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北部湾深水金线鱼种群参数的动态变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根据1992年—1993年(1992年)、1997年—1999年(1997年)和2009年—2010年(2009年)北部湾底拖网渔业资源调查的生物学资料, 对深水金线鱼群体组成、生长和死亡参数等种群生物学参数进行研究。结果表明, 北部湾深水金线鱼的种群生物学有明显的年际变化, 种群趋向小型化和低龄化, 生长速度加快, 性成熟提前。平均体长从1992年138.25 mm下降到1997年的112.70 mm和2009年的118.28 mm, 相应地平均体质量分别为60.06 g、39.03 g和48.85 g。1992年、1997年和2009年间von Bertalanffy生长方程的渐近体长(L?)、生长参数(k)和理论初始年龄(t0)分别为242.2 mm、0.39、?0.39; 220.4 mm、0.45、?0.35和235.5 mm、0.48、?0.32。体质量拐点年龄(tr)分别为从1992年2.19龄提前到1997年1.97龄和2009年1.86龄。50%性成熟体长(L50)则从1992年的128.6 mm下降到1997年116.5 mm和2009年的110.5 mm。1992年、1997年和2009年间的开发率(E)分别为0.57、0.62和0.58, 表明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 北部湾深水金线鱼种群已处过度捕捞状态。深水金线鱼的种群参数的一系列变化表明, 在高捕捞强度的胁迫下, 深水金线鱼为延续种群, 其种群产生了适应性变化。  相似文献   

2.
2014年7月至2015年5月采集南海北部陆架海域的多齿蛇鲻(Sauridatumbil)和花斑蛇鲻(Sauridaundosquamis)样本,测量其叉长、体重、性腺成熟度,并读取其耳石和日龄数据,对这2个种的生物学特征进行比较,发现多齿蛇鲻和花斑蛇鲻叉长、体重雌雄间差异显著(P0.05)。多齿蛇鲻雌性与雄性样本,叉长范围分别为109~310 mm、117~283 mm,体重范围分别为13~358 g、20~297 g,日龄范围分别为76~558 d、73~526 d, von Bertalanffy生长方程的相关参数分别为:L_(∞♀)=278 mm, L_(∞♂)=276 mm; K_♀=1.30, K_♂=1.30; t_(0♀)=-0.07 a, t_(0♂)=-0.08 a。雌性性腺成熟度Ⅲ期样本从350~400 d日龄组开始出现,雌性与雄性样本孵化高峰期在3月、7月、9—10月。花斑蛇鲻雌性与雄性样本,叉长范围分别为105~269 mm、95~264 mm,体重范围分别为11~220 g、8~228 g,日龄范围分别为79~486 d、84~488 d, von Bertalanffy生长方程的相关参数分别为:L_(∞♀)=269 mm, L_(∞♂)=265 mm, K_♀=1.29, K_♂=1.29, t_(0♀)=-0.06 a, t_(0♂)=-0.06 a,雌性性腺成熟度Ⅲ期样本从200~250 d日龄组开始出现,雌性与雄性样本孵化高峰期在6—11月。与历史资料进行对比,发现南海海域多齿蛇鲻与花斑蛇鲻出现个体大小逐渐减小、性成熟提前等适应性特征。结论认为,为了南海多齿蛇鲻与花斑蛇鲻渔业资源的可持续发展,需要降低南海近海的捕捞压力以促进南海渔业资源的发展。  相似文献   

3.
根据北部湾渔港采样及海上调查生物学测定与数据分析,研究了北部湾多齿蛇鲻(Saurida tumbil)春季生物学特征及其年际变化。结果显示,2008~2018年春季,多齿蛇鲻个体呈小型化趋势,各年度平均体长范围为15.8~16.9 cm,平均体质量范围为48.8~77.5 g,2018年的平均体长和平均体质量比2008年分别降低了6.5%和34.5%。体长–体质量关系式中的异速生长参数b的范围为3.03~3.42,表明春季群体主要呈正异速生长状态(b>3)。性成熟体长年际变化分析表明,北部湾多齿蛇鲻存在性成熟提前的现象,雌性群体50%性成熟体长从2008年(19.0cm)至2018年(16.6cm)整体呈减小趋势,10年间减小比例为12.6%,其中,2011~2015年海上采样的样品对比显示,50%性成熟体长减小比例为3.8%。2008~2018年北部湾多齿蛇鲻的肥满度整体呈下降趋势,均值变化范围为1.09~1.29,渔港采样样品和海上采样样品的肥满度年际变化皆呈下降趋势。  相似文献   

