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郝展宏  沙野  米国华 《玉米科学》2021,29(3):100-110
玉米秸秆覆盖还田作为保护性耕作的重要措施,对东北黑土地保护、抵御干旱、提高黑土地生产力具有重要意义。分析秸秆覆盖技术的利弊,介绍美国基于秸秆覆盖程度的保护性耕作技术分级体系,分析我国东北秸秆覆盖技术的应用现状及限制因素。我国的秸秆覆盖免耕技术及条耕技术已经成熟,亟需大面积应用。东北地区推广应用秸秆覆盖还田技术的限制因素包括生态条件、农机农艺结合及农户认知等方面。  相似文献   

2.
就保护性耕作的由来和内涵、国内外发展现状作一综述,在指出我国寒地稻田传统耕作方式存在的主要问题后,介绍了寒地稻田保护性耕作的主要技术模式:即以免(少)耕、秸秆还田为主的保护性耕作技术。  相似文献   

3.
保护性耕作技术在中国农业生产中的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我国农业生产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提出了相应的保护性耕作技术和合理的解决措施,同时也指出了目前我国保护性耕作技术体系中的各别弊端.通过对利弊两方面的阐述分析了我国农业生产可持续发展的方向.  相似文献   

4.
《福建稻麦科技》2019,37(2):9-9
记者从省农业农村厅了解到,黑龙江省将保护性耕作重点放在解决机械化秸秆还田耕种上,在全省快速形成了保护性耕作技术推广势头。目前,全省保护性耕作累计推广面积达5 504万亩,建立了55个省级保护性耕作示范县,明确了适合黑龙江省的保护性耕作技术模式,筛选出适应黑龙江省保护性耕作技术的配套装备。早在2004年,黑龙江省就开始在兰西县榆林镇、大庆市让胡路区开展保护性耕作技术试验示范。  相似文献   

5.
保护性耕作对土壤微生物的影响及机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陈法霖  屠乃美 《作物研究》2009,23(3):228-232
保护性耕作对于保护土壤微生物多样性,改进对土壤的能源和资源物质的利用具有重要意义,是可持续的土壤管理措施,从土壤微生物生物量、微生物多样性以及土壤酶三个方面综述了保护性耕作对土壤微生物的影响,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论述了保护性耕作对土壤微生物的影响途径。  相似文献   

6.
崔宁波  范月圆  董晋 《玉米科学》2021,29(6):112-117,126
玉米秸秆覆盖还田保护性耕作技术的应用可减少黑土流失、恢复与提升黑土肥力,是东北地区深入推进黑土地保护工作的必然选择。本文在概述其技术作业模式和适用范围的基础上,从经济效益、土壤“体质”和“体型”3个方面阐述技术实施效果,分析技术推广应用的现状以及在推广过程中存在的农户应用不积极、补贴制度不合理、农艺农机脱节等困境。未来应采取措施提高农户的响应程度,科学界定作业补贴的对象与金额,大力支持配套农机的研发与创新。  相似文献   

7.
保护性耕作是在土壤表面保留植物残体 ,这些残体能使土壤保持由雨水和刮风引起的水土流失 ,保护耕作方法有垄畦耕作、覆盖耕作和免耕 ,可根据土壤类型、坡地、当地环境条件、害虫压力等 ,以及机具设备情况 ,选择上述耕作方法。根据Conservation Technology Information Center提供的信息 ,1 997年美国有 56万公顷棉田实行保护性耕作 ,占总棉田面积的 9.7%;1 991年有 33.6万公顷 ,占 6.1 %;1 998年增加到 68万公顷。植棉者Hardwick把棉花、玉米、花生全部种在小麦茬地 ,棉花播种 1个月后小麦残茬才被清除。当 Hardwick开始耕地松土时 ,他…  相似文献   

8.
赵文平  梁世闻 《杂粮作物》2007,27(3):218-219
凌源市用5年时间推广机械化保护性耕作技术,通过试验、示范、推广应用,系统地阐述了保护性耕作技术模式、方法作用、以及取得的成效和今后搞好这项技术注意的问题及对策。  相似文献   

9.
黑土地是“耕地中的大熊猫”,高质量黑土地是实现玉米稳产高产的基础,经营主体的黑土地保护技术采纳行为是黑土地质量提升的关键。本文通过正交实验设计和构建条件Logit回归模型实证分析,考察适度规模玉米种植户对黑土地保护技术方案的政策响应。研究结果表明,玉米种植户对不同黑土地保护技术方案的偏好存在着显著差异,化肥减施所需的政策补偿标准明显高于废弃物还田的补偿标准。采取混合式黑土地保护技术方案则需要更高的政策补偿标准,需根据经营主体对技术方案的偏好设计不同的黑土地保护方案,提高黑土地保护政策体系的精准性和可操作性。  相似文献   

10.
旱地保护性耕作对冬小麦光合特性及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给胶东地区旱地保护性耕作提供技术依据,设置传统耕作(CT)、还田免耕(NT1)、整秆还田免耕(NT2)和还田深松免耕(NTS)4个耕作方式,研究了保护性耕作对冬小麦光合特性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保护性耕作小麦花后叶面积指数及旗叶叶绿素含量和光合速率明显高于CT处理,且高值持续时间长,有利于光合功能期的延长,增强了籽粒灌浆速率,最终提高了穗粒数和千粒重,其中NTS处理表现最好,但保护性耕作降低了公顷穗数,比传统耕作减少240万/ha ,产量表现:NTS>CT>NT2>NT1,说明土壤深松与秸秆还田相结合是该地区旱地冬小麦最适宜的耕作方式.  相似文献   

