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目的]分析长茎葡萄蕨藻营养成分。[方法]选用深圳某养殖场不同生长期的长茎葡萄蕨藻,测定其蛋白质和氨基酸含量组成,分析主要营养成分。[结果]不同生长期的长茎葡萄蕨藻中氨基酸含量无明显差异;长茎葡萄蕨藻中蛋白质含量为235.8 g/kg(以干重计)、氨基酸含量为204.7 g/kg(以干重计);其中氨基酸含量较高的为呈味氨基酸Glu、Asp、Gly,氨基酸组成符合世界卫生组织推荐的理想蛋白模式谱,长茎葡萄蕨藻的必需氨基酸总量高于FAO/WHO氨基酸模式谱,其SRC值为70.3。[结论]长茎葡萄蕨藻含有丰富的营养价值,具有良好的食用及相关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2.
从长茎葡萄蕨藻的养殖材料与设施、养殖方法和采收方法等方面介绍了长茎葡萄蕨藻的室外水泥池养殖技术,以期为长茎葡萄蕨藻的养殖提供技术参考。  相似文献   

3.
测定了采自中国胶州湾赤潮异弯藻X2藻株18S rDNA ITS区基因序列,结合GenBank中下载的37条同源序列,分析序列特征并构建分子系统树。发现534bp序列中有可变位点16个、简约信息位点1个,可变位点和简约信息位点分别占全序列的3.0%和0.19%,序列间相似性为97%,A+T含量(47.8%)略小于C+G含量(52.2%)。在分子系统树上,全部序列聚类在一起,遗传距离在0.0000~0.0242之间,说明全部赤潮异弯藻遗传多样性极低。赤潮异弯藻的生长和繁殖受到外界环境因子的较大制约,而人为因素如船只压舱水等则是其传播的主要途径。  相似文献   

4.
香榧绿藻Chlorella sp.是一种附着在香榧Torreya grandis ‘Merrillii’枝、叶上的藻类。为探明香榧绿藻的种属类别及亲缘关系,探究香榧绿藻的生物学特性,以3个不同地区的香榧树上采集的香榧绿藻为试验对象,通过室内培养,观察香榧绿藻的形态特征及生活习性,提取香榧绿藻DNA并进行18S rDNA序列和内转录间隔区(ITS)基因序列特异性扩增,最终序列进行BLAST比对,绘制系统进化树。结果表明:香榧绿藻由A组和B组2种不同形态的绿藻组成,不同地区香榧绿藻形态存在差异,但主要以A组形态绿藻为主。根据形态学鉴定结果表明:A组香榧绿藻与引起番茄绿藻病的椭圆小球藻Chlorella ellipsoidea形态相近,B组香榧绿藻与引起黄瓜绿藻病的丝藻Ulothrix sp.形态相近;但香榧绿藻对pH值的反应规律与斜生栅藻Scenedesmus obliquus相近。通过序列比对发现,2种形态的香榧绿藻的18S rDNA和ITS区基因序列也与栅藻科Scenedesmace的Asterarcys quadricellulare的同源性高,相似率达100%。结合传统形态学方法和分子生物学技术,将A组香榧绿藻初步鉴定为栅藻科的Asterarcys quadricellulare,B组香榧绿藻为其变种,且2组香榧绿藻与同属于栅藻科的Scenedesmus sp. SM15_4(KT778094.1)的ITS区基因序列相同。香榧绿藻具有较好的耐碱性,生长周期长且不容易腐烂。这些生物学特性赐予香榧绿藻在香榧树上长期寄生的能力。  相似文献   

5.
氮磷营养及二氧化锗对长茎葡萄蕨藻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研究了不同的氮磷浓度及二氧化锗水平对长茎葡萄蕨藻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水体中的不同浓度氮对长茎葡萄蕨藻的生长的影响差异显著,在试验范围内(0~50 mg/kg)氮浓度升高至15 mg/kg组藻体生长情况最好;水体中的磷浓度对长茎葡萄蕨藻的生长的影响无明显区别,在所设梯度中(0~5 mg/kg)4 mg/kg组藻体生物量相对最高;不同浓度的二氧化锗(0~50 mg/kg)对藻体的附生硅藻的生长有一定程度抑制作用,同时对藻体无明显的毒理效应,尤以2 mg/kg组的试验效果最理想。研究结果将为长茎葡萄蕨藻引种后的大规模人工养殖工作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6.
盐度和光照强度对长茎葡萄蕨藻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研究不同海水盐度和光照强度对长茎葡萄蕨藻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在试验范围内(盐度22‰~41‰;光照强度0~5 000 lx),盐度36‰试验组中的藻体重量最高;光强3 000 lx试验组中的藻体重量最高。该研究为长茎葡萄蕨藻的引种培育工作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7.
考察水温、光照强度和附着基质等因素对长茎葡萄蕨藻(Caulerpa lentillipera)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长茎葡萄蕨藻的合适生长温度为21~27℃,水温低于18℃或高于30℃均对其生长具有不利影响;其最适生长光照强度为8 000 lx左右,光照不足对藻体生长及形态特征产生显著影响;附着基质对长茎葡萄蕨藻的影响也较大,单面框网养殖效果总体要优于网格塑料筐。此外,在养殖过程中应注重防治杂藻污染。本研究为海南产长茎葡萄蕨藻的规模化人工养殖提供技术参考。  相似文献   

