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茶叶中的糖苷类香气前体物质主要是萜烯醇、芳香族醇、脂肪族醇类的β-D-吡喃葡萄糖苷、β-樱草糖苷,通过一定手段的释放,对改善茶叶及其加工制品的整体香气品质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概述了国内外茶叶中糖苷类香气前体物质的研究现状,对茶叶中糖苷类香气前体物质的提取、鉴定,糖苷类香气前体物质与茶叶香气的关系,糖苷类香气前体物质的水解酶及其性质进行了综述,并对茶叶中糖苷类香气前体物质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及今后研究的重点进行了讨论和展望。  相似文献   

2.
漳平水仙茶加工过程中香气前体含量的变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沸乙醇法提取漳平水仙茶中糖苷类香气前体物质,再经双相酶解法释放香气物质,经标准质谱图库检索、标准样品质谱图对照和保留时间比较等方法,鉴定出漳平水仙茶中主要含有青叶醇、芳樟醇、水杨酸甲酯、香叶醇、苯甲醇、苯乙醇等6种糖苷类香气前体。实验测定了整个加工过程中12个工序的茶样的糖苷类香气前体含量,结果表明,漳平水仙茶春茶和秋茶各加工工序茶样含有相同种类的糖苷类香气前体,但各组分的含量存在差异,秋茶中糖苷类香气前体的含量明显较春茶的高;晾青叶中糖苷类香气前体含量较鲜叶有显著增加,摇青工序使糖苷类香气前体含量发生变化,说明摇青叶在做青过程中存在着糖苷合成与酶解的动态平衡。  相似文献   

3.
茶鲜叶中糖苷类香气前体的液质联用分析   总被引:12,自引:2,他引:10  
利用AmberliteXAD-2为填料的柱层析方法,初步分离了茶鲜叶中的糖苷类香气前体。茶叶粗酶(丙酮粉)能有效水解糖苷类香气前体,并释放出挥发性的配基,进而用气相色谱方法对其苷元部分进行了分析。在茶树槠叶种鲜叶中,顺-3-己烯醇、芳樟醇及其氧化物(Ⅰ、Ⅱ)、香叶醇、水杨酸甲酯、苯甲醇和2-苯乙醇是糖苷类香气前体的主要苷元。不同季节的茶树鲜叶中糖苷类香气前体在苷元组成上基本一致。对糖苷类香气前体的液质联用分析结果表明,这类糖苷主要以双糖苷(C5-C6)形式存在,这与在其它茶树品种上(薮北种、毛蟹、水仙、槠叶种)的研究结果高度一致。  相似文献   

4.
对影响茶叶香气的关键因子——香气前体物研究以及指纹图谱技术在茶叶研究中的应用进行综述,提出以糖苷类前体物为目标,构建茶树香气前体物指纹图谱,建立茶树种质资源鉴定评价新方法。  相似文献   

5.
红茶加工过程香气变化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香气是红茶的重要品质特征,可直接影响品饮者对茶叶等级划分的直观判断。加工过程中,来自糖苷类香气前体物质水解、类胡萝卜素降解、脂肪酸降解、美拉德反应及焦糖化反应等生成的不同种类、比例的挥发性化合物综合作用使红茶表现出丰富多样的香型。本文就红茶加工中鲜叶、萎凋、揉捻、发酵、干燥等重要工序对香气的影响进行综述,并对红茶香气研究趋势作了展望。  相似文献   

6.
通过GC/MS并结合电子鼻、电子舌检测咖啡巧克力、椰子巧克力、香草兰黑巧克力的香气成分与感官品质,并与欧美洲巧克力进行比较。结果显示,不同巧克力间的主要风味基本相同,但特征性香气成分具有差异,电子感官分析产品风味差异明显,可以进行区分,将GC/MS、电子鼻、电子舌三者结合分析能够有效进行巧克力品质分析,并可作为巧克力加工工艺上的改进依据。  相似文献   

7.
乌龙茶香气研究进展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乌龙茶香气提取法常用SDE法,经浓缩后,用GC/MS定性定量分析,定量分析常用内标法,目前已鉴定出乌龙茶香气成分达300多种,其特征香气按含量论,主要是橙花叔醇,茉莉内酯,法尼烯,吲哚,3,7-二甲基-1,5,7-辛三烯-3-辛三烯-3-醇等化合物,而以香气强度论,则目前尚无定论。它们大多数在加工过程中逐渐增多。增加的机理主要是脂质氧化,胡萝卜素氧化降解,氨基酸的转化。糖苷的水解及热芳构作用。  相似文献   

