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试验分析了投喂卤虫无节幼体条件下黄颡鱼(Pseudogrus fulvidraco)仔稚鱼生长、存活率、摄食力和体成分的变化。随着仔稚鱼的生长和发育,摄食率和胃充塞度逐渐加大,体长大于10 mm的仔鱼,摄食率都在93.3%以上,大多数个体胃充塞度都在3~5级。投喂卤虫无节幼体的黄颡鱼仔稚鱼生长较传统育苗方式生长快,存活率高。体内粗养分、氨基酸与脂肪酸含量都发生相应变化。黄颡鱼淀粉酶、蛋白酶与脂肪酶活性均在1日龄时即可检测到,开口期即5日龄时,3种消化酶比活力均达到较高值,15日龄后消化酶比活力又都降低到较低水平。卤虫无节幼体体内营养物质含量丰富,大小适口,是黄颡鱼仔稚鱼开口摄食的优质生物饵料。  相似文献   

2.
以人工催产、孵化的黄颡鱼仔稚鱼为材料,用红虫、人工微粒子粉料、鸡蛋黄和红虫+人工微粒子粉料+鸡蛋黄混合等4种饵料投喂25d,研究其对黄颡鱼仔稚鱼生长和成活率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黄颡鱼仔稚鱼的生长速度大小为:红虫组混合饵料组人工微粒子粉料组鸡蛋黄组,黄颡鱼仔稚鱼成活率大小为:混合饵料组红虫组人工微粒子粉料组鸡蛋黄组。采用混合饵料投喂的方法能满足黄颡鱼仔稚鱼开口期以后的摄食能力和营养需求,是黄颡鱼仔稚鱼适宜的开口饵料。  相似文献   

3.
本实验采用实验生态学的方法,分别对池养9、13、17、23日龄黄颡鱼的食物组成,选食行为和昼夜摄食节律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黄颡鱼早期发育阶段主要摄食浮游动物,其食物组成随仔稚鱼的生长而变化。摄食初期(黄颡鱼9日龄时)主要食物为枝角类和轮虫,其中枝角类数量和重量百分比分别为86.71%和89.65%,占绝对优势。之后,黄颡鱼的摄食范围进一步扩大,从23日龄开始,由主要选食枝角类转为主要选食桡足类,桡足类所占数量百分比也从初期的3.29%上升到23日龄时的26.68%;而且,从13日龄开始,摇蚊幼虫等底栖动物所占比重呈上升趋势,从初期的54.84%到23日龄的69.52%,始终在食物组成中占主要优势。黄颡鱼摄食具有明显的昼夜节律性,9日龄时摄食高峰值出现在20:00(897.7),低峰值出现在19:00(161.8);13、17、23日龄仔稚鱼胃平均饱满指数均于4:00达最高峰(914.1、1113.1和199.7),于19:00、19:00和16:00达最低值,分别为50.9、60.9和76.6,夜间时段摄食水平显著高于白天时段,黄颡鱼仔稚鱼明显表现为晚上摄食类型。  相似文献   

4.
以初始体长16.61±2.33 mm的半滑舌鳎仔鱼(孵化后第20天)为实验对象,在室内进行为期25d的摄食生长实验.在基础饲料中分别添加0、0.05%和0.1%的胰蛋白酶配制3组微颗粒饲料,同时,以活饵料(卤虫)作为对照组,研究饲料中添加不同剂量的消化酶对半滑舌鳎仔鱼生长和消化酶活性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添加胰蛋白酶组的仔、稚鱼体重明显高于未添加组(P<0.05),但是低于活饵料组(P<O.05),添加胰蛋白酶组之间没有显著性差异(P>0.05).成活率的结果显示,活饵料组明显地高于微颗粒饲料组(P<0.05),但是3个微颗粒饲料组之间没有显著性差异(P>0.05).消化酶分析结果表明,除了碱性磷酸酶以外,不同饵料对蛋白酶、淀粉酶和脂肪酶的活性均没有影响.结果表明,在饲料中添加外源性消化酶可以显著地提高半滑舌鳎仔、稚鱼的生长,对于体内消化酶的影响却不显著,其中的机制有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5.
在水温23±5℃下,将平均体质量10.32g的黄颡鱼(Pelteobagrus fulvidraco)放养在27个60cm×60cm×120cm的微流水网箱中,饲喂3个蛋白质水平(32.0%、40.0%、48.0%),每个蛋白质水平设3个脂肪水平(3.0%、10.0%和17.0%)的饲料,饲养100d。结果表明:在3.0%脂肪水平下,黄颡鱼摄食含40.0%蛋白质的饲料时,平均末体质量、特定生长率和蛋白质效率显著提高,饲料系数降低(P〈0.05)。在10.0%脂肪水平下,黄颡鱼摄食含48.0%蛋白质饲料时,饲料系数显著降低(P〈0.05),摄食含40.0%的蛋白质饲料次之。黄颡鱼摄食含48.0%蛋白质与3.0%脂肪饲料组和40.0%蛋白质与10.0%脂肪组的干物质消化率最高(P〈0.01);蛋白质消化率在48.0%蛋白质与3.0%脂肪达到最高(P〈0.01),脂肪消化率均在40.0%蛋白质与10.0%脂肪达到最高(P〈0.01)。实验表明,黄颡鱼幼鱼较为适宜的蛋白质和脂肪需要量分别为40.0%和10.0%。  相似文献   

