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串番茄主要株型性状的遗传研究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冯辉  王五宏  徐娜  鲁博  张婷  陈红波 《中国农业科学》2008,41(12):4134-4139
 【目的】通过对串番茄主要株型性状的遗传分析,探索叶片角度的遗传规律,为选育株型紧凑的串番茄品种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通过对筛选出的串番茄自交系进行多代杂交回交,应用主基因+多基因6个世代联合分离分析方法,分析叶片夹角、株幅、披垂值的遗传模型。【结果】串番茄的叶片夹角、株幅的遗传受1对加性主基因+加性-显性多基因(D-2)控制,叶片夹角的主基因加性效应为6.51,多基因加性效应为15.01,势能比值为0.914,显性度为0,主基因遗传率在B1、B2及F2群体中分别为45.61%、37.29%及47.71%;株幅的主基因加性效应为3.08,多基因的加性效应为3.58,显性效应为-1.59,势能比为-0.44,显性度为0,主基因遗传率在B1、B2及F2群体中分别为23.30%、20.73%及36.11%。披垂值的遗传受1对负向完全显性主基因+加性-显性多基因(D-4)控制,主基因加性效应为8.18,显性效应为-8.18,多基因加性效应为3.12,显性效应为19.07,势能比为6.09,显性度为-1,多基因遗传率在B1、B2及F2群体中分别为69.15%、68.5%和49.57%。【结论】对173×101组合的夹角和株幅性状改良以主基因为主,可在早期世代选择;对披垂值性状的改良应在晚代选择。  相似文献   

2.
【目的】对节瓜种子长度、宽度、质量进行主基因 + 多基因遗传分析,研究种子大小的遗传规律,选育优质节瓜品种。【方法】利用节瓜自交系 J16(大粒种)为母本、18FJ5(小粒种)为父本进行杂交,对 F2代种子的长度、宽度以及种子质量进行测定,并利用主基因 + 多基因混合模型分析得到各性状的最适遗传模型及遗传规律。【结果】节瓜种子长度和宽度的最适合遗传模型均为 MX2-ADI-AD,即 2 对加性 - 显性 - 上位性主基因 + 加性 - 显性多基因遗传模型,主基因遗传率分别为 87.07%和 90.79%,两者多基因遗传率均为 0。30粒种子质量的最适合遗传模型为 MX1-AD-ADI,即 1 对加性 - 显性主基因 + 加性 - 显性 - 上位性多基因遗传模型,主基因和多基因遗传率分别为 79.96%和 8.73%。【结论】上述性状的主基因遗传率均远大于多基因遗传率,以主基因遗传为主。建议在节瓜优质育种过程中要重视利用主基因,可在早期世代进行选择。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甜玉米茎秆强度性状的遗传模型,为甜玉米抗倒伏育种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2个茎秆强度差异较大的自交系T49(抗倒伏)和T56(易倒伏)为亲本配制杂交组合,用"主基因+多基因混合遗传模型"分析方法对甜玉米茎秆强度性状进行分析。【结果】茎秆穿刺强度最佳遗传模型为D-0(1对加性-显性主基因+加性-显性-上位性多基因混合遗传模型),BC_1、BC_2、F_2主基因遗传率分别为74.07%,45.30%,57.78%;茎秆抗压强度最佳遗传模型为E-0(2对加性-显性-上位性主基因+加性-显性-上位性多基因混合遗传模型),BC_1、BC_2、F_2主基因遗传率分别为44.15%,40.83%,62.97%;茎秆弯折性能最佳遗传模型为E-0(2对加性-显性-上位性主基因+加性-显性-上位性多基因混合遗传模型),BC_1、BC_2、F_2主基因遗传率分别为69.79%,40.89%,89.46%,3个性状均以主基因遗传为主。【结论】在育种实践中,对早期世代可进行玉米抗倒伏性遗传改良和选择,同时注意一定的环境因素,采用聚合回交或轮回选择来累积微效基因以提高育种效率。  相似文献   