8.
制茶工艺对名优绿茶香气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17,自引:1,他引:16  
用GC、GC/MS法分析了用同一鲜叶原料加工成的8种名优绿茶的香气组成。香型相似率分析表明,不揉捻的名茶与揉捻的名茶香型差异较大;凡经揉捻的名茶,它们之间香型比较接近,而未揉捻的名茶之间香型差异也较大,这说明加工工艺对香气形成有着重要的影响。分析结果还表明,不揉捻的名茶加工工艺(尤其是龙井茶的制作工艺)更有利于香气品质的形成。文中就制茶工艺对香气影响的原因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9.
采用L9(3^4)正交试验,得到微波最佳浸提工艺参数:时间3.5min,茶样粉碎度24—40目,茶水比1:100;超声波最佳浸提工艺参数:功率250W,温度60℃,时间40min。研究了不同浸提方式对茶汤香气品质和键合态糖苷类香气前体浸出的影响。结果显示,微波和超声波浸提茶汤中香气精油总量和香气组分均高于常规浸提茶汤,  相似文献   

10.
乌龙茶香气形成机理研究进展   总被引:12,自引:2,他引:10  
自十九世纪中期以来,乌龙茶逐渐被广大消费者所接受,市场日益扩大,乃至本世纪70年代,日本及东南亚掀起“乌龙茶热”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其品质独特,香味俱佳,引起了国内外许多专家和学者的普遍关注。尤其是在香气形成机理这一领域,从最初的对加工工艺进行有效调控到如今建立在分子水平上的香气前体的水解机理的研究,均取得了长足进展。1由己知成分生成香气的机理茶叶香气来源分两部分,其一是鲜叶中固有的,这一部分占整个香气的比例较少;其二是其它物质在加工过程中经过酶促作用和热化学等反应转化而来,这是形成茶叶香气的主要…  相似文献   

11.
选用水古、龙井43、鸠坑三个品种的鲜叶,经排放、杀有制成龙井茶。用气相色谱(GC)分析加工过程中游离香气和酸系香气前驱体变化,同时用比色法检测相应的β-葡萄糖苷酶的活性。结果表明,三个品种排放叶酶活性均增加了45%以上,醇系香气前驱体释放量与酶活性趋势一致。用外源β-葡萄糖苦酶酶解鲜叶、排放叶,测得香叶酸、芳樟醇、楼花醇等组份大量释放,说明该酶与萜烯类香气前驱体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12.
黑茶香气化学研究进展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黑茶是我国独有的茶类,独特的渥堆工艺形成了其陈纯的香气特征。本文详尽综述了近年来黑茶香气化学研究的进展,从黑茶香气成分的化学特性方面归纳出甲氧基苯类和烯醛类化合物是黑茶独特香型的特征成分,分析了渥堆、干燥、贮藏等主要加工工艺对黑茶香气品质的影响,讨论了微生物对黑茶香气形成的影响,并指出了原料、香气提取方式等对黑茶香气分析的影响;最终提出黑茶特征性香气成分的鉴定与表征,香气骨架分子官能团的转化机理,以及微生物对香气形成的参与机制应是今后黑茶香气研究的难点。  相似文献   

13.
不同等级龙井茶香气成分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对不同等级龙井茶香气成分的GC—MS定性和GC定量后发现:香叶醇、苯乙醇、α—萜品醇、橙花醇、水杨酸甲酯、萜品烯、吲哚、2,6,6—三甲基—2—羟基环已酮、2,6,6—三甲基环已—2—烯—1,4—二酮、β—紫罗酮、醋酸—α—萜品酯、香豆素、正十八烷醇、吡嗪类、内酯类、紫罗酮类、倍半萜醇、芳樟醇及其氧化产物等物质的含量随茶叶级档的下降而下降;而正庚醛、丙酸、正已醛、青叶醇、正已醇、反—2—戊烯—2—酮等低分子量物质的含量随茶叶级档的下降而增加。前者往往具有令人喜欢的香型,而后者往往令人厌恶。不同等级的鲜叶因具有的成香反应的基质成分的含量、种类不同而使成茶带有不同感官反应的香气。青锅为龙井茶香气的形成奠定了物质基础,辉锅阶段温和的外界条件,使茶叶中的Maillard反应、酯化反应、环化反应、异构化反应、分子重排反应等一系列成香反应顺利进行,进一步发展了茶叶香气。此外,本研究还发现,芳樟醇及其氧化产物还与鲜叶采摘的老嫩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4.
腊梅释香过程中香气成分的分析研究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通过同时蒸馏萃取法(SDE)提取腊梅精油,采用GC、GC/MS分析方法研究了不同开发度的腊梅香气变化规律。结果发现,腊梅在释香过程中香气组分的数量和香气成分的含量均发生了变化,在腊梅花苞、初展、开放、盛放四个阶段,分别检测出26、37、43和49个香气组分。随着腊梅花开放度的增大,与未开放的花苞相比,其烷烃类物质含量依次增加了0.590、7.152、13.820倍,烯烃类增加了0.424、1.078、4.286倍,醇类增加了0.895、3.324、5.091倍,酯类增加了1.071、2.182、15.101倍,其中酮类物质在开放后期才出现,盛放阶段含量急剧升高,为开放阶段的12.3倍。感官审评结果表明,腊梅花蕾香气淡薄,且含有一定的青草气,初展时才释放出其特有的香气,且随着开放度的增大,香气浓度由低至高。感官审评结果与GC、GC/MS测定的香气成分含量的变化趋势基本一致。  相似文献   