6.
在基础饲料中添加0.5%、1.0%、2.0%的复方中草药制剂,连续投喂60d后,通过测定供试黄颡鱼的生长性能、血细胞的吞噬活性、血清溶菌酶活性,比较了复合中草药制剂对黄颡鱼促生长及非特异性免疫功能的影响。结果显示:饲料中添加0.5%的复方中草药制剂对黄颡鱼的生长影响显著(P0.05),添加1.0%和2.0%的中草药制剂对黄颡鱼的血细胞的吞噬活性、溶菌酶活力影响极显著(P0.01)。试验组可显著提高黄颡鱼生长、血细胞的吞噬活性、溶菌酶活力。  相似文献   

7.
卓梅琴  杨水波  凌仕诚  罗智 《水产学报》2019,43(10):2186-2196
为了探究饲料不同脂肪水平对黄颡鱼卵巢脂肪代谢潜在的影响,本研究设计了活体与离体两个实验。活体实验中,分别投喂3组不同脂肪水平的饲料(脂肪含量分别为6.98%、11.34%和15.41%)8周。离体实验中,分离原代黄颡鱼卵母细胞,采用(0、0.2和0.5 mmol/L)3组不同脂肪酸浓度孵育48 h。活体实验结果显示:与6.98%和15.41%脂肪水平组相比,11.34%脂肪水平显著增加黄颡鱼卵巢甘油三酯水平(TG),并上调FAS、G6PD、6PGD和ME的酶活性水平,以及LPL和CD36基因表达水平。与6.98%和11.34%脂肪水平组相比,15.41%脂肪水平组显著升高黄颡鱼的性腺指数(GSI),并上调CPTIA和DNMT3b的基因表达水平,以及PI3KCa启动子-64和-52 CpG位点的甲基化水平,而显著降低PI3KCa的基因表达水平。体外细胞实验显示:与对照组(0)相比,0.5 mmol/L脂肪酸孵育显著增加卵母细胞TG含量,并上调FAS、G6PD和ME酶活水平,以及G6PD和PI3KCa的基因表达水平。同时,与对照组相比,脂肪酸孵育组显著降低CPTIA、ACCb、LPL、CD36、DNMT1以及DNMT3b基因的表达水平。然而,脂肪酸孵育对卵母细胞PI3KCa的启动子甲基化水平没有影响。研究表明,饲料不同脂肪水平影响卵巢TG的合成,可能主要是通过脂肪转运相关基因,并且高脂肪很可能是通过影响黄颡鱼卵巢PI3KCa启动子甲基化水平来影响PI3KCa的表达。而离体条件下,脂肪酸促进卵母细胞TG的合成很可能是通过升高脂肪合成相关基因、降低脂肪分解和转运相关基因来实现,但脂肪酸孵育不通过影响黄颡鱼卵母细胞PI3KCa甲基化水平来影响PI3KCa基因表达。  相似文献   

