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为了探讨有机氯农药对牡蛎食用安全性的影响,对2003年春季在广东沿岸15个贝类养殖海域采集的近江牡蛎(Crassostrea rivularis)样品,用气相色谱仪-石英毛细管色谱柱(长30m,内径0.32mm,膜厚0.25μm)-微电子捕获检测器,测定持久性有机氯农药的残留量,然后进行健康风险评估。结果显示:α-BHC、β-BHC、γ-BHC、pp′-DDD、pp′-DDE、pp′-DDT、艾氏剂、狄氏剂、异狄氏剂、硫丹、七氯和环氧七氯的残留量均低于澳大利亚、美国、日本的食品安全限量;接触风险指数ERI和致癌风险指数CRI分别为4×10-7~4×10-2、1.17×10-5~8.97×10-5;每天每千克人体可以食用的广东近江牡蛎软组织重量,按可接受的致癌风险(CRI≤10-4)推算为4~51g,15个采样点总体平均为9g;按可接受的接触风险(ERI≤1)推算为37~410g,总体平均为68g。  相似文献   

2.
【目的】建立奶中阿莫西林残留检测的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方法.【方法】2 g样品经乙醇沉淀蛋白质后,转入梨形瓶中旋转蒸发浓缩至约0.5 mL左右,用pH 4.5乙酸铵溶液定容,净化后检测.流动相为乙腈和体积分数0.1%甲酸水溶液,梯度洗脱,经Luna 5μm C18色谱柱分离,采用电喷雾电离,多反应监测正离子模式对阿莫西林进行定量分析.【结果和结论】采用基质匹配法对奶中阿莫西林的含量进行标准校正,在阿莫西林质量浓度为1~400μg·L-1范围内呈现良好的线性关系,相关系数0.999;奶中加标样品的检出限(按信噪比S/N≥3计)为1μg·kg-1,定量限(按信噪比S/N≥10计)为2μg·kg-1.在定量限、1/2最高残留限量(5μg·kg-1)、最高残留限量(10μg·kg-1)、2倍最高残留限量(20μg·kg-1)添加水平下,奶中阿莫西林的平均回收率为75.6%~91.0%,相对标准偏差为1.6%~10.2%.  相似文献   

3.
分析19份采自海南、广西、广东、福建、云南等地的豆科绿肥种质的矿质养分含量,并在此基础上利用有机肥分级评价方法对这些豆科种质进行有机肥分级。结果表明:19份豆科绿肥的大量元素含量变异较大,其中含氮量为12.4~43.8 g·kg-1(平均22.2 g·kg-1),含磷量为4.3~16.7 g·kg-1(平均9.7 g·kg-1),含钾量为5.6~31.1 g·kg-1(平均12.9 g·kg-1)。供试的19份豆科绿肥种质的有机肥评价结果显示,大多数为2级有机肥,3级和1级有机肥均仅有1份,说明这19份豆科绿肥都是品质较高的绿肥。  相似文献   

4.
于2006—2011年间每年的3月份,在海南岛沿岸选取的4个重要港湾(马袅港、东寨港、八所港、榆林港)采集近江牡蛎(Crassostrea rivularis Gould)成体30只,用气相色谱法测定其六六六(HCHs,包括α-、β-、γ-、δ-HCH)含量。结果显示,2006—2011年近江牡蛎体中HCHs含量范围是未检出~1.16 ng.g-1,平均含量是0.15 ng·g-1,与1985年海南岛贝类体内的HCHs残留量相比,20多年间浓度降低至原来的1/45。在这6年中HCHs含量于2006—2008年先略微下降,之后小范围上下波动,但总体上呈平稳的趋势;样品中HCHs区域平均含量由高到低依次为马袅港>东寨港>八所港>榆林港。通过对HCHs的组分特征分析,认为海南岛采样海域周围近年没有新的HCHs污染源输入。与世界其他海域贝类体内HCHs含量比较,海南岛沿岸牡蛎体内HCHs残留量较低,符合中国《海洋生物质量》一类质量标准。通过计算安全消费量,认为海南岛沿岸海域牡蛎体内HCHs致癌风险和暴露风险均在可接受的范围之内。  相似文献   