8.
太湖流域河川沙塘鳢线粒体12S和16S rRNA基因序列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为东南亚所特有的小型经济鱼类之一的太湖流域河川沙塘(Odontobutis potamophila)长期被归为河川沙塘鳢.为明确太湖流域河川沙塘鳢在沙塘鳢属中的分类地位,克隆测定了其线粒体12S和16S rRNA基因部分序列.在同源的658 bp长的12S rRNA基因序列中,有变异位点187个,简约信息位点133个;在同源的528 bp 的16SrRNA基因同源序列中,有变异位点98个,简约信息位点45个.通过与其他沙塘鳢属鱼类的12S rRNA基因 列比较发现,太湖流域河川沙塘鳢与福建河川沙塘鳢的种内遗传距离为0.114,大于种内的遗传距离(0.00 ~0.024),且在16S rRNA基因序列分析中发现,太湖流域河川沙塘鳢与中国河川沙塘鳢的种内遗传距离为0.123,大于种内的遗传距离(0.00~0.016).12S和16S rRNA系统发育分析也表明,太湖流域河川沙塘鳢有别于其他类别的沙塘鳢,且与已知的河川沙塘鳢存在分子遗传进化差异.  相似文献   

9.
海南不同地理群体羊鲍18SrDNA的克隆与序列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文杰  黄勃  王仁恩  张钰 《安徽农业科学》2012,40(20):10370-10373
[目的]对海南不同地理群体羊鲍18S rDNA进行克隆,并对其进行序列分析。[方法]采用分子生物学的方法,对海南不同海区的2个羊鲍地理群体18S rRNA基因全长进行克隆和序列分析,并将得到的羊鲍18S rRNA基因序列与同海域耳鲍的进行比较。[结果]同一地理群体内羊鲍核糖体18S rRNA基因序列完全一致;不同地理群体间羊鲍核糖体18S rRNA基因在碱基组成上的相似率为99.5%,仅在某些位点处发生了碱基替换,即腺嘌呤(T)被鸟嘌呤(G)替换;同时,将这两个不同群体中羊鲍的18S rRNA基因与同一海域耳鲍18S rRNA基因序列进行比较分析发现,它们之间也只是发生了碱基替换。[结论]为海南鲍鱼特别是羊鲍的遗传多样性、遗传结构、种质鉴定及其种质资源的保护和利用等方面的研究提供可靠依据。  相似文献   

10.
对赤潮多发藻米氏凯伦藻(Karenia mikimotoi)核糖体18S rDNA及其转录间隔(ITS) 区序列PCR扩增并测序,获得18S rDNA和ITS基因序列长度分别为1 690 bp和654 bp.结合12种甲藻和1种硅藻作序列比较分析,分别在ITS1、ITS2序列寻找到适宜设计特异性引物探针区域,并用邻接法构建系统进化树,研究各藻种间亲缘关系.遗传距离分析结果显示米氏凯伦藻与短凯伦藻(Karena brevis)、微小卡罗藻(Karlodinium micrum )等分类学上较近的藻种18S rDNA序列相似度为97%~99%,远大于微小原甲藻(Prorocentrum minimum)、海洋原甲藻(P.micans)、塔玛亚历山大藻(Alexandrium tamarense)等在分类学上相距较远的藻种,各藻种间的ITS序列平均相似度明显低于18S rDNA序列.以18S rDNA与ITS序列构建的进化树拓扑结构相一致,18S rDNA序列相对保守,适合进行属以上关系的系统进化分析,而ITS序列变异较大,适合种属间鉴别分析,且ITS1和ITS2是变异很大的区域,适合种间的分子特异性鉴定,这为快速鉴别赤潮多发藻米氏凯伦藻提供了依据,进而为治理赤潮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11.
测定了宽礁膜Monostroma latissimum、浒苔Enteromorpha prolifera、孔石莼Ulvapertusa的18SrRNA基因序列,并与肠浒苔Eintestinalis、穿孔石莼U.fenesrtata、石莼U.lactuca、礁膜M.nitidum和格氏礁膜Mottostroma grevillei5种已知的大型海洋绿藻的同一基因序列合并进行比较,分析了核苷酸序列差异和碱基替换特点,并构建系统发生树。结果表明:浒苔与肠浒苔之间的Kimura双参数距离大于浒苔与石莼属3个物种之间的Kimura双参数距离;用UPGMA法和MP法构建的系统树基本一致,在构建的系统发生树中,浒苔与石莼属物种聚为一类,表现出与石莼属物种更近的亲缘关系。  相似文献   

