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 毫秒
1.
中华鲟的繁育特性及开发利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叙述了中华鲟的生物学特征和生理学特征,介绍了中华鲟的人工繁殖技术和人工饲养技术,中会鲟的饲料和营养。  相似文献   

2.
《淡水渔业》1983,(6):27-28
<正> 本站于1981-1982年对中华鲟成体的运输、护理技术进行试验探索,取得一些成功的经验。前后共运送、护理16尾成体中华鲟,除1尾由于重伤与责任事故死亡外,运输成活15尾。在护理钩获致重伤的12尾中,除有2尾身体上存在致命创口护理无效外,其余鲟体伤口的痊愈率达90%以上。现将试验情况介绍如下。一、鲟鱼来源与体质  相似文献   

3.
中华鲟属硬骨鱼纲鲟形目鲟科鲟属鱼类。是产于我国的鲟科鲟属鱼类中最大的一种,最大体重可达500公斤左右,故四川渔民中有“千斤腊子”的说法。它广泛而稀少地分布于长江、东海沿岸、黄渤海沿岸的近海区及各大河系。是我国主要经济鱼类之一,是国家一类保护动物。中华鲟在长江的不同江段有不同的地方名。四川渔民称它为腊子、大腊子;鄂、湘、赣、皖、苏渔民称它为鳇鱼;河口地区渔民称它为着甲鱼,并把它和鲥、(鱼危)、白鲟一起奉为四大名鱼。 中华鲟是一种洄游性鱼类,每到生殖季节(9~  相似文献   

4.
暂养2006年5月渔民在崇明东滩误捕受伤的中华鲟野生幼鲟,分析研究了其6—8月的生长特点。结果显示,抢救存活的中华鲟幼鲟在人工环境下,体长和体重分别从(15.40±0.64)cm和(26.00±1.34)g增加到(29.20±0.75)cm和(108.00±3.87)g,日均增长1.54 mm,日平均增重0.90 g。拟合中华鲟幼鲟体长与体重的关系为:W=0.121 5 L2.031 3(R2=0.945 7),其中b小于3,为异速生长,说明其体长增长快于体重增长。与同期野生环境下的中华鲟幼鲟比较,幂指数系数b人工=2.0313相似文献   

5.
在葛洲坝下中华鲟(Acipenser sinensis)产卵场连续两年未监测到自然繁殖的情况下,2015年6月在江苏溆浦段发现15尾疑似中华鲟幼鱼。本研究通过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方法对该15尾幼鲟进行鉴定。形态学度量结果显示,除1尾个体外,新发现的14尾幼鲟与历史记载的中华鲟野生幼鱼生物学性状完全一致,但其体长和体重低于历史同期出现在该区域的中华鲟。同时采用11个多态微卫星位点,对15尾幼鲟样本和分布于我国的3种鲟鱼,包括30尾中华鲟(A.sinensis)、39尾达氏鲟(A.dabryanus)和33尾施氏鲟(A.dabryanus)进行遗传分析,发现这15尾幼鲟与中华鲟的遗传距离最近(F_(st)=0.039,P0.05),其次为达氏鲟(F_(st)=0.108,P0.05),最远为施氏鲟(F_(st)=0.209,P0.05),从遗传和进化的角度判定该批幼鱼为中华鲟,该结果暗示中华鲟在葛洲坝下游极有可能找到了新的产卵场,为中华鲟的繁殖群体和幼鱼的种群监测提供了依据。遗传多样性分析显示,该批鱼的遗传多样性(SW=1.998)略低于野生中华鲟(SW=1.886),暗示中华鲟幼鱼遗传多样性水平降低,野生亲本的数量仍不容乐观。  相似文献   

6.
不同饵料饲养中华鲟幼鲟试验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用水蚯蚓、配合饵料和混合饵料饲养中华鲟幼鲟(初重44g)30d,结果显示,配合饵料组增重率最高,饵料系数最低,配合饵料的养殖效益优于天然饵料。幼鲟较容易从摄食水蚯蚓向摄食颗粒饲料转化。  相似文献   

7.
正施氏鲟属于硬骨鱼纲、辐鳍亚纲、软骨硬鳞类。在我国鲟科鱼类主要有长江的中华鲟、达氏鲟、白鲟等,黑龙江的施氏鲟、达氏鳇,新疆的西伯利亚鲟、小体鲟等。黑龙江的施氏鲟属于比较古老的鱼类,始于白垩纪,和恐龙生活在一个年代,是比较古老的鱼类品种,因此有着活化石之称。由于施氏鲟鱼子加工的鱼子酱被称作黑色黄金,因此黑龙江的施氏鲟具有极大的经济价  相似文献   

