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1.矮秀占广东省农业科学院水稻研究所选育的感温型常规稻品种。品种来源 :丰矮占1号//新麻占/七秀占。晚季全生育期113天左右 ,比粳籼89早熟3天。稻米外观品质为晚季一级至特二级。高抗稻瘟病 ,抗性频率中B群、中C群和全群均为100 % ,病圃穗颈瘟为1级 ,中抗白叶枯病 (3级 )。缺点是穗基部谷粒成熟较慢 ,纹枯病较重。2000、2001年晚季参加省区试 ,平均单产分别为435.2kg/667m2和436.2kg/667m2,比对照粳籼89分别增产6.86%和2.55%。适宜广东各地晚季种植和粤北以外地区早季种植。2.粤农占广东省农业科学院水稻研究所选育的感温型常规稻品种。…  相似文献   

2.
广州市水稻主导品种对稻瘟病和白叶枯病的抗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人工接种和田间自然病圃鉴定的方法,评价了广州市近年的水稻主导品种对稻瘟病和白叶枯病的抗性。参试11个品种对稻瘟病抗病的有7个,占63.6%。其中,高抗的2个,占18.2%;抗的3个,占27.3%;中抗的2个,占18.2%;感病(中感)的4个,占36.4%。对白叶枯病优势致病菌系Ⅳ型菌的抗性,表现抗、中抗、中感、感和高感5个类型。抗的1个,占9.1%;中抗的3个,占27.3%;中感的5个,占45.5%;感病的1个,占9.1%;高感的1个,占9.1%;所有参试品种不抗强毒菌系V型菌。对白叶枯病Ⅳ型菌和稻瘟病双抗的品种有黄华占、粤晶丝苗2号和丰秀占3个,占27.3%。广州市水稻生产主导品种对主要病害稻瘟病和自叶枯病总体抗性比较好,这些品种在广州稻区推广种植能较有效地抵御稻瘟病和白叶枯病的发生流行。  相似文献   

3.
《杂交水稻》2016,(1):15-17
两优703是安徽省农业科学院水稻研究所用自育两系不育系株选63-8S与优质两系恢复系中籼703配组育成的两系杂交中籼新组合,2012年12月通过安徽省品种审定。该组合2 a区试平均产量9.208 t/hm2,较对照Ⅱ优838增产6.63%;株型松紧适中,茎秆较粗壮;中抗稻瘟病、白叶枯病和稻曲病;米质较好,综合指标达3级食用稻品种标准;全生育期135 d左右,适宜在安徽省作一季中稻种植。  相似文献   

4.
特籼占25是用特青2号/粳籼89杂交育成的感温型优质、高产、多抗籼稻品种。1998年和1999年分别通过广东省和海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2001年通过全国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一、设想和选育20世纪90年代广东省育成优质高产新品种粳籼89。该品种抗稻瘟病 ,中抗白叶枯病 ,高抗褐稻飞虱。后期熟色好 ,适应性广。缺点是倒三叶角大 ,叶长 ,叶披。特青2号是广东省20世纪80年代突出的高产品种 ,株型好 ,抗倒性强 ,丰产潜力大 ,但米质稍差。因此选择这两个品种作亲本 ,以期达到优势互补。在分离世代中选择具…  相似文献   

5.
(1 )绿源占 1号 广东省农科院水稻所用绿珍占 8号与三源 92杂交育成的感温型常规水稻品种。1 9 97~ 1 998两年参加省晚稻区试 ,平均单产分别为376 kg/ 667m2 和 440 kg/ 667m2 ,比对照粳籼 89增产 2 .93%和 2 .65% ,稻米外观品质鉴定为晚稻一级。稻瘟病抗性频率中 B群 88.1 % ,中 C群 1 0 0 % ,全群75.4% ;白叶枯病 4级 ,为中感。晚稻全生育期 1 2 0~1 1 6天 ,茎秆粗壮 ,抗倒性强 ,适应性和稳定性均较好 ,后期耐寒性强 ,熟色好。缺点是抽穗不够整齐。适宜广东省粤北以外地区作晚稻种植 ,中南部地区也可作早稻种植。(2 )华粳籼 74 华南…  相似文献   