8.
以初始体重为(1.93±0.11) mg的大黄鱼稚鱼(12日龄)为实验对象,以微粒饲料(micro-diet,MD)分别替代0%、25%、50%、75%和100%生物饵料(live prey,LP),探讨微粒饲料替代生物饵料对大黄鱼稚鱼生长、存活、体成分和消化酶活力的影响.30 d的摄食生长实验表明:微粒饲料替代生物饵料显著影响大黄鱼稚鱼的生长、存活、体成分和消化酶活力.当微粒饲料替代50%和75%生物饵料时,两组间的特定生长率(SGR)差异不显著(P>0.05),但均显著高于100%替代水平(P<0.05);同时,75%替代水平SGR显著高于0%和25%替代水平(P<0.05).存活率在各处理组间的差异关系与SGR的变化趋势类似.鱼体粗蛋白含量随替代水平的升高有下降的趋势,其中50%、75%和100%替代水平鱼体粗蛋白含量显著低于0%和25%替代水平(P<0.05),而鱼体粗脂肪含量变化趋势与之相反.当微粒饲料替代100%生物饵料时,其胰段和肠段淀粉酶活力显著高于其余各处理组(P<0.05),而其余各处理组之间淀粉酶活力差异均不显著;微粒饲料替代生物饵料对各处理组蛋白酶活力无显著影响.由此可以看出,大黄鱼苗种生产中,在12日龄以后使用优质微粒饲料替代50%~75%的生物饵料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9.
以初始体质量(2.12±0.01) g的瓦氏黄颡鱼为研究对象,在室内流水系统中进行为期56 d的摄食生长实验,探讨饲料中精氨酸、赖氨酸水平及其交互作用对瓦氏黄颡鱼幼鱼生长和非特异性免疫力的影响。采用3×3双因子实验设计,制作9种Arg和 Lys不同配比的饲料(粗蛋白42%、粗脂肪10%),其中Arg水平为2.41%、4.86%和6.81%(饲料蛋白),在每个Arg水平分别设1.95%、5.84%和8.27%(饲料蛋白)3个Lys水平。每种饲料随机投喂3桶(养殖桶规格:40 L),每桶30尾实验鱼。实验结果表明,饲料中Arg、Lys水平对瓦氏黄颡鱼生长和头肾巨噬细胞呼吸爆发活性均有显著影响(P<0.05),当Arg/Lys为6.81/5.84(饲料蛋白)时,实验鱼生长最佳,而头肾巨噬细胞活性最高值出现在 Arg/Lys 为4.86/8.27(饲料蛋白)水平。饲料中Arg水平对瓦氏黄颡鱼血清一氧化氮合酶(NOS)活性有显著影响(P<0.05),且在适中和高Arg水平时,血清NOS活性均高于低水平Arg组。饲料中Arg、Lys水平对血清精氨酸酶(ARG)活性和过氧化氢酶(CAT)活性无显著影响(P>0.05)。饲料中Arg和Lys对瓦氏黄颡鱼的生长存在交互作用,而对体组成、肝指数、头肾巨噬细胞呼吸爆发活性、血清中NOS、ARG和CAT活性均无交互作用。  相似文献   

10.
将瓦氏黄颡鱼(Pelteobagrus uachelli)稚鱼分为活饵料组(L)、驯化组(D)和饲料组(MP),分别对3个组进行牛长和消化酶活性的监测.结果表明,瓦氏黄颡鱼稚鱼在整个试验期间的特定牛长率,活饵料组>驯化组>饲料组,且3组之间均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3个组蛋白酶的比活力均随日龄的增加而增加,活饵料组的蛋白酶比活力高于驯化组和饲料组(P<0.05).活饵料组的淀粉酶比活力在试验期间一直处于较低的水平,而驯化组和饲料组的淀粉酶比活力则呈现增加的趋势.活饵料组、驯化组和饲料组的脂肪酶比活力在45日龄以前基本维持在一个特定水平,饲料组的脂肪酶比活力高于驯化组和活饵料组(P<0.05),在45日龄以后,驯化组、饲料组的脂肪酶比活力呈增加的趋势,活饵料组的脂肪酶比活力则呈现降低的趋势.  相似文献   

11.
该研究对海南新村港养殖17个月的企鹅珍珠贝(Pteria penguin)苗种生长性状进行测量,利用von Bertalanffy、Gompertz和Logistic 3种生长模型对其生长性状的增长规律进行拟合,通过Levenberg-Marquardt迭代法求出各模型中3个生长参数,综合各参数的最优值,得出不同生长性状拟合效果最佳的生长模型。结果表明,Gompertz模型为企鹅珍珠贝各生长性状的最优生长模型。根据生长参数得出壳长、壳高、壳宽和体质量的生长极限值分别为93.519 mm、90.641 mm、39.075 mm和157.755 g,生长拐点分别为2.86个月、4.04个月、5.63个月和9.61个月;各生长性状间的绝对生长速度在不同生长期内差异较大,但随着月龄的增大均呈现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性状间相对生长速度存在差异并随月龄的增长逐渐趋于0。研究结果可为企鹅珍珠贝的养殖生态研究、遗传育种及插核育珠提供理论依据和参考资料。  相似文献   

