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正>近海海洋环境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厦门大学)(英文简称:MEL)成立于2005年,瞄准与全球变化有关的重大科学问题,直面国家对海洋环境保护和生态安全的重大需求,立足基础研究,以多学科交叉为基础、以技术创新为动力、主攻海洋生物地球化学过程及其与海洋生态系统相互作用,关注在自然变化和人类活动影响下的海洋生态系统对环境变化的响应和反馈。为进  相似文献   

2.
针对当前全球环境急剧变化的背景,本文归纳了海洋食物网结构复杂性常用的量化指标,梳理了食物网稳定性不同维度的概念并深入探究其与复杂性之间的内在联系。根据海洋生态系统的不同干扰类型,分析了各种类型干扰的发生方式以及食物网在应对干扰时的适应机理,最后总结了海洋生态系统数据获取分析以及食物网构建时有待解决的问题,并指出开展初级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的相互作用研究能更利于解析全球变化对海洋食物网结构和功能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海洋酸化状况是全球海洋生物多样性的威胁之一。在海洋快速酸化的影响下,海洋生物物种丰度发生变化,从而改变海洋生物群落结构;缓慢的海洋酸化,使海洋生物具有一定的适应能力,但是与海洋生物生境息息相关,海洋酸化的间接影响成为生态的关键。对近年来海洋酸化对海洋生物多样性的影响进行了综述,并对海洋生物应对海洋酸化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4.
海洋微塑料污染问题是全球研究热点,现有研究表明微塑料在海洋环境中无处不在,对海洋生态的威胁逐渐加重,伴随着海洋食品的兴起,人们也越来越重视微塑料污染对人体健康的危害。本文通过对海洋生物体内微塑料污染情况的概述,系统分析了微塑料对海洋生物造成的影响。主要针对微塑料检测的前处理方法以及组分的鉴定方法展开综述,对不同方法的优缺点进行比较,指出在微塑料检测研究中多种方法综合应用效果最佳。基于现阶段海洋微塑料的研究状况,从科学研究和管控方面讨论了目前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展望了未来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5.
高淑娇 《福建农业》2012,(11):25-27
赤潮是海水中某一种或多种海洋浮游植物、原生动物或细菌,在一定环境条件下暴发性繁殖或高度聚集,因而引起的一种能使局部水体改变颜色的生态异常现象,并有可能造成海洋生物的死亡,这就是人们所熟知的赤潮现象。赤潮破坏了海洋生态系统,直接或间接地危害了海洋环境、海洋生物和人类健康,已对海洋渔业、海水养殖业、滨海旅游和休闲业构成严重威胁,为世界三大近海污染问题之一。近年来,我国沿海有害  相似文献   

6.
海洋尖尾藻是世界广布的一种赤潮原因甲藻,目前已成为国际上室内海洋生物实验的模式海洋浮游生物,但国内仅对其微观结构和摄食等进行了初步研究,制约了相关研究工作的进展.通过对海洋尖尾藻的形态特征、分类地位、摄食方式、室内培养、分布特征及其与赤潮、二甲基硫和其它海洋生物之间的关系等几个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阐述分析,提出今后海洋尖尾藻生态特征研究的发展方向,明确了海洋尖尾藻的生态特征是对其合理利用和有效调控的基础,加强其生态特征研究意义重大.研究亮点:海洋尖尾藻已成为国际上室内海洋生物实验的模式海洋浮游生物,但目前国内还没有对其生态特征进行系统研究.该文综述了海洋尖尾藻生态特征的研究进展,为今后更好地全面研究海洋尖尾藻以及利用和调控海洋尖尾藻提供了参考与借鉴.  相似文献   

7.
印度尼西亚海底生物加工业潜力大,可以制成药物与化妆品,价值约9万亿盾。印尼海洋理事会甚至估计,海底生物加工业产生的价值,比渔业经济潜力大5倍。2012年2月23日,印尼海洋理事会秘书利查耳·隆巴斯表示,市场上对源自海洋生物的药物需  相似文献   

