2.0m),每个网箱放养初始体质量(24.39±0.23)g的卵形鲳鲣30尾。试验结果表明,饲料蛋白水平对卵形鲳够特定生长率(SGR)及饲料效率(FER)有显著影响。随着饲料蛋白水平的升高,试验鱼SGR及FER均显著增加(P〈0.05),而饲料蛋白水平高于41.38%时,各组无显著差异。饲料蛋白水平为47.86%组的卯形鲳够获得最好的SGR和FER。随着饲料蛋白水平升高,卵形鲳鳢鱼体蛋白质量分数也显著增加(P〈0.05)。根据折线模型确定卵形鲳够适宜的蛋白质需要量为45.75%。  相似文献   

15.
菲律宾蛤仔2个壳色品系群体杂交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于2007年10月,以F1代海洋红(R)和斑马蛤(Z)为材料,开展了2个壳色菲律宾蛤仔(Ruditapes philippinarum)品系的群体杂交。试验由RR(R♀×R♂)、ZZ(Z♀×Z♂)、RZ(R♀×Z♂)和ZR(Z♀×R♂)组成。结果表明,2个壳色品系亲贝壳长、重量和产卵量差异显著(P〈0.05)。各试验组卵径、受精率和D形幼虫大小元显著差异(P〉0.05),但杂交组孵化率显著高于相应对照组(P〈0.05)。浮游期间幼虫未表现出明显的生长优势,但表现出一定的存活优势。RZ和ZR的生长优势平均值分别为(1.63±0.81)%和(2.58±0.67)%;生长速度分别为(8.64±0.32)和(8.67±0.31)μm·d^-1,显著高于相应对照组(P〈0.05);存活优势分别为(10.30±1.92)%和(16.30±1.04)%。室内培育期间稚贝表现出明显的生长、存活优势。RZ、ZR的生长优势平均值分别为(11.25±2.98)%和(20.31±2.10)%;生长速度分别为(9.88±1.45)和(10.79±1.32)μm·d^-1,显著高于相应对照组(P〈0.05),存活优势分别为(40.85±9.90)%和(57.08±11.98)%。  相似文献   

16.
文章以吉富罗非鱼(GIFTstrainOreochromisniloticus)为研究对象,按照1雄配1雌原则进行家系配对,待家系鱼生长至50~60g·尾“时人工感染无乳链球菌(Streptococcusagalactiae)(菌株GD001)。通过对GD001菌株半数致死浓度测定及各家系感染死亡率的统计,研究了GD001无乳链球菌感染对各家系吉富罗非鱼抗病力的影响。结果表明,1)配对成功家系67个,经繁殖性能筛选后留种53个,家系留种率为79.1%;2)GD001菌株的半数致死浓度为4×108cfu·mL-1,感染后2~6d为死亡高峰期;3)GD001菌感染53个家系后有11个家系的成活率在90%以上,15个家系的成活率在70%~89%,19个家系的成活率在30%~69%,8个家系的成活率低于30%,表明不同家系对GD001菌株的抗病力存在着显著的差异(P〈0.05)。  相似文献   

17.
本文介绍了在对虾养殖池中笼养青蟹的研究结果。养殖试验历时60 d,以存活率、蜕壳率、甲长增长率、甲宽增长率和增肉系数为指标参数,比较了不同材质、容积和放置层次的养殖容器对笼养青蟹存活、蜕壳与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水温25~30℃、盐度13~20、 pH7.8~8.3条件下,笼养青蟹的存活率为(59.85±9.50)%、蜕壳率为(40.69±5.90)%、甲长增长率为107.73%、甲宽增长率为89.39%、增肉系数为286.11%、肥满度>1。养殖容器的材质、容积和放置层次对笼养效果有影响:胶绳网箱明显优于( P〈0.05)塑料箱;容积10 L组与6 L组、18 L组相比养殖效果最佳,差异显著( P〈0.05), S组略优于B组,差异不明显( P>0.05);第二层(中层)笼箱与第三层(底层)、第一层(表层)相比,笼养效果最佳,差异极为显著(P〈0.01),第三层(底层)笼箱略优于第一层(表层),但差异不明显(P>0.05)。研究结果显示了在对虾养殖池内实施笼养青蟹方式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18.
本研究采用2×5双因子试验设计,即在基础饲料中分别添加0和0.15 mg/kg的Se,每一Se水平下分别添加0、30、60、90、120 mg/kg的维生素E(VE),共制成10种试验饲料,饲喂平均初始体质量为(0.37±0.01)g的吉富罗非鱼(Oreochromis niloticus)70 d,每组设3个重复,每个重复组50尾吉富罗非鱼,其中饲喂未添加Se和VE的基础饲料组为对照组。结果表明,(1)VE对吉富罗非鱼幼鱼增重率、特定生长率、摄食量和饲料系数均有显著影响(P0.05),就生长性能而言,单独添加VE的适宜范围是63.86–70.58 mg/kg。Se对吉富罗非鱼的增重率、特定生长率的影响不显著(P0.05),但在VE添加量为0 mg/kg的试验组中,硒的添加使吉富罗非鱼增重率高于对照组。VE和Se对吉富罗非鱼生长的交互作用没有显著影响(P0.05)。(2)VE对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和过氧化氢酶(CAT)活性有显著影响(P0.05),总超氧化物歧化酶(T-SOD)和CAT活性随VE添加量的增加呈上升趋势。而Se可显著影响T-SOD和GSH-PX的活性(P0.05),在VE添加量范围60–90 mg/kg时,加Se试验组的T-SOD、GSH-PX和CAT活性较不加Se组有所上升。VE和Se对GSH-PX活性的影响具有显著的交互作用(P0.05)。在本研究条件下,VE和Se对吉富罗非鱼的生长及抗氧化有一定促进作用,二者联合使用,没有协同促生长作用,但抗氧化作用得到进一步加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