12.
驼背鲈的年龄与生长特征   总被引:14,自引:1,他引:14  
鉴定和描述了驼背鲈鳞片的年龄及其年轮特征,采用4种生长模型来模拟其体长生长过程,通过比较分析得出最适的生长方程,并对其生长拐点以及生长指标等生长特征进行了相应分析。实验结果表明,驼背鲈鳞片的年轮特征主要表现为疏密型,偶见副轮和生殖轮。vonBertalanffy生长方程、Gompertz生长方程、Log istic生长方程以及三项式方程均可反映驼背鲈的体长生长过程,其生长特点属于均匀生长类型,其中Gompertz生长方程能更好地描述10龄以前的体长生长性状。体长体重的von Bertalanffy生长方程为:Lt=566.0139[1-e-0.1549(t 1.0988)];Wt=4531.0076[1-e-0.1641(t 0.76635)]3.0245。体长与体重关系为Wt=2.3×10-5Lt3.0245。渐近体长L∞=566.0139 mm,渐近体重W∞=4531.0076 g,体重生长拐点tr=5.98龄,此时的体长与体重分别为376.94 mm和1 346.26 g。  相似文献   

13.
饥饿和补偿生长对点带石斑鱼幼鱼摄食和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水温29.2±0.2℃条件下,对点带石斑鱼幼鱼(1.832±0.03 g)进行了不同时间的饥饿后再供食的恢复生长试验。对照组(S0)持续投喂30 d,饥饿组S2、S4、S6、S8和S10分别饥饿2 d、4 d、6 d、8 d和10 d后再分别恢复投喂28 d、26 d、24 d、22 d和20 d。结果表明:饥饿组在恢复投喂后,体重迅速增重,且S2的体重超过了S0,但两者体重差异不显著(P>0.05),而其他各饥饿组的体重均显著低于S0和S2组(P<0.05)。点带石斑鱼经饥饿再恢复投喂,其特殊生长率和摄食率均显著高于S0(P<0.05);食物转化率呈波动变化,各饥饿组的食物转化率大部分均低于S0。比较分析认为,S2为完全补偿生长,其他各试验组为部分补偿生长,且这种补偿生长效应主要是通过恢复生长阶段提高摄食水平来实现。  相似文献   

14.
鉴定和描述了驼背鲈鳞片的年龄及其年轮特征,采用4种生长模型来模拟其体长生长过程,通过比较分析得出最适的生长方程,并对其生长拐点以及生长指标等生长特征进行了相应的分析。实验结果表明,驼背鲈鳞片的年轮特征主要表现为疏密型,偶见副轮和生殖轮。von Bertalanffy 生长方程、Gompertz生长方程、Logistic生长方程以及三项式方程均可反映驼背鲈的体长生长过程,其生长特点属于均匀生长类型,其中Gompertz生长方程能更好地描述10龄以前的体长生长性状。体长体重的von Bertalanffy 生长方程为:Lt=566.0139[1-e-0.1549(t+1.0988)];Wt=4531.0076[1-e-0.1641(t+0.76635)]3.0245。体长与体重关系为 Wt=2.3×10-5Lt3.0245。渐近体长L∞=566.0139mm,渐近体重W∞=4531.0076g,体重生长拐点tr=5.98龄,此时的体长与体重分别为376.94mm和1346.26g。  相似文献   

15.
鲨鱼类年龄和生长特性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戴小杰  高春霞 《水产学报》2012,36(10):1624-1632
鲨鱼是海洋生态系统的重要生物类群。鲨鱼的年龄与生长作为基础的生活史特征,是资源评估所需的关键种群信息。鲨鱼的年龄与生长研究需要解决样本的选择与处理、年龄鉴定的方法和校正、生长模型的运用和参数估计等基本问题,否则难以得到可靠的结果。总结分析了两大类年龄鉴定方法及3种年龄校正技术的优缺点和应用局限性,比较分析了各种生长模型的应用差别,并对常见大洋性鲨鱼的生长参数进行了总结。研究认为,第一背鳍上部的脊椎骨是鲨鱼年龄鉴定的最佳硬质,硬质的处理需要借助化学方法,以提高轮纹清晰度;对年龄鉴定的校正是避免或减少系统误差的关键,校正方法的选择需要考虑鱼种的寿命;生长曲线的拟合需要选择多种备选模型,建议通过AIC信息准则筛选最优模型,为鲨鱼年龄与生长的进一步研究提供方法和技术上的参考,也可以为有关种类的资源评估提供生长参数。  相似文献   