4.
西瓜果实硬度性状主基因+多基因遗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以硬果皮果肉野生西瓜"PI186490"为母本,以果皮果肉硬度适中栽培西瓜"LSW-177"为父本,构建六个世代群体。利用主基因+多基因混合遗传模型多世代联合分析法,分析2014~2015两年获得的两套六个世代群体(P_1、P_2、F_1、BC_1P_1、BC_1P_2和F_2)各中心及边缘果肉硬度、果皮厚度和硬度遗传特点。结果表明,中心果肉硬度和果皮厚度遗传符合C-0模型,加性-显性-上位性多基因控制,多基因的加性和显性效应均为正向,多基因上位性效应累计为正向。边缘果肉硬度遗传符合D-4模型,由一对负向完全显性主基因+加性-显性多基因控制,主基因遗传率为19.97%,多基因遗传率为3.25%,主基因遗传起主导作用。  相似文献   

5.
玉米出籽率是影响果穗同化产物分配状况的重要指标,与单穗产量密切相关,研究其遗传规律对玉米高产育种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本研究以出籽率存在显著差异的2个普通玉米自交系组配的P_1、P_2、F_1、BC_1、BC_2、F_26个世代为试验材料,运用主基因+多基因遗传模型分析方法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玉米出籽率的遗传受2对加性-显性-上位性主基因+加性-显性多基因共同控制;2对主基因和多基因的加性效应与显性效应均表现为增效,加性×加性互作、显性×显性互作、加性×显性互作、显性×加性互作等上位性效应均表现为减效;BC_1、BC_2、F_2主基因的遗传率分别为54.05%、36.26%、48.83%,BC_1、BC_2、F_2多基因的遗传率分别为26.45%、46.36%、31.43%,主基因+多基因总遗传率为81.13%;由此说明主基因与多基因在控制玉米出籽率遗传特性上都具有重要作用,以主基因遗传为主,非加性基因效应大于加性基因效应,同时环境因素对出籽率性状具有一定影响。本研究将为玉米出籽率性状的基因定位和选择育种提供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6.
甜玉米果皮厚度主基因+多基因遗传效应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研究甜玉米果皮厚度的遗传模式,为甜玉米品质改良和分子标记辅助选择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果皮厚度有显著差异的甜玉米自交系T4和T19为亲本配制杂交组合,用主基因+多基因混合遗传模型及P1、P2、F1、B1、B2和F2共6个世代联合分析的方法,对甜玉米果皮厚度性状进行分析。【结果】果皮厚度的最适遗传模型为D-2,即1对加性主基因+加性-显性多基因混合遗传;主基因遗传率大于相应分离世代的多基因遗传率,B1、B2、F2群体的主基因遗传率分别为59.65%,55.17%和65.24%,多基因遗传率分别为37.84%,41.40%和32.65%,主基因的加性效应值为-27.186 4,多基因的加性效应值为0.289 5,显性效应值为5.742 3。【结论】甜玉米果皮厚度以主基因遗传为主,育种中既要重视利用主基因,也要考虑多基因对性状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采用长保鲜期甜玉米自交系T_3和短保鲜期自交系T_(15)为亲本,配制T3×T15组合的6个世代(P_1、P_2、F_1、B_1、B_2和F_2),用"主基因+多基因混合遗传模型"结合六世代联合遗传分析的方法对甜玉米保鲜相关性状进行遗传分析,研究甜玉米保鲜相关指标的遗传规律及其分子基础。结果表明,甜玉米自交系T3的采后含糖量下降速率受2对加性-显性-上位性主基因+加性-显性多基因控制;各分离世代以主基因遗传为主,回交世代B_1的主基因遗传率为74.63%,多基因遗传率为17.67%;B_2的主基因遗传率为91.98%,多基因遗传率为0;F_2的主基因遗传率为82.67%,多基因遗传率为12.93%。  相似文献   

8.
采用长保鲜期甜玉米自交系T_3和短保鲜期自交系T_(15)为亲本,配制T_3×T_(15)组合的6个世代(P_1、P_2、F_1、B_1、B_2和F_2),用"主基因+多基因混合遗传模型"结合六世代联合遗传分析的方法对甜玉米保鲜相关性状进行遗传分析,研究甜玉米保鲜相关指标的遗传规律及其分子基础。结果表明,甜玉米自交系T_3的采后含糖量下降速率受2对加性-显性-上位性主基因+加性-显性多基因控制;各分离世代以主基因遗传为主,回交世代B_1的主基因遗传率为74.63%,多基因遗传率为17.67%;B_2的主基因遗传率为91.98%,多基因遗传率为0%;F_2的主基因遗传率为82.67%,多基因遗传率为12.93%。  相似文献   

