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丁德明 《内陆水产》2005,30(3):10-11
刚孵化出膜的斑点叉尾鲴幼苗,卵黄囊较大,不能自由游泳,喜欢聚集在水体的底部,要进行暂养,待鱼苗不断发育,将卵黄囊吸收后能自由游动时,才能进入鱼苗池中培育。  相似文献   

2.
正黄颡鱼俗称嘎牙子、黄腊丁、黄鳍鱼等。黄颡鱼食性杂、饲料系数低、抗病力较强,无论是池塘主养,还是套养,都能获得较高的产量和经济效益。一、苗种培育1.夏花培育刚出膜的仔鱼长仅4.8~5.5毫米,鱼苗池最好用水泥池,水深0.3~0.5米即可,保持微流水,每立方米放苗1.5万~2万尾。黄颡鱼鱼苗卵黄囊较大,需要经过3~5天才能将卵黄囊消耗殆尽,卵黄囊消失后开始投  相似文献   

3.
一、卵黄苗的培育斑点叉尾卵黄苗一般为60~80尾/克,集群沉在水的下层,在这个阶段不吃任何食物,完全依靠卵黄提供营养。这一阶段即可进行长途运输,但运输水温控制在15℃左右,使苗种处于半休眠状态,此时运输成活率高。运达目的地后,卵黄苗最好使用暂养箱或鱼苗培育框暂养,水温慢慢提高到24~28℃,以便醒苗。培育水深在30厘米左右,密度为每平方米放苗1.5万~2万尾,保证有微流水,保证水体溶氧充足。此时绝对不能投入池塘直接养殖,原因是鱼  相似文献   

4.
5.仔鱼前期暂养暂养是为了确保带卵黄囊鱼苗由内源性营养安全过渡到外源性营养(主动摄食);如把刚破膜的鱼苗直接放入鱼苗池中培育就会造成大量死亡,暂养在专用暂养池、育苗框或网箱中均可。(1)暂养池暂养:暂养池为水泥池,面积5~8米2、深50厘米,保持流水,进排水口用网目为0.4毫  相似文献   

5.
王刚 《科学养鱼》2003,(12):62-62
一、鱼苗培育刚孵出的鱼苗吸附在池壁或鱼巢上,不吃不动,依靠吸收腹部的卵黄为营养。经过3~4天,鱼苗开始自由游动并摄食,这时应投喂较小的轮虫、草履虫、变形虫和单细胞藻类等活饵料。若缺乏活饵,可喂煮熟的鸡蛋黄。7~10天后仔鱼长到1厘米以上时,取出鱼巢,改喂小鱼虫、大轮虫等,鱼苗池内应不断保证有鲜活的饵料。鱼苗长至2~3厘米时,每5~7天清污换水1次,加水时应沿容器壁徐徐添加,以免损伤幼苗,饵料可投水蚯蚓、黄粉虫及适口的配合颗粒饲料。二、鱼种培育鱼种培育宜采取单养,水深保持在80厘米即可。每亩放3~4厘米体长的夏花鱼种6000~80…  相似文献   

6.
一、室内培育 刚孵出的仔鱼应避免在强光下培育,一般在室内培育10天左右,全长可达5 mm,所用培育池为3 m3左右的水泥池,放苗密度为2万尾/m3,培育过程中保持微流水,在仔鱼垂直游动时期保持微充气,使之悬浮于水中,仔鱼水平游动后,停止充气以减少仔鱼能量消耗.  相似文献   

7.
3苗种培育 3.1早期鱼苗培育 3.1.1 内源性营养阶段:在水温18~21℃条件下,受精卵需6d可脱膜出苗.刚孵出的鱼苗,身体透明细长.全长在9.5~11mm.平卧在水底.全长增至13 mm时,口已形成,但不摄食.鱼苗此时靠身体摆动作垂直游动.脱膜6~7d,开始作水平游动,但靠卵黄囊供给营养,鳔已可见.脱膜后第11d左右卵黄囊消失,开始摄食外源性饵料.此阶段管理的中心工作是水质管理与防止敌害生物.鱼苗平游之前在孵化槽里进行管理.鱼苗平游之后出槽入网箱(60~80目)内培育.  相似文献   

