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日本珍珠贝人工繁殖苗在热带海区的养殖生长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日本珍珠贝引进海南陵水热带海区养殖,人工繁殖幼贝苗1·5~2·0mm下海养殖。经1年的养殖生长观察,结果为:平均壳长59·2mm、壳高59·7mm、壳宽20·7mm,平均个体重34·8g;养殖90d,生长速度较快,壳长平均增长值为11·9mm,相对增长率为55·4%;壳高平均增长值11·2mm,相对增长率61·2%;壳宽平均增长值5·9mm,相对增长率为190·3%。壳长、壳高和体重增长之间具有非常显著的相关关系。研究表明,该贝在海南热带海区养殖的生长速度快,是适宜引进的养殖对象。  相似文献   

2.
为了解三峡水库蓄水后,长江中游宜昌江段铜鱼的种群动态变化特征,基于2003~2005年、2009~2011年和2017~2019年在宜昌江段收集的9120尾铜鱼样本的基础生物学数据,运用FISAT Ⅱ 软件对种群参数和资源量进行估算。结果显示,2003~2005年、2009~2011年和2017~2019年宜昌江段铜鱼体长分布范围分别为118~416 mm、111~409 mm、107~380 mm,平均体长(平均值±标准差)为230.7±49.8 mm、217.5±54.3 mm、267.2±34.1 mm;体重分布范围分别为10~1000 g、19~889 g、16~816 g,平均体重(平均值±标准差)为195.8±123.6 g、153.2±118.6 g、250.3±84.2 g;生长指数b值分别为3.0151、3.0319、2.9775,均属匀速生长型;由Powell-Wetherall plot法和 ELEFAN Ⅰ 法拟合渐进体长L∞分别为535 mm、530 mm、500 mm;生长系数k值为0.18、0.14、0.15,属中等速率生长型;由体长结构实际种群分析估算铜鱼年资源量分别为1144927尾、1890899尾、2103556尾。研究表明,三峡水库蓄水后,宜昌江段铜鱼为匀速生长型,资源数量增加明显,但生长速率减缓,存在小型化趋势。  相似文献   

3.
根据2015年11月、12月和2016年5月、6月、9月三峡库区36条重要支流渔获物调查信息,基于FiSAT II软件对鲤(Cyprinus carpio)、瓦氏拟鲿(Pseudobagrus vachellii)、鲫(Carassius auratus)、蛇鮈(Saurogobio dabryi)、光泽拟鲿(Pseudobagrusnitidus)、?(Hemiculterleucisculus)、银鮈(Squalidusargentatus)和似鳊(Pseudobramasimoni)8种优势鱼类的生长及其资源开发现状进行了评估,旨在了解三峡库区重要支流鱼类资源变动趋势和生长情况,为该区域渔业管理和资源保护提供科学依据。结果显示, 8种鱼类生长指数(b)为2.74~3.11,近似等速生长;生长系数(K)大于0.2,为快速生长型;生长性能指数(φ?)为2.83~5.25;似鳊和鲫的资源开发率小于0.5,其余种类在0.5及以上;鲤、瓦氏拟鲿、蛇鮈、光泽拟鲿、?、银鮈的开捕体长分别控制在289 mm、253 mm、134 mm、102 mm、71 mm及52 mm以上,鱼类资源可得到有效恢复。研究表明,目前三峡库区重要支流鱼类资源开发过度;杂食性和肉食性鱼类生长速度呈加快趋势,而底栖动物食性鱼类呈减小趋势。  相似文献   

4.
毛蚶幼贝生活习性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毛蚶幼贝脱离附着基转入潜居生活主要与水温及个体大小有关。当水温降到19℃时,体长≥4 5mm的幼贝80%开始脱离附着基,转入潜居生活时间是在当年的9月中旬~10月上旬;体长<4 5mm基本不脱离附着基。同种规格的幼贝潜居后比在附着基上生长快36%。幼贝生长最适宜水温是20~26℃,20℃以下生长逐步减慢,到7℃时基本停止生长,停止摄食。  相似文献   

5.
本文样品系取自北纬32°00~35°30′、东经131°00以西海域的机轮围网渔获物。采用耳石作为年龄研究材料,叉长和耳石半径之间呈直线相关,叉长和体重之间呈曲线相关。耳石轮纹由透明带和不透明带交替排列而成,年轮界于两带之间。该鱼的生长可按Yon Bertalanffy的长度、重量生长方程求得。各龄鱼的平均叉长(mm)和体重(g)分别为:Ⅰ龄130.62mm和21.10g;Ⅱ龄176.34mm和54.76g; Ⅲ龄196.40mm和70.00g; Ⅳ龄215.98mm和93.23g; Ⅴ龄232.07mm和120.20g;Ⅵ龄243.00mm和141.00g;  相似文献   

