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洞庭青鲫的染色体核型分析及品种鉴定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对洞庭青鲫(Carassius auratusvar.Dongtingking)肾细胞染色体的核型进行了分析,并对此鱼种进行了品种鉴定。核型分析表明,洞庭青鲫的肾细胞染色体组是由100条染色体组成,染色体组型按着丝粒位置可分为四组,分别是中部着丝粒染色体、亚中部着丝粒染色体、亚端部着丝粒染色体、端部着丝粒染色体。其中中部着丝粒染色体15对,亚中部着丝粒染色体10对,亚端部着丝粒染色体13对,端部着丝粒染色体12对,每对染色体均由二条同源染色体组成。洞庭青鲫肌肉细胞的DNA相对含量(55.75±1.59)(17尾)与二倍体红鲫(Carassiusauratusvar.Red)肌肉细胞DNA相对含量(55.68±1.64)(15尾)基本相等。结果说明,洞庭青鲫是一种二倍体鲫鱼,其染色体数目为2n=100,核型公式为2n=30m+20sm+26st+24t,NF=150。  相似文献   

2.
淡水白鲳的染色体数目2n=54,全都为中部着丝粒和亚中部着丝粒染色体。核型公式20m 7sm,染色体臂数(NF)=108.  相似文献   

3.
皱纹盘鲍染色体C带和rDNA定位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为了提高对皱纹盘鲍染色体的辨识水平,实验利用 Ba(OH)2 处理显示了皱纹盘鲍染色体的C带,并用荧光原位杂交分析(fluorescence in situ hybridization,FISH)研究了核糖体大亚基rDNA在皱纹盘鲍中期染色体上的数目与位置。核型结果显示,皱纹盘鲍染色体组包含7对中部着丝粒染色体和8对亚中部着丝粒染色体,另有3对染色体介于中部着丝粒染色体与亚中着丝粒染色体之间(m/sm)。C显带结果显示,8对染色体有稳定的着丝粒C带,5~7对染色体上有中期相间多态的端部C带,3对染色体上有同源染色体异态的臂间C带。FISH 分析显示,皱纹盘鲍中期染色体上分布着4个大亚基 rDNA位点,分别位于2号短臂(2S)、7号短臂(7S)、12号短臂(12S)和18号长臂(18L)的端部。研究结果为皱纹盘鲍染色体辨识提供了新的特征与标记,为进一步研究皱纹盘鲍种群的染色体多态和鲍属染色体进化提供了基础资料。  相似文献   

4.
对传代296次的牙鲆(Paralichthys olivaceus)鳃细胞系(FG)进行染色体制备和组型分析,并与牙鲆活体鳃细胞组型进行比较。牙鲆活体鳃细胞染色体数目为48,且均为端部着丝粒染色体,染色体组型公式为2n=48,48t,NF=48。而鳃细胞系的染色体数目出现较大变化,有两个分布区问,一个区间是53~79;另一个是119~139。其模式染色体数为68,在模式细胞分裂相中,有30对端部着丝粒染色体和4对中部着丝粒染色体;染色体条数在119以上的分裂相中,除了有很多中部着丝粒染色体以外,小染色体也以很高的频率出现。通过上述研究分析表明,牙鲆鳃细胞系经多次传代后,其染色体与活体鳃细胞染色体相比存在着明显的差别,已经发生了变异,不适合用于牙鲆染色体核型、组型等方面的研究。[中国水产科学,2008,15(3):483-487]  相似文献   

5.
采用PHA体内直接注射法制备了云纹石斑鱼(Epinephelus moara TemminckSchlegel1842)东京湾群体头肾组织染色体标本并分析其核型。结果显示,其东京湾群体二倍体染色体数为48,其中,亚中部着丝粒3对;其余21对染色体为端部着丝粒染色体,其染色体臂数NF为54,核型公式为:2n=48,6sm+42t,NF=54;第24对染色体的短臂的形态具有多态性。该鱼染色体臂数高于石斑鱼类的原始核型类群,属于石斑鱼属的特化类群。云纹石斑鱼日本东京湾群体与厦门群体染色体核型存在显著差异,东京湾群体比厦门群体多1对亚中部着丝粒染色体,可能是长期隔离导致染色体重组进化形成的。结果表明,云纹石斑鱼不同地理群体间存在丰富的遗传差异,可利用不同地理群体间的种内杂交优势改良云纹石斑鱼种质。  相似文献   

