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采用自制耗氧率测定装置,研究了不同溶解氧(DO)与体重(W)对椭圆背角无齿蚌(Anodonta woodiana elliptica)和圆背角无齿蚌(Anodanta woodiana pacifica)耗氧率(Oxygen Consumption Rate,Ro)的影响.结果表明,椭圆背角无齿蚌和圆背角无齿蚌耗氧率均随体重的增加而降低,呈负相关关系,非线性拟合方程:Ro椭圆=0.58W-0.48(R2=0.963,P<0.05);Ro圆=26.65W-1.01(R2=0.916,P<0.05);2种蚌的耗氧率均随水中溶解氧降低而降低,用双曲线模型Ro=DO/(K1+K2×Ro)评估其在低溶氧条件的适应能力,结果显示2种蚌的耐低氧能力随体重的增加而增强,且椭圆背角无齿蚌对低氧环境的调节能力比圆背角无齿蚌强.  相似文献   

2.
背角无齿蚌(Anodonta woodiana)为具有食用、育珠、净水及生物监测等重要经济和生态价值的淡水双壳贝类。为把握其早期生活史过程中形态变化、器官发育和生长速率的特征,本研究对从脱落后第1~30天稚蚌期的个体开展了连续性、系统性的研究。结果显示,在稚蚌1~30 d的生长过程中,铰合部的前缘和后缘向上突起,壳顶相对向内收缩,前端生长迅速、向外侧扩展,后端向腹缘方向生长,而腹缘相对向后端生长。第1天,稚蚌出现了斧足;第4天,内脏团较为明显;第10天,鳃清晰可见,前、后闭壳肌已经形成;第15天,肠道和心脏清晰可见;第20天,进水管和出水管形成;第25天以后,稚蚌的器官已经全部发育完成。壳长、壳高和年龄之间呈指数型相关关系,壳长与壳高之间呈正异速生长关系。上述结果可为背角无齿蚌的人工繁育、种质资源保护和种群恢复以及有效开发、利用其为水污染监测专用指示生物等工作提供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3.
圆背角无齿蚌在河蟹健康养殖中的应用效果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河蟹成蟹养殖后期使用人工繁殖培育的圆背角无齿蚌进行对比投喂试验, 探讨大规格河蟹健康养殖的新模式。试验设计了两种养殖方式, 一种为圆背角无齿蚌与成蟹的配合饲料混合投喂 (1#池 ), 另一种为专投成蟹配合饲料 ( 2#池 )。结果表明: 1#池出池平均规格 ( 171. 8±34. 9 ) g, 2#池出池平均规格(145 .8±31 .4) g, 规格上差异显著 (P<0 .05); 1#池的H2S呈下降趋势而 2#池的H2S含量却显著升高, 1#池的氨氮也有所降低; 1#池亩效益 3020元, 2#池亩效益仅 1670元。圆背角无齿蚌是河蟹健康养殖的优良天然饵料, 用圆背角无齿蚌取代螺蛳、苹果螺、冰冻鱼、鲜血、大豆、小麦等饲料原料, 减少专用配合饲料的投喂量, 这样既可降低生产成本, 增大河蟹规格, 增加经济效益, 又可改善养殖池塘的水质条件。  相似文献   

4.
2种淡水蚌类对水环境中Cu、Zn和Cd的去除与累积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2007年10月,在室内模拟条件下初步研究了成年背角无齿蚌和三角帆蚌对水环境中的Cu、zn和cd的去除与累积.随着暴露时间的延长,2种淡水蚌在不同重金属浓度处理下.对水体中Cu、Zn、Cd的去除率均呈下降趋势.相同重金属浓度处理下,背角无齿蚌对水体中Cu、Zn、Cd的去除率分别为三角帆蚌的1.2、1.9、1.5倍.统计分析结果表明,淡水蚌种类、重金属浓度、蚌不同组织对其体内Cu、Zn、cd含量的影响均存在显著效应(P<0.05).2种淡水蚌各组织对Cu、Zn、Cd的富集系数平均值均随处理中重金属浓度的增加而下降,且不同浓度处理下淡水蚌鳃对Cu、Zn,Cd的富集系数平均值远高于足、外套、壳.  相似文献   

5.
圆背角无齿蚌繁养殖技术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圆背角无齿蚌(Anodonta Woodiana pacifica)隶属软体动物门、瓣鳃纲,俗称河蚌或菜蚌。现将繁养殖技术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6.
背角无齿蚌和三角帆蚌的rDNA基因ITS1及ITS2序列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背角无齿蚌(Anodonta woodiana woodiana)和三角帆蚌(Hyriposis cumingii)的核糖体RNA内转录间隔区1(ITS1)和内转录间隔区2(ITS2)进行扩增测序。结果显示,背角无齿蚌(A.woodiana woodiana)的ITS1长度为496bp(A:20.36%;T:25.40%;G:27.42%;C:26.82%);ITS2长度为466bp(A:24.89%;T:21.89%;G:26.39%;C:28.83%);三角帆蚌(H.cumingii)的ITS1为475bp(A:21.47%;T:23.79%;G:29.36%;C:25.48%);ITS2为519bp(A:25.82%;T:22.93%;G:25.24%;C:26.01%)。研究表明ITS在不同科的物种间差异较大,不适合用于高阶元的系统发育研究。背角无齿蚌、三角帆蚌、魁蚶、栉孔扇贝、大珠母贝5个物种的ITS2中有一段保守序列,推测可能与ITS的某一功能有关。  相似文献   