9.
番茄可溶性固形物含量的主基因+多基因遗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番茄可溶性固形物对番茄品质有着重要的影响,其含量的高低直接影响番茄的甜度、酸度和风味,因此培育高可溶性固形物含量的番茄是育种家重要的育种目标之一。本研究利用含有高可溶性固形物基因的材料TA1218和LA1563,采取植物数量性状主基因+多基因混合遗传模型多世代联合分析方法,探讨TA1218×TMFbg-1-0-0(组合I)和LA1563×TMFbg-1-0-0(组合II)的P1、P2、F1和F23个世代番茄可溶性固形物性状的遗传。结果表明:可溶性固形物的遗传在组合I中受2对加性-显性-上位性主基因+加性-显性-上位性多基因控制,在组合II中受两对加性-显性-上位性主基因+加性-显性多基因控制;2个组合中的的两对主基因均存在加性负效应,组合Ⅰ中两对主基因均具有显性负效应,而组合Ⅱ中2对主基因的显性效应均为正值;2对主基因间存在明显的基因互作效应;2个组合中F2群体的主基因的遗传率分别为86.540%、85.596%,均明显大于多基因遗传率4.418 9%、7.895 2%。可见可溶性固形物性状主要以主基因遗传为主,可以在早期世代进行选择。  相似文献   

10.
为了研究控制糯玉米茎秆穿刺强度的基因遗传规律,以茎秆穿刺强度存在显著差异的2个糯玉米自交系组配的P_1、P_2、F_1、BC_1、BC_2、F_26个世代为试验材料,运用主基因+多基因遗传模型分析方法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糯玉米茎秆穿刺强度遗传受2对加性-显性-上位性主基因+加性-显性多基因共同控制,茎秆穿刺强度遗传以主基因遗传为主,BC_1、BC_2、F_2群体的主基因遗传率分别为60.24%、53.58%、50.95%,多基因的遗传率分别19.34%、30.33%、36.42%,主基因+多基因总遗传率为83.62%,两者在控制糯玉米茎秆穿刺强度遗传特性上都具有重要作用,环境因素对茎秆穿刺强度影响较小。这一研究结果为糯玉米茎秆穿刺强度性状的基因定位和育种选择奠定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1.
【目的】 研究不同处理对不同序位果柄、胴部和萼筒维管束发育的影响及与萼筒脱落的关系,分析叶片和萼片对萼筒维管束发育影响的差异。【方法】 以杜梨为砧木的香梨为材料,在花序伸长期对库尔勒香梨进行摘叶与摘萼片处理,比较摘叶与摘萼片处理对不同序位香梨果实萼筒脱萼率与果实不同部位维管束数目和面积的影响。【结果】 摘叶使第1、2序位脱萼率降低,第3、4、5序位脱萼率增加;摘萼片处理使第1序位脱萼率降低,第2、3序位脱萼率增加,对第4、5序位影响较小。维管束数目和面积在不同序位间、果实不同部位间均存在差别,即随着花序伸长期进程推移,摘叶与摘萼片处理的第1、2序位维管束数目和面积均呈逐渐增加趋势,第3、4、5序位果柄、胴部、萼筒等部位的维管束数目和面积均呈先增加后减少的趋势。摘叶促进第4、5序位维管束数目与第5序位胴部维管束面积的增加;摘萼片促进第1序位至第5序位维管束数目与第1、2、3序位维管束面积的增加(除第2序位胴部维管束面积受到抑制)。【结论】 摘叶对梨果实维管束发育的抑制作用较大,增加果实萼筒脱萼率;而摘萼片处理促进后期维管束数目增长,对果柄维管束的发育有较高的促进作用,降低果实萼筒脱萼率。  相似文献   

12.
[目的]番茄细菌性斑点病严重影响加工番茄的品质和产量,种植抗病品种是防治该病害的经济有效措施之一.近年来加工番茄品种更新换代很快,搞清目前加工番茄品种对细菌性斑点病的抗性情况,为其防治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对当前收集的32个加工番茄品种进行温室育苗,7~8片真叶期进行喷雾接种,利用分级调查法进行病情调查,根据病情指数划分反应型,确定供试品种的抗感类型.[结果]在供试的32个加工番茄品种中没有发现免疫和抗病品种,其中H5503、石番19、H8504、T737、石番28、石番33、石番29和石红401为耐病品种;屯河26、石番15、H9205、石番18和石番36为感病品种,其余为高感品种.[结论]在供试的32个加工番茄品种中没有发现免疫和抗病品种,只有8个耐病品种,其它均为感病或高感品种.  相似文献   