5.
南方6省稻米总汞含量调查及其膳食暴露评估   总被引:4,自引:3,他引:1  
为评价中国南方6省稻米中总汞污染现状,于2009年在江西、湖北、湖南、广东、广西和四川6省抽样检测了1321份稻米样品,结合中国居民20个性别年龄组人群的稻米消费量和体重信息,采用非参数概率方法对稻米中总汞的膳食暴露量进行了评估.总汞含量采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仪(ICP-MS)测定,检出限(LOD)为0.000 8 mg·kg-1.结果表明,稻米的总汞含量在地区间存在着差异,虽然有76.2%的样本总汞含量(0.000 8~0.063 4 mg·kg-1)高于检出限,但仅有2.3%的样本超出了最高限量(ML 0.02mg·kg-1).将评估结果比照JECFA推荐的总汞暂定每周耐受摄人量(PTWI)5μg·(kg bw)-1,我国居民食用这6省稻米产生的汞暴露风险较小.但在P99.9的高百分位水平下,14岁以下人群的摄入量相对较高,占PTWI的41.5%~62.9%,其中2~4岁儿童和4~7岁男童的摄入量占PTWI的60%以上,潜在风险较大.建议应对稻米中重金属汞的含量进行追踪监测.  相似文献   

6.
通过8年定位试验,研究了秸秆还田对潮褐土及其微团聚体磷素吸附与解吸特性的影响,从各级微团聚体磷素吸附与解吸储量角度探讨了不同施肥制度下土壤磷素吸附与解吸性能的变化实质。结果表明:麦秸和玉米秸直接还田配施常量NPK化肥主要是通过降低<10μm粒级微团聚体的吸附储量(减少13.7~14.8 g·kg-1)和提高大粒级,特别是10~50μm粒级微团聚体磷的解吸储量(增加2.1~2.8 g·kg-1),使土壤的供磷能力得到改善;不施肥和单施常量NPK化肥则主要是由于<10μm粒级对磷的吸附储量增加(分别上升47.7 g.kg-1和12.3 g·kg-1)和大粒级的解吸储量降低(10~50μm粒级分别减少2.1g·kg-1和0.9g·kg-1),造成全土的吸附性能下降。土壤磷吸附性能与有机碳含量和微团聚体组成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7.
利用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HPLC-MS/MS)分析方法,探讨了广州地区施用粪肥的"绿色蔬菜基地"和"有机蔬菜基地"土壤中4种四环素类抗生素(四环素、土霉素、金霉素和强力霉素)的含量与分布特征。结果表明:土壤中4种四环素类抗生素的总含量在0.11~48.45μg·kg-1之间,平均为12.64μg·kg-1;各抗生素的检出率为69%~92%,平均含量为0.98~6.59μg·kg-1,以土霉素为主;有机蔬菜基地土壤中四环素类抗生素的平均总含量比绿色蔬菜基地土壤中的高;同一基地不同品种蔬菜地土壤中4种四环素类抗生素的组成及含量特征有一定差异。研究区土壤中四环素类抗生素的含量低于土壤中抗生素生态毒害效应触发值(100μg·kg-1),对土壤生物群落结构与功能的生态毒害风险较小。  相似文献   

8.
安徽省典型城市周边土壤-蔬菜中PAHs的污染特征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研究了安徽省合肥、芜湖和亳州市周边蔬菜地土壤和蔬菜中PAHs的含量及其污染特征.结果表明:安徽省典型蔬菜地土壤中15种PAHs(除萘外)的残留总量在58.2~437.8μg·kg-1之间,三环和四环PAHs占PAHs残留总量的70%以上.胡萝卜、菠菜和茄子体内15种PAHs的含量在23.4~209.1 μg·kg-1之间,均值为120.7 μg·kg-1,三环和四环PAHs占蔬菜中PAHs富集总量的92.8%~94.4%.不同蔬菜体内8种可疑性致癌PAHs的含量在11.5~17.4 μg·kg-1之间,分别占蔬菜中PAHs残留总量的9.80%~13.8%,其中BaP含量在1.69~2.03 μg· kg-1之间,低于国家对食品中污染物(BaP)的限量标准(5μg· kg-1).不同类型PAHs在蔬菜体内的富集系数在0.10~9.20之间,极差达10倍以上,低分子量PAHs在蔬菜体内的富集系数要大于高分子量PAHs.不同PAHs在蔬菜体内的富集系数表现为胡萝卜>菠菜>茄子,其中芴在蔬菜体内的富集系数最高.  相似文献   