6.
星突江鲽染色体核型分析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以星突江鲽Platichthys stellatus Pallas头肾细胞为材料,采用PHA和秋水仙素活体注射体细胞体内培养法,经空气干燥制备了染色体并对其染色体核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星突江鲽的染色体数目为48条,包括46条端部着丝粒染色体和两条亚中部着丝粒染色体,未发现异型染色体对和随体.核型公式为:2 n=48,2 sm+46 t,NF=50.  相似文献   

7.
为了探究杂交后代与双亲染色体组型的差异, 证明青石斑鱼(Epinephelus awoara)和蓝身大斑石斑鱼 (Epinephelus tukula)杂交在染色体水平上的可行性, 以及建立石斑鱼外周血淋巴细胞培养制备染色体制片技术, 本研究以 4 月龄和 16 月龄青石斑鱼(♀)×蓝身大斑石斑鱼(♂)杂交后代、4 月龄母本后代和父本为实验材料, 通过头肾 -秋水仙素法和外周血细胞培养法制备染色体制片, 经油镜观察和分裂相统计, 结果表明青石斑鱼的染色体数目为 2n=48, 占比 91.00%, 核型公式为 2n=48t, NF=48; 蓝身大斑石斑鱼具两个亚中部着丝粒染色体, 染色体数目为 2n=48, 占比 82%, 核型公式为 2n=2sm+46t, NF=50, 臂比为 1.76±0.11; 杂交后代(E. AT)具一个亚中部着丝粒染色体, 染色体数目为 2n=48, 占比 78%, 核型公式为 2n=1sm+47t, NF=49, 臂比为 1.75±0.29。同时, 本研究对 4 尾 16 月龄杂交后代鱼的性腺进行组织切片, 观察发现所有个体性腺中具有大量卵母细胞, 杂交后代均为雌性, 初步说明杂交后代所具有的异形染色体与性别无关, 推断异形染色体形成的原因是父本提供了 23 条端部着丝粒染色体和 1 条亚中部着丝粒染色体, 母本提供了 24 条端部着丝粒染色体。研究结果为石斑鱼杂交后代异形染色体发生、遗传变异, 以及杂交后代性状选育和种质改良提供了丰富的资料。  相似文献   

8.
鱼类染色体核型和系统进化分析在鱼类种质资源保护和利用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为丰富苏丹鱼(Leptobarbushoevenii)种质资源研究内容,本研究以苏丹鱼为研究对象,采用染色体冷滴片制备法分析了染色体核型特征,运用线粒体16S rRNA基因序列比对分析了其系统进化关系,探讨了鲃亚科鱼类种属间亲缘关系。染色体核型分析结果显示:苏丹鱼二倍体的染色体数为2n=50,其中包含中部着丝粒染色体(m)8条、亚中部着丝粒染色体(sm) 14条、亚端部着丝粒染色体(st) 2条和端部着丝粒染色体(t) 1条,核型公式为2n=16m+28sm+4st+2t,染色体臂数(NF)为94。14种鲃亚科鱼类的线粒体16SrRNA基因比对分析结果表明:鲃亚科鱼类的种间遗传距离为0.016~0.134,平均遗传距离为0.074;苏丹鱼与粗须白甲鱼(Onychostomabarbata)的种间遗传距离最大(0.134),与泰国短吻鱼(Sikukiastejnegeri)的种间遗传距离最小(0.090);系统进化关系结果显示:苏丹鱼位于进化树的基部,与四须鲃属亲缘关系较近。本研究结果可为苏丹鱼种质资源鉴定、品种改...  相似文献   