8.
在饵料构成完全相同,培育水温在适宜范围,日常管理方法完全一致的前提下,不同温度变化和密度对细鳞鲑苗种培育成活率存在差异。结果显示:在水温每天趋于恒定,放养密度为上浮仔鱼至体长2~2.5cm鱼苗,密度3万尾/m~3水体,鱼苗体长2.5~3.5cm,密度1.5万尾/m~3水体,3.5cm以上移入水泥池进行培养,密度1 000尾/m~2时,苗种培育成活率最高可达80%。  相似文献   

9.
一、室内培育 刚孵出的仔鱼应避免在强光下培育,一般在室内培育10天左右,全长可达5mm,所用培育池为3m3左右的水泥池,放苗密度为2万尾/m3,培育过程中保持微流水,在仔鱼垂直游动时期保持微充气,使之悬浮于水中,仔鱼水平游动后,停止充气以减少仔鱼能量消耗。在孵出3天后,鱼苗开口摄食,以槽皱臂尾轮虫作为开口饵料,投饵量掌握在第二天早晨投饵前每毫升水中有2个-10个轮虫为宜,室内培育水质标准为水温15℃-20℃,pH7.8-8.5,D.O≥4mg/L,光照500Lx-800Lx,室内培育成活率为30%-35%。  相似文献   

10.
利用从自然海区诱捕的4307个方斑东风螺为亲螺,在体积分别为22 m3和45 m3的室内水泥池以及体积为18m3的室外水泥池(水体总体积为4218 m3)中共获得变态2~4 d的稚螺3785.4万粒,培育出变态稚螺8975粒/m3.收集刚变态稚螺于未铺设砂层的育苗池内暂养9~12 d,暂养后存活稚螺共计2281.8万粒.暂养平均成活率60.3%.暂养后稚螺再放养于铺有约3 cm细砂层的水泥池中进行苗种培育41~88 d,共培育出壳高0.6~1.8 cm的螺苗1318.3万粒,暂养后稚螺培育成螺苗成活率57.8%;从变态2~4 d稚螺培育成螺苗的成活率34.6%.  相似文献   

11.
美国鲥鱼人工繁殖技术研究   总被引:11,自引:4,他引:7       下载免费PDF全文
2007年6月在美国哥伦比亚河内捕捞正在作产卵洄游的美国鲥鱼亲本,进行人工授精后获鱼卵105万粒,经漂洗、降温、装入塑料袋充氧装箱,经70 h运输后抵达上海市水产研究所苗种技术中心.其中受精卵33.2万粒,经孵化后获正常卵黄苗25.1万尾,卵黄苗经室内水泥池培育,共获得体长3~4 cm鱼苗17.56万尾.  相似文献   

12.
3美国大口胭脂鱼苗种培育3.1鱼苗培育美国大口胭脂鱼鱼苗培育方法主要有育苗器培育、水泥池培育、网箱培育和池塘培育。3.1.1育苗器培育育苗器用白铁皮做成 ,圆形 ,直径94cm ,高14cm ,在育苗器的中央部分仿照环道结构设计进出流水装置 ,进水采用6个鸭嘴装置喷流 ,出水口在育苗器中央 ,直径5cm ,高12cm ,上缚过滤网布 ,水流从此口溢出。如用自来水培育 ,应先用压缩机曝气。育苗器体积较小 ,水流交换快 ,观察方便 ,主要用于带卵黄囊鱼苗培育至1.5~2cm。每个培育器可放带卵黄囊鱼苗约3000尾。投喂饵料主要…  相似文献   

13.
为探究褐菖鲉室内人工繁育技术,从野生亲鱼的收集、运输、驯化和强化培育到人工催熟催产、布苗和苗种培育,对上海地区褐菖鲉低盐度室内人工繁育模式进行了一系列探索。结果表明:2011年和2012年分别在浙江舟山地区收集野生褐菖鲉亲鱼800尾和1 200尾,经长途运输并于室内水泥池暂养48 h,分别获得存活亲鱼791尾和1 193尾,运输存活率分别为98.88%和99.42%;经3~4个月的驯化饲养,分别获得越冬前亲鱼773尾和1 158尾,驯化成活率分别为97.72%和97.07%;经越冬强化培育,分别存活728尾和1 112尾,越冬成活率分别为94.18%和96.03%。2015—2018年,经过4年室内人工繁育,通过开口生物饵料(轮虫)的培养、人工催熟催产、布苗和鱼苗培育(水体盐度17~19,水温16~18 ℃,以人工培养的海水轮虫作为开口饵料,培育周期50~60 d),分别获得体长30~40 mm的褐菖鲉幼鱼1.3万、2.1万、8.5万和26.1万尾。  相似文献   