11.
通过田间试验研究了吉林省中部地区黑土保护性耕作条件下玉米不同生育期土壤微生物区系的空间变化规律,明确不同耕作方式细菌、真菌和放线菌的活动主要集中在0~30cm范围内,30cm以下数量很少;土壤微生物数量与土壤有机质、土壤全氮和全磷呈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与速效养分相关性不明显;磷酸酶(酸性、碱性和中性)在播种前与土壤微生物数量均达到极显著相关,但在玉米生长后期没有表现有规律的相关性;保护性耕作对于培育细菌型土壤、优化土壤环境有一定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2.
东北是中国重要的商品粮生产基地,对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长期“重用轻养”的利用方式导致土壤严重退化,生产能力下降,如何实现东北黑土保护性利用是当前农业领域研究热点。玉米是东北第一大粮食作物,长期传统耕作制度不仅加速土壤退化,同时导致玉米秸秆“过剩”。因此,如何通过耕作制度改革来解决东北现行耕作制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已迫在眉睫。本文从土壤结构、土壤肥力、土壤侵蚀和秸秆还田4个方面总结传统耕作制度存在的主要问题,分析主要新型耕作制度模式的优缺点,最后展望东北耕作制度发展方向,为黑土地保护和国家粮食安全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3.
2005~2007年以中层黑土土壤为研究对象,研究免耕和秋翻处理对黑土农田土壤温湿效应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耕作处理对春季播种期土壤含水量影响较大,玉米田和大豆田免耕处理分别显著高于秋翻6.2%和6.6%.在玉米抽雄期,玉米田和大豆田2种耕作处理条件下土壤含水量均没有显著差异,但与秋翻相比,免耕保持了较好的耕层土壤水分...  相似文献   

14.
地膜覆盖技术的推广应用造成了土壤与环境的污染,对旱作农业的可持续性发展带来严重挑战。为了降低农业生产对土壤、环境的污染,探索寻求新型的绿色环保覆盖高效模式,通过运用粉碎秸秆来代替地膜,设置秸秆粉碎覆盖垄作侧播处理,与当地常规种植模式对比,研究了秸秆粉碎覆盖栽培对马铃薯产量及经济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玉米秸秆粉碎覆盖栽培处理的保温保墒效果不及黑色全膜双垄侧播处理,但能明显提高马铃薯单株粒数和单株粒重,单株粒数提高0.4个/株,单株粒重提高0.05 kg/粒,从而明显提高大薯率,大薯率相比黑色全膜双垄侧播栽培模式提高6.0个百分点,进而提高马铃薯产量。秸秆粉碎覆盖栽培处理下产量最高,达到41339 kg/hm^2,较黑色全膜双垄侧播处理增产14.3%,较黑色半膜覆盖侧播处理增产28.1%,较露地穴播增产43.5%。因此,秸秆粉碎覆盖栽培是一项适宜半干旱区马铃薯生产种植的绿色环保覆盖高效栽培模式。  相似文献   

15.
Minimum tillage and vegetative barriers can conserve soil and water resources in the steep-sloping highlands of East Africa but there has been little adoption by smallholder farmers. Soil conservation efficiency and short-term economic benefits provided by tillage and vegetative barriers were assessed over four cropping seasons to understand performance under local farming conditions. Minimum tillage was compared with regular tillage and vegetative barriers (leucaena and Napier) with no barriers. Maize and soybean yields were greater with than without vegetative barriers, except with Napier barriers when minimum tillage was practiced where strong root competition occured. Cumulatively for the four cropping seasons, Napier barriers with regular tillage conserved most soil (72%) followed by Napier with minimum tillage (53%). The least soil (1%) was conserved for minimum tillage without barriers and leucaena barriers were intermediate in decreasing soil erosion. The highest positive marginal rate of returns (MRRs) were realized under leucaena barriers with regular tillage (2.09) followed by Napier with regular tillage (1.32). Minimum tillage without barriers had the lowest positive MRRs (0.08). Future increase in the price of key inputs would have greater depressive effect on the MRRs of Napier barriers with regular tillage than leucaena barriers with regular tillage. Minimum tillage without barriers was inefficient in soil conservation particularly when rainfall was intense and had poor MRRs. Leucaena barriers conserved less soil than Napier barriers but were more economically attractive, demonstrating a clear trade-off between soil erosion that is likely to impact crop yields in the long-term and short-term economic benefits. Napier barriers with regular tillage present a win-win scenario due to efficient soil conservation and attractive economic returns provided future prices of labour and Napier cuttings remain stable.  相似文献   

16.
保护性耕作对黑土农田土壤水热及作物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爽  张兴义 《大豆科学》2011,30(1):56-61
保护性耕作措施是干旱区农田提高作物产量的有效耕作技术,为研究其在冷凉区域的适用性,于2004~2009年,以中国科学院海伦农业生态试验站黑土农田为研究对象,开展了免耕秸秆覆盖、少耕和传统旋耕3种耕作措施长期定位对比研究.结果表明:在大豆玉米轮作制度下,实施免耕秸秆覆盖和少耕的保护性耕作方式,连续3 a免耕大豆产量均表现...  相似文献   

17.
耕作方式与玉米根系功能及其保护酶活性关系研究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采用根箱模拟方法,研究3种耕作方式(苗带耕作、行间耕作和全层耕作)和两种耕作深度(10 cm、30 cm)对玉米根系空间分布和保护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耕作方式显著影响玉米根系空间分布状况,深耕可延长行间耕作和全层耕作的根系功能期。根系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过氧化物酶(POD)活性在耕作方式间表现为全层耕作行间耕作苗带耕作,深耕可增加玉米生育后期(乳熟期)深层土壤中根系SOD活性。行间耕作和全层深耕均延长玉米深层根系功能期和保护酶活性,实现增产(无显著差异)。因此,从节约成本和提高经济效益考虑,行间深耕是一种更适宜推广的玉米耕作栽培方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