6.
归纳分析了2020年我国通过省级以上审定水稻品种的基本特性。2020年我国通过省级以上审定的水稻品种共有1 936个次(574个品种通过国家审定),籼型常规稻、籼型三系杂交稻、籼型两系杂交稻、粳型常规稻、籼粳交杂交稻和不育系分别为144、670、582、424、45和71个,其中,国审品种数比2019年增加54.30%,非国审品种数比2019年增加43.07%。2020年通过审定的籼型常规稻、籼型两系杂交稻、籼型三系杂产稻、粳型常规稻和粳型杂交稻区试产量分别为519.59、609.99、589.82、610.00和685.30 kg/667 m2,除粳型常规稻外,其他类型品种的区试产量相比2015—2019年均有一定程度提升。2020年国审品种优质达标率为78.57%,非国审水稻品种优质达标率为60.61%,均比2019年有提高,表现好。2020年通过审定的品种综合抗性表现总体仍不够好,国审品种中仅13.59%的品种对稻瘟病表现为中抗以上水平,仅5.11%的品种对白叶枯病表现为中抗,非国审品种中仅34.08%的品种对稻瘟病表现为中抗以上水平,仅20.09%的品种对白叶枯病表现为中抗以上水平,但有部分品种对稻瘟病和白叶枯病表现出高抗。  相似文献   

7.
籼粳杂交稻甬优13号是浙江省宁波市农科院、宁波市种子有限公司用甬粳3号A为母本,F5002(籼型)为父本杂交配组育成的新组合。该组合茎秆粗壮、感光性强、分蘖力强、有效穗多、后期转色佳、丰产性好、米质中等;中抗稻瘟病和条纹叶枯病,中感白叶枯病和褐稻虱;适宜在浙江省作单季稻种植。  相似文献   

8.
《杂交水稻》2017,(5):13-15
N632S系安徽省农业科学院水稻研究所以广占63S为轮回亲本,与抗白叶枯病和稻瘟病株系6G241杂交、回交和自交,将抗白叶枯病基因Xa23和抗稻瘟病基因Pi9(t)导入广占63S后育成的籼型水稻光温敏不育系。该不育系株型松紧适中,剑叶内卷,叶色深,不育起点温度低,开花习性较好,异交结实率较高,抗白叶枯病和稻瘟病,2011年8月通过安徽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鉴定。以N632S与科恢752选系配组育成的高产抗病两系杂交籼稻新组合两优6375于2017年通过安徽省品种审定。  相似文献   

9.
中国杂交水稻白叶枯病抗性的遗传改良   总被引:21,自引:1,他引:20  
 20世纪80年代,中国杂交水稻抗白叶枯病育种进展迅速。在大面积种植的籼型三系和两系杂交稻中主要应用白叶枯病抗性基因Xa4,白叶枯病在生产中几乎“销声匿迹”了20年。但近年来,此病害却在长江流域一些种植新组合的稻田里又爆发了。什么原因引起它再度流行?品种的抗性是否还有效?抗病育种是否还是水稻改良的主要目标之一?通过哪些途径才能更有效地利用抗病基因培育出更为持久的抗性品种?为回答这些问题,就我国杂交水稻对白叶枯病抗性的改良,寄主与病菌群体的互动演变效应进行了分析,讨论了拓宽抗性遗传基础、白叶枯病菌毒性群体结构、基因轮换、合理利用基因等问题。 在采用了包括传统方法、分子标记辅助选择和转基因技术的综合策略后,杂交水稻抗白叶枯病育种研究将出现新的局面。  相似文献   