6.
以1~6月龄三疣梭子蟹"中宁1号"为材料,采用Logistic、Gompertz和von Bertalanffy3种模型分别拟合了体质量、体长、全甲宽、甲宽、体高、大螯长节长、大螯不动指长及第一步足长节长共8个形态性状的生长特征,旨在寻找各性状的最佳生长模型,并对其增长规律进行研究。结果表明:三疣梭子蟹体质量性状生长过程以Logistic生长模型(R2=0.999)的拟合效果最佳;除体质量外的其它7个性状则均以von Bertalanffy生长模型(R2为0.990~0.994)拟合效果最好;各性状模型经ANOVA检验后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根据各性状的最佳生长模型得出各性状的极限值分别为体质量231.44 g、体长84.45 mm、全甲宽164.44 mm、甲宽128.47 mm、体高43.69 mm、大螯长节长59.96 mm、大螯不动指长90.89 mm、第一步足长节长37.20 mm。体质量的快速生长区间及拐点分别为2.14~3.91月龄及3.02月龄;其它7个性状快速生长区间的始速点为0月龄,终速点为2.05~2.35月龄,拐点在1月龄左右。各性状间的生长速率、生长加速率、相对增长率与绝对增长率存在一定差异。总之,体质量性状生长过程符合"慢-快-慢"的特征,其它性状则表现为"快-慢"的特征。以上结果可为三疣梭子蟹"中宁1号"选择育种及养殖生产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7.
设计了酵母粉、卤虫、枝角类三种饵料和30℃、32℃、34℃三个温度梯度养殖试验,通过测定体长变化以研究饵料、温度两个环境因子对孔雀鱼(Poecilia reticulata)幼鱼生长的影响。结果显示,饵料试验中以投喂枝角类的试验组孔雀鱼幼鱼生长最快,且在试验第14 d时体长达到14.67±0.86mm,而酵母粉试验组鱼体长仅为9.78±0.66 mm,二者差异极显著(P 0.01)。另外,在温度梯度试验第6 d时30℃、32℃两个温度组试验组鱼体长分别达到9.96±0.36 mm和10.16±0.39 mm,均显著长于34℃试验组鱼体长(9.40±0.10 mm)。结果表明,枝角类是三种饵料中有利于孔雀鱼幼鱼生长的优质饵料;而34℃水温对孔雀鱼幼鱼的生长影响较大。  相似文献   

8.
湛江北部湾养殖墨西哥湾扇贝的形态增长规律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刘志刚  王辉  符世伟 《水产学报》2007,31(5):675-681
采用模型拟合方法研究了墨西哥湾扇贝(Argopecten irradians concentricusSay)在湛江北部湾水温18.2~30.8℃、盐度27.8~30.4、透明度1.5~5.7 m、水深9.7 m、浮游植物细胞丰度平均4.3×104L-1、采用"秋冬春"养殖等条件下,一个养殖周期的形态增长规律。结果表明:墨西哥湾扇贝各形态性状生长过程遵循Logistic生长模型,平方复相关系数R2均大于0.98(P<0.001),根均方误差RMSE平均0.897,各形态性状模型都具有统计学意义(ANOVA,P<0.001)。通过Levenberg-Marquardt迭代法求出模型中3个生长参数,并得出各形态性状的生长极限值为壳长53.8 mm、壳高54.6 mm、壳宽27.1 mm、铰合线长28.4 mm、闭壳肌长26.1 mm、闭壳肌直径16.2 mm;快速生长区间及生长拐点则分别是壳长1.5~5.7个月及3.6个月、壳高1.4~5.9个月及3.6个月、壳宽2.0~6.4个月及4.2个月、铰合线长0.7~4.8个月及2.8个月、闭壳肌长1.9~6.5个月及4.2个月、闭壳肌直径1.6~5.5个月及3.5个月;绝对增长速度为壳长>壳高>壳宽>闭壳肌长>闭壳肌直径;相对增长速度性状间存在差异并随生长逐渐趋于0。研究发现主要经济性状壳宽及闭壳肌长出现生长延缓、不同地理种群形态增长存在显著差异、形态性状生长速度受温度及生长阶段共同调控等现象。提出了根据壳宽及闭壳肌生长适时收获,及把快速生长期安排在水温最适合生长的季节以最大程度挖掘生长潜能的新观点。研究结果可为墨西哥湾扇贝养殖生态研究、选择育种及养殖生产提供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9.
该研究对海南新村港养殖17个月的企鹅珍珠贝(Pteria penguin)苗种生长性状进行测量,利用von Bertalanffy、Gompertz和Logistic 3种生长模型对其生长性状的增长规律进行拟合,通过Levenberg-Marquardt迭代法求出各模型中3个生长参数,综合各参数的最优值,得出不同生长性状拟合效果最佳的生长模型。结果表明,Gompertz模型为企鹅珍珠贝各生长性状的最优生长模型。根据生长参数得出壳长、壳高、壳宽和体质量的生长极限值分别为93.519 mm、90.641 mm、39.075 mm和157.755 g,生长拐点分别为2.86个月、4.04个月、5.63个月和9.61个月;各生长性状间的绝对生长速度在不同生长期内差异较大,但随着月龄的增大均呈现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性状间相对生长速度存在差异并随月龄的增长逐渐趋于0。研究结果可为企鹅珍珠贝的养殖生态研究、遗传育种及插核育珠提供理论依据和参考资料。  相似文献   