9.
三疣梭子蟹核型分析   总被引:10,自引:3,他引:10  
朱冬发 《水产学报》2005,29(5):649-653
实验用三疣梭子蟹于2003年3月-2004年6月购自浙江象山石浦港。以成熟卵、精巢、胚胎及溞状幼体等为材料进行三疣梭子蟹染色体数目和核型的研究。染色体制片采用组织切片法和气干法,用Olympus显微镜进行观测、摄影,依据Levan等的染色体分类标准进行核型分析。结果表明,精巢最适宜进行三疣梭子蟹染色体计数,卵内溞状幼体最适宜做核型分析。三疣梭子蟹染色体的数目是2n=106,n=53。核型分析显示,三疣梭子蟹有20对(第1~20号)中部着丝粒染色体(m)、3对(第21-23号)亚中部着丝粒染色体(sm)和30对(笫24~53号)端部着丝粒染包体(t)。因此,三疣梭子蟹核型为2n=106=40m+6sm+60t,染色体臂数NF=152;没有检查出异形性染色体的存在。  相似文献   

10.
张涛  程宝林  张贤刚  柳凌 《淡水渔业》2008,38(2):76-78,59
对5尾澳洲宝石鲈(Scortum bacoo)87个中期分裂相进行了显微计数和测量。结果显示:澳洲宝石鲈染色体数目为2 n=48,其中有2对为中部着丝粒染色体,其余22对为端部着丝粒染色体,其核型公式为2 n=4 m+44 t,NF=52。澳洲宝石鲈染色体大小的绝对值为(1.19±0.16)μm~(3.37±0.28)μm,平均长度为(2.31±0.17)μm。24对染色体相对长度大小差异较显著,平均值为4.17±0.08。  相似文献   

11.
对杂交三倍体泥鳅(4n♀×2n♂)的胚胎染色体进行了C带及染色体荧光原位杂交(FISH)分析,首次探讨了杂交三倍体泥鳅C带特征,为准确鉴别染色体提供依据,研究了核糖体5.8S+28S r DNA在杂交三倍体泥鳅胚胎中期染色体上的数目和位置。C带结果表明,杂交三倍体泥鳅的染色体C带包括臂端C带和着丝粒C带,没有发现臂间C带。M染色体只有1号染色体既有臂端C带又有着丝粒C带,但臂端C带均比着丝粒C带大,信号也比着丝粒的强;而其他M染色体及SM染色体、T染色体只有着丝粒C带。FISH分析显示,核糖体5.8S+28S r DNA清楚地定位在杂交三倍体泥鳅中期染色体中部着丝粒染色体(M)的端部区域,在杂交三倍体泥鳅中期染色体上可以检测到三簇杂交信号。该结果从分子细胞遗传学层面进一步证实了杂交三倍体泥鳅是含有三套染色体组的遗传三倍体。  相似文献   

12.
本研究对云纹石斑鱼(Epinephelus moara♀)×鞍带石斑鱼(Epinephelus lanceolatus♂)杂交后代利用植物血球凝集素(PHA)及秋水仙素通过活体注射法制作染色体标本。选用头肾和鳃组织制作细胞悬浊液,并对冷滴片和热滴片法进行比较,结合空气干燥法制作染色体分裂相玻片,经吉姆萨染色后,在显微镜下观察筛选清晰完整的分裂相。杂交子代(俗称云龙斑)选取75个分裂相,统计染色体数目并进行核型分析。结果显示,云龙斑二倍体染色体数为48,其中,19对染色体为端部着丝粒染色体,2对为亚中部着丝粒染色体,3对为亚端部着丝粒染色体,其染色体臂数(NF)为58,核型公式为2n=48,4sm+6st+38t。杂交后代云龙斑与父母本染色体数目相同,都为2n=48,但云龙斑染色体与其父母本组型不同,在遗传过程中发生了复杂的染色体重新配对和变异。本研究为杂交后代"云龙斑"的种质鉴定、亲缘关系分析、杂交育种等提供了重要的科学根据。  相似文献   