7.
<正>背角无齿蚌(Anodonta woodiana woodiana)隶属软体动物门、双壳纲、蚌科、无齿蚌属,俗称菜蚌、河蚌、湖蚌、蚌壳、无齿蚌、圆蚌等,广泛分布于我国各省的江河、湖泊、水库、沟渠及池塘中。背角无齿蚌产量较高,是我国常用的淡水育珠蚌之一,具有较好的经济价值。近年来贝类自然资源不断减少,遗传多样性被破坏,而精子超低温冷冻保存技术能为珍稀物种和重要经济种类基因资源的长期保存提供有效技术手段,在繁殖生物学、遗传育种和种质资源保护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尤其可作为克服因繁殖  相似文献   

8.
在总磷(TP)、总氮(TN)、叶绿素a(Chl a)分别为0.91、3.80、0.10 mg/L的水体中分别培养2.73 g/L美人蕉浮岛(A组)、8.77 g/L背角无齿蚌(B组)及2.66 g/L美人蕉浮岛+8.89 g/L背角无齿蚌(A+B组),并设置空白对照,以TP、TN、Chl a为监测指标,研究各实验组对水体水质的净化效果。结果表明,对TP的去除率依次为:A+B(83.27%)A(82.53%)B(71.51%)空白组(59.45%);对TN的去除率依次为:A+B(77.82%)A(72.77%)B(57.58%)空白组(31.68%);对Chl a的去除率依次为:A+B(99.53%)B(98.49%)A(96.16%)空白组(93.38%)。实验组对TP、TN、Chl a的去除率均显著(P0.05)高于空白组,美人蕉浮岛和背角无齿蚌搭配组对TP、TN、Chl a的去除效果最好,但对TP、TN的去除率均与单一移栽美人蕉的实验组间差异不显著(P0.05),而对Chl a的去除率与单一投加背角无齿蚌的实验组间差异不显著。实验结果表明,美人蕉对水体中氮磷的去除具有显著作用,背角无齿蚌对水体中藻类的去除具有显著作用,在富营养化水体的修复中美人蕉和背角无齿蚌的协同搭配能够加强水体中氮磷营养的循环,起到耦合强化净化能力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三角帆蚌三个优异群体杂交后代生长性能比较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于2003年5月21日至2004年12月23日,在浙江诸暨的养殖池塘比较研究了三角帆蚌(Hyriopsis cum-ingii)的洞庭湖群体(DD)、鄱阳湖群体(PP)和太湖群体(TT)自交F1与其6个杂交F1(DP,PD,DT,TD,TP和PT)的生长性能。结果显示:19月龄的9个群体三角帆蚌壳长已趋于相对恒定,但早期各群体间壳长差异明显。壳宽性状从6月龄至19月龄,PP、PD和TD三者均无明显差异,但均优于其余6群体(P<0.01)。特别发现PD从4月龄至19月龄均呈现明显的生长优势。从整个试验阶段来看,PD的体重也具有生长优势;经572 d生长发育,生长最快的依次为PD((0.42±0.07)g/d)、TD((0.37±0.04)g/d)和PP((0.37±0.08)g/d),生长最慢的是TT((0.30±0.08)g/d)、DP((0.32±0.06)g/d)和PT((0.32±0.07)g/d)。各性状的杂种优势率在-1.95%~17.08%之间。对于壳宽性状,PD、TD和PT均产生了杂种优势,且以PD最大,达到7.99%。在体重性状上,PD的杂种优势最大,达到了17.08%,其次为TD(14.10%),因此,PD与TD的养殖性能最好。  相似文献   

10.
基于rDNA ITS序列研究蚌科6种类的系统发生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测定核糖体转录间隔区ITS1以及ITS2序列研究了江苏地区蚌科(Unionidae)6种常见贝类——褶纹冠蚌(Cristaria plicata)、三角帆蚌(Hyriopsis cumingii)、背角无齿蚌(Anodneta woodiana woodiana)、扭蚌(Arconaialanceolata)、圆顶珠蚌(Unio douglasiae)以及背瘤丽蚌(Lamprotula leai)的系统发生关系。结果显示:6种蚌的ITS1序列长度介于354~439 bp之间,平均G+C百分含量为52.7%;ITS2序列长度介于287~354 bp之间,平均G+C百分含量为51.2%。对6种贝类的相关序列进行比对,ITS1的比对长度包括501个位点,其中有364个变异位点和99个简约信息位点;ITS2的比对长度包括381个位点,其中有259个变异位点和66个简约信息位点。以虾夷扇贝(Mizuhopecten yessoensis)为外群,采用邻接法(NJ)分析6种贝类的系统发生关系,贝类明显聚合为3个类群:类群Ⅰ包括三角帆蚌(H.culingii)和背瘤丽蚌(L.leai),类群Ⅱ包括扭蚌(A.lanceolata)和圆顶珠蚌(U.douglasiae),类群Ⅲ由背角无齿蚌(A.woodiana woodiana)和褶纹冠蚌(C.plicata)组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