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把5cm以上海湾扇贝亲贝按43-50个/m^3密度吊养于水泥沉淀池,利用附近井水调温:使池水温度达4℃以上。越冬两个半月,成活率84%以上,而自然海区越冬贝成活率仅70%.升温促熟后.亲贝产卵孵化率60%以上,而自然海区越冬贝仅为15.1%。地下海水越冬贝的单位水体出苗量为505万粒/m^3和544万粒/m^3,而自然海区越冬贝出苗量仅有209万粒/m^3.证明利用地下海水调温,在沉淀池进行海湾扇贝亲贝越冬,效果明显,完全可行.  相似文献   

2.
泥东风螺Babylonia lutosa(Lamarck)的人工育苗技术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对泥东风螺工厂化人工育苗的主要技术环节进行了初步探讨。幼体培育密度为5万个/m^3,以金藻、扁藻、小球藻为饵料,并根据水质的好坏结合适当的换水量,能成功的获得变态稚贝,变态率达30%;稚贝培育密度为3000粒/m^2,以蟹肉,杂鱼肉为饵料,最终获得规格0.5~1cm的螺苗150万粒。整个育苗工艺达到工厂化生产要求。  相似文献   

3.
我国的扇贝养殖业目前主要靠人工育苗获得苗种。在人工育苗中室内幼虫培育和稚贝附着方面技术上基本过关,每米^3出池稚贝(壳高300-400微米)高达228万粒。但是,稚贝出池下海到商品苗(壳高1厘米左右)的中间育成过程中,生产技术上存在很多问题,主要表现在育成率低(一般只有5%左右),单位水体出苗量少,仅3-5万粒/米^3。  相似文献   

4.
为了探索四角蛤蜊的规模化人工育苗技术,2013年在80m^3水体中进行了四角蛤蜊人工育苗技术研究,亲贝暂养至性腺成熟时自然产卵,以金藻、角毛藻、小球藻及塔胞藻为饵料,天然海区细沙为附着基,产卵量1亿枚,孵化率70%,变态率80.9%。经过3个月培育,共出池壳长0.8~1.2cm四角蛤蜊幼贝3000万枚,单位水体出苗量37.5万粒/m^3.  相似文献   

5.
紫石房蛤增殖技术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总结了紫石房蛤人工育苗、放流增殖技术的研究结果。6月中旬(水温14.6~16.5℃)采捕的亲贝,经升温促熟6~7天(水温18~21℃),生殖腺发育成熟。采用浓度100×10-6的氨海水浸泡法采卵,以细沙、筛绢网箱和棕帘等三种附着基立体采苗,单位水体平均出苗量256万粒/m3(壳长2~6mm)。采用流水法在具沙质底的室内水池进行中间培育,育成率达到78%,稚贝日平均增长76μm。将壳长5mm左右的苗种放流到适宜海区进行增殖,放苗密度150万粒/ha。2周年后,紫石房给平均壳长达73mm,鲜贝平均重123g.平均每公顷产量24.97t,回捕率14%。  相似文献   

6.
利用26000m^2(39亩)和31349m^2(47亩)2个养虾池,分别移入在室内培育的菲律宾蛤仔壳顶后期幼虫和双水管稚贝各80亿粒和9.7亿粒,经土池中间培育、越冬后,共生产出2000—3000粒/500g幼贝7.9亿粒,成活率分别达到4.5%和4.3%。  相似文献   

7.
1998年进行了虾夷扇贝控温育苗高产试验。亲贝室内人工暂养促熟,16℃产卵孵化,16.5℃幼虫培育,投喂金藻3011,8701和扁藻,14天投放附着基,稚贝培育18天,中间保苗70天,出苗量达到42.19万粒/m^3。  相似文献   

8.
文蛤人工育苗技术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文蛤亲贝室内人工暂养促熟后,采用自然排放法、阴干升温刺激法和氨海水浸泡法诱导产卵,以等鞭金藻和扁藻为饵料培育幼虫,以细砂和棕帘为附着基立体采苗,采取室内水池流水培育、定期淘砂筛苗法,经156天在6m^2水池中育出壳长3.4 ̄5.8mm的文蛤苗种85.2万粒,单位面积出苗量达到14.2万粒/m^2。  相似文献   

9.
斜带石斑鱼人工育苗试验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广东省大亚湾水产试验中心从1999年至2002年,使用3.5~16kg的斜带石斑鱼作亲鱼,通过强化培育,实现自然产卵,培育出2.6~6cm的鱼苗66.8万多尾,其中2002年(5月30日前)出苗37.1万多尾。年产卵量为1.6亿粒~3.5亿粒,受精率在69.5%~81.3%;从仔鱼至出苗,最高成活率为3.3%;每立方育苗水体最高出苗量为1130尾。  相似文献   