10.
为了找出毛蚶育苗当中最佳附着基,本文对几种附着基进行了对比试验,试验采用四种对比,即油泥、网衣、网片、直接附着在池壁上。结果发现,毛蚶人工育苗最佳附着基为潮间带表层油泥。稚贝生长快,成活率高,苗整齐,壳不挂脏。经过26d培育,成活率及生长速度分别为:油泥68%,平均壳长1.3 mm;网衣54%,平均壳长1.1mm;网片47%,平均壳长1.1mm;直接附着在池壁42%,平均壳长0.9mm。  相似文献   

11.
盐度对香鱼仔鱼生长和成活率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用淡水和不同浓度的海水培育仔鱼 ,结果表明 :仔鱼的成活率 ,除淡水 1水槽外 ,平均为 5 3 9% ;淡水 2水槽的仔鱼成活率为 5 2 % ,接近于平均数 ;成活率最高的是 5 0 %海水水槽鱼 ,为 6 4 %。经过 5 5天的饲养培育 ,生长速度最快的是 5 0 %海水水槽的仔鱼 ,平均体长 2 1 5 5mm ,体重 18 2 8mg ;淡水 2水槽的仔鱼生长相对较慢 ,体长为 19 2 4mm ,体重为 13 6 5mg。  相似文献   

12.
东海区鲐鱼生物学特征及其渔业现状的分析研究   总被引:30,自引:4,他引:26  
本文以1960~1961年、1973~1975年、1982~1986年和1999~2002年4个年代的东海区渔业资源监测调查资料为依据,比较分析了东海区鲐鱼的种群结构、生长和死亡等生物学性状的动态变化特征。结果表明,东海区鲐鱼从20世纪60年代起至今,经过近40年时间的开发利用,目前该种群的低龄化、小型化现象较为明显;其平均叉长从343.14mm下降到193.66mm,平均体重从588.79g下降到96.89g;种群的个体生长内禀动力发生了较大变化,生长参数K从0.22提高到0.81,渐近叉长从486.84mm减小到367.50mm,体重的生长拐点年龄从4.48龄逐渐减小到1.27龄。尽管东海区鲐鱼目前渔获产量仍维持在较高水平,但种群已长期处于生长型捕捞过度状态。  相似文献   

13.
2007~2011年间在江苏省文蛤良种场对采自吕四渔场海域的大竹蛏(Solen grandis)开展了繁育与生长特性研究。结果表明,吕四渔场海区大竹蛏性腺发育以1年为1个周期,可分为增殖期、生长期、成熟期、排放期、休止期5个阶段,繁殖季节为5~7月份。肥满度呈季节性变化,最大值出现在9月份,为102.94%;最低值出现在7月份,为68.30%。在工厂化育苗车间采用pH升高+流水刺激法,5年间催产25批次,总产卵量为43.86×108cell,平均孵化率为(55.14±3.34)%。共获得平均壳长(6.04±1.38)mm的稚贝4.212×108cfu,育苗成活率为(26.20±6.86)%。在水温19.5~24.5℃条件下,D形幼虫经5~10 d生长,发育变态为附着稚贝;经30 d培育,稚贝壳长生长到5 mm;经60 d培育,稚贝壳长生长到1 cm。大竹蛏生长与温度关系曲线显示,12月至翌年3月份水温在13.7℃以下时大竹蛏生长滞缓,其余时间生长明显,壳长平均月壳长增长4.723 mm。连续2年对大竹蛏的周年生长进行跟踪测定,大竹蛏养殖到第二年年末壳长达69.66 mm。稚贝生长过程中壳长与粒重的回归关系式为y=0.066 9x2.877 2,(R2=0.991 9)。研究结果为大竹蛏繁育技术的工艺化和人工养殖的开展积累数据。  相似文献   

