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篇
  免费   6篇
  国内免费   2篇
  1篇
综合类   10篇
水产渔业   10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为研究星斑川鲽胚胎玻璃化冷冻保存,首先,于室温条件下采用玻璃化液五步平衡法处理星斑川鲽的尾芽期胚胎30 min,比较分析分别含有葡萄糖、果糖、蔗糖和海藻糖的4种不同玻璃化液(PMG3G、PMG3F、PMG3S、PMG3T)的毒性,发现含有海藻糖的玻璃化液(PMG3T)对尾芽期胚胎的毒性最小,胚胎的成活率与孵化率相对较高,分别为75.00%±5.43%和50.00%±4.53%(P0.05)。其次,分析玻璃化液PMG3T对星斑川鲽囊胚期至出膜前期7个时期的胚胎的毒性,发现尾芽期胚胎和心跳期胚胎经处理后成活率较高,分别为69.33%±6.43%和72.67%±3.94%(P0.05),但心跳期胚胎的孵化率较高,为65.33%±3.91%(P0.05),尾芽期胚胎次之,说明心跳期胚胎对PMG3T的耐受能力相对于尾芽期胚胎更好,更适宜进行胚胎的玻璃化冷冻保存实验。最后,采用玻璃化液PMG3T对心跳期胚胎进行–196℃冷冻实验,发现所处理的60粒胚胎中有7粒成活,可漂浮水面,继续培养后可见进一步发育,但未孵化出膜。另外,将100 mL未受精卵(未经玻璃化液处理)置于–20℃,分别在冷冻5~70 min时取出10 mL复温并进行授精,结果显示,冷冻5 min的卵的受精率为89.83%±6.51%(P0.05),随着冷冻时间的延长,受精率越来越低,冷冻70min时受精率为3.71%±1.27%,畸形率越来越高,在冷冻70min时达到100%。本研究筛选出比较适宜的玻璃化液、低温耐受性较高的胚胎发育时期,为星斑川鲽胚胎低温冷冻保存技术的建立和种质的长期保存和应用提供了实验数据。  相似文献   
2.
通过缺素试验和不同施肥量比较试验,研究在土壤中氮含量相对较低、有效磷和速效钾含量较高情况下氮磷钾肥用量对菜用大豆产量的影响,为菜用大豆化肥减量增效和化肥定额制提供依据.通过缺素试验发现,土壤中有较高的有效磷和速效钾含量时,再施用磷肥或钾肥并不能提高菜用大豆产量,反而会造成减产;施氮肥能提高秸秆、豆荚产量;从不同施肥水平来看,呈现出施肥越多,豆荚和秸秆质量均越高的特点,但增产的幅度逐渐降低.当菜用大豆目标产量在5 500 kg/hm2时,当 N、P2O5、K2O施入量分别为74.6~90.0、20.5~22.5、48.5~67.5 kg/hm2时,就可保持当季土壤中养分平衡.建议修改菜用大豆施肥配比,适当增加氮肥用量,减少磷肥、钾肥用量,N、P2O5、K2O三者比例为33.1∶10.0∶23.1.  相似文献   
3.
蓝身大斑石斑鱼(Epinephelus tukula)和棕点石斑鱼(Epinephelus fuscoguttatus)在自然环境中存在地理分布、繁殖时间和温度等方面的生殖隔离。本研究利用蓝身大斑石斑鱼冷冻精子与棕点石斑鱼卵人工授精,在水温为30℃、盐度为20的条件下培育,对其胚胎发育、胚后变态发育进行了详细的观察,利用显微镜和解剖镜拍摄、记录胚胎发育和变态发育的形态特征和发育时序,统计了杂交受精率、孵化率和畸形率,并对鱼苗生长进行了测量。结果显示,杂交受精卵经过1037 min完成胚胎发育。原肠早期,在胚层一侧就形成了胚盾,神经管在胚孔封闭时也开始出现,在视泡和耳囊发育的同时,克氏囊(末球)也开始形成。在心脏跳动之前,胚体先开始抽动,当977 min肌节发育到23对时,心脏开始间歇性的跳动,间歇时间24~40 s,心率98次/min;发育到1018 min时,间歇时间变短,心率约为93次/min;之后间歇性现象消失,心跳频率达到93次/min,这些现象在以往鱼类胚胎发育资料中均无记载。变态发育的典型特征是三叉棘的生长和退化,杂交幼鱼3 mm (10 d)时,形成背鳍棘和腹鳍棘;全长21.5 mm (35 d)时,三叉棘退化,完成变态发育;55.3 mm (45 d)时,表型特征与成体相似。冷冻精子的受精率、孵化率和畸形率分别为(76.67±5.77)%、(85.67±5.13)%和(6.33±1.54)%,与新鲜精子无显著差异(P<0.05)。鱼苗65 d时,体长达到8.89 cm,杂交后代体色趋于一致,且生长速度快;1龄时,平均全长和体重分别达(32.58±1.60) cm和(559.76±80.85) g。对比养殖实验显示,1龄棕点石斑鱼(♀)´蓝身大斑石斑鱼(♂)杂交后代体重是棕点石斑鱼(♀)´鞍带石斑鱼(♂)杂交后代的1.63倍,全长为1.24倍;这一时期的生长方程为W=0.0311L2.8079,R²=0.9886。研究结果表明,蓝身大斑石斑鱼和棕点石斑鱼杂交胚胎和胚后发育不存在遗传障碍,后代受精率和孵化率高、畸形率低,具有生长快杂交优势,为2种石斑鱼杂交育种和苗种大量培育提供了一定的遗传基础。  相似文献   
4.