13.
本研究对云纹石斑鱼(Epinephelus moara♀)×鞍带石斑鱼(Epinephelus lanceolatus♂)杂交后代利用植物血球凝集素(PHA)及秋水仙素通过活体注射法制作染色体标本。选用头肾和鳃组织制作细胞悬浊液,并对冷滴片和热滴片法进行比较,结合空气干燥法制作染色体分裂相玻片,经吉姆萨染色后,在显微镜下观察筛选清晰完整的分裂相。杂交子代(俗称云龙斑)选取75个分裂相,统计染色体数目并进行核型分析。结果显示,云龙斑二倍体染色体数为48,其中,19对染色体为端部着丝粒染色体,2对为亚中部着丝粒染色体,3对为亚端部着丝粒染色体,其染色体臂数(NF)为58,核型公式为2n=48,4sm+6st+38t。杂交后代云龙斑与父母本染色体数目相同,都为2n=48,但云龙斑染色体与其父母本组型不同,在遗传过程中发生了复杂的染色体重新配对和变异。本研究为杂交后代"云龙斑"的种质鉴定、亲缘关系分析、杂交育种等提供了重要的科学根据。  相似文献   

14.
布氏石斑鱼的染色体核型、银染和C-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补充布氏石斑鱼细胞遗传学数据, 并为石斑鱼染色体进化研究以及石斑鱼遗传育种等工作奠定基础, 实验利用Giemsa染色、C-带和Ag-NORs方法对布氏石斑鱼的染色体核型以及异染色质和具有转录活性的核仁组织区在染色体上的分布位置和数量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布氏石斑鱼二倍体染色体数目为48, 其染色体组由48条端部着丝粒染色体组成, 绝大多数染色体的着丝粒位置呈异染色质带, 仅在第24对染色体靠近着丝粒的位置检测到银染带, 以上结果均表明, 布氏石斑鱼属于较为原始的类群。  相似文献   

15.
水生生物的染色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常见水生经济动植物的核型生物的性状以及性状的遗传变异规律都与染色体有关,遗传学的研究表明:各种生物在世代相传中,染色体的数目维持相对稳定,每一物种都有相对稳定的染色体数。同一个体的体细胞一般具有相同的染色体数,而性细胞只有体细胞染色体数的一半。遗传学将各种生物性细胞所具有的染色体数称为单倍体数,写为n。将体细胞的染色体数称为二倍体数,写为2n。现将一些常见水产经济动植物的染色体数及其核型列于表1。表中所列的生物大多是二倍体或经二倍化的多倍体。其中核型公式中的m、sm、st、t连同前面的系数,分别表示中部、亚中部、亚端部和端部着丝粒染色体的条数。例如,  相似文献   

16.
橙色莫桑比克罗非鱼和荷那龙罗非鱼的染色体核型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采用体腔注射PHA-空气干燥法对橙色莫桑比克罗非鱼(Oreochromis mossambicus)和荷那龙罗非鱼(O.hornorum)染色体数量、形态和核型进行了分析和比较。结果显示:两种罗非鱼的二倍体染色体数目均为2n=44,都具有1对特大的染色体,未发现中部着丝粒染色体对和异型染色体。两种罗非鱼的染色体组型形态基本相似,它们的核型公式为2n=44,6sm+24st+14t,NF=50,用常规染色体染色的方法难以区分。研究结果表明,这两种罗非鱼的常规核型差异不显著,在分类地位上非常接近。  相似文献   

17.
软骨鱼类染色体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各类脊椎动物中,软骨鱼类是开展染色体研究最少的类群。迄今为止,文献共报道了70种软骨鱼的核型,仅占现生838种软骨鱼类的8.35%,包括31种鲨类,37种鳐类和2种全头类。已报道的软骨鱼类二倍体染色体数为52~104(巴西双鳍电鳐二倍体染色体数为28例外),常存在微染色体。在不同的分类阶元,相对原始的软骨鱼类具有较多的染色体数,端部和亚端部着丝粒染色体较多,多有微染色体。软骨鱼类染色体进化趋势表现为个体染色体数目的减少。中部和亚中部着丝粒染色体数目的增多,并伴随微染色体的消失。软骨鱼类是核DNA含量较大的脊椎动物。已报道144种软骨鱼类的核DNA含量,其变化较大,为3.0~34.1pg/N,全头类的核DNA含量最小,角鲨目和扁鲨目的核DNA含量最大。近年来,在软骨鱼类染色体的C带、核仁组织区(NOR)染色、限制性内切酶显带、特异DNA探针如端粒序列和短散布重复序列(SINE序列)的荧光原位杂交等方面取得了较大进展。现代分子生物学技术也被用于一些软骨鱼类的基因组研究,在重复DNA序列、随体DNA家族和微卫星位点等方面均取得一些成果。  相似文献   

