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以点带石斑鱼幼鱼为试验动物,进行短期饥饿和再投喂对其生长、生化组成及行为的影响试验。对照组(S0)持续投喂30 d,饥饿组S2、S4、S6、S8和S10分别饥饿2 d、4 d、6 d、8 d和10 d后再分别恢复投喂28 d、26 d、24 d、22 d和20 d,试验设3平行。结果表明:随着饥饿时间的延长,点带石斑鱼幼鱼全长、湿重、粗蛋白、粗脂肪、糖类的含量和能值均逐渐减少,粗蛋白、粗脂肪和糖类的相对损失率顺序为糖类>粗脂肪>粗蛋白。再投喂后,S2湿重超过S0(P>0.05);各试验组粗蛋白含量除S10外,均与S0差异不显著(P>0.05);S2粗脂肪含量超过S0组,且差异显著(P<0.05),S4粗脂肪含量与S0组差异不显著(P>0.05);S2糖类含量达到了S0组(P>0.05)。再投喂期间,粗蛋白、粗脂肪和糖类的相对增加率顺序为粗脂肪>糖类>粗蛋白。粗蛋白、粗脂肪、糖类的质量分数和能值的变化与饥饿时间呈负相关关系,与再投喂时间呈正相关关系;粗蛋白、粗脂肪和糖类的质量分数变化与能值呈正相关关系;认为蛋白质是影响点带石斑鱼幼鱼肌肉能值变化的主要的含能物质。饥饿幼鱼行为变化表现为集群觅食、反应迟钝和外部形态变化并均匀静伏底。  相似文献   

2.
在水温(12±1) ℃和盐度24.3±0.61条件下,研究了饥饿及恢复投喂对鱼免幼鱼生长、耗氧率和排氨率的影响.实验设置饥饿5、10、15 d及连续饥饿4个水平,并设正常投饵对照组,各组饥饿结束后马上恢复正常投饵,整个实验历时30 d,在实验前、饥饿结束时和实验结束时分别测定鱼免幼鱼全长、体重、耗氧率和排氨率.结果表明:鱼免幼鱼在饥饿状况下存活时间23 d.实验结束时,饥饿5 d和10 d处理组鱼免幼鱼全长和体重明显高于投喂对照组(P<0.05).在饥饿期间,连续饥饿组鱼免幼鱼的耗氧率先下降又上升;排氨率前期显著升高,5 d后达峰值,然后逐步下降;鱼免幼鱼的O ∶ N比值先下降,10 d后达谷值,然后不断升高,20 d后迅速升高到30.347.饥饿结束时,各饥饿组与投喂对照组耗氧率和排氨率差异显著(P<0.05).实验结束时,鱼免幼鱼耗氧率除饥饿5 d和10 d组差异不显著外,其它各组间差异显著P<0.05);排氨率除投喂对照组和饥饿15 d组差异不显著外,各组间差异显著(P<0.05).饥饿结束时和实验结束时O ∶ N比值差异显著.可见,饥饿后恢复投喂的鱼免幼鱼具有补偿生长能力.  相似文献   

3.
饥饿和恢复投喂对翘嘴鲌幼鱼摄食、生长及体成分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研究了在20.3~24.8℃条件下分别饥饿0 d、4 d、8 d、12 d和16 d后恢复投喂16 d对翘嘴鲌(Culter al-burnus)幼鱼摄食、生长及体成分的影响。结果显示:随着饥饿时间延长,幼鱼体质量损失率显著增大;肝体指数变小,水分和灰分含量逐渐升高;粗脂肪含量在饥饿前期下降较快,饥饿后期下降速率降低,各饥饿组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粗蛋白含量饥饿前期下降缓慢,饥饿4 d、8 d组与对照组差异不显著(P>0.05),饥饿后期下降明显,饥饿12 d、16 d组与对照组有显著差异(P<0.05);比能值不断下降,除饥饿4 d组外,各饥饿组与对照组都有显著差异(P<0.05)。恢复投喂后,各饥饿组鱼体生化组成和鱼体比能值均恢复至对照组水平,恢复投喂期间各饥饿处理组的摄食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果表明:饥饿4 d、8 d组翘嘴鲌幼鱼具有完全补偿生长能力;饥饿12 d、16 d幼鱼仅有部分补偿生长能力。  相似文献   