16.
东海条石鲷仔鱼耳石日轮与生长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2009年4月15日-5月5日在浙江省舟山水产研究所条石鲷(Oplegnathus fasciatus)人工繁殖期间,逐日选择胚胎和仔鱼样本,连续解剖观察发育后期胚胎和前期仔鱼,光镜观察仔鱼矢耳石和微耳石的形态、日轮数,测定其直径,研究条石鲷的耳石日轮和生长。结果表明,受精后约26h,条石鲷胚胎听囊内出现1对矢耳石和1对微耳石;仔鱼孵出第2天形成第1个轮纹,之后每天形成1轮,孵化后天数(N)和矢耳石日轮数(D)的关系为N=D+1;在第8天左右,矢耳石上出现第2条明显的标记轮,为初次摄食轮。仔鱼耳石长径(rs,μm)与鱼体体长(L,mm)呈线性相关,其关系式为rs=18.146L-44.436;矢耳石长径rs与微耳石长径rl之间存在线性相关,其关系式为rs=0.6125rl+1.9882。根据结果确认,矢耳石轮纹可作为条石鲷仔鱼日龄的判别依据。  相似文献   

17.
The wide range of sizes of sexually mature prawn populations and particularly of the males is very typical of Macrobrachium rosenbergii (De Man) and a major obstacle to increased profitability of prawn culture. Prawn size variation reflects a complex population structure composed of three major male morphotypes – the small males, the orange‐claw males and the blue‐claw males – which differ in their morphology, physiology and behaviour. Social interactions among juveniles and among sexually mature males affect their growth. Four different social mechanisms have been suggested to control growth in crustaceans: direct competition for food, appetite suppression, altered food‐conversion efficiency and increased energy expenditure on motor activity. Since all growth‐controlling mechanisms involve an aggressive behavioural component, our knowledge of prawn agonistic behaviour and prawn social organization has been reviewed. Present knowledge of the social mechanisms regulating growth among juveniles and among sexually mature male morphotypes as well as the sensory modalities involved was evaluated. The possible evolution of social growth‐controlling mechanisms is discussed. Various ways for implementing our knowledge on social control of growth into prawn culture to increase profitability are suggested.  相似文献   

18.
研究长脂拟鲿的年龄和生长特征,为开展其人工养殖、种质鉴定以及资源的利用与保护提供基础资料。样品鱼于2013年2-10月采自贵州境内沅江水系氵舞阳河,共193尾,体长94~209 mm、体重9.7~59.2 g。以脊椎骨、匙骨、鳃盖骨、胸鳍棘等为年龄鉴定材料,研究了长脂拟鲿的年龄和生长特性,阐述年轮特征,计算了相对生长率、瞬时生长率、生长常数、生长指标等生长参数。脊椎骨椎体的年轮标志最清晰,其各个生长年带的径向宽度近似相等,为长脂拟鲿年龄鉴定的理想材料;脊椎骨椎体年轮为疏密型年轮,年轮形成的时间为3-7月。氵舞阳河长脂拟鲿渔获物年龄组成为1~8龄,2~4龄为优势年龄组,占总样本量的84.97%。长脂拟鲿体长与脊椎骨轮径关系的拟合方程为L=60.91R+65.709,体长与体重关系的拟合方程为W=0.00074 L2.0935。von Bertalanfy、Gompertz和Logistic生长方程对长脂拟鲿体长、体重生长的拟合度均较高(r~20.98),以von Bertalanfy生长方程拟合度最高。长脂拟鲿von Bertalanfy生长方程为:L_t=364.32[1-e~(-0.058(t+4.001))],W_t=170.49[1-e~(-0.058(t+3.994))]2.0935。生长拐点年龄为8.73龄,拐点年龄时体长、体重分别为190.22 mm、43.74 g。长脂拟鲿生长可以划分为1~5龄、6~7龄两个不同的生长阶段。长脂拟鲿属生长缓慢鱼类,其生长为异速生长。  相似文献   

19.
庄虔增 《齐鲁渔业》1994,11(1):9-12
对采自黄渤海沿岩的鲻样品进行了生物学测定,研究了鲻的两性生长,相对增长率,生长指标,生长参数,生长速度和加速度。  相似文献   

20.
在(21.0±1.0)℃水温范围下,对金鱼采取了不同饥饿时间处理及再投喂实验,测定其主要生长指标,探讨其补偿生长情况和机制.实验结果表明,金鱼的补偿生长的类型属于完全补偿生长.从摄食率和食物转化率的测定来看,饥饿恢复投喂后金鱼既增加了摄食量又提高了食物转化率.短时间(5d)的饥饿后恢复投喂,金鱼主要以增加摄食量为主;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