4.
2015年1-12月(除2-4月外)在嘉陵江不同江段(上、中、下游)采集蛇鮈(Saurogobio dabryi)样本,进行繁殖生物学比较研究。结果显示:嘉陵江蛇鮈的最小性成熟年龄均为1~+龄,性比接近1∶1,且在不同江段间无显著性差异;不同江段蛇鮈的最小性成熟规格存在一定差异,其中,上游、中游最小性成熟个体体长、体重均无显著差异,但都显著大于下游蛇鮈;上、中、下游的蛇鮈繁殖期分别为2-6月、2-5月、2-4月;蛇鮈绝对生殖力和相对体长生殖力的变化趋势均为上游下游中游,相对体重生殖力的变化趋势为下游上游中游,卵径大小变化趋势为:中游上游下游。  相似文献   

5.
根据1992—1993年(1992年)、1998—1999年(1998年)、2006年、2007年、2008—2009年(2009年)、2010年和2011—2012年(2012年) 7个时期的底拖网调查资料,对北部湾蓝圆鲹(Decapterus maruadsi)群体生物学特征及开发状态进行了评估。结果表明:1)蓝圆鲹优势体长组由1992年的130~170 mm减小为2007年的110~140 mm,随后有所回升,2012年为120~130 mm和140~170 mm;2)平均体长相比于1992年的160.23 mm,2007年只有139 mm,呈下降趋势,随后逐年回升,2012年为149 mm;3)初次性成熟体长(L_(50))以及初次性成熟年龄(A_(50))也呈类似变化趋势,L_(50)和A_(50)分别由1998年的180.16 mm和1.860减小为2007年的174.91 mm和0.888,之后回升至2012年的180.87 mm和2.538;4)生长系数(K)则从1992年的0.39上升至2007的0.76,之后逐年下降,2012年为0.5;5)总死亡系数(Z)自20世纪90年代起开始逐年升高,于2009年达到最高值(2.77),随后开始逐年降低,2012年降至1.68。开发率(E)也呈类似变化趋势,其中2010年的开发率与20世纪90年代初的相当。  相似文献   

6.
北部湾多齿蛇鲻摄食习性及随生长发育的变化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2008年10月至2009年9月,对北部湾多齿蛇鲻逐月采样共749尾(实胃数408个),通过胃含物分析法研究其摄食习性及随生长发育的变化。结果表明,北部湾多齿蛇鲻捕食种类包括鱼类、头足类以及虾类等饵料生物,其中可鉴定出的鱼类种类有17种。以相对重要性指数百分比为指标,鱼类为最主要饵料(98.8%),其中优势饵料种类有蓝圆鲹(34.9%)、少鳞犀鳕(26.6%)、长颌棱鳀(4.30%)和条鲾(2.5%)。多齿蛇鲻摄食强度、饱满指数和成熟系数的月份差异十分显著,而以Brillouin指数表征的各月份营养多样性则无显著差异。一年中呈现3个产卵高峰期(3-4月、6月及11月),产卵期间摄食强度没有降低,仍然强烈索饵。随着体长的增长,北部湾多齿蛇鲻饵料生物个数变化较小,但平均单个饵料生物质量却明显增加。聚类分析表明,北部湾多齿蛇鲻各体长组间食物组成相近,其中136~255mm各体长组相似性系数均大于60%。  相似文献   