18.
去除卵膜及受精膜是成功制备棘皮动物染色体的关键步骤。为找到高效去除海胆卵膜与受精膜的方法,使用三氮唑(2 g/L)、盐酸海水溶液(pH 4.75)、二硫苏糖醇(3×10-3 mol/L)和对氨基苯甲酸(3×10-3 mol/L)等4种化学试剂分别对中间球海胆()卵子及各时期胚胎进行处理,比较了不同试剂、处理时间或处理时期的去膜率、去膜后受精率和胚胎畸形率等指标的差异;利用常规空气干燥法对经去膜处理的囊胚期胚胎制备染色体,并进行核型分析。结果表明,三氮唑、盐酸海水溶液、二硫苏糖醇和对氨基苯甲酸等4种试剂对中间球海胆的卵膜和受精膜均有去除效果,其中2 g/L三氮唑处理未受精卵30 min的去膜率为85.50%,去膜后受精率为97.25%,畸形率为1.75%,去膜效果优于其余处理组。利用经该方法去膜后的早期囊胚进行染色体制备效果较好,获得了61个分散良好、形态完整的染色体中期分裂相。核型分析表明,中间球海胆的二倍体染色体数为2n=42,核型公式为:2n=20m+20sm+2st,NF=84,即有10对中部着丝粒染色体,10对亚中部着丝粒染色体,1对亚端部着丝粒染色体,染色体臂数为NF=84。本研究可为海胆染色体制备及染色体操作育种提供技术参考。  相似文献   

19.
西藏地区严酷的高原环境孕育出了独特而丰富的生物资源,其中裂腹鱼亚科鱼类其各属种间不同类群的染色体表现出多样性特征。以体质量246.0~374.2 g的雄性色林错裸鲤肾脏组织细胞为材料,采用常规冷滴片法制备染色体标本,通过吉姆萨染色,确定其染色体数目、核型;通过银染显带(Ag-NORs)技术及荧光染料色霉素A(CMA3)和4,6-二脒基-2-苯基吲哚(DAPI)双重荧光染色技术,推测其带型及倍性。结果表明:色林错裸鲤染色体数目为4n=88,核型公式为40m+20sm+28st/t, NF=148。通过Ag-NORs染色观察,色林错裸鲤间期核最高银染点数为4个,有丝分裂中期染色体分裂相银染点数最高为4个,且信号点2强2弱,位于第2组亚中部着丝粒染色体(sm2)短臂上,为端部Ag-NORs。经CMA3/DAPI双重荧光染色,有丝分裂中期分裂相显示有4个CMA3阳性部位,且信号点2强2弱,位于第2组亚中部着丝粒染色体(sm2)短臂的端部区域。因此,推测色林错裸鲤是含有4套染色体组的遗传四倍体。本研究结果补充了色林错裸鲤细胞遗传学...  相似文献   

20.
为获得河川沙塘鳢细胞遗传学数据,以河川沙塘鳢的头肾细胞为试验材料,制备染色体标本,利用Giemsa染色和Ag-NORs方法对河川沙塘鳢的染色体核型以及具有转录活性的核仁组织区在染色体上的分布位置和数量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河川沙塘鳢二倍体染色体数目为44,其染色体组由44条端部着丝粒染色体组成,核型2n=44t,NF=44;Ag-NORs位点位于着丝粒端。本研究结果可为研究河川沙塘鳢的遗传提供基础资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