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3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2篇
林业   2篇
农学   2篇
综合类   15篇
农作物   1篇
水产渔业   4篇
园艺   1篇
植物保护   1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7年   3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4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依据国际种子检验协会(ISTA)1986年公布的标准小麦醇溶蛋白酸性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A-PAGE)方法,结合国内实验室的实际情况,摸索出了适合我国试剂和仪器的小麦醇溶蛋白酸性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A-PAGE)的改良方法。该方法克服了标准方法中的胶韧性差、剥胶困难、分辨率不高、谱带识别繁琐、实验效率较低的限制,适合我国小麦品种纯度的快速鉴定、血缘关系分析等。  相似文献   
2.
以芍药灰霉病发病典型叶片为试材,采用组织分离法进行病原菌的分离,平板对峙法筛选拮抗芍药灰霉病原菌的内生细菌,结合形态学特征和分子生物学手段进行病原真菌和拮抗细菌菌株的鉴定;采用离体叶片法测定拮抗细菌菌株对芍药灰霉病的防治效果,明确引起洛阳地区芍药灰霉病的病原菌种类,并获得防治芍药灰霉病的内生细菌菌株,以期为芍药灰霉病的防治提供参考依据。结果表明:引起洛阳地区芍药灰霉病的病原菌种类为灰葡萄孢菌(Botrytis cinerea),筛选获得3株对灰葡萄孢菌具有显著拮抗作用的内生细菌菌株SY5、SY15和SY30,其中菌株SY5抑菌效果明显,抑菌率为84.44%。芍药离体叶片防治结果发现,3个菌株均对芍药灰霉病具有良好的防治效果,菌株SY5的防治效果可达67.66%。菌株SY5、SY15和SY30均被鉴定为解淀粉芽孢杆菌(Bacillus amyloliquefaciens)。初步探讨3个菌株的生防机制,结果表明3个菌株均可合成脂肽类物质,且对灰霉病菌菌丝有较强的致畸作用,其中菌株SY5脂肽类物质对灰葡萄孢菌的抑制率最高,为88.89%。  相似文献   
3.
牡丹连作障碍严重危害牡丹的生长发育,其形成原因复杂,最新研究显示,牡丹连作障碍与根际微生物菌群结构的变化具有一定的相关性。根据近年来国内外关于牡丹与根际微生物互作的研究成果,对牡丹根际微生物的多样性、牡丹与根际微生物的相互作用、牡丹连作障碍与根际微生物的关系等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提出了今后牡丹根际微生物方面需要深入研究的几个问题,以期从根际微生物种群动态变化的角度认识牡丹连作障碍的原因并为其防治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4.
为明确洛阳市牡丹灰霉病的病原菌种类,于2015年从该地区的4个牡丹Paeonia suffruticosa Andr.种植区采集灰霉病样品,采用组织分离法对病原菌进行分离和纯化,结合形态学和基因序列分析对分离物进行鉴定,采用针刺接种法测定不同分离物对牡丹离体叶片的致病性。结果表明,从灰霉病样品中分离获得40株分离物,这些分离物分别属于Ⅰ、Ⅱ、Ⅲ型菌,I型菌不易产孢但产菌核;Ⅱ型菌易产孢,后期产生少量菌核;Ⅲ型菌易产孢,且产生大量菌核。产孢分离物均形成直立状分生孢子梗,孢子梗分枝顶端聚生葡萄穗状分生孢子,分生孢子卵圆形或长卵圆形。供试菌株的ITS序列和G3PDH基因序列与灰葡萄孢Botrytis cinerea Pers.的同源性达到99%;致病性测定结果表明,各菌群代表菌株对牡丹均有致病性,但不同菌群间致病力有差异。研究表明,引起洛阳市牡丹灰霉病的病原菌为灰葡萄孢,且菌群类型多样。  相似文献   
5.
为筛选防治草莓灰霉病原菌(Botrytis cinerea)的内生细菌拮抗菌株,采用16SrRNA基因序列同源性分析与平板对峙法相结合研究分离自银杏(Ginkgo biloba)根茎叶的内生细菌拮抗菌株种类及其次级代谢产物的体外抑菌活性。结果表明:分离筛选出7株对草莓灰霉病原菌具有不同程度抑制作用的内生细菌,其中,菌株YJ5为枯草芽孢杆菌(Bacillus subtilis),其对草莓灰霉病原菌的抑菌作用较为明显,其脂肽类物质能有效地抑制草莓灰霉病原菌的生长,抑菌带宽15mm。  相似文献   
6.
介绍了无机物、常用农药(渔药)对罗氏沼虾溞状幼体及幼虾的毒性。无机物包括非离子氨、亚硝酸盐、盐度、碱度、硫化氢和重金属,农药(渔药)包括兴棉宝、敌百虫、二氯异氰脲酸钠、亚甲基蓝、漂白粉、高锰酸钾、生石灰、次氯酸钠、乙二胺四乙酸二钠、碘伏制剂、三氯异氰脲酸、福尔马林、甲胺磷、杀草丹乳油、敌草胺、复方胶悬剂和甲氰菊酯等的研究情况。并提出在育苗和养殖期间对水质和给药注意事项。  相似文献   
7.