14.
杨小静 《水利渔业》2006,26(5):55-56
分别用米糠、麦麸、玉米、酵母以及黄豆对卤虫进行养成。经过25d的培养,用酵母投喂的卤虫生长最好,体长12.65 mm,体质量7.50 mg;其次是黄豆、麦麸、米糠;最差的是玉米,体长为10.33 mm,体质量为5.70 mg。就成活率而言,玉米组最高,为10%;其次是黄豆、麦麸组;米糠和酵母组最低。投喂黄豆整体效果最好。  相似文献   

15.
日本生产销售了一种营养均衡,可促进鱼类健康生长的鱼苗用固体开口饵料。这种饵料有5个型号,可适应鱼类不同的生长阶段。1—5号的粒径分别为0.3—0.5mm、0.5—1.4mm、1.2—1.8mm、1.7—2.2mm、3.3—4.0mm。1、2号饵料为颗粒型,3、4、5号饵料为发泡型。这种饵料强化了矿物质和维生素类,各营养元素均衡,可促进鱼类生长,提高鱼苗成活率。由于是固型饵料,可直  相似文献   

16.
2011-2012年在乌江思南江段采集454尾(雌性298尾,雄性109尾,性别不辨47尾)泉水鱼(Pseudogyrincheilus procheilus),以鳞片作为材料对年龄进行鉴定,利用软件FISAT-II处理体长与年龄数据,对其生长方程、生长拐点等生物学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泉水鱼鳞片为圆鳞,年轮主要表现为普通切割型与普通疏密型;年龄组成为1~4龄,其中以2~3龄为主;1~4龄,体长增长率为47.4%,雌性体长增长率达50.4%,雄性体长增长率为35.0%,体重增长率为438.5%,雌性体重增长率为485.1%,雄性体重增长率为275.9%;体重(W)与体长(L)呈幂指数关系:W=2×10-6L3.4784(R2=0.8824),雌鱼为:W=3×10-6L3.4002(R2=0.8505),雄鱼为:W=2×10-5L3.019(R2=0.8112);体长(L)和鳞径(S)呈幂函数相关:L=92.597S0.5458;Von Bertalanfy生长方程的各参数为:渐进体长L∞=278.10 mm,生长系数k=0.22,t0=-1.80;雌鱼各参数为:L∞=355.01 mm,k=0.14,t0=-2.38;雄鱼各参数为:L∞=224.04 mm,k=0.32,t0=-1.72,雄鱼达到渐进体长的速度比雌鱼要快得多;体长生长速度和加速度不具拐点,生长速度随年龄增加而递减,生长加速度始终为负值,随年龄增加而增大;体重生长速度和加速度都具有拐点,拐点年龄ti=3.87,拐点体长Li=198.22 mm,拐点体重Wi=195.59 g。结合泉水鱼生长拐点年龄和性成熟年龄,为保护乌江思南泉水鱼资源,建议以180 mm为最小捕捞个体的体长。  相似文献   

17.
大竹蛏生产性人工繁育试验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2007年对大竹蛏进行了生产性人工繁育试验。对亲本不同批次催产效果、不同规格亲本产卵差异、孵化密度进行了比较,研究了D形幼虫发育与温度的关系以及幼虫发育各阶段生长规律等,结果显示,大竹蛏属分批成熟、分批产卵的潜居性贝类,不同批次个体平均产卵量(36~118)×104cell,个体总产卵量294×104cell。壳长8~10 cm的亲贝产卵量大,催产效果好。受精卵适宜的孵化密度为5~10 cell/mL。在水温21~24.5℃条件下,D形幼虫经8~5 d生长,发育变态为附着稚贝。D形幼虫壳长日生长33.33±4.22μm,1 mm前的稚贝壳长日生长108.33±22.57μm,1~10 mm的稚贝平均旬生长量2.12 mm,10.4~30.6 mm的苗种平均旬生长量为2.02 mm。当水温下降到15℃后,大竹蛏苗种生长滞缓。2007年培育出壳长11.52±0.27 mm的稚贝2 165×104cfu,平均成活率12.1%。  相似文献   