云纹石斑鱼和鞍带石斑鱼及其杂交后代遗传性状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微卫星标记是鱼类遗传多样性分析的有效方法,本研究利用石斑鱼(Epinephelus sp.)近缘种的27对微卫星引物,分析鞍带石斑鱼(E.lanceolatus)(♂)、云纹石斑鱼(E.moara)(♀)及其杂交子一代云龙斑的遗传性状,其中有25对SSR标记在云龙斑中检测到多态性。通过Popgene32软件计算有效等位基因数(effective alleles number,Ne),期望杂合度(expected heterozygosity,He),观测杂合度(observed heterozygosity,Ho),香侬信息指数(Shannon index,I),Nei氏遗传距离(genetic distances,Nei),多态信息含量(polymorphism information content,PIC),总体近交系数(overall inbreeding coefficient,Fit),群体内近交系数(inbreeding coefficient in population,Fis)及遗传分化系数(genetic differentiation coefficient,Fst)等遗传多样性参数,分析群体间的遗传变异情况。结果表明,在3种石斑鱼群体中,云纹石斑鱼平均有效等位基因数最多(2.8926),云龙斑次之(2.8010),最小的是鞍带石斑鱼(2.0564)。云纹石斑鱼、鞍带石斑鱼和云龙斑共3个群体的平均观测杂合度分别为:0.6046、0.5661和0.5010,平均多态信息含量分别为:0.579 8、0.5446和0.342 0。3个群体总近交系数为0.150 8,群体间遗传分化系数为0.067 7,表明有93.23%的遗传变异来自群体内个体间的差异,6.77%的遗传变异来自群体间,群体间近交系数为-0.072 2,群体间基因流(Nm)为2.396 3。基于Nei's遗传距离构建UPGMA聚类分析,显示云龙斑与云纹石斑鱼遗传相似度较高,遗传距离较近。本研究结果在分子水平上为杂交品种云龙斑的杂种优势性状形成及杂交种质鉴定提供了遗传基础。  相似文献   
5.
以鞍带石斑鱼为母本,云纹石斑鱼为父本,采用人工授精技术进行了种间反交实验,并对反交子代的胚胎发育和仔稚幼鱼的生长情况进行了观察,进而与亲本及正交F1云龙石斑鱼(♀)×鞍带石斑鱼(♂)的表型性状进行对比分析。结果显示,反交子代受精卵为圆形、透明、浮性卵,卵径为(0.787±0.013) mm,有1个油球,居卵中央,在水温为24°C、盐度30、pH为7.8的孵化条件下,胚胎可以正常发育,经历受精卵、卵裂、囊胚、原肠胚、器官形成和出膜6个阶段25个时期完成胚胎发育,初孵仔鱼全长为(1.595±0.015)mm,说明反交的可行性。孵化后3 d,卵黄囊消失,由前期仔鱼发育为后期仔鱼,全长(2.530±0.023) mm。孵化后52 d进入稚鱼期,全长(17.500±1.915) mm,第二背鳍棘长(5.795±0.049) mm,第一腹鳍棘长(2.992±0.911) mm;58 d稚鱼背鳍棘收缩至最小值(4.460±0.600) mm时,鳞片和体色开始出现。孵化后67 d进入幼鱼期,全长(34.500±1.291)mm,第二背鳍棘和第一腹鳍棘完全退化,体型与成鱼相似,全身覆盖鳞片,反交F_1体色不一致,具4种表现型。生长对比结果显示,正反交F_1的发育速率均介于亲本之间,均快于云纹石斑鱼,慢于鞍带石斑鱼,反交F_1生长速率慢于正交F_1。研究结果为石斑鱼杂交优势性状形成及遗传解析提供了一定数据基础。  相似文献   
6.