10.
2012年,我国通过省级以上审定的水稻品种共有411个,其中,籼型常规稻30个、籼型三系杂交稻181个、籼型两系杂交稻66个、粳型常规稻102个、粳型杂交稻14个、不育系18个;每667m。产量籼型常规稻为461.77kg、籼型三系杂交稻为537.62kg、籼型两系杂交稻为548.86kg、粳型常规稻为585.77kg、粳型杂交稻为658.86kg;品质优质达标率粳稻明显好于籼稻,常规稻明显好于杂交稻,粳稻品质优质达标率为56.03%、籼稻为35.02%,常规稻为58.33%、杂交稻为32.57%,达国标优质1级的品种有5个,分别为新稻22、南粳49、辽粳132、辽粳212、川优8377;抗性评价较为复杂,本文未作详细分析,只列举了几个对稻瘟病、白叶枯病和条纹叶枯病抗性表现较好的品种。  相似文献   

11.
空间诱变育成抗稻瘟病和白叶枯病水稻突变体浙101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早籼浙9248经卫星搭载诱变处理,种子的发芽率及当代植株的性状均没有明显的变化,但对秧苗的生长表现出一定的刺激作用;SP2在株高、生育期、穗长、每穗粒数、千粒重、结实率及抗病性等性状上出现了较大的分离。经病区多代筛选培育成的突变体浙101,在熟期、抗病性和产量等性状上比原亲本有明显改良,2001~2002年经浙江省多点稻瘟病和白叶枯病联合鉴定,叶瘟平均级分别为1.4和1.7级,最高级为5.0级;穗瘟平均级分别为1.6和1.3级,最高级为3.0级;抗谱频率分别为70%和60%;对白叶枯病抗性平均级为1.4级,最高级为5.0级。抗病性比原亲本和对照有显著提高。试验表明,浙101是一个高抗稻瘟病兼抗白叶枯病的水稻突变体,可作为水稻品种改良的新抗源。  相似文献   

12.
矮华丝苗是广东省农科院水稻研究所育成的早晚兼用型优质稻新品种,米质达国标和省标优质2级,中抗稻瘟病,中抗白叶枯病,耐寒性中等,2013年通过广东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相似文献   

13.
豫南“籼改粳”理论与技术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简要介绍了豫南稻区"籼改粳"的基本情况和在理论技术方面的研究进展。高温、稻瘟病和纹枯病、三代三化螟危害是豫南粳稻产量低、品质差的三大障碍因子,而播期早是产生障碍的根源,推迟粳稻播期是"籼改粳"的关键技术;豫南"籼稻-小麦"轮作存在制度缺陷,推迟粳稻播期可以得到修复,因秧龄过长而减产、机插秧以及抛秧难以利用等问题得到解决;增产提质、机械化、轻简化、规模化生产是"籼改粳"的必然选择;"东粳西移"是解决豫南粳稻品种利用的有效途径;机插秧、抛秧有利于实现粳稻推迟播种,而"泥质法"育秧解决了高温条件下育秧的问题,提高了机插秧、抛秧的秧苗素质;粳稻晚播稻瘟病、纹枯病和三化螟已不再是豫南"籼改粳"的毁灭性病虫害,恶苗病、干尖线虫病、稻蓟马、稻曲病上升为主要病虫害;水稻两段栽培技术是根据水稻高产稳产生长发育规律,分别从群体、形态和机能构建三个方面进行栽培设计,按照营养生长和生殖生长两个阶段进行定向培育的一种栽培方法,不仅高产稳产,而且减肥减药。  相似文献   

14.
粤莉占是广东省农业科学院水稻研究所利用水稻高收获指数育种理论,以粤银丝苗为母本、丰秀占/黄莉占为父本配组育成的一个优质高产水稻新品种,2014年通过广东省农作物品种审定。该品种作晚稻种植,平均全生育期114 d,比对照粤晶丝苗2号短2~3 d,丰产性好,米质鉴定为国标、省标优质3级,抗稻瘟病,中感白叶枯病,耐寒性中等。  相似文献   