7.
王俊  刘飞 《淡水渔业》2021,(1):20-27
基于2011年7-12月和2012年3-6月采集的样本,对长江上游支流龙溪河张氏■(Hemiculter tchangi)种群生长和繁殖特征进行研究。研究共采集张氏■样本227尾,采用鳞片鉴定年龄,测量鳞片半径,进行体长退算,选取成熟鱼卵描绘卵径分布,估算繁殖力,研究其年龄结构、生长特征和繁殖习性。结果显示:龙溪河张氏■体长101~187 mm,平均体长为(141±15) mm,体重12.5~82.8 g,平均体重为(39.3±13.2) g。群体雌雄性比为1.38∶1。群体年龄组成为1~5龄,其中3龄最多,占总样本的48.5%。群体体长与鳞径呈线性关系,雌雄无显著差异,其关系表达式为L=32.08 R+43.08;体长与体重的关系呈幂函数关系,其关系表达式为W=10-5×0.13.035。张氏■种群生长式型属于等速生长,生长方程表达式为:Lt=242.69[1-e-0.164(t+2.71)];Wt=170.66[1-e-0.164(t+2.71)]3.035。种群繁殖时间为4-8月,雌雄群体1龄达性成熟,其中雌性生物学最小型体长为110 mm,体重为28.7 g;雄性生物学最小型体长为105 mm,体重为14.6 g。龙溪河张氏■种群卵径为单峰型,平均卵径为(0.72±0.05) mm;种群绝对繁殖力平均为(32 688±11 426)粒;体长相对繁殖力FL平均值为(219±76)粒/mm;体重相对繁殖力FW平均值为(680±215)粒/g。  相似文献   

8.
2007年1-12月在北部湾口采集477尾深水金线鱼标本,使用FiSATⅡ软件中的ELEFANⅠ程序包对其生长参数进行了估算.一维方差分析结果表明,北部湾口海域深水金线鱼体长和体质量相关性无显著性性别差异(P>0.05),雌、雄混合后的体长和体质量关系方程为mt=5.4604×10-5L2.875t;Von Bertalanffy生长方程为Lt=244.7×{1-exp[-0.42×(t+0.37)]},mt=402.3×{1-exp[-0.42×(t+0.37)]}2.875;体质量生长拐点2.3龄,对应体长163.1 mm;逻辑斯蒂方程求解的50%性成熟体长为121.5 mm;体长组成资料的累计渔获量曲线估算的总死亡系数为2.28,Pauly经验公式计算自然死亡系数为0.49,北部湾口海域2007年深水金线鱼的开发率达到0.79,资源处于过度开发状态.Beverton & Holt模型研究表明,当前北部湾口海域深水金线鱼的开捕年龄偏小.建议在当前捕捞力量下,增大tc至2龄,此时深水金线鱼体长为152.3 mm,单位补充量渔获量可达到68.5 g/尾.  相似文献   

9.
闽东北外海底层流刺网作业渔获的银方头鱼群体由Ⅰ-Ⅺ龄11个世代构成,以Ⅱ、Ⅲ和Ⅳ龄占优势;体长优势组为210-270mm,体重优势组为200-400克,体长与体重的关系W=2.1120×10-5×L2.9964,r=0.9970。初次性成熟年龄为Ⅱ-Ⅲ龄,最小性成熟个体体长为190mm,在4-8月均有产卵活动;按VonBantanffy方程拟合生长参数L∞=436.21mm,W∞=1715.05g,K=0.2357,t0=-0.9542,体重生长拐点年龄为3.702龄。  相似文献   

10.
闽东北外海底层流刺网作业渔获的银头鱼群体由1~6龄11个世代构成,以2、3和4龄占优势;体长优势组为210~270mm,体重优势组为200~400g,体长与体重的关系W=2.1120×10~(-5)×L~(2.9964)r=0.9970。初次性成熟年龄为2~3龄,最小性成熟个体体长为190mm,在4~8月均有产卵活动;按von Bertalanffy方程拟合生长参数:L_(∝)=436.21mm,W_(∝)=1715.05g,k=0.2357,t_0=-0.9542,体重生长拐点年龄为3.702龄。  相似文献   