14.
《河南水产》1995,(1):16-16
鳜鱼是淡水名贵鱼类之一。其肉质细嫩,营养丰富,深受广大消费者喜爱。而且市场消售前景广阔,受到养殖生产者的青睐。现将其养殖方法介绍如下:1、苗种培育1.1 缸中培育 在孵化缸(或桶)中刚孵出膜的鳜鱼苗,身体细小,体长仅3~4毫米,可以在有微流水的原缸中培育。最初鱼苗只靠自身的卵黄维持生命,第5天开始摄食。如果食饵充足,鱼苗生长很快,培育20~30天,体长可达3厘米,而且摄食能力增强。此时,可移到小型的池塘、水泥池或网箱中继续培育。  相似文献   

15.
泥鳅苗种培育池的准备刚孵出的泥鳅苗用头部的吸附器暂时附着在鱼巢上、池壁上或其他物体上,此时还不能自由游动摄食,而以腹部的卵黄为营养。经过三天左右,鳅苗的卵黄吸收完毕,能自己游动并开始摄食,这时才可以把鳅苗从孵化缸或其他孵化容器中转移出来,放到鱼苗培育池中饲养。鱼苗下池前半个月,先将池水排干,曝晒四至五天,每亩水面用生石灰60至100斤全池遍撒消毒,再放入20厘米左右深的新水,并施入少量的人畜粪,过几天浮游植物就会繁殖,水质变绿,接着轮虫、水蚤等浮游动物繁殖,此时鳅苗下池,即可获得充足的天然饵料。注意鳅苗下池以前需试水,待  相似文献   

16.
鳡鱼苗种池塘培育技术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报道了池塘培育鳡鱼苗种的技术和结果。鳡鱼苗4日龄下塘,放养密度75万~120万尾/hm2,每1hm2施基肥3 000 kg肥水,每天泼洒2次豆浆,2~3 d施追肥1次,在培育后期冲水和换水,保持水质鲜嫩、清爽。鱼苗培育成活率71%~85%。对鳡鱼苗的食性、放养密度、水质管理和培育方式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7.
栾凯 《河北渔业》2016,(2):39-41
研究了黑鲪亲鱼的选择、运输、暂养,苗种培育的适宜环境、饵料选择、日常管理、病害防治等一套繁育流程。在240m~3育苗水体中,最终培育出3cm黑鲪鱼苗43.7万尾,成活率22.7%。  相似文献   

18.
暗纹东方鲀工厂化育苗技术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用水泥池培育暗纹东方鱼屯鱼苗 ,研究不同发育阶段的培育密度、饵料转换、投饵量以及环境因子等对成活率的影响 ,并把土池育苗与水泥池育苗的优点相结合 ,解决了鱼屯苗后期培育易相残的难题 ,提出了一种工厂化育苗的方法。本实验投放仔苗 3万尾 (体长 0 2 8厘米~ 3厘米 ) ,4 0天后 ,出池鱼苗 2万尾 (体长 2 5厘米~ 3厘米 ) ,成活率高达 6 6 7% ,其中前期培育成活率 70 % ,后期培育成活率 95 %。  相似文献   

19.
对唇鱼骨(Hemibarbuslabeo)的亲鱼培育、人工繁殖、孵化和鱼苗培育等技术进行了初步研究。试验结果表明:唇鱼骨野生亲本在池塘条件下经人工驯养可达性成熟;在水温19·0~21·0℃时一次性注射LHR-A2、HCG和DOM混合催产剂,其效应时间18~21·5h;2005~2006年采用人工催产、自然产卵及人工授精、流水孵化、豆浆法培育鱼苗等方法,共催产雌鱼44尾,平均催产率81·5%,共计产卵45·7万粒,平均受精率82·6%,孵化率77·4%,共孵出鱼苗24·5万尾。鱼苗经25~30d豆浆法培育后可达3cm以上,平均成活率为65·5%,共培育夏花15·1万尾。  相似文献   

20.
正2015年,古田县大屿水产养殖专业合作社在海拔700米的杉洋镇松洋养鳗场,利用16口计养殖面积3293米~2的废弃水泥池,采用钢架白色薄膜大棚进行规模化养殖。12月18日,购进体长4~5厘米的幼苗53万尾,进行保温暂养,4月8日,按160尾/米2密度分塘放养。饲养3个月,于7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