8.
董颖  胡红霞 《中国水产》2013,(10):75-76
提到鲟鱼,大家可能第一个会想起的就是著名的中华鲟,但其实我们通常所说的鲟鱼,是对隶属于硬骨鱼纲、辐鳍亚纲、软骨硬鳞鱼总目、鲟形目的27种鱼类的总称,中华鲟只是其中的一种而已。鲟鱼是目前地球上最古老和最原始的鱼类之一,距今已有两亿多年的历史,素有“水中活化石”之称,是一种兼有重要科研价值和经济价值的生物类群。  相似文献   

9.
邸军  张书环  黄君  杜浩  周勇  危起伟 《水产学报》2018,42(1):120-130
为了确定中华鲟养殖基地一尾死亡子二代中华鲟的病原,利用传统病原菌分离方法,从濒死的中华鲟肝脏、脾脏和腹水中均分离到一株优势菌EM,采用16S r DNA基因序列分析、构建系统发育树并结合Biolog微生物自动分析系统进行鉴定,确定菌株EM为脑膜败血伊丽莎白菌。进一步对健康子二代达氏鲟进行人工感染试验确定其致病性;同时通过观察患病子二代中华鲟组织切片分析其病理特征;并对菌株EM进行药敏特性研究以期指导临床用药。结果显示,被感染子二代中华鲟肝脏、脾脏及肾脏组织中铁血黄素沉积、实质性细胞空泡变性,溶血严重。菌株EM人工感染健康子二代达氏鲟,发现其对达氏鲟具有致病性,且从人工感染患病的达氏鲟肝脏中再次分离到相同的病原菌。药物敏感性试验表明,中华鲟脑膜败血伊丽莎白菌对米诺环素、克林霉素、克拉霉素和麦迪霉素4种药物敏感,对四环素、头孢噻肟和头孢西叮3种药物中度敏感,对其余28种药物不敏感,呈多重耐药性。本研究首次发现脑膜败血伊丽莎白菌可感染中华鲟,并对达氏鲟也具有致病性,并初步研究了病原菌的生物学特性、病理特征和药物敏感性,以期为该病的诊断和防治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0.
中华鲟、网箱养殖试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华鲟属于鲟形目、鲟科鱼类,1983年被定为国家一类保护动物,是现存世界上最古老的硬骨鱼类之一。为保护与延缓这一古老的自然资源,20世纪70年代重庆长寿湖水产研究所最早成功地进行了中华鲟的采卵孵化;1984年以来,湖北葛州坝中华鲟研究所每年都进行了中华鲟的人工繁殖。近年来,中华鲟的商  相似文献   

11.
<正>鲟鱼隶属硬骨鱼纲、辐鳍亚纲、硬鳞总目、鲟形目,是生活在淡水水域的大中型经济鱼类,素有"水中大熊猫"之称,为亚冷水性鱼类,主要栖息在温带和寒带温度、盐度较低的水域。研究统计表明:我国境内分布的鲟鱼主要有8种,其中中华鲟、达氏鲟以及白鲟3种被列为国家一级保护动物。鲟鱼不仅具有极高的科研价  相似文献   

12.
中华鲟     
名称中华鲟(Acipellser sinensis Gray)。属鲟形目、鲟科、鲟属。地方名鲟鱼、鳇鱼、鲟鳇鱼。古名 鳣(《尔雅》)、鳣鲔(《诗经》)。形态特征体长,近呈棱形,背部微隆,腹面平直。吻扁平而尖,略向上翘。头部骨片裸露。口下位成一横裂,吻腹有须二对,等长,平行横列。眼小侧上位。鳃孔大,鳃耙排列稀疏,成体一般为13—24枚。全体具有五行骨板状的硬鳞,背部正中一行较大,在背鳍前有13—44块,背鳍后有二块,体侧及腹侧各二行,体侧有硬鳞33—37块,腹侧11—13块,另在臀鳍前后各有1—2块,身体其它部分均裸露无鳞,幼体皮肤光滑,成体粗糙。背鳍接近  相似文献   

13.
祖国各地     
葛洲坝坝下中华鲟人工繁殖获得成功长江葛洲坝工程兴建后,使大型鱼类中华鲟的生殖洄游通道受阻,为使这一珍稀鱼类得以延续和增殖,湖北省水产局受农牧渔业部委托,组织全国有关水产科研单位,成立中华鲟坝下人工繁殖科研协作组。该组于一九八三年11月11日上午10时对捕自宜昌地区古老背江段的一对成熟雌雄亲鲟,进行人工催产,催产剂为鲟垂体加LRH—A,至13日零时15分采得大量的卵子和精液,即进行湿法授精,并以黄泥桨脱粘  相似文献   

