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四种大型水母横裂生殖的差异与其种群数量变动的初探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在实验室培养了4种大型水母:海蜇、海月水母、白色霞水母及沙海蜇的螅状体.在相同的生态环境下,观察了这4种螅状体的横裂生殖, 其横裂生殖率:海蜇100%、海月水母100%、白色霞水母0%、沙海蜇0%.经过横裂生殖螅状体的存活率:海蜇20%、海月水母100%.未横裂生殖螅状体的存活率为100%,同时探讨了这4种大型水母的种群数量变化原因.  相似文献   

2.
<正>2017-2018年,项目组实施了丹东市现代渔业发展基金项目——海蜇品种选育试验。2017年,引进江苏海蜇螅状体附着片5000片,辽东湾海蜇螅状体附着片4000片,当年育出江苏海蜇苗1800万只,辽东湾海蜇苗4300万只;2018年采取了杂交选育措施,培育江苏海蜇种内雌雄自交系螅状体附着基4000片,培育江苏海蜇与本地海蜇杂交系螅状体附着基6000片,共育出杂交海蜇苗5500万只,育出的海蜇苗全部销售给省内外  相似文献   

3.
小宋 《科学养鱼》2003,(3):34-34
位于浙江省舟山市嵊泗县的海蜇人工育苗场,只见用黑色细眼渔网遮盖着的水池漆黑一片。颗颗不足米粒大的白色海蜇螅状体,吸附在一拇指宽、中指长的塑料片上,一动不动。在水池里排放着的扇形塑料片上,共吸附着1000多万颗海蜇螅状体。目前这些海蜇螅状体正处于冬眠状态,3月初水温上升,便会长个儿分裂成海蜇幼体,4月就可下海放养。这是该省用于规模化养殖的第一批全人工培育的海蜇苗,繁育成功预示着久别的海蜇有望重视杭州湾海域。海蜇是一种沿岸暖水性大型食用水母,其中生长在浙江省杭州海域的海蜇个体大,肉质厚实、匀称,用其…  相似文献   

4.
不同环境对海蜇螅状幼体足囊繁殖和横裂生殖影响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不同温度,光照条件对海蜇螅状体生长及足囊繁殖和横裂生殖的影响。结果表明,适宜的营养和环境条件有利于海蜇螅状体足囊繁殖,2组实验中螅状幼体出现横裂的个数均随实验天数的增加有增长趋势。2组实验最后的横裂率分别达到83.33%和87.50%;形成4-6个碟状体的螅状幼体在Ⅰ、Ⅱ组中所占比例均在50%左右;Ⅰ组横裂过程经历时间集中在4—6天,Ⅱ组横裂过程经历时间多为2~4天。横裂释放完毕之后在最后一个裂节下方的亲本螅状体再生的触手数目可基本确定为8个,由8触手到16触手的转变过程中长势显著。  相似文献   

5.
黄斑海蜇的生态习性及移殖放流的可行性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黄斑海蜇的螅状体及水母体的生存适宜温度、盐度及营养因子进行研究,以探讨黄斑海蜇移植放流的可行性,水螅体及水母体的存活的下限温度用逐步副近法测得,适宜温度通过温度梯度实验测得,同时对螅状体设5个营养级别观察其横裂生殖率。结果表明,黄斑海蜇水螅体10℃以下不能存活,30℃是水螅体存活的最适温度。水母体在温度18-30℃、盐度12-30可正常生长。用黄斑海蜇的水母体做为检验海蜇水母体放流效果的标志种在理论上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6.
张锡佳 《齐鲁渔业》2008,25(3):37-37
2007年5月17日~7月7日,应青岛金海丰水产有限公司邀请,笔者受山东省海洋水产研究所派遣赴斐济国进行海蜇养殖技术考察和人工育苗。从中国青岛到斐济国在长达46天的海上运输过程中,运载的500片海蜇螅状体健康,活动自如,无脱落。海蜇螅状体从中国到南太平洋斐济国的高温地区,万里长时间苗种运输成功,这是首次,为开发利用国外浅海海域资源,开展海蜇增养殖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7.
莱州湾海蜇放流增殖效果的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利用人工控温的方法,使人工培育的越冬螅状体比自然海域螅状体释放蝶状体的时间提前30~40d,继而培育成5~10mm的幼水母进行放流。用幼水母伞径之差异探讨海蜇放流增殖效果,是目前国内首次报道的最佳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8.
光对海蜇浮浪幼虫变态率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海蜇(Rhopilema esculenta)是经济价值很高的大型食用水母,主要产于我国沿海。近几年来,浙江、山东和辽宁等省已开展人工增殖海蜇资源的研究工作。浮浪幼虫至螅状幼体阶段的变态是海蜇生活史多次变态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增殖工作的第一步是培育出大量螅状幼体。研究影响浮浪幼虫变态率的环境条件,有助于海蜇苗种人工培育中提高单位水体螅状幼体的育成量。  相似文献   