15.
广西香稻育种现状及发展策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21世纪以来广西香稻品种的审定情况及广西自育香稻品种的产量、品质以及抗性等进行统计分析,探明了广西香稻的育种现状及存在问题,如广西通过审定的香稻品种中自育品种较少,且多为常规稻品种;自育香稻品种的优质达标率较低,主要原因是直链淀粉含量偏低;自育香稻品种株高适中,多为大粒型品种,后期育成品种产量有所提高,主要通过育成大穗型品种来实现;自育香稻品种稻瘟病抗性整体较差,白叶枯病前期抗性表现较好、后期出现退步等。今后应加强香稻品种的选育力度,特别是杂交香稻品种的选育力度;加快香稻品种鉴定技术的研究和利用,为香稻品种的审定提供技术支撑;加强中等偏低直链淀粉含量香稻品种的选育,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制定广西优质稻米相关地方标准,特别注重直链淀粉含量标准的调整;把提高稻瘟病抗性作为香稻品种选育过程中的重点工作内容等。  相似文献   

16.
盐粳5号A是盐都县农科所用盐粳5号与六千辛A杂交转育而成的优质抗病不育系,2001年10月通过江苏省品种审委会技术鉴定,2002年2月通过江苏省品种审定。利用其与恢复系盐93005配制的杂交粳稻新组合盐优1号杂种优势明显,高抗稻瘟病,于2002年2月通过江苏省品种审定。  相似文献   

17.
浙江新育成的杂交粳稻与常规粳稻主要性状比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对浙江省2001—2003年区域试验中杂交粳稻与常规粳稻主要性状的比较分析,认为杂交粳稻特别是单季杂交粳稻的产量优势明显,有较大的增产潜力。杂交粳稻主要表现植株高大、穗大粒多、千粒重大,但存在生育期稍长、有效穗偏少、成穗率和结实率偏低等问题,这些特点在单季杂交粳稻上表现更为明显。双季杂交粳稻的稻瘟病抗性、褐稻虱抗性和外观品质不及常规粳稻,白叶枯病抗性与常规粳稻相仿;单季杂交粳稻的稻瘟病抗性和白叶枯病抗性差于常规粳稻,褐稻虱抗性与常规粳稻相当,但外观品质略优于常规粳稻。在其它品质性状上,杂交粳稻与常规粳稻差异不明显。  相似文献   

18.
湖南是当前我国水稻播种面积最大的省份,野败型雄性不育系发现和利用为我国杂交稻三系配套作出了开创性贡献。及时总结湖南省育种成果,有助于育种家高效选择亲本,减少配组盲目性。基于VBA的编写程序算法,分析了“中国水稻品种及其系谱数据库”中收录的湖南审定品种。1985—2021年,湖南省级审定水稻品种共1 085个。分析发现水稻品种的单产稳步提高,食味品质有改善,稻瘟病和白叶枯病抗性得到改良。  相似文献   

19.
一份抗纹枯病水稻品种ZH5的抗病虫特性和生物学性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两年的温室、大田人工接种和自然诱发等抗病虫鉴定结果表明,ZH5除抗纹枯病外,对稻瘟病、白叶枯病和稻飞虱也具有较好的抗性。生育期、株型观察和稻米外观品质分析表明,ZH5综合农艺性状好,具备“理想株型”的特征。由于具有优质、高产、多抗的特性,ZH5是无公害优质稻生产的理想品种,也是优质、多抗育种,特别是抗纹枯病育种的理想抗源材料。  相似文献   

20.
黄丝莉占是广东省农业科学院水稻研究所育成的早晚兼用型优质水稻新品种,抗稻瘟病,中感白叶枯病,抗倒性好,2015年通过广东省农作物品种审定。文章介绍了该品种的选育经过和高产栽培技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