8.
于清武 《广西农业科学》2014,(12):2293-2296
【目的】为北部湾(广西海域)海洋微生物多样性后续研究提供参考,以利于海洋微生物资源的开发利用。【方法】对北部湾(广西海域)海洋微生物多样性研究现状进行总结,分析其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有针对性的对策建议。【结果】北部湾(广西海域)海洋微生物多样性研究起步较晚,主要集中在海洋共生微生物多样性、海洋沉积物微生物多样性、海洋微生物化学多样性、海洋微生物次生代谢产物抑菌和生物毒及抗肿瘤等方面。目前,存在经济建设与海洋生态环境建设矛盾突出、海洋外源污染物严重等问题。【建议】应拓展北部湾(广西海域)海洋微生物种质资源研究的广度和深度、探寻海洋微生物"沉默"基因的激活方法、构建北部湾(广西海域)海洋生态系统评估地理信息系统、进一步加快人类活动对海洋生态系统影响的研究步伐等,以实现北部湾(广西海域)海洋产业可持续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9.
海洋尖尾藻的生态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海洋尖尾藻是世界广布的一种赤潮原因甲藻,目前已成为国际上室内海洋生物实验的模式海洋浮游生物,但国内仅对其微观结构和摄食等进行了初步研究,制约了相关研究工作的进展。通过对海洋尖尾藻的形态特征、分类地位、摄食方式、室内培养、分布特征及其与赤潮、二甲基硫和其它海洋生物之间的关系等几个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阐述分析,提出今后海洋尖尾藻生态特征研究的发展方向,明确了海洋尖尾藻的生态特征是对其合理利用和有效调控的基础,加强其生态特征研究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10.
海洋保健食品在功能食品行业所占比例逐年增长,目前我国开发利用的海洋保健食品的种类较多。概述了海洋生物中的抗癌、抗氧化、抗高血压等生物活性物质,以及从鱼油、贝类、甲壳素和海藻等系列介绍了海洋保健食品的研发现状,并对海洋保健食品的发展前景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1.
李聪  沈新强  晁敏  平仙隐 《安徽农业科学》2009,37(22):10584-10587
[目的]探索底栖生物的生物学变化与海水沉积物-海水界面氮、磷营养盐通量变化两者之间的联系。[方法]于2008年1月、5月和7月共3次对象山港河纯网箱养殖区海底沉积物进行了大型底栖生物采样分析,同时使用Fick第一定律对沉积物-海水界面氮、磷营养盐的扩散通量进行了估算。[结果]非养殖区总的生物丰度为666.0个/m2,明显多于养殖区(151.8个/m2)。硝酸盐扩散通量的变化对水体营养盐的整体变化具有指示作用,硝酸盐数值同底栖生物多样性指数具有显著相关性,相关系数0.762;在养殖淡季的1月和5月,磷酸盐数据与底栖生物多样性指数和均匀度指数具有明显的负相关性,其相关系数分别为-0.714和-0.857。[结论]该研究建立了底栖生物对氮、磷营养盐通量变化的响应机制。  相似文献   

