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浙江省水稻产量构成差异调查与合理种植密度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对浙江省23个水稻主栽品种、236块稻田产量的实际调查情况表明,水稻的产量差异普遍存在于品种和田块间,从变异系数看,每穗粒数和有效穗数的变异系数均显著大于千粒重,是导致品种间和田块间产量差异的主要因素。相关分析表明,不同类型水稻的产量均与每穗粒数的相关性最大,其中双季晚籼稻和单季常规粳稻分别达极显著和显著正相关,大穗品种的产量相对较高。水稻的产量随种植密度的增加先增加后下降,对单季籼稻,种植密度在(1.00~1.20)万丛/667m2时,出现产量>650 kg/667m2的概率较大,而种植密度在(1.20~1.40)万丛/667m2时,出现产量<500 kg/667m2和>650 kg/667m2的概率均较小,稳产的把握较高;对双季晚稻,种植密度以(1.10~1.40)万丛/667m2为宜。  相似文献   

2.
杨俊  王天毅  姚刚 《农技服务》2023,(12):34-36
为优质杂交稻宜香优2115科学选择栽插方式和为水稻绿色增产增效项目提供理论参考,以宜香优2115水稻为试验材料,设置机插、抛秧、手插3种栽插方式处理,对比不同栽插方式对宜香优2115经济性状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栽插方式对水稻经济性状有一定的影响,进而最终影响水稻的产量,产量依次表现为手插>抛秧>机插,手插水稻产量为576.77 kg/667m2,抛秧水稻产量为562.33 kg/667m2,机插水稻产量为545.49 kg/667m2;手插水稻产量较抛秧和机插分别提高2.56%和5.73%,但手插、抛秧和机插之间的产量差异不显著(P>0.05)。为兼顾水稻的生产成本、经济效益和效率,机插技术有着较高的应用价值和推广前景。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赣南中低产田区双季稻机插的适宜播种量.[方法]早晚稻各设置5个不同播种量处理,并以常规抛秧处理为对照,探讨赣南中低产区双季稻机插的适宜播种量.[结果]该区机插早稻播种量70 g/盘(360盘/hm2)、晚稻播种量60g/盘(360盘/hm2)时产量最高.机插早稻产量与有效穗数和穗粒数显著正相关,机插晚稻与有效穗数显著正相关,保证足够的有效穗数是提高该区机插稻产量的重要措施.[结论]该区双季稻机插存在适宜播种量,且产量较高.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赣南中低产田区双季稻机插适宜播种量。[方法]早晚稻各设置5个不同播种量处理,并以常规抛秧处理为对照,探讨赣南中低产区双季稻机插的适宜播种量。[结果]该区机插早稻播种量70g/盘(360盘/hm~2)、晚稻播种量60 g/盘(360盘/hm~2)时产量最高。机插早稻产量与有效穗数、每穗粒数显著正相关,机插晚稻与有效穗数显著正相关,保证足够的有效穗数是提高该区机插稻产量的重要措施。[结论]该区双季稻机插存在适宜播种量,且产量较高。  相似文献   

5.
为了探索水稻无盘旱育免耕抛秧适宜栽培密度和技术,设计了6种不同抛秧密度的试验。结果表明,性状指标变化情况为:株高、穴穗数、穗长、穗总粒数、穗实粒数随抛秧密度的增加而减少,667m2穗数随抛秧密度的增加而增加,够苗期随密度的增加而提前,其他性状指标变化不大。667m2抛秧14 000、17 000和20 000粒谷秧的处理4、5、6产量较高,分别为760.3 kg/667m2、718.2 kg/667m2和712.8 kg/667m2,与其余3个处理间达显著或极显著水平。无盘旱育免耕抛秧适宜的密度范围为1 4 000~20 000粒谷秧/667m2。  相似文献   

6.
双季稻栽培搭配方式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早稻金早47和晚稻天优华占为材料,采用不同的栽培技术(旱育移栽、半旱育移栽、直播、抛秧和机插),研究早晚稻种植最佳的栽培搭配方式。结果表明,金早47产量表现,旱育秧抛秧直播机插,天优华占产量表现,半旱育秧旱育秧抛秧机插;不同栽培方式之间搭配,以早稻旱育秧+晚稻半旱育秧产量水平最高,早稻旱育+秧晚稻旱育秧排在第2位,早稻机插+晚稻机插产量最低。  相似文献   