10.
北方沿海西施舌苗种的人工培育试验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在辽宁省沿海首次对西施舌室内人工育苗进行了研究。试验结果表明,对西施舌种贝促熟62d,用流水刺激的方法诱导亲贝排放精,卵,亲贝个体排放比例达到60%以上,个体排卵量约为380~420万粒,其受精率为82.0%,孵化率为46.0%。在盐度为25.6~31.0,水温为23.8~25.9℃的条件下,浮游幼虫9~14d进入附着变态期,变态率为12.4%,壳长生长速度为13.9μm/d。变态后的36d内,壳长平均生长速度为76.3μm/d,成活率为80.4%。沙盘单位面积附苗量为波纹板的48.5倍。本次试验利用12m^3水体育出2.5mm的稚贝21.4万枚,单位水体出苗量为1.78万枚/m^3。  相似文献   

11.
泥蚶苗中间培育技术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利用虾池进行泥蚶苗中间培育、初始培育密度100万粒/亩,平均壳长1.93mm,经过3个月的培育,长至平均壳长5.6mm,中间培育成活率为47.3%。  相似文献   

12.
在大黄鱼、黑鲷亲鱼培育阶段采用营养强化、控制雌雄比例和培育密度、改善培育环境等手段,可有效提高亲鱼培育存活率、尾产卵量及卵子受精率。其中大黄鱼平均培育成活率89.狲尾产卵量8.7万粒,受精率92.5%;黑鲷平均培育成活率92.4%,尾产卵量6.4万粒,受精率90.7%。  相似文献   

13.
本文总结了紫石房蛤人工育苗,放流增殖技术的研究结果,6月中旬(水温14.6-16.5℃)采捕的亲贝,经升温促熟6-7天(水温18-21℃),生殖腺发育成熟,采用浓度100×10^-6的氨海水浸泡法采卵,以细沙,筛绢网箱和棕帘等三种附着基立体采苗,单位水体平均出苗量256万粒/m^3壳长2-6mm)。采用流水法在具沙质底的室内水池进行中间培育,育成率达到78%,稚贝日平均增长76μm。将壳长5mm左  相似文献   

14.
研究了后期面盘幼虫不同采苗密度、不同底栖硅藻与稚鲍不同培育密度,对鲍苗的生长与成活率的影响。认为最佳采苗密度应为2万个/m2后期面盘幼虫;当地底栖硅藻混合种的饵料效果优于纯种,剥离后稚鲍的培育密度不直超过4000粒/m2。在640m2水面中有出壳长1.2~1.5cm鲍苗201.6万粒,平均出苗量3150粒/m2。专家鉴定认为,本课题在皱纹盘鲍不同育苗密度、不同饵料对育苗效果的研究方面居国内领先水平。  相似文献   

15.
人工控制培育缢蛏幼苗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探索采用缢蛏幼体实验生态研究的成果,控制缢蛏幼体各发育阶段较佳生态条件,进行人工控制培育幼苗研究,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单位出苗量为5.46万粒/M^2。至21.06万粒/M^2。,每公顷产量达8000千克至20000千克.这比自然海区正常年景蛏苗产量提高10-20多倍,从而显示出工厂化人工育苗的可行性和发展前景.文中也提及在人工控制培育幼苗中亟待解决的若干问题。这些为缢蛏人工控制培育幼苗进一步深入研究提供有益的参考.  相似文献   

16.
净化海水,控制水域理化环境;选择合格亲贝,搞好亲贝控温促熟和产卵孵化;采取换水充气、清底施药、施用光合细菌等措施培育幼虫;附苗出池后,分别在海上、露天水泥池和虾池培育保苗。结果:单位水体平均出海湾扇贝商品苗33.6万粒/m^3。专家鉴定认为,本研究在应用规模、出苗数量、经济效益及技术水平等方面均居国内先进水平。  相似文献   

17.
缢蛏苗种繁育技术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赣榆县海洋渔业技术指导站采用室内外结合的方法进行缢蛏苗种生产。160米^2育苗池生产稚贝2.91亿粒(平均壳长810微米),重11.4千克,单位出苗量181.9万粒/米^2,测定时蛏苗平均规格为2.9毫米,密度达1330粒/米^2。现将第二轮的育苗技术总结如下,供同行参考。  相似文献   

18.
2000年笔者在日照市水产研究所利用1450m^3水体进行梭子蟹全人工工厂化育苗生产,共出Ⅱ-Ⅲ期幼蟹512.7万只,创造了出苗量为3500只/m^3,总产为150多万元的直接经济效益,同时对幼体培育的密度进行了初步试验,结果表明,从Z1至M期幼体培育密度10-15万/m^3为宜,M期以后密度为0.8-1.5万/m^3为宜。  相似文献   

19.
介绍了锯缘青蟹的全人工繁育技术。从亲蟹的强化培育人手提高青蟹抱卵率,2002年青蟹苗种生产中抱卵率为85%.单位水体最高出苗量为7000余只(2茬)/m^3,平均出苗量为1960只/m^3,共育成Ⅱ期幼蟹156.6万只,形成了北方地区锯缘青蟹全人人工工厂化育苗技术的完整体系。  相似文献   

20.
利用对虾育苗池进行泥蚶育苗试验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对虾育苗池进行泥蚶产卵孵化和幼虫培养试验,在480m^2育苗水体中,经过45天,育出平均壳高353μm的泥蚶稚贝2.3亿粒,平均出苗密度47.92万粒/m62,最高达63.5万粒/m^2,创产值65万元、纯利38万元。试验证明利用对虾育苗池进行泥蚶人工育苗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