11.
渤海小黄鱼生长特征的变化   总被引:12,自引:7,他引:12       下载免费PDF全文
根据1960年、1982年、1993年和2003年各年春季对渤海进行的底拖网调查获得的小黄鱼(Pseudosciaena polyactis Bleeker)生物学数据,对4个不同年代间渤海小黄鱼的群体组成、生长状况等生物学特征的年代间变化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渤海小黄鱼的生物学特征在这4个年代间发生了明显变化。自1982年以来,渤海小黄鱼群体结构呈现个体小型化、低龄化、生长加快、渐近体长和渐近体质量减小、体质量生长拐点提前等现象。小黄鱼生物学特征因子的年代间变化,可能与渔业资源不断衰退以及小黄鱼自身对外界环境因素变化的适应有关。  相似文献   

12.
东海区鲐鱼生物学特征及其渔业现状的分析研究   总被引:26,自引:4,他引:26  
本文以1960~1961年、1973~1975年、1982~1986年和1999~2002年4个年代的东海区渔业资源监测调查资料为依据,比较分析了东海区鲐鱼的种群结构、生长和死亡等生物学性状的动态变化特征。结果表明,东海区鲐鱼从20世纪60年代起至今,经过近40年时间的开发利用,目前该种群的低龄化、小型化现象较为明显;其平均叉长从343.14mm下降到193.66mm,平均体重从588.79g下降到96.89g;种群的个体生长内禀动力发生了较大变化,生长参数K从0.22提高到0.81,渐近叉长从486.84mm减小到367.50mm,体重的生长拐点年龄从4.48龄逐渐减小到1.27龄。尽管东海区鲐鱼目前渔获产量仍维持在较高水平,但种群已长期处于生长型捕捞过度状态。  相似文献   

13.
北部湾剑尖枪乌贼生物学特征及资源状况变化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2007年北部湾4个季度的调查资料,进一步对北部湾渔场剑尖枪乌贼(Loligo edulis)的生物学特征及资源状况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调查期间剑尖枪乌贼的最大平均胴长、体质量和优势胴长组、体质量组出现在秋季。雌性个体数量明显高于雄性,性成熟度以Ⅱ期为主。雌、雄性开始分化的最小胴长为56 mm,性成熟最小胴长为67 mm。全年摄食强度不高,以1级为主。幼体终年存在。与1997~1999年和2000~2002年的调查相比较,渔获率的季节间变化显著。该调查中剑尖枪乌贼的出现率和平均渔获率较1997~1999年有所上升,较2000~2002年均有下降,显示该海域剑尖枪乌贼的资源量波动较大,因此,对剑尖枪乌贼资源应加以合理利用和保护。  相似文献   

14.
北部湾多齿蛇鲻雌雄群体组成、生长、死亡特征的差异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利用2006年6月~2008年11月从广西北海,广东江洪、企水,海南东方、三亚等五个港口底拖网和流刺网渔获物中随机采集的样本,对北部湾海域多齿蛇鲻雌、雄群体的组成、生长、死亡特性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多齿蛇鲻雌性个体大于雄性个体,雌性渔获群体叉长范围104.3~398.0 mm,平均叉长215.4±62.9 mm;体重范围8.0~809.0 g,平均体重121.2±122.8 g;雄性渔获群体叉长范围122.7~345.0 mm,平均叉长211.1±45.9 mm;体重范围13.3~434.5 g,平均体重101.1±72.6 g。雌、雄个体数量不平衡,全年各月渔获量中雌性个体均多于雄性个体,雌、雄性比约为1.79∶1,周年变化呈现一定的波动,各月性比波动于1.29∶1~3.68∶1;雌、雄个体的性腺发育基本同步,但雄性个体比雌性个体进入性成熟季节的时间稍早;雌、雄群体的生长特性差异明显,生长参数K值分别为0.44 a-1和0.53 a-1,体重生长拐点年龄分别为2.41和1.97;雌、雄群体的死亡特征也存在明显差异,总死亡系数分别为2.73和3.01,自然死亡系数分别为0.89和1.04。  相似文献   