9.
为研究海蜇(Rhopilema esculenta Kishinouye)同一螅状体后代的生物学特征,将由海蜇单个螅状体通过无性繁殖所产生的同母本水母体分组进行室内水泥池人工培育,观察同母本及不同母本水母体的性别分化及生长速度、体色变化、健康状况等。通过3个多月的室内养殖,6个试验组中,有4组水母体生长良好,秋季达到了性成熟。在显微镜下观察其性腺以辨别雌雄,对同母本的水母体进行了性别分析。结果表明:在人工养殖条件下,海蜇单个螅状体产生的一组后代,其个体间的生长状况存在明显差异,但体色基本相同,性别完全一致,即同母本水母体之间没有出现性别分化;而不同螅状体产生的水母体之间则存在性别差异。  相似文献   

10.
在200m^3水体培育出海蜇16触手螅状体600万个,关键技术在于育苗用水严格砂滤防止藻类和固着纤毛虫进入;育苗池中防止裸露的钢筋铁管严禁重金属离子污染;亲蜇成熟度好;采苗器严格消毒;4触手期保证适口饵料供应;防止高温季节螅状体与饵料一起死亡。另外,根据上年的经验,今年春这些螅状体要想生产出更多的幼蜇需掌握以下关键技术:培养大规格的螅状体;控光控温诱导横裂生殖集中释放碟状体;光线控制在500—1000lx;保持水质新鲜。  相似文献   

11.
海蜇不同生长阶段的摄食方式和摄食习性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刘春洋  王彬  李轶平  董婧 《水产科学》2011,30(8):491-494
实验室观察海蜇螅状体、碟状体、水母体生长阶段的摄食方式和摄食习性.观察结果表明,海蜇各生长阶段的摄食方式不同,螅状体依靠触手捕获食物,碟状体依靠缘瓣捕获食物,水母体依靠口腕和肩板表面上的吸口完成.三者的摄食习性大致相同,摄食活动昼夜不间断进行,摄食习性是被动性的,对食物的种类只是规格大小的选择.食物规格<1 mm,最大...  相似文献   

12.
在海蜇(Rhopilema esculenta Kishinouye)增殖实践中,人工培育出的螅状幼体需要经常进行抽样观察,倒池换水或移养到自然海区暂养。根据几年来的经验,螅状幼体短时间离水暴露于空气中对其成活率影响不大,但对离水的时间长短与螅状幼体成活率的定量关系尚未做过实验。为给螅状幼体培养管理中制定操作规程提供依据,我们就螅状幼体在不同温度和湿度条件下干露于空气中的时间长短对其成活率的影响进行了实验。  相似文献   

13.
以海蜇新生螅状幼体为研究对象,采用实验生态学方法研究3种高温(室内恒温、夏季常温、夏季高温)、3种饵料投喂频率(无饵料投喂、每7 d投喂1次、每2 d投喂1次)及其交互作用对海蜇螅状幼体的死亡率、个体生长和足囊繁殖的影响,试验持续45 d。试验结果显示:高温条件下,饵料投喂频率显著影响海蜇螅状幼体的死亡率(P<0.05);而高温、饵料投喂频率及两者交互作用均显著影响海蜇螅状幼体的相对生长率(P<0.05);各高温组中螅状幼体生成的足囊数均随饵料投喂频率的增加而增多;足囊萌发率最多出现在夏季常温-每7 d投喂1次组,平均为34.34%;饵料投喂频率对海蜇螅状幼体生成足囊数及足囊萌发率影响显著(P<0.05),高温及两者交互作用对海蜇螅状幼体生成足囊数及足囊萌发率影响均不显著(P>0.05)。试验结果表明,尽管高温条件下海蜇螅状幼体死亡率高,但存活的螅状幼体足囊繁殖速度快,足囊繁殖速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加快可能是螅状幼体应对高温死亡率增加的一种繁殖策略。试验结果可为提高海蜇育苗技术和准确预报苗种产量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4.
海蜇早期螅状幼体的饵料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查明海蜇(Rhopilema esculenta)的生活史(丁耕芜、陈介康,1981)之后,浙江、山东和辽宁等省都开展了增殖海蜇资源的研究工作。早期螅状幼体(young scyphistoma)是海蛰一个生命周期中占三分之二时间的水螅型世代的开始,由浮浪幼虫变态而来,  相似文献   