4.
卵形鲳鲹(Trachinotusovatus)幼鱼经短期饥饿处理后测定其鳃、肝脏和肌肉中的总抗氧化能力(T-AOC)、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力、丙二醛(MDA)质量摩尔浓度、Na+/K+-ATP酶活力和全鱼生化组成。结果显示,饥饿7d后鳃丝和肌肉的T-AOC显著升高,肝脏的T-AOC显著下降(P〈0.01);鳃丝和肌肉SOD活力均显著升高(P〈0.01),肝脏的SOD活力变化不显著(P〉0.05);鳃丝、肝脏和肌肉的b(MDA)在饥饿后上升,鳃丝b(MDA)与对照组差异极显著(P〈0.01),肝脏b(MDA)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显著(P〈0.05),肌肉b(MDA)差异不显著(P〉0.05)。饥饿8d后鳃丝Na+/K+-ATP酶活力显著升高(P〈0.01),肝脏Na+/K+-ATP酶活力显著下降(P〈0.01),肌肉Na+/K+-ATP酶活力也有所升高(P〉0.05);饥饿后鱼体水分质量分数上升,粗蛋白质量分数、粗脂肪质量分数和能值下降,而且相对损失率是粗脂肪〉粗蛋白,表明卵形鲳鲹幼鱼在饥饿早期主要消耗脂肪向机体提供能量,随着饥饿时间的延长,蛋白质将被消耗。  相似文献   

5.
研究了饥饿与再投喂及不同投喂频率对条石鲷(Oplegnathus fasciatus)幼鱼生长和消化酶活力的影响.饥饿与再投喂的实验结果表明:条石鲷幼鱼体质量、蛋白酶(胃蛋白酶、胰蛋白酶)与脂肪酶活力随着饥饿时间的延长均呈现明显的下降趋势,体质量与蛋白酶活力在饥饿6d后与对照组表现出显著性差异(P<0.05),脂肪酶活力在饥饿9d后才与对照组表现出显著性差异(P<0.05),而淀粉酶活力在饥饿过程中呈波动性变化;恢复投喂后,除饥饿3d的幼鱼体质量、特定生长率与对照组无明显差异外,其他各处理组均明显低于对照组;蛋白酶与脂肪酶活力在恢复投喂后均有明显回升,且蛋白酶活力与对照组相比已无显著性差异,但较长时间的饥饿处理(9~12 d)并未使脂肪酶活力恢复至对照组水平.投喂频率实验的研究结果表明:随着投喂频率的增加,条石鲷幼鱼的特定生长率呈上升趋势,在投喂频率达到投喂2次/d后,条石鲷幼鱼的特定生长率、消化酶活力及肝体指数差异均不显著.结论认为,在本实验条件下,饥饿3d后再经投喂,条石鲷幼鱼具有完全补偿生长效应,但随着饥饿时间的延长补偿生长的效应逐渐降低.对条石鲷幼鱼而言,选择日投喂两次最合适.  相似文献   

6.
对饥饿过程中异育银鲫鱼种营养成分和内源酶的变化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随着饥饿时间的延长,体重和含肉率会逐渐下降,水分含量有所上升;粗蛋白和粗脂肪含量明显下降,在饥饿32 d时,粗蛋白和粗脂肪都明显下降(P<0.05);在整个饥饿过程中钙含量的变化不大。饥饿对肠道和肝胰脏淀粉酶影响趋势相同,都是先下降、后上升、再下降,其中肝胰脏淀粉酶在饥饿20 d时达最大,肠道在饥饿32 d时达最大。肝胰脏蛋白酶活性的变化趋势是:先下降、后上升、再下降、最后又上升,其中饥饿20 d时,酶活性最大,比对照组上升了37.6%(P<0.05);而肠道蛋白酶活性变化趋势是:先上升、后下降、再上升、最后又下降,在饥饿32 d时,其蛋白酶活性最大,比对照组上升了34.5%(P<0.05)。表明在饥饿过程中,鱼体营养成分的变化与其消化系统内蛋白酶和淀粉酶有一定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7.
在室内水温21.8~25℃条件下,将初始体质量为(8.87±0.16)g的许氏平鮋Sebastes schlegeli放养在50cm×50cm×100cm网箱中,饥饿0(S0)、3(S3)、6(S6)、9(S9)和12d(S12)后分别投喂30d、27d、24d、21d和18d,每组3个重复,测定其体质量、肥满度、脏体指数、肝体指数、摄食率、食物转化率及全鱼和肝脏主要生化组成的变化。结果表明:随着饥饿时间的延长,幼鱼体质量逐渐降低,各饥饿组鱼体质量显著低于同期对照组(P0.05)。恢复投喂后,S3组体质量、增重率(WGR)和特定生长率(SGR)显著高于对照组S0(P0.05),S6与S0组无显著差异(P0.05),而S9与S12组未能达到S0水平(P0.05)。S3组食物转化率(FCE)显著高于其余各组(P0.05),S9、S12组则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饥饿状态下,各饥饿组鱼肝体指数与脏体指数显著小于S0组(P0.05));恢复投喂后各组肝体指数、脏体指数与对照组无显著差异。随着饥饿时间的延长,鱼体粗灰分含量显著升高(P0.05),水分与粗蛋白含量呈上升趋势(P0.05)。饥饿6d后,鱼体粗脂肪含量显著低于对照组,饥饿12d时粗脂肪含量比饥饿前降低了19.33%(P0.05)。恢复投喂后,各试验组间鱼体水分、粗蛋白、粗脂肪和粗灰分含量差异不显著(P0.05)。S9和S12组中肝脏粗脂肪含量显著低于S0组(P0.05)。  相似文献   