15.
舟山近海凤鲚个体繁殖力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徐开达  周永东 《海洋渔业》2005,27(4):271-275
对采自舟山近海凤鲚样品的个体繁殖力及其与生长指标的关系进行研究和分析。结果表明:凤鲚的个体绝对繁殖力r为2816~22813粒,其相对繁殖力r/L和r/W分别在27~122粒/mm和516~1002粒/g;绝对繁殖力r和相对繁殖力r/L都随着鱼体体长、体重和年龄的增加而增大,而相对繁殖力r/W比较稳定,与以上三个生长指标关系不显著。其中个体绝对繁殖力与体长呈曲线相关,与体重和纯重呈线性相关。  相似文献   

16.
广东北江南方白甲鱼的生物学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潘炯华  郑文彪 《水产学报》1986,10(4):419-431
南方白甲鱼是珠江水系的重要经济鱼类之一。本文中,作者对其形态、年龄和生长、繁殖、食性、分布和渔业等问题作了调查和研究。  相似文献   

17.
庹云 《水生态学杂志》2012,33(6):109-113
对采集自袁河(宜春市袁州区段)的140尾花(鱼骨)的形态特征、生物学特性进行测量分析.鳍式:背鳍Ⅲ,7~8;臀鳍Ⅲ,6;胸鳍Ⅰ,16 ~18;腹鳍Ⅰ,7~8.食物以摇蚊幼虫、藻类和软体动物为主.由1~5龄组成,2龄组比例最高,占45%.2龄生长速度最快.体长与年龄关系L=2.828t+9.732,体重与年龄关系W=5.690t2+ 14.74t+15.40,休长与体重关系W=2.2×10-2L2.916.个体绝对怀卵量1 602~47477粒,个体绝对繁殖力与体长的回归关系F=1996L-23159,单位体长怀卵量114.23 ~1 684粒/cm,单位体重怀卵量21 ~288粒/g.袁河花(鱼骨)种群的年龄结构不合理,个体小型化.捕捞规格应为体长大于21.45 cm、体重大于133.3 g.  相似文献   

18.
东海中部日本鲭(Scomber japonicus)产卵群体繁殖力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利用2010–2012年春季在东海中部获得的日本鲭产卵群体样品的生物学及繁殖力测定数据,对其群体结构、性腺指数GSI和繁殖力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目前东海中部日本鲭产卵群体年龄结构由1–5龄组成,以2–4龄占优势。日本鲭的个体绝对繁殖力为24770–734684粒,平均为(145575±10067)粒;纯体重相对繁殖力为175–1404 grain/g,平均为(524±24)grain/g;叉长相对繁殖力为102–2070 grain/mm,平均为(483±29)grain/mm。ANOVA分析结果显示,不同叉长组间的性腺指数GSI(F=2.34,P0.05)、绝对繁殖力(F=8.57,P0.01)和叉长相对繁殖力(F=5.59,P0.05)均有显著性差异,但体重相对繁殖力差异不明显(F=2.03,P0.05)。多元逐步线性回归和非线性回归分析显示,绝对繁殖力与体高、肝重关系密切。为了应对高强度的捕捞压力,日本鲭主要采用降低性成熟年龄,减小最小性成熟叉长和卵径、增加繁殖力等策略来维持种群的延续。  相似文献   

19.
北部湾二长棘鲷生长和死亡参数估计   总被引:14,自引:1,他引:14       下载免费PDF全文
陈作志 《水产学报》2003,27(3):251-257
根据上世纪90年代及60年代的生物学资料,运用体长频率分析法估算二长棘鲷的生长和死亡参数。vonBertlanffy生长方程的主要参数L∞=27.3cm,K=0.45,t0=-O.34;体重的生长拐点为2.12龄;瞬时总死亡率(Z)、瞬时自然死亡率(M)和瞬时捕捞死亡率(F)分别为2.825,1.045和1.78。当前开发率为0.63,资源处于过度利用状态。根据等渔量曲线图分析,当前的捕捞强度过高,而开捕年龄和开捕体长过低,资源出现衰竭现象。综合考虑当前的捕捞强度和社会经济效益,建议北部湾二长棘鲷的最适开捕年龄大于1龄,开捕体长大于120mm。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