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篇
  免费   0篇
综合类   3篇
水产渔业   8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2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海蜇螅状幼体和碟状幼体窒息点和耗氧量的初步测定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陈炜  蒋双 《水产科学》1995,14(2):14-16
在温度20±1℃和盐度22─24‰条件下,对海蜇螅状幼体和碟状幼体进行了窒息点和耗氧量的初步测定。结果表明:螅状幼体的窒息点低于0.10mg·L,直径3.4─10.2mm碟状幼体的窒息点为0.17─0.20mg·L。螅状幼体的个体耗氧量为2.93μg·d,耗氧率为2.66mg·g·h(干重):直径3.4、4.6和10.2mm碟状幼体的个体耗氧量分别为4.77、25.41和79.45μg·d,耗氧率分别为4.97、2.46和1.12mg·g·h(干重)。  相似文献   
2.
黄斑海蜇的生态习性及移殖放流的可行性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黄斑海蜇的螅状体及水母体的生存适宜温度、盐度及营养因子进行研究,以探讨黄斑海蜇移植放流的可行性,水螅体及水母体的存活的下限温度用逐步副近法测得,适宜温度通过温度梯度实验测得,同时对螅状体设5个营养级别观察其横裂生殖率。结果表明,黄斑海蜇水螅体10℃以下不能存活,30℃是水螅体存活的最适温度。水母体在温度18-30℃、盐度12-30可正常生长。用黄斑海蜇的水母体做为检验海蜇水母体放流效果的标志种在理论上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3.
温度、盐度和光照对海蜇足囊繁殖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在实验室条件下,就温度、盐度和光照对海蜇(Rhopilemaesculentakishinouye)足囊形成和萌发的影响进行观察。温度实验在0~30℃范围内设7组,盐度实验在2~32.1‰范围内设16个梯度,光照分为自然光和黑暗两组。实验显示:10℃以上海蜇无足囊繁殖迹象,15~30℃范围内,随温度升高,海蜇足囊繁殖能力增强;6‰以下盐度,海蜇不能进行足囊繁殖,20~22‰是海蜇足囊繁殖的最适盐度;黑暗有利于足囊繁殖。温度是足囊繁殖的关键因子,盐度和光照是足囊繁殖的充分条件。作者认为,适宜的环境因子是海蜇螅状体形成的必要条件,尽管足囊可以抵御外界的恶劣环境,但足囊形成并非需要不良环境因子诱导,足囊繁殖是海蜇螅状体一种正常的无性繁殖方式  相似文献   
4.
水稻免耕是一项节本增效的轻型栽培技术 ,笔者在中稻上示范应用 6.67hm2 ,取得了初步成功 ,制订了技术规程 ,进行了典型调查和效益分析 ,对生产上出现的问题提出了解决方法  相似文献   
5.
黄海北部近岸的浮游甲藻生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分析研究了1998年6月和9月两次调查资料。结果表明,黄海北部近岸水域甲藻的种类较少,只有8种,但在浮游植物总生物数量中占的比重较大(6月份达50.45%)。甲藻的数量与分布和营养盐浓度之间,并不是简单正、负相关关系,其对水体中营养盐的含量并不苛求,在营养盐相对贫乏的水域(尤其是磷缺乏),甲藻的生长、繁殖比硅藻更有优势。  相似文献   
6.
形成足囊是海蜇(Rhopilema esculenta Kishinouye)螅状幼体无性生殖的方式。但已形成的足囊,有的可萌发为新的螅状幼体,有的则不萌发乃致死亡。为探讨足囊的萌发机制,了解海蜇在自然条件下的种群数量变动规律,作者首先就温度、盐度和光度等环境因子对足囊萌发的影响进行观察,温度实验在0°—30℃范围内分7组,实验结果表明:10℃以下(包括℃)足囊不萌发;15℃—30℃范围内,足囊萌发率随温度升高而增加,25℃和30℃时足囊萌发率最大,为23.33%(实验进行22天)。盐度实验是在20°±1℃温度下,在盐度2~32.1‰范围内分16个梯度,每梯度又分别设黑暗与自然光两种光度水平,实验结果表明,盐度在8‰以下(包括8‰)足囊死亡,足囊萌发的最适范围为18~22‰,在盐度为22‰黑暗条件下,足囊萌发率最高为43.33%(实验进行24天),黑暗有利于足囊萌发。  相似文献   
7.
海蜇的综合利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海蜇属于腔肠动物 ,是海洋中分布广泛的近海动物之一。一直以来人们对海蜇的了解局限在海蜇的食用方面 ,少量鲜食 ,大部分制备成海蜇皮或者蜇头干制品。因为海蜇个体较大 ,产量较高 ,目前海蜇产品价格相对较低 ,为了提高海蜇的附加值 ,我们研究了它的综合利用问题。首先利用蜇头分离海蜇毒素 ,研究其主要成分 ,为海蜇伤人中毒的救治提供理论依据。同时通过动物实验探索毒液的药理毒理问题 ,为进一步将毒素制成抗肿瘤、降血压、戒毒等一系列功能产品做出铺垫 ,开发海蜇的药用价值。然后将海蜇再加工成蜇头或蜇皮 ,提供人们饮食的需要  相似文献   
8.
海蜇生殖腺的组织学及发育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蒋双  鲁男 《水产科学》1996,15(2):3-6
在人工控制下,将海蜇的碟状幼体培养性成熟,对其生殖腺发育过程的组织学构造及精卵发生进行了系统的观察,阐明了生殖的起源与发生过程,结果表明:伞径为130~150mm时,生殖腺开始发生,最初在紧靠胃丝外侧的中胶层出现细胞聚集,进而形成原始的胚原基础细胞,系由胃内胚层迁移而来,进一步的分化,使生殖腺形成,纤毛内胚层,中胶层,生殖上皮,生殖腔腺,生殖腔腺下伞面上皮,薄的中胶层,外胚层。  相似文献   
9.
离子铵和非离子氨对海蜇螅状幼体和碟状幼体的毒性研究   总被引:14,自引:2,他引:14  
在温度(20±1)℃,盐度22 ̄24‰条件下,对海蜇螅状幼体和碟状幼体进行了pH适应性试验和不同pH下氨氮的急性毒性试验,结果表明:适合海蜇螅状幼体和碟状幼体生活的pH范围为7 ̄9,最适pH范围为7.5 ̄8.5,在此pH范围内,不仅非离子氨具有毒性,离子铵在浓度高时亦具有毒性。对于螅状幼体,此毒性倍数约为117 ̄220。  相似文献   
10.
水温、体重对虾夷马粪海胆耗氧量和排氨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实验结果表明 ,温度和体重对虾夷马粪海胆的耗氧量和排氨量有明显的影响 ,且两因子间存在着交互作用。虾夷马粪海胆的耗氧量 (QO,mg/个 h)和排氨量 (QN,μmol/个 h)与温度 (t,℃ )和湿重 (W ,g)存在下列关系 :QO=0 0 32 3W0 6832 1 0 42 8t,QN=0 0 2 0 5 6W0 612 81 12 94t。 2 4℃可能为虾夷马粪海胆代谢的转变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