通过缺素试验和不同施肥量比较试验,分析菜用大豆对铜、镁和钠等3种元素吸收利用特点。结果表明,菜用大豆豆荚干物质含量23.0%24.1%,秸秆干物质含量32.6%35.6%。菜用大豆豆荚干物质中铜、镁和钠含量分别为11.0013.93 mg·kg-1、3.404.19 g·kg-1、10.0719.00 mg·kg-1。菜用大豆秸秆干物质的铜、镁和钠含量分别为8.7118.50 mg·kg-1、3.413.94 g·kg-1、26.3346.73 mg·kg-1。菜用大豆豆荚和秸秆中铜、镁和钠含量平均值分别为28.01 g·hm-2、7.84 kg·hm-2和54.93 g·hm-2。建议在长期种植需铜镁元素较多的菜用大豆的地块应适时补充铜肥和镁肥。  相似文献   
7.
通过对菜豆的缺素试验和不同施肥量比较试验,研究菜豆的铜、镁和钠吸收利用特点,为科学合理施肥提供依据。结果表明,豆荚对铜、镁和钠的需求量无磷处理较多,无钾处理次之,无氮处理最少。豆荚中铜、镁和钠都随着施肥量增加而增加;秸秆中铜和镁吸收量也随着施肥量增加而增加,钠在不同施肥量水平处理中的规律并不明显;整个菜豆植株,铜、镁和钠吸收量也呈现与秸秆中相同的变化规律。建议在长期种植菜豆的地块中应适当补充铜肥和镁肥,一般无需补充钠肥。  相似文献   
8.
通过缺素试验和不同施肥量比较试验,研究在土壤中有效磷和速效钾含量较高情况下氮磷钾肥用量对菜豆产量的影响。缺素试验发现在土壤中有较高的有效磷和速效钾含量时,再施磷肥或钾肥并不能提高菜豆产量,反而会减产;施氮肥能提高豆荚、秸杆产量。不同施肥量试验,呈现出施肥越多豆荚和秸杆产量都越高的特点,但增产的幅度逐渐降低。当菜豆目标产量10 t·hm-2,施入N、P2O5、K2O分别为67.5~90.0、26.0~45.0和45.0~67.5 kg·hm-2,就可保持当季土壤中养分平衡。建议修改菜豆施肥配比,适当减少磷肥、钾肥用量,N、P2O5、K2O三者比例为2.57:1:1.89。  相似文献   
9.
为培育具有优良性状的石斑鱼新品种,利用杂交育种技术开展以驼背鲈(Chromileptes altivelis)为母本、蓝身大斑石斑鱼(Epinephelus tukula)为父本的杂交育种试验。借助人工授精技术,同时以驼背鲈作为对照,利用显微镜(Nikon E200)以及解剖镜(Olympus)对杂交子代以及驼背鲈的胚胎发育和生长状况进行观察、测量与比较。结果显示,在水温27℃、盐度30、pH 8.1,微流水、微充气的条件下,杂交子代受精卵经历24 h 50 min完成胚胎发育,驼背鲈为25 h 8 min。胚后发育经历前期仔鱼(0~3日龄)、后期仔鱼(4~40日龄)、稚鱼期(41~60日龄)和幼鱼期(61日龄以后)4个时期完成变态发育。至330日龄时杂交子代与驼背鲈全长分别为(23.57±0.94)cm、(18.35±0.72)cm,体质量分别为(220.5±25.3)g、(142.6±0.58)g,杂交子代生长速度快,全长与体质量分别是驼背鲈的1.28与1.55倍;与驼背鲈在外部形态上相比,杂交子代体型细长,头部较大,体表有无序分布的黑色圆斑纹,各部分鳍小。通过对杂交子代胚胎发育及仔稚幼鱼发育的跟踪观察,发现驼背鲈(♀)×蓝身大斑石斑鱼(♂)远缘杂交组合是可行的,而且杂交子代具有生长速度快的杂交优势,为石斑鱼远缘杂交和石斑鱼新品种的培育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0.
本研究对云纹石斑鱼(Epinephelus moara♀)×鞍带石斑鱼(Epinephelus lanceolatus♂)杂交后代利用植物血球凝集素(PHA)及秋水仙素通过活体注射法制作染色体标本。选用头肾和鳃组织制作细胞悬浊液,并对冷滴片和热滴片法进行比较,结合空气干燥法制作染色体分裂相玻片,经吉姆萨染色后,在显微镜下观察筛选清晰完整的分裂相。杂交子代(俗称云龙斑)选取75个分裂相,统计染色体数目并进行核型分析。结果显示,云龙斑二倍体染色体数为48,其中,19对染色体为端部着丝粒染色体,2对为亚中部着丝粒染色体,3对为亚端部着丝粒染色体,其染色体臂数(NF)为58,核型公式为2n=48,4sm+6st+38t。杂交后代云龙斑与父母本染色体数目相同,都为2n=48,但云龙斑染色体与其父母本组型不同,在遗传过程中发生了复杂的染色体重新配对和变异。本研究为杂交后代"云龙斑"的种质鉴定、亲缘关系分析、杂交育种等提供了重要的科学根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