王祖华  牛吉山 《安徽农业科学》2008,36(14):5823-5825
[目的]克隆和分析小麦受体蛋白激酶基因片段。[方法]对经白粉菌诱导24 h的小麦-黑麦1BL/1RS易位系99/2439叶片中cDNA进行5′-RACE,获得小麦受体蛋白激酶基因的部分片段,并分析其蛋白质序列同源性。[结果]通过RACE获得了长度为1 708bp的小麦受体蛋白激酶基因片段。该片段的氨基酸序列(S1125)与基因Lrk19在641个氨基酸跨度内有86%相同,91%相似。S1125与小麦抗锈病基因Lrk10在636个氨基酸跨度内有84%相同,88%相似。S1125可能为丝氨酸-苏氨酸激酶。[结论]所克隆的小麦蛋白激酶基因片段与Lrk19基因和小麦抗锈病基因Lrk10具有较高的同源性。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柄扁桃(Prunus pedunculata)根围丛枝菌根真菌(arbuscular mycorrhizal fungi,AMF)群落组成的季节动态变化,为柄扁桃天然林的保护和恢复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春季(5月)、夏季(7月)和秋季(10月)采集的27个柄扁桃根围土壤样本为研究对象,利用AMV4.5NF/AMDGR引物扩增核糖体小亚基(SSU)rDNA特定片段,Illumina MiSeq测序研究AMF群落,分析其组成和多样性的季节差异,并测定土壤理化性质,调查植物群落和植被盖度,利用冗余分析探究季节、植被和土壤因子对AMF群落的影响。【结果】从柄扁桃根围土壤中共检测到153个AMF操作分类单元(operational taxonomic unit,OTU),其中春季和秋季AMF丰富度显著高于夏季,春季与秋季间不存在显著差异,Shannon多样性、Simpson多样性和Pielou均匀度指数在季节间不存在显著差异。春季与夏季、夏季与秋季间AMF群落组成存在显著差异,但在春季和秋季间差异不显著。从特有和指示AMF OTU数目来看,夏季最多,春季次之,秋季最少。季节差异会影响特定AMF类群,但不会显著影响AMF丰富度和多样性。AMF丰富度与土壤速效磷和土壤含水量呈极显著负相关;AMF多样性与土壤速效氮、速效磷和土壤含水量呈显著负相关,与植物多样性呈极显著正相关。【结论】柄扁桃根围土壤中AMF丰富度及群落组成呈季节性动态变化,且这种变化可能主要受土壤和植被因子季节变化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以7年生油茶为研究对象,采用多因素混水平正交试验设计,研究施肥时间、施肥方法(撒施、穴施、放射性沟施)和养分配比(氮、磷、钾配比)对油茶树体和春梢生长的影响.结果 表明:施肥时间对春梢数量、顶梢和二级侧梢长度及一级侧梢粗度影响最大,施肥方法对油茶株高和东西冠幅增长影响最大,施氮肥对一级侧梢长度影响最大,施磷肥对顶梢粗度影响最大,施钾肥对油茶株高、地径、南北冠幅增长影响最大.4月份放射性沟施氮、磷、钾肥各200 g,油茶株高和东西冠幅增长最大,5月下旬放射性沟施200 g尿素和磷肥及100 g钾肥,地径和南北冠幅增长最明显.4月份放射性沟施氮、磷、钾肥各200 g春梢数量最多,一级侧梢粗度最大;6月底放射性沟施100 g磷肥,顶梢长度最长,穴施300 g氮肥、钾肥,二级侧梢长度最长;6月初穴施200 g氮肥和100 g钾肥,一级侧梢长度最长,撒施100 g氮肥和200 g磷肥,二级侧梢粗度最大,放射性沟施200 g磷肥,二级侧梢长度最长;8月底穴施200 g磷、钾肥,二级侧梢粗度最大,放射性沟施100 g氮肥和200 g钾肥,顶梢生长最为粗壮.  相似文献   
10.
姬俊华  孟超敏  杨瑞先  经建颖  王祖华  刘萍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23):12656-12657,12660
[目的]研究重金属对小白菜的毒害机理。[方法]在砂培条件下,研究了Hg^2+、Al^3+单一及复合胁迫对小白菜小杂56叶片丙二醛(MDA)含量及过氧化氢酶(CAT)和过氧化物酶(POD)活性的影响。[结果]小白菜幼苗叶片MDA含量随Hg^2+胁迫浓度的增加先升高后下降,随Al^3+胁迫浓度的增加先降低后升高,复合污染条件下小白菜叶片MDA含量显著增加。各处理小白菜叶片CAT和POD活性明显高于对照,Hg^2+、Al^3+单一污染条件下,POD和CAT活性均随处理浓度的增加而升高;而复合污染条件下,CAT活性随处理浓度的增加先升高后降低,POD活性随处理浓度的增加逐渐升高。[结论]Hg^2+、Al^3+等重金属胁迫对小白菜叶片抗氧化酶活性的影响不同,且重金属之间存在协同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