12.
沈岩  许应天  李静  栾杨  杨兴 《安徽农业科学》2009,37(31):15175-15176
为分析牛瑟氏泰勒虫延边株18SrRNA基因序列,根据GenBank上已发表的牛瑟氏泰勒虫18SrRNA基因序列设计2对特异性引物,通过PCR扩增目的基因片段,将扩增产物连接到pMD18一T载体中,经酶切鉴定和PCR鉴定为阳性的重组质粒进行测序,对测序结果用DNAMAN软件时其与GenBmlk上8个虫株相关序列进行同源性比较,建立系统发育树。结果显示,牛瑟氏泰勒虫中国延边株的18SrRNA基因大小为1744bp,瑟氏泰勒虫延边株、兰州株、日本株以及水牛泰勒虫中国株彼此之间亲缘关系最近;瑟氏泰勒虫延边株与突变泰勒虫亲缘关系较远:  相似文献   

13.
16S rRNA和COI基因条形码在12种观赏鱼种类鉴定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用通用引物测定观赏鱼市场上价值较高的红尾金龙鱼、黄尾龙鱼、青龙鱼、珍珠龙鱼、银龙鱼、神仙鱼、非洲珠宝鱼、接吻鱼、珍珠毛足鲈、蓝钻石孔雀、孔雀鱼、锦鲤等12种观赏鱼的16SrRNA基因和COI基因部分序列。应用DNA序列分析软件,对这些基因进行同源性比较和系统发育分析。通过GenBank中的核酸BLAST和BOLD SYSTEMS数据库对这些基因序列进行比对,结果表明16SrRNA基因和COI基因可以在物种水平作为基因条码对亚洲龙鱼、珍珠龙鱼、银龙鱼和神仙鱼等观赏鱼进行准确的鉴别,而且应用COI基因构建的系统发育树比16SrRNA基因更加接近现有的鱼类分类体系。但对形态十分相似的慈鲷等观赏鱼,以及红尾金龙鱼、黄尾龙鱼、青龙鱼等同一个物种不同品系的观赏鱼依靠16SrRNA基因或COI基因都无法准确鉴定,需要研究进化速度更快的DNA基因条码。  相似文献   

14.
[目的]选择合适的小球藻种属鉴定基因,对高产油微藻进行分子鉴定。[方法]从分子鉴定常用的4条基因核基因组rDNA的18SrRNAgene、内转录间隔区(ITS)、内转录间隔区2(ITS2)和叶绿体rbcL基因中筛选出最为适用的小球藻鉴定基因,并对从自然水体中分离筛选出的5株油脂含量在30%以上的小球藻(Chlorellasp.)进行了分类鉴定。[结果]ITS序列变异程度高,片段长度短,序列长度在种间变异较大,而在小球藻种内高度保守,且种间距离(0.4396±0.1359)远大于种内距离(0.0457±0.0843),适用于小球藻属内种的鉴定。应用ITS序列分别将5株高产油藻鉴定为1株C.vulgaris、2株C.sorokiniana藻和2株Chlorellasp.。[结论]为建立藻类的鉴定基因库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15.
刘海情  刘楚吾  刘丽 《南方农业学报》2012,43(11):1758-1764
[目的]研究龟鳖类的系统进化关系,为龟鳖类资源的保护和合理开发利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PCR扩增和测序的方法,获得小鳄龟(Chelydra serpentina)的12S rRNA和16S rRNA序列,分别结合NCBI中其他龟鳖的同源性序列进行比对分析;基于Kimura双参数模型计算龟鳖类种间、属间、科间的遗传距离;采用邻接(NJ)法、最大简约(MP)法和最大似然(ML)法构建分子系统进化树.[结果]经比对后得到394 bp的12S rRNA-致序列和544 bp的16SrRNA一致序列,二者合并得到938 bp的联合序列.其中,可变位点327个,序列总变异率为34.9%,简约信息位点222个,单变异多态位点105个.T、C、A、G的平均含量分别为23.6%、24.1%、33.5%和18.7%,A+T含量为57.1%,G+C含量为42.8%.在327个可变位点中,转换数为61,颠换数为24,转换/颠换比率(R)为2.54.拟水龟属间的遗传距离为0.021~0.060,平均为0.467;淡水龟科8属之间的遗传距离为0.022~0.110,平均为0.0724;曲颈龟亚目7科(除平胸龟属外)间的遗传距离为0.071~0.123,平均为0.105.分子系统进化树显示,木纹龟属首先和陆龟科聚在一起,然后再与淡水龟科汇聚;中华花龟、大头乌龟与拟水龟属的成员相互镶嵌,聚成一支;鳄龟科、海龟科、棱皮龟科聚为一支;动胸龟科独成一支.[结论]应将龟亚科、淡水龟亚科提升为龟科、淡水龟科,并将大头乌龟、中华花龟并入拟水龟属,而平胸龟应从鳄龟科中分离出来,独立自成平胸龟科.  相似文献   