15.
营养条件对海蜇螅状体形成足囊及足囊萌发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郭平 《水产学报》1990,14(3):206-211
用卤虫(Artemia)无节动体作为海蜇(Rhopilema esculenta)螅状幼体的饵料,按不同投饵频次划分为7个营养水平,考察不同营养水平对海蜇螅状体形成足囊及足囊萌发的影响。结果表明,营养条件不仅对螅状体形成足囊的数量有直接影响,而且对足囊萌发也有明显的间接影响。在具备丰富的营养条件下,螅状体形成足囊活跃,个体大,易于萌发;缺乏营养则抑制足囊形成,即使形成足囊,个体也小,不萌发或萌发率很低。  相似文献   

16.
温度、盐度和光照对海蜇足囊繁殖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在实验室条件下,就温度、盐度和光照对海蜇(Rhopilemaesculentakishinouye)足囊形成和萌发的影响进行观察。温度实验在0~30℃范围内设7组,盐度实验在2~32.1‰范围内设16个梯度,光照分为自然光和黑暗两组。实验显示:10℃以上海蜇无足囊繁殖迹象,15~30℃范围内,随温度升高,海蜇足囊繁殖能力增强;6‰以下盐度,海蜇不能进行足囊繁殖,20~22‰是海蜇足囊繁殖的最适盐度;黑暗有利于足囊繁殖。温度是足囊繁殖的关键因子,盐度和光照是足囊繁殖的充分条件。作者认为,适宜的环境因子是海蜇螅状体形成的必要条件,尽管足囊可以抵御外界的恶劣环境,但足囊形成并非需要不良环境因子诱导,足囊繁殖是海蜇螅状体一种正常的无性繁殖方式  相似文献   

17.
1991年,山东省海滨城市——荣成,全人工养殖海蜇获得成功。经国内有关专家对海蜇育苗和试验养成进行验收,一致认为该项技术属水产科技领域的一项重大突破。荣成市高级工程师邱铁铠,1987年率先提出了“海蜇全人工养殖技术开发课题”,并列入了1990年国家科委重点科研计划。1991年6月,他在邱家渔业公司育苗厂的协助下,成功地用自然海区捕捞的海蜇,贮养后获得了受精卵,育出螅状体,用越冬螅状  相似文献   

18.
海蜇的生活史   总被引:33,自引:0,他引:33  
本文概述了海蜇Rhopilema esculenta Kishinouye自受精卵、浮浪幼虫、螅状体、横裂体、碟状体至幼水母各发育阶段的形态学变化。首次报告了这个种的生活史。  相似文献   

19.
海蜇的人工工厂化育苗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海蜇碟状体经4个多月的室内培养达性成熟,产卵持续时间可达30~40天之久,浮浪幼虫变态为媳状幼体,一天后开口。螅状体越冬水温达5℃以下时,螅状体呈半休眠状态,投饵量为适温时的十分之一。越冬后水温回升到10℃以上时,开始出现横裂现象,12℃时开始放散碟状体,单位水体出苗量为9.0~10万只/米^3。  相似文献   

20.
环境因子对海蜇早期幼体发育影响的生态学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海蜇是经济价值很高的大型食用水母,历来是我国沿岸渔业的重要捕捞对象。本文综述了营养条件、温度、盐度、光照、溶氧、重金属、pH、氨氮对海蜇足囊繁殖与横裂生殖以及螅状体与碟状体生存的影响,对海蜇早期幼体发育的研究进展情况进行了概述。总结发现:环境因子对海蜇幼体发育影响的作用机理有待进一步探讨,环境突变对海蜇横裂生殖的影响以及海蜇碟状体到水母体系统发育过程的研究尚需补充完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