12.
西北太平洋区域海洋垃圾污染严重,但目前尚未建立合作治理的法律制度体系。通过选取政治体制异质性和经济发展异质性2个维度,对联合国环境规划署推介的北海-东北大西洋模式、波罗的海模式和地中海模式等3种典型的区域环境合作制度化模式的特点、生成机理以及西北太平洋区域情境的比较分析后发现,选取地中海模式具有更大的契合性,更容易达成。以"框架公约+议定书"为模板,西北太平洋区域需要制定鼓励性的框架公约,从管理架构、实施机制等方面进行原则性规定,吸纳朝鲜加入。在此基础上再制定《保护西北太平洋防止海洋垃圾污染议定书》,从国内法的衔接、执行与监督、争端处理等方面进行具体规定,并充分发挥现有政府间组织的作用和机制,为最终形成西北太平洋区域一体化的环境合作治理法律体系开辟道路和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3.
以黄顶菊(Flaveria bidentis)入侵的林地、荒地和沟渠作为调查样地,探讨黄顶菊凋落物对土壤无脊椎动物群落的影响。利用环刀进行取样,3种生境共捕获土壤无脊椎动物54315头,隶属2门10纲17目。3种生境的优势类群皆为蜱螨目和弹尾目,其余类群的相对多度较小。黄顶菊凋落物能够为土壤无脊椎动物提供栖息地与食物来源,进而影响其群落结构及多样性,该影响与黄顶菊自身群体的生长状况有关,在长势较弱的林地生境影响较小,而在长势较强的荒地和沟渠生境影响较大。综上所述,黄顶菊入侵3种生境后,植株及其凋落物能为优势类群提供更好的栖息地和隐蔽所,并通过改变表层腐殖土的主要养分含量,引起土壤无脊椎动物多样性的升高,且土壤无脊椎动物在凋落物层中多样性呈自上而下的升高趋势。  相似文献   

14.
经营措施对森林生态系统碳储量影响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基于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回顾与分析了树种选择、施肥、延长轮伐期、间伐和收获对森林植被碳储量、凋落物碳储量和土壤有机碳含量的影响,认为目前有关经营措施对森林生态系统碳储量的影响机理研究仍然比较模糊,还需要进行长期的跟踪研究。  相似文献   

15.
游憩活动对缙云山自然保护区土壤环境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土壤作为保护区自然环境的构成要素,是游憩活动冲击的主要对象。在野外调查和实验室分析的基础上,采用多重比较、相关性分析和回归分析等方法探讨游憩活动对重庆缙云山土壤环境的影响程度与规律。结果表明:游憩活动与土壤的硬度、枯枝落叶层、腐殖质层、容重、孔隙度、含水量、有机质、pH值、全氯和碱解氯等因子的变化有显著相关性,且影响距离均达到了3m,但不同游道受到的影响程度有明显差异.游憩活动与土壤的全磷、有效磷、全钾和速效钾的变化无显著相关性,影响不明显.  相似文献   

16.
菌根是陆地生态系统植物与土壤间物质相互转移的桥梁,通过影响凋落物分解、土壤团聚作用、根系分泌物等作用于土壤碳循环过程。不同类型菌根存在生理功能差异,其中外生菌根(ectomycorrhiza, ECM)和丛枝菌根(arbuscular mycorrhiza, AM)是目前已知分布最广泛的菌根类型。已有研究表明:不同类型菌根通过宿主光合产物的分配影响土壤有机碳输入;通过代谢产物及缠绕作用的差异影响土壤有机碳稳定;通过调控凋落物分解特征及菌根真菌和微生物相互作用影响土壤有机碳矿化过程。为了深入了解ECM和AM影响土壤碳循环过程及其关键调控因素,本研究主要从4个方面综述了不同类型菌根对土壤碳循环的影响并深入探讨其中的影响机制:不同菌根宿主向菌根提供碳源和凋落物数量等光合产物分配过程差异;不同菌根的碳汇功能及对土壤团聚体形成的影响;不同优势菌根生态系统中凋落物分解、激发效应、土壤呼吸等土壤有机碳矿化过程差异;不同优势菌根生态系统中土壤有机碳积累能力及相应的微生物群落差异。最后展望了今后的研究方向,旨在为“碳中和”背景下如何依托菌根提升生态系统碳汇功能提供理论依据。图2参94  相似文献   