14.
长江葛洲坝工程的兴建,阻隔了大型海河洄游性鱼类中华鲟的生殖洄游通道。中华鲟性成熟晚(一般雄性9龄、雌性16龄以上),属高龄产卵类型,产卵补充群体小,资源一旦受到破坏,种群的恢复十分困难。因此采取各种措施增殖鲟类资源,具有深远的意义。我站同另五个有关单位协作,于1981年开始进行中华鲟坝下人工繁殖试验。经过三年努力,于1983年11月在坝下催产成功,并孵化出大量鲟苗。这是中华鲟人工繁殖获得成功的首例。  相似文献   

15.
中华鲟是我国的国宝,在全球27个鲟鳇鱼品种中,生活在最南端,是最具影响力的鲟王。由于酷渔滥捕、水域污染以及长江水利工程建设破坏了中华鲟物种的生存条件,从近几年中华鲟洄游宜昌江段繁殖产卵的情况来看,其洄游量逐  相似文献   

16.
中华鲟水族馆驯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25尾人工繁殖中华鲟(Acipenser sinensis)和1尾捕捞于长江宜昌江段的野生中华鲟为研究材料,对其在水族馆中的驯养方法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26尾中华鲟已全部开口进食,其中有15尾人工繁殖原进食人工配合饲料的中华鲟开口进食生鲜饲料,且摄食生鲜饲料的品种越来越多;2005年4~8月,25尾人工繁殖中华鲟摄食的饲料数量稳步增加,并呈现出良好的生长态势;野生中华鲟摄食的饲料品种由1种逐渐增加至6种,日摄食量由120 g逐渐增加至2 000 g并逐渐趋于稳定。说明水族馆驯养池的环境适合中华鲟生长。  相似文献   

17.
中华鲟幼鲟蛋白质营养最适需要量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确定中华鲟 (Acipensersinensis)幼鲟最佳生长的饲料蛋白质适宜含量 ,按单因子梯度设计原理 ,设计 5种不同蛋白质水平配方的饲料 ,分别投喂中华鲟幼鲟 ,测定中华鲟幼鲟体重、体成分 ,同时用外源性指示剂 (Cr2 O3)测定饲料中干物质和粗蛋白的表观消化率 ,比较其测定结果。结果表明 ,饲料蛋白质质量分数为 4 4 .18%时 ,中华鲟的生长效果最好 ;以增重率为指标 ,通过直线回归和抛物线回归推算出中华鲟蛋白质需要的适宜质量分数为4 0 .0 0 %~ 4 3 .0 1%。  相似文献   

18.
中华鲟胚胎发育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正> 国内外学者对多种鱼类的胚胎发育做过大量工作。苏联鱼类学家A·C·金兹堡和T·A·杰特拉费(1954,1958)对闪光鲟、俄罗斯鲟和欧洲鳇等鲟科鱼类胚胎发育做过深入细致的研究。我国四川省长江水产资源调查组和长江水产研究所(1976)对中华鲟胚胎发育进行了初步观察,西南师范学院苏良栋(1980)和四川省合川水产学校周仰璟(1981)对中华鲟胚胎发育做过初步研究。  相似文献   

19.
我国鲟类生物学概述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陈曾龙 《淡水渔业》1999,29(7):20-22
我国鲟鱼类隶2科3属8种,主要分布在长江水系、黑龙江水系和西北的新疆三个区域内。我国鲟鱼类主要为5种,即栖息在黑龙江水系的史氏鲟和达氏鳇,栖息在长江水系的中华鲟、白鲟和达氏鲟。其次是新疆地区的裸腹鲟、小体鲟和西伯利亚鲟。珠江水系鲟鱼的形态特征和生态习性比较长江中华鲟存在差异,常称其为西江中华鲟。本文就我国3种主要鲟类的生物学概要叙述如下,供参考。1达氏鳇HuSOdauricusGgorgi,17751.1形态与食性达氏鳇横切面显圆形,呈延长的锥体状,腹面扁平,吻呈三角型。性成熟个体全长为头长的3.55~6.…  相似文献   

20.
中华鲟幼鲟的适宜投喂率研究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通过4周的生长试验来确定中华鲟幼鲟的适宜投喂率。试验饲料是一种半湿性的配合饲料,日投喂率分别为鱼体重的2%,4%,6%,8%,根据最大增重率和最小饲料系数这一标准,在水温14℃的条件下,中华鲟幼鲟的适宜投率应是体重的2%。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