18.
王俊  刘飞 《淡水渔业》2021,(1):20-27
基于2011年7-12月和2012年3-6月采集的样本,对长江上游支流龙溪河张氏■(Hemiculter tchangi)种群生长和繁殖特征进行研究。研究共采集张氏■样本227尾,采用鳞片鉴定年龄,测量鳞片半径,进行体长退算,选取成熟鱼卵描绘卵径分布,估算繁殖力,研究其年龄结构、生长特征和繁殖习性。结果显示:龙溪河张氏■体长101~187 mm,平均体长为(141±15) mm,体重12.5~82.8 g,平均体重为(39.3±13.2) g。群体雌雄性比为1.38∶1。群体年龄组成为1~5龄,其中3龄最多,占总样本的48.5%。群体体长与鳞径呈线性关系,雌雄无显著差异,其关系表达式为L=32.08 R+43.08;体长与体重的关系呈幂函数关系,其关系表达式为W=10-5×0.13.035。张氏■种群生长式型属于等速生长,生长方程表达式为:Lt=242.69[1-e-0.164(t+2.71)];Wt=170.66[1-e-0.164(t+2.71)]3.035。种群繁殖时间为4-8月,雌雄群体1龄达性成熟,其中雌性生物学最小型体长为110 mm,体重为28.7 g;雄性生物学最小型体长为105 mm,体重为14.6 g。龙溪河张氏■种群卵径为单峰型,平均卵径为(0.72±0.05) mm;种群绝对繁殖力平均为(32 688±11 426)粒;体长相对繁殖力FL平均值为(219±76)粒/mm;体重相对繁殖力FW平均值为(680±215)粒/g。  相似文献   

19.
黄河口中华绒螯蟹种群的生长特征,为更好地实施增殖放流提供参考。2016年5、8、9及11月,采用定制网捕获中华绒螯蟹(Eriocheir sinensis)634只,运用FiSAT Ⅱ软件相关模块对中华绒螯蟹生长、死亡参数、生长特性、种群补充模式进行研究。样本甲壳宽16~73mm,体重5.8~175.3g;中华绒螯蟹生长参数,雌性为k=1.90、L∞=69.30mm、t0=-0.091,雄性为k=1.80、L∞=69.30mm、t0=-0.098;经变换甲壳宽渔获曲线法(Length-Converted Catch Curve)及刀刃式选择假设模型(Knife-Edge)估算中华绒螯蟹总死亡系数为4.51、自然死亡系数为1.50、捕捞死亡系数为3.01、资源开发利用率0.67;黄河口中华绒螯蟹大约在4-5月初孵出大眼幼体,经过生长发育,其最大甲壳宽可以在第3年达到70mm以上;黄河口中华绒螯蟹的生长周期较短,成熟个体较小;种群补充模式分析表明,黄河口中华绒螯蟹种群补充单峰值出现在8、9、10月,此时间段与山东省所施行的禁渔期相吻合。  相似文献   

20.
北部湾花斑蛇鲻生物学特征的演化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根据1959-1960年、1992-1993年、1997-1999年和2009-2010年北部湾底拖网渔业资源调查的生物学资料,对花斑蛇鲻(Saurida undosquamis)群体组成、生长和生殖力参数等生活史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花斑蛇鲻的平均体长从1959-1960年的185.5 mm下降到1992-1993年的163.1 mm、1997-1999年的133.2 mm和2009-2010年的130.5 mm,相应地平均体质量分别为66.5 g、46.4 g、23.8 g和22.6 g。1959-1960年、1992-1993年、1997-1999年和2009-2010年间的Von Bertanaffy生长方程的渐近体长(L)、生长参数(k)和理论初始年龄(t0)分别为497.8 mm,0.26,-0.49;424.1 mm,0.28,-0.48;385.3 mm,0.33,-0.41和342.5 mm,0.39,-0.36。体质量拐点年龄(tr)分别从1959-1960年的4.05龄提前到1992-1993年的3.66龄、1997-1999年3.05龄和2009-2010年2.43龄。50%性成熟体长(L50)则从1959-1960年111.2 mm下降到1992-1993年的105.2 mm、1997-1999年的95.6 mm和2009-2010年的96.7 mm。对于同一体长组,当前花斑蛇鲻的个体相对生殖力比20世纪60年代上升了56.4%。花斑蛇鲻种群生活史特征参数的一系列变化表明,在捕捞引起进化背景下,北部湾花斑蛇鲻种群产生了适应性进化反应,种群明显趋向小型化和低龄化,生长速度加快,性成熟提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