16.
【目的】比较大眼蟹科物种线粒体COI基因序列差异,探究COI基因作为大眼蟹科物种鉴定分子标记的可行性;同时基于COI基因序列构建目前最全面的大眼蟹科系统发育树,为大眼蟹科系统发育研究提供理论依据。【方法】测定拉氏大眼蟹、日本大眼蟹和太平大眼蟹3种大眼蟹的线粒体COI基因全序列,结合GenBank已公布的18种大眼蟹科COI基因部分序列,采用MatGAT 2.02进行多序列比对分析,并以三疣梭子蟹和红星梭子蟹为外类群,通过MEGA X中的最大似然法(ML)和最大简约法(MP)分别构建系统发育进化树。【结果】拉氏大眼蟹、日本大眼蟹和太平大眼蟹线粒体COI基因全序列长均为1534 bp,编码511个氨基酸残基,且均以ATG作为起始密码子及T作为不完全终止密码子。用于多序列比对的序列长度为657 bp,连续编码219个氨基酸残基,不存在碱基插入或缺失现象,碱基含量为28.9%~35.9% T、18.9%~27.2% C、25.3%~29.7% A及16.6%~19.0% G。核苷酸序列和氨基酸序列比对分别发现267和20个变异位点,且绝大多数变异位点出现在第3位密码子,而第2位密码子非常保守,即均表现出遗传密码的简并性.遗传距离、序列相似性及系统发育进化分析结果均表明,日本大眼蟹与万岁大眼蟹的亲缘关系最近、太平大眼蟹与绒毛大眼蟹的亲缘关系最近,而拉氏大眼蟹的进化地位及大眼蟹属是否为单系群还需进一步研究。【结论】 21种大眼蟹线粒体COI基因序列均有区别于其他种类的特异位点,可考虑作为物种鉴定的分子标记;但用于多序列比对的COI基因部分序列包含有效信息位点有限,在解析某些物种间的亲缘关系上仍显不足,部分种类间的亲缘关系可信度较低,因此后续研究应基于更多基因序列及更多物种数以解决这一问题。  相似文献   

17.
基于DNA条形码的如东海域浒苔附着鱼卵的物种鉴定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为了探明如东海域浒苔藻团中附着的大量鱼卵的产卵鱼种,利用DNA条形码技术对其进行了物种鉴定。鉴定结果表明:鱼卵、仔鱼、成鱼与沙氏下鱵鱼(Hyporhamphus sajori)COI基因片段序列之间无变异位点出现,遗传距离为0,而与其他颌针鱼目鱼类序列间差异达10.83%~20.94%,遗传距离在21.9%~26.4%之间;NJ分子系统发育分析显示鱼卵、仔鱼、成鱼与沙氏下鱵鱼聚为单系群。因此,确定该海域浒苔藻团中产卵鱼类为沙氏下鱵鱼。在此基础上探讨了浒苔藻团附着大量黏性鱼卵现象的原因及其对近海鱼类资源恢复的启示。  相似文献   

18.
通过rRNA基因内转录间隔区的碱基序列分析,对中华根瘤菌属Sinorhizobium、慢生根瘤菌属Bradyrhizobium和中慢生根瘤菌属Mesorhizobium种间亲缘关系十分密切的菌株进行区分.结果表明,rRNA基因间隔区序列能很好地区分种间亲缘关系十分密切的菌株.用rRNA基因间隔区序列构建的系统发育树与rRNA基因序列构建的系统发育树结果十分相似.  相似文献   

19.
为研究西北干旱地区豆科植物柠条锦鸡儿(Caragana korshinskii)根瘤菌的系统发育地位及共生基因多样性,对从甘肃省分离得到的菌株进行16SrRNA PCR-RFLP和序列分析,构建系统发育树,确定其分类地位,并通过分析共生基因nodA和nifH,确定种群共生类型。结果表明:从柠条根瘤内分离到64株菌,共有7个PCR-RFLP 16SrRNA基因型,主要归属于Ensifer(占分离总数43.8%)、Mesorhizobium(31.2%)、Rhizobium(25%),其中,Ensifer为主要类群,约占34.4%。共生基因nodA和nifH与Ensifer和Mesorhizobium模式菌株同源性较高,与16SrRNA基因确定的根瘤菌分类地位相比,发现部分共生基因与16S rRNA基因确定的分类地位不同,揭示了共生基因横向转移现象的发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