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利用LI-6400光合仪测定了盈江省藤和小省藤的光合特征参数,探讨了两种棕榈藤光合日变化规律,并结合环境因子分析影响净光合速率(Pn)的主要因素,研究结果表明:(1)盈江省藤净光合速率Pn和蒸腾速率Tr日变化曲线均呈"双峰"型,存在"午休"现象;小省藤Pn值低,波动小,日变化呈"双峰"曲线趋势,Tr日变化曲线呈"单峰"型。(2)小省藤光合"午休"时间是12:00,盈江省藤的光合"午休"时间在下午14:00,比小省藤推迟了2h。(3)盈江省藤Pn日变化与RH呈显著正相关(r=0.820*,P<0.05),RH和Gs下降是导致盈江省藤发生光合"午休"的决定因素。小省藤的光合能力较盈江省藤弱,Pn日变化与各环境因子无显著相关性。  相似文献   

2.
研究了种植在次生常绿阔叶林下的版纳省藤Calamus nambariensis var.xishuangbannaensis、盈江省藤C.nambariensis var.yingjianggensis、多穗白藤C.bonianus和小省藤C.gracilis幼苗叶片的光合特性、叶绿体色素含量、比叶面积(ASLA)、形态解剖特征以及幼苗生物量。结果表明:版纳省藤、盈江省藤和多穗白藤的最大净光合速率(Pmax)显著地大于小省藤的,并且光饱和点(DLSP)与最大净光合速率表现出相同的变化特点;多穗白藤和盈江省藤的光补偿点及暗呼吸速率显著大于版纳省藤和小省藤的(p0.05),并以小省藤的最低;单位面积最大净光合速率高的种,其叶片相对较厚、气孔密度较大、叶片单位面积的叶绿素含量及类胡萝卜素含量也相对较高,但比叶面积则较小;单位面积叶片光合速率与单位面积叶绿素含量成正相关,并随比叶面积的增大而减小;多穗白藤、盈江省藤和版纳省藤对弱光的适应能力较强,生长较快,适宜在次生常绿阔叶林下进行人工种植。  相似文献   

3.
对特产于云南省的2个藤种盈江省藤和版纳省藤的纤维、导管、维管束和薄壁细胞的形态大小进行显微观测分析.结果表明:藤茎横向(内、中、外部)差异较大,纵向(上、中、下部)呈规律性变化.纤维长度、维管束分布密度、纤维胞壁厚度等自藤皮向藤芯减小,藤皮与藤芯的维管束分布密度差异较大;纤维宽度、导管分子长度与宽度和维管束大小等自藤皮向藤芯增大.与版纳省藤相比较,盈江省藤的纤维壁厚及纤维、导管和维管束尺寸等较大,维管束分布密度均匀,而且在藤茎横向的内外差异较小,变化梯度平缓,材质较版纳省藤的好,是特产于云南的优秀棕榈藤种.版纳省藤和盈江省藤在纤维、导管、维管束、薄壁细胞及表皮细胞等各解剖因子上均有差异,从解剖角度而言,2藤种应为南巴省藤的不同变种,解剖学证据支持《中国植物志》及《云南植物》上对2藤种的处理.  相似文献   

4.
采用U13(1312)均匀试验设计,探究N、P、K这3种肥料对小省藤和盈江省藤苗木生长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1)60 d和120 d时的最大株高分别为16.0 cm和26.0 cm,最大地径分别为5.7 mm和10.6 mm,最多叶片数分别为3片·株-1和4片·株-1。(2)60 d和120 d时的处理组合间平均苗高、地径和叶片数差异均为极显著。(3)2次理论优水平组合均为仅施0.67 g·株-1K肥和2.67 g·株-1P肥的盈江省藤生长最佳,与实际最优水平组合在藤种和P肥水平上一致,N肥保持在低水平。(4)盈江省藤苗木对肥力需求高于小省藤,小省藤生长速度缓慢可能与自身生理特性以及土壤肥力浓度偏高抑制其生长有关,同时K肥对2种省藤影响则不大。  相似文献   

5.
为了解不同肥料种类及其施肥量对盈江省藤生长的影响,采用L9(34)正交试验设计对其2年生幼林进行连续3年的微生物菌肥与复合肥和磷肥配施试验。结果表明,3年中不同因素的各水平组合间苗木的地径、株高、叶片数和冠幅均呈现极显著的差异(P<0.01)。施用复合肥和磷肥总体呈现显著(P<0.05)或极显著(P<0.01)地抑制盈江省藤生长的现象。不同肥料配施试验组合的地径、株高和叶片数均大于对照的相应指标。试验期间,单施微生物菌肥0.3~0.6 g/株即可满足盈江省藤生长的需求。  相似文献   