8.
饥饿和补偿生长对史氏鲟幼鱼摄食、生长和体成分的影响   总被引:18,自引:8,他引:18  
高露姣 《水产学报》2004,28(3):279-284
报道了饥饿和再投喂对史氏鲟幼鱼摄食、生长以及生化组成的影响.22±2℃条件下,随着饥饿时间延长,幼鱼白肌的RNA/DNA比值不断减小,体重逐渐下降,后者与同期对照组之间存在极显著性差异(P<0.01).饥饿7d,鱼的肝糖原和肌糖原含量显著降低(P<0.05),但随着饥饿时间的延长,肝糖原和肌糖原含量则出现不同程度的回升;脂肪含量和蛋白质含量分别在饥饿14d和21d时下降幅度最大,提示史氏鲟幼鱼动用储存物质的顺序依次是糖原、脂肪和蛋白质.而饥饿过程中鱼体水分和灰分含量则有所上升.恢复投食后,饥饿幼鱼的摄食强度增大,生长加快,其中7d、14d饥饿组幼鱼的RNA/DNA比值达到或接近正常投喂组水平,但21d饥饿组的比值仍明显低于正常投喂组(P<0.05).恢复投食30d后,7d和14d饥饿组幼鱼体重接近对照组(P>0.05),21d饥饿组的终体重未能赶上对照组(P<0.05),这表明史氏鲟幼鱼的补偿生长随饥饿时间不同而异.试验结束时,各处理组鱼体生化组成与正常投喂组没有显著差异(P>0.05).  相似文献   

9.
瓦氏黄颡鱼幼鱼标准代谢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究了平均体质量为6.231、1.32 g和21.21 g瓦氏黄颡鱼幼鱼的标准代谢,并分析了幼鱼利用蛋白质、脂肪和糖类作为能源物的供能情况。通过测定幼鱼在禁食和静息状态下的耗氧率、排氨率和二氧化碳排出率,计算出幼鱼的呼吸熵、氧氮比和能耗率。试验结果表明,瓦氏黄颡鱼幼鱼的耗氧率、排氨率和能耗率均随幼鱼体质量的增加而显著下降(P<0.01),且耗氧率、排氨率和能耗率与体质量呈负相关关系,而呼吸熵与体质量则呈正相关关系。不同体质量幼鱼的二氧化碳排出率和氧氮比差异不显著;根据氧氮比的分析结果可知,瓦氏黄颡鱼幼鱼主要利用脂肪和蛋白质供能,且随着体质量的增长,脂肪供能的比例逐渐增大。结果显示,瓦氏黄颡鱼幼鱼对糖类的利用能力较为有限,有必要对该鱼的糖需求和利用率进行进一步的研究。  相似文献   

10.
为探讨短期饥饿对斑点叉尾(Ictalurus punctatus)商品规格鱼品质相关影响,分析了循环水系统中饥饿0 d(S0)、5 d(S5)、10 d(S10)、15 d(S15)和20 d(S20)的商品规格斑点叉尾的形态学、肌肉生化组成、品质构成及营养成分变化。结果显示,随饥饿时间延长,肥满度(CF)、脏体比(VSI)和肝体比(HSI)显著下降(P0.05)。肌肉中粗蛋白、粗脂肪质量分数随饥饿时间延长而显著下降(P0.05),水分呈增加趋势,灰分前10 d下降而后10 d转为上升(P0.05)。随饥饿时间延长肌肉硬度下降,凝聚性和弹性指数升高(P0.05)。肌肉中氨基酸质量分数在S0组和S20组间差异不显著(P0.05)。检测的24种脂肪酸中,饱和脂肪酸(SFA)降幅近17.1%,总不饱和脂肪酸(UFA)降幅近10.9%,单不饱和脂肪酸(MUFA)降幅超过10.1%,多不饱和脂肪酸(PUFA)降幅近12.3%,二十碳五稀酸(EPA)和二十二碳六稀酸(DHA)降幅差异不显著(P0.05)。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