13.
[目的]番茄细菌性溃疡病是番茄上最严重,最具毁灭性的病害之一,种植抗病品种是防治该病害最简便、最经济的措施之一.搞清目前新疆加工番茄一些栽培品种对番茄细菌性溃疡病的抗性情况,为其防治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对收集的30个加工番茄品种进行温室育苗,于4~5片真叶期进行针刺接种.采用分级调查法调查病情,观察其发生发展情况.根据病情指数划分反应型,确定供试品种的抗感类型.[结果]在供试的30个加工番茄品种中没有免疫、抗病或耐病品种,只有H2401、石番18、石番97-10、石红306和石红401表现为中度感病,剩余全为高感品种.[结论]供试的30个加工番茄品种中没有免疫、抗病或耐病品种,均为感病或高感品种.  相似文献   

14.
番茄黄化卷叶病毒病(TYLCV)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9  
综述了国内外番茄黄化卷叶病毒病的研究现状,包括TYLCV的发病症状与鉴定、病毒的发生与流行及病原物的生物学特征、抗病遗传资源、抗病基因分子标记和抗病育种等方面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15.
【目的】采用不同配方营养液浇灌番茄,以产量、品质及养分吸收利用率为依据,探究番茄优质高产的最佳有机营养液配方。【方法】以"佳西娜"串番茄为供试材料,配制3种有机营养液:配方1.猪、牛、羊粪浸提液体积比2∶1∶1,稀释3.93倍;配方2.猪、牛、羊粪浸提液体积比1∶2∶1,稀释2.93倍;配方3.猪、牛、羊粪浸提液体积比1∶1∶2,稀释2.85倍。试验设置有机基质栽培分别浇灌上述3种配方营养液的T1、T2和T3处理,并以有机基质栽培浇灌山崎营养液为对照1(CK1),以土壤栽培浇灌山崎营养液为对照2(CK2)。于番茄开花坐果期、果实膨大期、采收期测定叶片的净光合速率(P_n)、蒸腾速率(T_r)和叶绿素含量;在番茄果实最后一次采收后统计总产量;在盛果期取样测算单果质量及外观品质(果形指数、颜色指数)、口感品质(果实硬度、可溶性固形物含量、有机酸含量、糖酸比)和营养品质(可溶性蛋白、V_C、还原性糖、可溶性总糖、番茄红素和硝酸盐含量)相关指标,采用主成分分析法综合评价番茄各品质指标;分别在番茄一、二、三穗果采收期取样测定果实全氮、全磷和全钾含量,并计算果实氮、磷、钾肥利用率。【结果】随着生育期的推进,各处理P_n和T_r呈逐渐降低趋势,但3个有机营养液处理降幅小,在进入果实膨大期后开始接近或超过CK1和CK2,以T2处理的P_n和T_r最高;各处理叶绿素含量呈先增加后降低的变化趋势,3个有机营养液处理也在进入果实膨大期后接近或超过CK1和CK2,以T2处理最高。与CK1和CK2相比,3个有机营养液处理番茄的单果质量较小,单株产量和单位面积产量差异不显著。果形指数、颜色指数和有机酸含量在各处理间差异不显著,但有机营养液处理可以促进番茄果实着色;除T2处理外,T1、T3处理的番茄果实硬度和V_C含量均低于CK1和CK2;但3个有机营养液处理的番茄果实糖酸比及可溶性固形物、可溶性蛋白、番茄红素和可溶性总糖含量均高于CK1和CK2,其中T2处理的可溶性蛋白和番茄红素含量比其他处理分别高出12.9%~18.0%及12.7%~52.4%,T3处理的可溶性总糖含量显著高于其他处理10.4%~98.7%;另外,有机营养液处理显著降低了番茄果实的硝酸盐含量,T1处理的硝酸盐含量比其他处理低14.7%~68.4%,其次是T2处理。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各处理番茄综合品质评价排序为T2T1T3CK1CK2。3个有机营养液处理番茄一、二、三穗果的氮、磷、钾含量及养分利用率大多高于CK1和CK2,除钾肥利用率以T3处理最高外,果实氮、磷、钾含量及氮、磷肥利用率均以T2处理最高。【结论】综合考虑番茄光合特性、产量、品质及养分利用率,T2处理种植效果最好,可获得优质高产有机番茄。  相似文献   