9.
3种常见海洋贝类对重金属Hg Pb和Cd的积累与释放特征比较   总被引:11,自引:3,他引:8  
为了比较不同种类的海洋双壳类软体动物对重金属的积累和释放特征,本文分别以南海海域常见的3种经济贝类菲律宾蛤仔、近江牡蛎和翡翠贻贝为生物材料,采用静态暴露染毒方式研究了重金属Hg、Pb、cd在这3种海洋贝类体内的积累和释放特征.结果表明,单一浓度的Hg(0.020mg·L-1)、Pb(0.10mg·L-1)、Cd(0.10mg·L-1)重金属混合液暴露15 d后测得Hg和Cd在近江牡蛎体内的蓄积量最大,整个积累阶段蓄积量的平均值分别为49.61 mg·kg-1湿重和7.66 mg·kg-1湿重,而3种贝类体内蓄积的Pb含量差别不大.其平均值在1.08~1.85 mg·L-1湿重范围变化;在排放阶段,蓄积于3种贝类体内的Pb和Hg的含量在释放过程的第3d就明显下降.其释放比例最高可达72%,最低也有12%左右,但之后一直到释放阶段结束,Ph和Hg的含量基本维持在一个浓度水平而未有显著变化.而Cd在3种贝类体内的含量始终未发现有明显改变.通过比较我们还发现,随暴露时间延长重金属在3种生物体内积累量的增加趋势具有很好的一致性,并且近江牡蛎对Hg、Pb、cd的富集作用最为明显,积累阶段其平均生物富集系数(BCF)(分别为2435.6、11.3、76.5)远高于菲律宾蛤仔(分别为53.7、18.5、19.5)和翡翠贻贝(分别为121.8、1.1、15.2).  相似文献   

10.
中国大麦中赭曲霉毒素污染现状初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免疫亲和柱-液相色谱法测定我国大麦产区的15个大麦样品,方法灵敏度高,检测限可以达到0.25μg·kg-1,能满足我国赭曲霉毒素10μg·kg-1的限量要求,分析得出相关的初步性结论.  相似文献   

11.
通过现场采样及室内分析对上海市主要饮用水源地黄浦江上游干流河段表层水体,表层沉积物及支流表层水体及其周边表层土壤中有机氯类内分泌干扰物的含量进行了检测.结果表明,黄浦江干流1到6号采样点,水体六六六含量在0.1~0.12 μg·L-1之间,滴滴涕含量在0.02~0.03μg·L-1之间;表层沉积物中六六六含量在1.0~7.0μg·kg-1之间,滴滴涕含量在3.0~32.0μg·kg-1之间:支流7到15号采样点水体中只有HCH检出,含量范围为0.02~0.03μg·L-1.支流周边土壤中DDT含量范围为2~8μg·kg-1.根据表层水体和表层沉积物中的滴滴涕类内分泌干扰物的含量检测结果判断,4~6号采样点附近有新的DDTs污染物排入河道.根据实地考察推断,污染源可能为畜禽养殖场所排畜禽粪便.利用健康风险评价模型评价,目前黄浦江饮用水源地中HCH、DDT类污染物对人体健康的风险仍处较低水平.  相似文献   

12.
绿色和有机蔬菜基地土壤中喹诺酮类抗生素的污染特征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利用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HPLC-MS/MS)分析方法,探讨了广州市某绿色蔬菜基地和有机蔬菜基地土壤中4种喹诺酮类抗生素的含量与分布特征。结果表明,土壤中各化合物的检出率除洛美沙星为85%以外,其余均为100%,平均含量为0.80~24.95μg.kg-1,以诺氟沙星(24.95μg.kg-1)为主,其次为环丙沙星(15.40μg.kg-1)和恩诺沙星(7.68μg.kg-1)。4种喹诺酮类化合物总含量在7.15~122.25μg.kg-1之间,主要分布在50~100μg.kg-1之间,平均为48.85μg.kg-1。有机蔬菜基地土壤中4种喹诺酮类化合物的含量均高于绿色蔬菜基地土壤。同一基地不同蔬菜土壤中喹诺酮类抗生素的含量有一定差异,但化合物组成特征差异不大。研究区土壤中喹诺酮类抗生素的含量低于兽药国际协调委员会(VICH)筹划指导委员会的抗生素生态毒性效应触发值(100μg.kg-1),表明生态风险较小。  相似文献   

