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篇
  免费   1篇
  1篇
综合类   1篇
水产渔业   10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3篇
  2003年   2篇
  199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大亚湾翡翠贻贝增养殖技术及效果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1992-1994年在大亚湾西北部的哑铃湾开展翡翠贻贝的延绳式及筏式吊养增养殖试验,养殖面积约9.1ha,总产量406t。种苗来源中有40%为人工培育苗,其余为天然苗。两种吊养方式的贻贝经1至1.5年的养殖,壳长可达70-80mm。研究结果表明,人工苗可补充天然苗的不足,延绳式为最佳养殖方法。  相似文献   
2.
为了解大亚湾地区水产品中违禁渔药残留情况,以7种较常见水产品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酶联免疫分析法检测试剂盒对其进行药物残留检测。结果显示,7个品类的4种药物残留分析中,只有网箱养殖的虎龙斑和黑鲷存在氯霉素残留(高于检测限浓度0.025μg·L-1),呋喃唑酮、孔雀石绿和磺胺类(检测限浓度分别为0.04μg·L-1、0.375μg·L-1、2μg·L-1)在所有样品中均未检出。  相似文献   
3.
为了解在不同pH和滤料条件下硝化细菌对氨氮(NH_4~+-N)和亚硝酸盐氮(NO_2~--N)的去除效果,通过试验,探讨了5.0~10.0等6个pH梯度以及陶环、珊瑚石、生物刷和生物球等4种滤料的消氨效果。在pH 8.0~9.0时,至试验第7天氨氮去除率分别达99.86%、98.95%,明显高于pH 6.0、7.0和10.0组(去除率分别为66.18%、71.43%和70.51%)。在pH 7.0~9.0时,亚硝酸盐氮浓度的增加小于氨氮浓度的下降,特别是在pH 9.0时两者浓度变化差异明显。生物刷、陶环、珊瑚石和生物球分别在试验的第3、4、6、7天,氨氮去除率达100%。陶环组和珊瑚石组,NO_2~--N质量浓度在达到最高值(9.60 mg/L和10.00 mg/L),之后开始逐步下降。生物刷组和生物球组在达到最高值(9.55 mg/L和11.00 mg/L)之后基本维持不变。结果表明:硝化细菌适宜碱性的环境条件(pH 8.0~9.0),水体pH 9.0最有利于硝化细菌对NH_4~+-N和NO_2~--N的去除。不同滤料对硝化细菌去除NH_4~+-N和NO_2~--N有不同的影响。陶环对硝化细菌去除NH_4~+-N和NO_2~--N都有良好效果,生物刷只对去除NH_4~+-N有良好效果,珊瑚石只对去除NO_2~--N有良好效果。多种滤料配合使用有利于产生优势互补的效果。  相似文献   
4.
正鞍带石斑鱼,俗称龙胆、龙趸,具有病害少、生长快、市场价值高等优势,是我国南方主要的海水经济鱼类,倍受广大消费者欢迎。近年来,鞍带石斑鱼中间苗培育过程中经常暴发"黑身"病,死亡率达到90%以上,对养殖户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广东省海洋渔业试验中心总结多年的经验,经过研究摸索,建立了"鞍带石斑鱼中间苗高位池塘与室内循环水接力标粗"技术,能有效的提高其培育成活率,简介如下,以供同行借鉴参考。  相似文献   
5.
斜带石斑鱼人工育苗试验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广东省大亚湾水产试验中心从1999年至2002年,使用3.5~16kg的斜带石斑鱼作亲鱼,通过强化培育,实现自然产卵,培育出2.6~6cm的鱼苗66.8万多尾,其中2002年(5月30日前)出苗37.1万多尾。年产卵量为1.6亿粒~3.5亿粒,受精率在69.5%~81.3%;从仔鱼至出苗,最高成活率为3.3%;每立方育苗水体最高出苗量为1130尾。  相似文献   
6.
本文探讨了斜带石斑鱼苗的中间培育技术.试验表明斜带石斑鱼苗在水温25~30℃,从全长2.5cm生长到9cm,约需要2个月时间,成活率81.6%.鱼苗全长2.5~6cm时,适合用小网箱培育,全长6~9cm时,适合用水泥池培育.全长3~5cm时,死亡率最高,每天死亡0.7%左右,占这培育阶段内总死亡数量的68%.  相似文献   
7.
斜带石斑鱼网箱养殖技术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斜带石斑鱼 (Epinepheluscoioides)俗称青斑 ,属科 ,石斑鱼属 ,它肉质细嫩 ,味道鲜美 ,营养丰富 ,是一种名贵的海水鱼 ,很受消费者青睐。又因其具有摄食量小 ,生长快 ,肉质坚实 ,抵抗病害能力强的特点 ,一直很受养殖者喜爱。但是有些养殖者对这一品种了解不深 ,经验不足 ,技术掌握不好 ,往往养殖失败 ,造成经济损失 ,影响了广大养殖者对该品种养殖的信心。笔者从 1 998年起 ,每年都负责管养该品种一二批 ,至今共成功养殖十几批次 ,对该品种的生活习性、生长特点有很深的了解 ,积累了不少经验。下面介绍该品种的网箱养殖技术。1生活习性斜…  相似文献   
8.
【目的】了解白斑综合征(White Spot Syndrom,WSS)和早期死亡综合征(Early Mortality Syndrome,EMS)病原在自然海域对虾中的流行情况。【方法】通过PCR检测方法对2018—2019年采自大亚湾海域的野生对虾进行早期死亡综合征病菌和白斑综合征病毒检测。【结果】在白斑综合征病毒检测中,2018年所检测的5个月平均阳性率为22.96%,其中8月份阳性率为0;2019年所检测的9个月平均阳性率为2.43%,其中1月及8—10月阳性率为0。在早期死亡综合征病菌检测中,2018年所检测月份平均阳性率达29.93%,最高为63.04%;2019年所检测月份平均阳性率达41.33%,最高为94.00%。【结论】大亚湾海域野生对虾群体的白斑综合征病毒携带率及早期死亡综合征病菌携带率在时间上无特定分布规律,白斑综合征病毒携带率总体处于较低水平,而早期死亡综合征病菌携带率总体处于较高水平。  相似文献   
9.
海水小瓜虫生活史及白点病防治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在集约化海水养殖过程中,很多寄生性原虫都能很好地生长繁殖,其中,海水小瓜虫是致病性最强的原虫之一。海水小瓜虫学名为刺激隐核虫(Cryptocaryon irritans),是一种遍生性(周身遍布纤毛)纤毛虫,通常寄生于热带、亚热带海水鱼类的体表和鳃上,形成针头大的小白点,所以生产上俗称“白点病”。该寄生虫会引起鱼的活动异常、上皮增生、呼吸困难以及机械损伤,继而带来病菌的继发感染。在自然情况下,野生的海洋鱼类很少受到海水小瓜虫的严重感染,因为宿主的聚集密度不够,虫体的繁殖量不足以达到严重感染的程度。然而,在水泥池、室内的水族箱或渔排的网箱等高密度鱼类养殖场所,虫体就能在短时间内大量繁殖而致病。  相似文献   
10.
条石鲷人工育苗技术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条石鲷在室内水泥池成功人工育苗的关键是控制仔鱼密度、适口饵料的选择和水质调控.条石鲷苗生长速度快,在水温23.8℃~27.7℃时,40天的苗全长可达50 mm.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