16.
超声波辅助提取番茄中番茄红素的工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超声波辅助提取番茄中的番茄红素,研究了提取溶剂(石油醚、正己烷、丙酮、乙酸乙酯、无水乙醇)、超声波输出功率、料液比、提取温度、提取时间对番茄红素提取效果的影响,根据单因素试验设计正交试验。结果表明,提取番茄红素的最佳工艺条件为以丙酮为提取溶剂,超声波输出功率120W,料液比1∶3,提取温度40℃,提取时间20 min,3级提取,在此条件下提取出的番茄红素含量最高。  相似文献   

17.
为了鉴定并防治番茄黄化曲叶病毒病,采用分子生物学方法对沈阳新民地区3个番茄植株样品进行检测,对PCR产物中的特异性片段进行回收、克隆、测序。结果表明:3个番茄植株样品均感染番茄黄化曲叶病毒病,说明沈阳市新民地区已有番茄黄化曲叶病毒病发生且PCR技术可以快速、准确、高效地完成番茄黄化曲叶病毒病的检测。  相似文献   

18.
番茄黄化曲叶病及其抗病育种研究进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番茄黄化曲叶病(Tomato yellow leaf curl virus,TYLCV)是世界范围内流行的一种毁灭性的病毒病,已成为世界番茄生产的限制性因素.近年来番茄黄化曲叶病在中国呈现逐年加重,自南向北迅速蔓延的趋势,已对中国番茄种植业造成极其严重的损失.防治该病的主要措施是培育抗病品种.为了更好地控制病害,文章对番茄黄化曲叶病毒的分类、抗性病鉴定方法、抗源筛选及遗传规律、抗性基因定位及标记辅助育种、基因工程等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以期为中国番茄黄化曲叶抗病育种工作提供一些信息,同时对抗性基因的应用和聚合育种进行了讨论和展望.  相似文献   

19.
间作对番茄黄化卷叶病毒病发生的影响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番茄黄化卷叶病毒的流行危害引起番茄产量大幅度下降,番茄间作其它作物,可减轻媒介昆虫传毒,是综合防治番茄黄化卷叶病毒的有效方法之一。番茄间作黄瓜、玉米、菜用大豆、黄秋葵、红薯后对发病情况及白粉虱虫口密度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定植58d后,病害发生达高峰期;白粉虱成虫迁飞高峰在1月份,1月中旬至2月中旬白粉虱幼虫虫口密度最大;定植后37、47、58、78d,不同间作作物上白粉虱幼虫虫口密度有显著或极显著差异;黄瓜、菜用大豆是白粉虱偏爱的寄主植物;番茄间作菜用大豆、玉米、红薯、黄瓜对番茄黄化卷叶病毒有一定防效。  相似文献   

20.
为了防治大棚秋番茄黄化曲叶病毒病,采用网棚(放风口覆盖防虫网)与对照棚(放风口无覆盖物)栽培方法,研究防虫网覆盖对大棚内小气候、秋番茄生长及病虫害的影响。结果表明,在秋番茄生长期间,覆网棚内的气温、地温、空气湿度都较对照棚升高,其中7、8月份测定日覆网棚内最高气温比对照棚高3.3℃、2.0℃,但光照强度和风速均较对照棚降低。与对照棚相比,覆网棚内秋番茄株高和叶片数有所增加,但茎粗和前期坐果率有所降低。覆盖防虫网能有效减少棚内烟粉虱数量,使番茄黄化曲叶病毒病发病率和病情指数分别降低88.61%和95.16%,但番茄芝麻斑病发病率和病情指数分别增加14.94%和146.86%,单株生理卷叶数平均增加33.33%。由此可见,覆盖防虫网能有效防治番茄黄化曲叶病毒病,但棚内小气候的改变不利于番茄前期坐果,且导致芝麻斑病和生理卷叶的发生加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