13.
选取安徽安庆月山铜尾矿废弃地的自然定居腺柳为研究对象,探讨自然定居腺柳对重金属Cd、Pb、Zn、Cu的吸收、转运以及在其根茎木质部、皮部、叶部中的分布差异。研究发现,腺柳植株体内的不同器官对重金属Cd、Pb、Zn和Cu的吸收与分布存在一定的差异。重金属Cd在根皮部含量最高,达到1 438.919μg·kg-1,茎木质部含量最低,为228.065μg·kg-1;Pb在根木质部含量最高,为4 010.225μg·kg-1,而在根皮部含量最低,为272.312μg·kg-1;Zn在茎皮部含量最高,为137.563 mg·kg-1,茎木质部含量最低,为11.554 mg·kg-1;Cu在茎皮部含量最高,为36.024 mg·kg-1,而茎木质部含量最低为19.786 mg·kg-1。腺柳对不同重金属的富集系数大小顺序为Cd>Zn>Cu>Pb。腺柳植株叶片中的Cd含量与铜尾矿废弃地基质土中重金属Cd、Pb、Zn、Cu的含量呈显著正相关(P<0.05),叶片中Zn含量与铜尾矿基质土中全氮的含量达到极显著正相关(P<0.01),但腺柳植株中Pb和Cu的含量与土壤中对应元素含量没有显著相关性。结果表明腺柳对土壤重金属Cd具有较好的富集特性,可用于受重金属Cd污染土壤的植物修复。  相似文献   

14.
为明确苏南地区Cd的污染状况,于2005年10月开展了对该地区水稻土及水稻子粒样品Cd的污染调查研究.结果表明,在被调查的174个土壤样品中,Cd含量范围为0.06~0.60mg·kg-1,平均值和中间值分别为0.18μg·kg-1和0.16μg·kg-1,有9个土壤样品Cd含量超过中国土壤环境质量Ⅱ级标准,占总样品数的5.17%;而稻米Cd含量范围为0~121μg·kg-1,平均值和中间值分别为25 μg·kg-1和17μg·kg-1,未发现超标样品.DTPA、KNO3和CaCl2提取态土壤Cd含量与土壤Cd总量间均成正相关,与土壤pH成负相关.但土壤Cd总量与水稻子粒中Cd含量间无显著相关性.从结果来看,苏南地区的水稻田整体上尚未受到Cd的污染.  相似文献   

15.
优化了小麦粉中多环芳烃(PAHs)的提取方法,利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对30份小麦粉样本进行18种PAHs含量测定,以苯并[a]芘毒性为当量因子,分析小麦粉中PAHs污染特征。结果表明,采用正己烷直接提取小麦粉中PAHs,方法简单,提取效果较好。小麦粉中4种PAHs总量范围为0.93~8.64μg/kg;18种PAHs的总量范围为6.29~80μg/kg;苯并[a]芘的含量范围为0~1.08μg/kg。本研究中30份样本均能达到我国国家标准对小麦粉中苯并[a]芘限量要求,均能达到德国安全技术认证(GS认证)对18种PAHs限量要求,但有1份小麦粉超出欧盟[Regulation(EC)No.835/2011]对苯并[a]芘限量要求,10份小麦粉超出4种PAHs限量要求,对人体存在一定健康风险。污染特征分析表明,虽然小麦粉中PAHs主要由2~3环PAHs构成,但小麦粉的毒性主要是由5~6环PAHs贡献。  相似文献   

16.
利用气相色谱串联质谱(GC-MS/MS)内标法对夏、冬季杭州西湖区域8个点位的茶叶和桂花叶中10种有机氯农药的含量进行了分析测定.结果表明:杭州西湖区域夏季茶叶∑OCPs含量范围为0.80~1.21 μg·kg-1,平均值为1.01 μg·kg-1;冬季∑OCPs含量范围为1.37~2.85μg·kg-1,平均值为1.99 μg· kg-1.夏季桂花叶∑OCPs含量范围为1.45~13.34 μg·kg-1,平均值为5.97 μg·kg-1;冬季∑OCPs含量范围为2.08~8.69 μg · kg-1,平均值为4.58 μg· kg-1.茶叶和桂花叶中OCPs污染主要来源于环境中早期的残留.OCPs的含量随着季节变化,茶叶中冬季OCPs的含量高于夏季的含量,而桂花叶中夏季高于冬季,表明茶叶中OCPs的变化可用于监测西湖区域大气中OCPs的季节变化规律,而桂花叶片适用于监测连续数年该区域大气中OCPs的污染情况.  相似文献   