7.
[目的]明确双季机插晚稻适宜的播种量,为水稻机插秧技术推广应用提供参考.[方法]以H优518和陆两优996为材料,研究不同播量(22.5、37.5、52.5和60.0 kg/hm2)对机插晚稻秧秧苗素质、分蘖动态、生育期和经济性状的影响.[结果]不同播量对机插双季晚稻秧苗素质、分蘖能力、生育期和产量均有不同程度的影响.随着播种量的增加,秧苗素质、茎蘖成穗率、有效穗数、每穗粒数、实粒数和千粒重均呈下降趋势,水稻植株全生育期有所缩短.水稻产量随播种量的增加而增加,各处理间产量差异明显.[结论]在该研究中,H优518和陆两优996作双季晚稻机插栽培时,播种量以52.5 kg/hm2为宜.  相似文献   

8.
为了研究水稻机插秧栽培的生育特性及最适追肥时间,以益阳市主栽水稻品种湘早籼45号为材料,研究了机插秧移栽不同追肥时间,以及机插栽培与抛秧栽培和洗插秧栽培方式对水稻生育期、农艺性状和产量等的影响。结果表明:与抛秧和洗插秧相比,机插秧的生育期缩短了2~6 d;株高较高,水稻分蘖率提高了12.3~23.2个百分点;产量提高了39.36和42.43 kg/667m2,但总粒数和实粒数减少了10粒/穗左右。同时,研究还表明,在机插秧移栽后第8天追肥最为适宜,其产量达479.09 kg/667m2,比其他追肥的时间的产量提高了24.43和48.19 kg/667m2。  相似文献   

9.
为确保浙江省兰溪市连作晚稻生产,对新引进的品种"H优518"采用机插栽培的适宜播种期进行了试验研究。结果表明,"H优518"在浙江中西部地区作连作晚稻,采用机插栽培方式,过迟播种,会导致其有效穗数减少,每穗总粒数、每穗实粒数和结实率下降,进而导致产量明显降低,故"H优518"的播种期不宜迟于7月5日。  相似文献   

10.
为探索新引进的不同叶面肥在超级杂交晚稻上的增产效果,研究了丰源优299超级杂交晚稻始穗期和齐穗后各喷施一次叶面肥的增产效果.结果表明:美国产液态叶面肥增产效果最佳,产量达618.5 kg/667m2,比对照增产25.6 kg/667m2,增产6.1%,每穗实粒数比对照多7.8粒,结实率比对照高5 4%,其它叶面肥应用效...  相似文献   

11.
立体生态区水稻定量促控栽培技术的增产机理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目的】检验水稻定量促控栽培技术(RP)的适应性,并探索其增产机理。【方法】于2008-2009年在云南省6个生态区,以当地的主栽品种为材料,设置RP技术与常规栽培技术的对比试验,调查叶龄、茎蘖数、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结果】在6个生态区RP技术显著增产,2008年籼、粳稻分别增产16.0%和15.8%;2009年分别增产18.3%和15.3%;与常规栽培技术相比,RP技术增加穗肥的用量促进了颖花的分化并降低了颖花的退化,从而促进大穗的形成,提高了穗粒数。【结论】RP技术通过降低基本苗和高峰苗提高茎蘖成穗率,获得更多的有效穗,通过重施穗肥促进大穗的形成,显著扩大库容量,最终获得高产。基于此提出了不同生态区12 t•hm-2水稻高产的群体指标。  相似文献   

12.
氮肥施用技术对水稻产量及构成因素的影响   总被引:13,自引:1,他引:13  
通过不同施氮量、不同施氮方式试验研究毕粳37号的产量及构成因素.结果表明:氮肥的适宜施用量能显著提高水稻成熟期产量、穗实粒数及千粒重并有效调控有效穗,对穗总粒数的影响不显著.适当的基、穗肥搭配是最佳施氮模式.适宜的基肥施氮比例能显著提高水稻成熟期产量及穗总粒数、穗实粒数并有效调控有效穗,对千粒重的影响不显著.在土壤肥力中等时,氮肥的适宜施用量为167.28~168.14 kg/hm2,且76.5%作基肥深施,其余视苗情施用为最佳施氮模式.  相似文献   

13.
选用5个不同类型和熟期的典型水稻品种,设置6个肥力水平,研究水稻穗型构成性状对肥力反应的品种间差异.结果表明,增肥使穗粒数增加主要是因为二次枝梗上着生粒数的增加;二次枝梗上粒数增加又集中在其分布的优势部位.由此提出超高产水稻品种应具有中位、偏上位或上位优势穗型.  相似文献   