17.
气候变化下西北太平洋大海洋生态系海表面温度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气候变化和气候事件对海洋环境有着重大的影响,其影响存在着时空差异。研究以西北太平洋五个大型海洋生态系统(Large Marine Ecosystem,LME,包括西白令海,鄂霍茨克海,黑潮、亲潮以及日本海)的海表面温度(Sea surface temperature,SST)为研究对象,分析SST的随时空变化趋势及其与太平洋年代际振荡((Pacific Decadal Oscillation, PDO)和厄尔尼诺(El Ni?o)、拉尼娜(La Ni?a)事件的影响。研究发现,除了西白令海,其它四个大型海洋生态系统的SST都在1987年左右发生了急剧的上升,呈现出两个变化模态;将SST的长期变化趋势去除后,可以发现,五个LME的SST随着时间上下波动,并没有固定的周期性变化存在,但是与厄尔尼诺拉尼娜事件有着密切联系。水温的空间分布上看,各区域的SST都呈现由北向南逐渐增高的趋势,但是增温趋势不尽相同,在西白令海的整个区域SST都在升高,降温区域围绕在库页岛和日本的北海道附近,这其中相关机制有待后续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8.
分解袋法在湿地枯落物分解研究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分解袋法是研究湿地植物枯落物分解应用最广泛的方法,但在研究湿地挺水植物枯落物分解时存在一些问题。首先,容易忽视挺水植物立枯分解阶段;其次,在研究不同类型无脊椎动物和微生物的分解功能时,不同网孔的分解袋都一定程度地阻碍了无脊椎动物,而且不同网袋中微生物的数量和活性等生态性质不一定相同,因而分解袋法不利于区分不同功能群的无脊椎动物和微生物;另外,分解袋法实验周期长,工作量大,枯落物残留量测量不准确。今后要加强湿地挺水植物枯落物分解的机理研究,在此基础上改进实验方法。  相似文献   

19.
分析茂兰喀斯特森林不同地形条件下,凋落物层现存量和主要养分元素含量、储量及其释放特征,以及与土壤理化性质相关关系,为探讨茂兰喀斯特森林生态系统的养分循环机制提供理论依据。在贵州茂兰国家级喀斯特森林自然保护区内,从坡地、槽谷和漏斗3种典型地形的地表采集各分解层的凋落物和矿质土土壤样品,测定凋落物层的现存量和主要养分元素含量、储量、释放率,使用Pearson相关性分析,探究土壤理化性质与凋落物层现存量、养分元素含量之间的相关性。结果表明:1)不同地形之间以及不同分解层之间,凋落物层现存量差异较大,具体表现为坡地>槽谷>漏斗和已分解层>半分解层>未分解层。2)凋落物各分解层养分元素含量及储量均表现为C>Ca>N>Mg>K>P,不同地形之间凋落物养分总储量存在显著差异,且均以坡地最高,各养分元素因地形和分解层的差异而表现出不同的释放率。3)凋落物现存量与土壤碳、氮含量、含水量、容重、pH之间存在显著相关性。表明地形对喀斯特森林凋落物养分释放分布特征及分解速率具有显著影响,其中坡地森林地表凋落物分解较快,营养元素循环周期较短。  相似文献   

20.
陈家琛    左晓东    陈立    朱琴    孟芳芳    廖文海    范福金  曹光球    曹世江   《西北林学院学报》2023,38(2):119-125
明确间伐对杉木人工林凋落物分解与养分释放的影响,以期为人工林持续性经营提供科学指导。以福建省洋口国有林场板桥管护站13年生杉木人工林为研究对象,2019年设置未间伐(CK,保留密度2 505株/hm2)、轻度间伐(LIT,保留密度1 500株/hm2)、中度间伐(MIT,保留密度1 200株/hm2)、重度间伐(HIT,保留密度900株/hm2)4个处理。2020年于试验林地内采用原位分解法分析不同间伐强度处理下杉木人工林凋落物,历经1年分解时间后,其分解速率和养分释放速率的变化。结果表明,未间伐、轻度、中度、重度间伐下杉木人工林凋落物年分解速率依次为0.27,0.34,0.32,0.30 g·g-1·a-1;相较于未间伐,轻度、中度、重度间伐处理下杉木林凋落物分解速率分别提升25.93%、18.52%、11.11%。不同强度间伐下,杉木林凋落物C含量在180 d前下降显著,之后波动相对平稳,N、P含量呈先释放后固持的模式。双因素方差分析表明,处理和分解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