6.
单叶省藤组培苗造林初步研究   总被引:6,自引:2,他引:6       下载免费PDF全文
单叶省藤(CalamussimplicifoliusC F Wei)是我国华南地区的优质商品藤种,其藤茎质量好,为编制家具的优质原料[1~3]。70年代以来的栽培试验表明,它不仅适应性强,而且速生,可广泛栽培于海南、广东、广西、云南和福建等省区,为我国棕榈藤栽培的首选藤种[1]。但野生资源由于长期过度采伐而枯竭,少量试验林未结实或结实甚少,推广栽培因种质资源奇缺而受到严重制约[2]。通过组织培养等生物技术工厂化快繁单叶省藤,是解决扩大栽培种苗问题的最好途径。因而开展了单叶省藤组培和造林技术研究,现将组培苗造林试验结果及其特殊性予以报道。1 …  相似文献   

7.
我国棕榈藤栽培区区划初探   总被引:6,自引:5,他引:6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依据华南和西南11个省(区)有棕榈藤天然分布的区域确定区划范围,选择与棕榈藤生态、生物学特性和生长规律密切相关的6个气象指标共60个气象台站的气候资料,应用聚类分析方法进行气候预分区。在此基础上,根据棕榈藤综合成果和生产初中经验,以黄藤、白藤、单叶省藤和异株藤等具有发展潜力的藤种及其适生条件作为主要区划依据,进行栽培区区划,将我国宜藤区划分为四个栽培区,即最适栽培区、适宜栽培区、次适宜栽培区和  相似文献   

8.
棕榈藤基因组DNA提取及RAPD反应条件探索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棕榈藤(rattan)是棕榈科(Palmae Juss.)藤本植物,属棕榈科省藤亚科(Calamoideae)省藤族(Calameae)植物,包括13属600余种,主要分布于热带地区。棕榈藤是热带森林宝库中的多用途植物资源,具有很高的经济价值和开发前景,是仅次于木材和竹材的重要林产品,其中黄藤(Daemonorops margaritae(Hance)Seccari)和单叶省藤(Calamus simplicifolius Wei)是我国大面积栽培的2个重要藤种。  相似文献   

9.
单叶省藤     
许煌灿 《热带林业》2002,30(1):42-42,41
单叶省藤是我省天然分部仅见于海南岛东部及中部海拔300—1100m的原始林和次生林中,人工栽培已扩大到广东、广西和福建等省的南部地区。藤茎具良好工艺特性,是藤编家具及工艺品的优良材料,具有很高经济价值和开发应用前景,是目前华南地区推广栽培的优良藤种之一。  相似文献   

10.
探讨了大量元素含量对我国主要栽培藤种黄藤、短叶省藤和单叶省藤组培增殖的影响,确定了各大量元素的适宜范围.以优化的配方进行多次继代培养后,抽取离体芽和培养基进行大量元素含量测定,评价配方的好坏和确定多次继代使用是否需要变换配方  相似文献   

11.
为探索云南热带和南亚热带地区人工林种植结构经营模式,充分发挥热区水、热、土地等资源,提高单位面积林木资源和林下资源的种类、数量和质量,1994年在山桂花人工林下进行了白藤和版纳省藤2个藤种的引种栽培试验。经过多年的试验观测和分析比较,白藤和版纳省藤均能适宜在山桂花人工林下种植。林下种植10 a后即可逐年采收藤条。与单一种植山桂花人工林相比较,可获得更好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  相似文献   

12.
为了保护、恢复和发展海南优良藤种,海南省林科所通什分所于2002~2005年与中国林科院热林所合作,对海南野生藤种———黄藤(Daemonorops magoritae)、白藤(Calamus tetradactylus Homce)和单叶省藤(Calamus simpliciflius Wei)的栽培技术及其适应性进行系统研究。培育优良藤苗50万株,种植试验示范林200亩,推广面积10000亩。试验结果表明,该三种藤种在海拔1000m以下的中、下坡、生长发育表现良好,可大面积推广栽培。  相似文献   

13.
单叶省藤生态生物学特性及栽培技术的研究   总被引:10,自引:2,他引:8       下载免费PDF全文
系统地论述了单叶省藤的生态生物不特性,壮苗培育,造林技术以及人工藤林经济效益的评价。研究结果表明:单叶省藤的天然分布仅见于海南岛东部及南部海拔300-1100m的原始林和次生林中,但人工栽培已扩大到广东,广西和等省区的南部地区,其最适栽培区的气候条件是:年均温〉22℃,年降雨量〉1500mm,≥15℃年积温〉7000℃,最冷月均温〉14℃,干旱月数少,几乎全年无霜冻;  相似文献   