17.
中国稻田土壤有机质时空变化及其驱动因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评价中国稻田土壤有机质时空变化特征,为提高耕地质量,应对种植结构调整及气候变化等提供支撑。【方法】基于1988—2017年开展的338个国家级定位监测点,分析稻田耕层土壤有机质含量变化特征、驱动因素以及对土壤容重影响。【结果】近30年全国稻田耕层土壤有机质平均提高了3.49 g·kg-1,年均增速0.09—0.12 g·kg-1。稻田耕层土壤有机质含量年均增速高低依次为东北、长江下游、长江中游、华南和西南。目前,全国稻田耕层土壤有机质平均含量32.4 g·kg-1,从高到低依次为长江中游、华南、东北、西南和长江下游。气候、土壤类型、氮肥投入以及种植制度等对土壤有机质产生影响。西南稻区和高纬度的东北稻区,稻田土壤有机质含量与年均气温显著负相关(P0.05),东部地区和低纬度的地区稻田土壤有机质含量与年均气温显著正相关(P0.05)。潜育型水稻土有机质平均含量显著高于其他类型水稻土。合适的氮肥投入量(200—300 kgN·hm~(-2)·a-1)有利于土壤有机质累积。土壤容重及耕层深度与土壤有机质存在显著响应关系(P0.01)。【结论】我国稻田耕层土壤有机质含量整体呈上升趋势,年均增速呈现从南到北依次增加的趋势。年均气温和降水量,土壤类型,氮肥用量和种植制度等管理措施是区域土壤有机质含量分异的主要驱动因子。  相似文献   

18.
分别采用多克隆抗体(多抗)和单克隆抗体(单抗)制备检测喹诺酮类药物的免疫胶体金试剂盒检测杭州地区市售禽蛋样品128份,用多抗试剂盒检出24份阳性样品(占总样品量的18.8%),其中14份为强阳性样品(占总样品量的10.9%);用单抗试剂盒检出42份阳性样品(占总样品量的32.8%),其中24份为强阳性样品(占总样品量的18.8%)。所有样品再用液相-串联质谱(LC-MS/MS)法检测氟甲喹、诺氟沙星、依诺沙星等12种喹诺酮类药物残留量,检测结果为喹诺酮类残留总量100μg·kg-1的样品14份、20~100μg·kg-1的样品10份、2.0~20μg·kg-1的样品16份、0.2~2.0μg·kg-1的样品16份,2种不同的免疫胶体金试剂盒快速检测结果与质谱法的符合率分别为100%和95%。试验表明,胶体金法和质谱法各有优势且结果符合性好。  相似文献   

19.
为了测定设施甜樱桃果实中的赤霉素含量,建立了甜樱桃果实中赤霉酸的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HPLC-MS/MS)定性定量检测方法。样品经乙腈提取,液-液分配法进行净化,在SIM模式下对目标物质进行定性和定量检测,同时对设施甜樱桃激素坐果果实中赤霉酸含量进行测定。结果表明,赤霉酸的定量限为4.03μg·kg-1,在5.0~100.0μg·L-1范围内呈现良好的线性关系,相关系数R为0.9996。方法的加标回收率为87.64%~91.75%,相对标准偏差为8.9%~13.5%,5份设施甜樱桃样品中赤霉酸含量在21.3~71.1μg·kg-1。本试验建立的方法操作简单,灵敏度和重复性好,可用于甜樱桃果实中赤霉酸含量检测。  相似文献   

20.
中国花生中镉含量调查与膳食风险评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考察中国花生中镉元素含量水平及地区、品系间的差异,对其膳食暴露风险进行评估,2009、2010年在安徽等13个花生主产省对多个品系抽样检测了2578份花生样品,结合中国居民4个消费人群及其亚群的花生消费量与体重信息,采用非参数概率方法对花生镉的膳食暴露量进行了估计。镉含量采用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TAS-986(G)测定,最低检测限(LOD)为0.0001mg·kg-1,定量限(LOQ)为0.0003mg·kg-1。检测结果表明,花生镉元素的平均含量为0.1634mg·kg-1,仅有2.4%的样品镉含量超出最高限量(ML,0.5mg·kg-1);各省花生中镉含量的差异不明显,不同年份、品系间及品系内的镉含量存在一定差异。将膳食暴露评估结果比照JECFA推荐的暂定每月耐受摄入量(PTMI)25μg·(kg·bw)-1,花生镉的膳食暴露风险总体轻微。一般消费水平下,人群的暴露量远低于PTMI值;高消费水平下,人群中有5%的个体暴露量接近或超过PTMI值,有一定潜在风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