15.
为探明白茶加工过程中糖苷类香气成分的代谢变化,本试验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法测定了糖苷类香气成分的含量;通过转录组测序分析了β-樱草糖苷酶及28条β-葡萄糖苷酶基因表达量,并进行qRT-PCR验证;采用对硝基苯酚显色法检测β-葡萄糖苷酶活性.结果表明芳樟醇、香叶醇、苯乙醇、苯甲醛、水杨酸甲酯在白茶加工过程中显著增加.在茶鲜叶萎凋减重≤20%阶段,β-樱草糖苷酶基因表达量降低,随后维持稳定;11条β-葡萄糖苷酶基因呈持续下调表达趋势,3条β-葡萄糖苷酶基因呈现上调表达趋势.在茶鲜叶萎凋减重≤30%阶段,β-葡萄糖苷酶活性提高,随后无明显变化.因此,根据糖苷类香气成分的形成途径推测樱草糖苷酶解作用对这些香气形成贡献较小.而CsGH1BG6和CsGH1BG21的表达对香叶醇和芳樟醇的积累略有贡献.  相似文献   

16.
绿茶香气不同提取方法的研究   总被引:40,自引:3,他引:37  
以绿茶为原料 ,同时对蒸馏萃取法 (SDE法 )、顶空吸附法 (HAS法 )和减压蒸馏萃取法 (VDE法 )三种方法提取的香精油进行了GC MS分析 ,测定了三种方法对香气的回收率 ,并进行了感官审评。结果表明 ,三种方法提取的香精油检测结果差异较大 ,其中SDE法的香气总量、数量及回收率均较高 ,但对分析茶样的影响较大 ,特别是对热敏性的香气成分 ;HAS法虽有所改进 ,其影响依然明显 ;VDE法对茶样的影响较小 ,能较好地反映茶叶的香气特征  相似文献   

17.
屠幼英  童启庆 《茶叶》1999,25(1):20-23,36
选用水古、龙井43、鸠坑三个品种的鲜叶,经摊放,杀青制成龙井茶。用气相色谱(GC)分析加工过程中游离香气和醇系香气前驱体变化。同时用比色法检测相应的β-葡萄糖苷酶的活性。结果表明,三个品种摊放叶酶活性均增加了45%以上,醇系香气前驱体放量与酶活性趋势一致,用外源β-葡萄糖苷酶酶解鲜叶,摊放叶,测得香叶醇,芳樟醇,橙花醇等组份大量释放,说明该酶与萜烯香气前驱体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18.
茶树挥发性萜类物质及其糖苷化合物生物合成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挥发性单萜(C10)与倍半萜(C15),常具有宜人的花果香气。茶鲜叶中此类物质的种类及其糖苷化合物的含量和水解对成品茶的香气香型有重要影响。就可能影响茶树挥发性萜类物质及其糖苷化合物合成途径中的限速反应和相关的酶进行综述,认为1-脱氧-D-木酮糖-5-磷酸还原异构酶(DXR)和羟甲基戊二酰辅酶A还原酶(HMGR)是影响萜类代谢前体异戊烯基焦磷酸(IPP)及二甲烯丙基焦磷酸(DMAPP)的限速酶。单萜和倍半萜合成酶是挥发性萜类化合物生物合成途径中的关键酶。此外,糖基转移酶可能与茶鲜叶中糖苷态萜类香气化合物的合成和积累有关。糖苷水解酶则催化茶鲜叶中糖苷态香气物质的水解,导致香气物质的释放。调节相关基因的表达,将有可能控制萜类代谢流向挥发性萜类合成分支。本文还讨论了影响茶叶香气品质的其他因素,如茶树品种、栽培环境,以及加工方法等。  相似文献   

19.
黄棪原料香气与糖苷类香气前体的分布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黄棪原料游离态香精油含量以茎中最高,达20.95 mg / kg,梢中含量为12.42 mg / kg,叶中为8.15 mg / kg;其中游离态醇类香气化合物也以茎中含量最高,为14.87 mg / kg,分别是梢、叶中醇类香气化合物的3.46和5.65倍。而香气的化学组成以梢中最丰富,测出36个组分;茎中测出24个组分;叶中仅测出19个。中国乌龙茶的特征香气组分在供试原料中大都检出,且绝大多数组分在茎中有较高的含量。糖苷类结合态香气前体的数量分布与游离态香气的数量分布正好相反。  相似文献   

20.
采用SPME—GC/MS联用法,对贵州油茶籽油香气成分进行分析,共分离出63种成分,并鉴定了其中54种成分,所鉴定成分峰面积分别占总挥发性化学成分的96.43%,确定其主要成分为醛类物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