14.
不同年代水稻品种穗部性状比较研究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以辽宁省20世纪70年代以来历次更替的有代表性的4个水稻主栽品种和新育成的2个水稻超高产品种为试材 ,研究各品种穗部性状的变化趋势。结果表明 :随着品种更替 ,一次枝梗数、一次枝梗颖花数、二次枝梗数和二次枝梗颖花数等穗部性状均呈增加趋势 ;超高产品种在各个性状上都有所改进 ,并且结实率较高 ,使得其每穗实粒数显著高于其他品种 ,说明各穗部性状的均衡增加是超高产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5.
双季晚稻皖粳97优质高产栽培技术初探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本文描述了双季晚稻皖粳 97的特征特性。分析了各产量构成因素对产量的影响 ,有效穗数 ( 0 .6 80 6 )、千粒重 ( 0 .6 33 6 )与产量呈显著 (r0 .0 5,1 0 =0 .5 76 0 )正相关 ,而穗总粒数 ( 0 .1996 )和结实率 ( -0 .0 989)与产量相关程度较小。在综合考虑影响产量和稻米品质诸因子的基础上 ,归纳了皖粳 97作双季晚稻优质高产栽培技术 :选好茬口早播早栽 ;稀播匀播培育壮秧 ;合理密植争穗增粒 ;增施有机肥和磷钾肥 ;把好收割入库保优关  相似文献   

16.
将6份早粳材料按不完全双列杂交配组,并在早季及其再生条件下进行试验.结果表明,早季稻和再生稻的生长势和繁殖力均存在明显的差异,再生稻表现为抽穗天数缩短、植株变矮、穗数下降、穗子变小;早季稻和再生稻性状的基因效应表达也有不同,在株高、剑叶长、主穗长和主穗总粒数等性状上,早季稻均以加性效应控制为主,而再生稻则受显性效应的影响更大;早季稻与再生稻间存在着相关性,除单株穗数和主穗总粒数外,其余6个性状上两者均有显著或极显著的正相关  相似文献   

17.
杨培玉  杨水平 《安徽农业科学》2009,35(19):8941-8943
[目的]探讨镉污染的农田中施用EDTA对水稻生长的影响规律。[方法]以高镉积累型水稻品种秀水63和常规品种Ⅱ优527为试材,在盆栽土壤上施加2.0mmol/LEDTA,研究EDTA(乙二胺四乙酸钠)对在镉污染的土壤中不同镉富集类型水稻品种生长和发育的影响。[结果]在镉污染的土壤上施加EDTA,提高了水稻株高,降低了根长,高镉污染(5.0mg/kg)对水稻生长的影响优于低镉污染(1.0mg/kg)。镉污染对Ⅱ优527有效穗数的影响大于秀水63。EDTA增加了镉污染农田水稻有效穗数、成穗率、穗实粒数和Ⅱ优527的千粒重,降低了受污染水稻的穗长和秀水63的千粒重,相同条件下,Ⅱ优527的有效穗数和成穗率大于秀水63。[结论]该研究为采用改良措施控制水稻对镉的吸收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膜下滴灌水稻(Oryza sativa L.)各农艺性状间的关系,为水稻育种和栽培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对采用膜下滴灌技术种植的15个水稻品种(系)的主要农艺性状进行描述性统计,并进行相关分析和主成分分析。[结果]水稻单株有效穗、单穗实粒数与产量呈正相关。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前3个主成分值累计贡献率达74.13%,且株高、实粒数、穗长的分量值较高。因此,产量的提高必须主要依靠提高单株有效穗数。[结论]在膜下滴灌水稻育种中,适当偏重选择单株有效穗多的材料就可增加选育出单株产量高水稻品种(系)的概率。  相似文献   

19.
水稻品种分蘖特性对产量影响分析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分析了不同肥力水平条件下水稻品种分蘖特性对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1)穗数型品种分蘖力强,高肥栽培时单茎增多、叶面积增大、茎秆细弱、倒伏、结实率降低,不适于高产再高产的要求;2)高肥栽培时,分蘖力偏弱但有效分蘖期长,在较长分蘖期内逐渐产生分蘖的品种类型,可协调穗数、穗粒数和结实率的矛盾,从而获得高产;3)具有矮秆、中等分蘖能力、有效分蘖期长、有效分蘖率高、叶长而直立的穗重型品种,可协调高肥栽培时群体和个体的矛盾,有望实现超高产.  相似文献   

20.
在总施氮(纯氮)量为300kg/hm2的条件下,研究了前后期不同施氮比例对水稻‘花优14’大田生长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前后期不同施氮比例对‘花优14’大田生长阶段的叶龄、绿叶数均无明显影响,对株高有一定的影响,但影响较小;前期施氮比例过高,则无效分蘖多,穗型小,产量较低;适当提高后期施氮比例,虽然一定程度上使有效穗数有所减少,但能促进幼穗分化、有利大穗形成、更易获得高产;后期施氮比例过高,有效穗、实粒数、千粒重均明显降低,更不利于产量提高,而且容易导致贪青迟熟;前后期施氮比例为6∶4~5∶5时不但能够取得较高产量,而且能够安全成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