14.
红藤苗木施肥量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红藤(Daemonorops margaritae Hance)是我国主要商品藤种之一,目前已在广东、海南和福建等省推广人工栽培。红藤苗木培育周期长,从播种到成苗出圃约需一年时间,而壮苗技术是推广人工栽培的关键。为了研究红藤壮苗培育技术,在取得藤苗光照试验和矿质营养试验结果的基础上,安排了苗木施肥试验,以探求红藤苗木最适施肥量,为合理施肥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5.
我国制藤工业发达、工艺精良,藤产品出口约占国际市场份额20%.然而国内棕榈藤资源匮乏,极大制约了制藤工业和出口贸易的发展.近年来,为了摆脱资源危机的被动局面,加快了棕榈藤资源人工培育的步伐(许煌灿等,2001).单叶省藤(Calamus simplicifolius)是中国特有棕榈藤种之一,藤茎具良好工艺特性,是藤编家具及工艺品的优良材料,是华南地区推广栽培的首选藤种(江泽慧,2002;曾炳山等,2003).良种先行是发展棕榈藤人工林的首要步骤,而通过组培快繁苗木则是良种先行的重要途径.然而与其他林木相比,国内外对棕榈藤的研究较迟(许煌灿等,1994;Dransfield,2002),迄今为止还没有关于棕榈藤家系选优的研究报道.最近,国内学者对单叶省藤组培苗造林开始了初步研究,为良种选育提供了一定的借鉴(曾炳山等,2003).然而该研究材料来源于幼龄林,对于组培苗造林后期的生长性状缺乏必要的分析.因此,利用长期观测的固定标准地材料,对单叶省藤组培家系的生长特性进行分析,从而为组培家系的选优提供依据,是一项十分有意义的工作.  相似文献   

16.
单叶省藤(Calamus simplicifolius)和黄藤(Daemonorops jenkinsiana)是棕榈藤的2种重要的代表藤种,是藤工业化利用的主要原材料。然而,棕榈藤参考基因组的空白成为开展其基础生物学和应用生物学研究的主要障碍。本研究通过使用Illumina、Pacific Biosciences和基于染色体构象捕获技术的基因组辅助组装测序等高通量测序技术,完成了单叶省藤和黄藤染色体水平上基因组的组装。项目测序共分别得到约730 Gb和约682 Gb的原始数据,分别相当于预测基因组覆盖度(单叶省藤约1.98 Gb,黄藤约1.61 Gb)的372倍和426倍。另外,单叶省藤和黄藤的scaffold N50分别为160 Mb和119 Mb。在单叶省藤和黄藤的基因组分别注释出51 235和53 342个完整的蛋白质编码基因模型。通用单拷贝直系同源评估表明,2种藤基因组组装的完整性分别达到96.4%和91.3%。进化分析显示,4种棕榈科植物聚在一支上,单叶省藤和黄藤的分化时间约出现于1 930万年前。此外,还分别在单叶省藤和黄藤的基因组中鉴定了193个和172个参与木质素生物合成的基因。这些数据不仅为开展藤功能基因组学研究提供了基础资源,促进种质资源的育种应用,而且还作为开展种间及不同物种之间的比较研究提供了参考基因组。  相似文献   

17.
为了保护、恢复和发展海南优良藤种,海南省林科所通什分所于2002~2005年与中国林科院热林所合作,对海南野生藤种——黄藤(Daemonorops magoritae)、白(Calamus tetradactylus Homce)和单叶省(Calamus simpliciflius Wei)的栽培技术及其适应性进行系统研究。培育优良藤苗50万株,种植试验示范林200亩,推广面积10000亩。试验结果表明。该三种藤种在海拔1000m以下的中、下坡、生长发育表现良好,可大面积推广栽培。  相似文献   

18.
参照木材流体渗透性相关理论和研究方法,首次测量了单叶省藤和黄藤的节间和节部纵向气体渗透性。结果表明:单叶省藤的节间渗透性优于黄藤的节间渗透性,单叶省藤节部渗透性也好于黄藤节部渗透性。总体上单叶省藤和黄藤的节间渗透性分别稍高于节部渗透性,但部分藤节部的渗透性大于藤节间。单叶省藤和黄藤节间和节部的渗透性从基部至梢部都呈不规则变化状态,渗透性都明显高于木材和毛竹。单个藤种株与株之间的渗透性也有一定的差异。  相似文献   

19.
通过对德宏州棕榈科植物进行野外重点线路调查,统计其分布区类型,采用植物区系学的研究方法对其地理区系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德宏州是云南及中国棕榈科植物资源最为丰富的地区之一。该区共有棕榈科植物10属36种及变种(不含栽培种),其中省藤属13种,蛇皮果属、刺葵属为单种属。棕榈科中中国特有分布8种,其中,云南特有分布5种。以盈江(中缅)边境地区海拔240~1 000 m为德宏棕榈的密集分布区,海拔2 000 m为分布上限。德宏棕榈植物的种类以热带亚洲分布类型为优势,具有明显的印度-马来成分特点,与缅甸(13种共有种)及滇南(西双版纳)热带有着非常密切的联系,同时该区具有明显的热带边缘分布特征。  相似文献   

20.
盈江龙脑香是一种经济价值很高的树种,本文通过对其引种繁殖、栽培的成功,得出了该树种在热带西双版纳引种、栽培的可行性,从而对该树种科学研究提供一定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