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选择新农村建设用地为研究对象,从土地合理利用角度分析新农村建设用地合理利用内涵;通过对新农村用地利用驱动机制的分析,提出可供借鉴的农村建设用地合理利用的评价体系,并将其运用于新农村建设实践;评价与分析新农村建设用地利用问题,并提出合理配置土地的建议,以实现新农村建设用地布局优化调整。  相似文献   

2.
长春市新农村建设评价指标体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结合吉林省长春市2006~2020年新农村建设的目标,通过对现存相关指标体系的回顾分析,在准确把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内涵和各方面协调关系的基础上,探讨建立长春市新农村建设的目标体系;并构建了长春市新农村建设评价指标体系;同时对长春市新农村建设评价指标体系进行了优化处理.  相似文献   

3.
《天津农业科学》2016,(12):116-119
运用信息化理论知识,分析了苏北地区新农村信息化建设的特点。在此基础上,提炼了苏北地区新农村信息化建设的评价指标,建立了苏北地区新农村信息化建设的评价体系。运用系统分析的思路,采用层次分析法,专家打分法以及综合指数法所创建的适合苏北新农村信息化测度的评价方法,对政府制定符合苏北地区新农村信息化建设的战略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4.
以推进新农村建设的"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20字方针为主要目标,以山西省近年来新农村建设实际情况作为现实依据,充分考虑体系的适用性及数据的可获取性,构建山西省新农村建设绩效测度指标体系,力图对山西省新农村建设的实施效果进行客观评价。  相似文献   

5.
天津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根据天津农村的特点和新农村建设的要求,在讨论考核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原则的基础上,确定新农村建设考核评价指标体系,利用德尔斐法确定考核评价指标的权重,并利用该考评体系对天津市新农村建设进行实证研究。  相似文献   

6.
从生产发展、生活保障、乡风文明、村容环境、管理民主5个基本面出发,结合以人为本和区域农村实际,构建了区域新农村建设的评价体系,并将吉林省新农村建设进程同全国、山东省进行比较评价,揭示了吉林省新农村建设起点差距,进而提出当前吉林省新农村建设的主要任务。  相似文献   

7.
桂俊荣 《安徽农业科学》2013,41(13):5809-5812
结合中国目前农村发展的现实状况,制定了新农村建设规划评价体系,旨在为新农村建设确立科学指导原则,确立新农村建设的基本路径,使建设规划有据可依,为农村建立起一个长效可持续发展的模式。  相似文献   

8.
新农村新建社区的绿化环境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对新农村新建社区的绿化环境质量进行评价有助于促进其健康发展.讨论了建立新农村新建社区绿化环境质量评价体系的重要原则,从生态、社会、经济、景观、管理等5个方面选择了11项评价指标,采用AHP法建立了包含目标层、准则层和指标层的评价模型.结果表明:场所丰富性、绿地率、文化艺术性、布局合理性、设施完善性、单位面积造价等在评价体系中具有较高的权重.  相似文献   

9.
刘道辰  王振健  迟英华  尚虎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4):2076-2078,2109
以山东聊城为例,采用系统理论的分析方法构建了欠发达地级市新农村建设能力评价指标体系,运用均方差权数决策方法和mapinfo技术等分析方法,对聊城6县1市1区新农村建设综合能力及各子系统新农村建设能力进行了评价和空间特征分析,探讨了各县市区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优势、障碍因子及新农村建设能力的空间分布规律,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聊城市新农村建设策略。  相似文献   

10.
新农村建设的评价指标及应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党中央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全局出发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如何科学地测度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发展进程、质量和水平,客观评价新农村建设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目前理论界尚没有一套科学完整的评价体系.为此.本研究试图提出适应新形势发展要求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和评价方法,并以甘肃省为例进行实证分析.从而找出制约甘肃省新农村建设发展的瓶颈因素,提出应对策略,加快新农村建设步伐.  相似文献   

11.
河北省新农村建设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对新农村建设的进展状况作出科学合理的评价,构建了河北省新农村建设的评价指标体系,并用该评价指标体系对河北省5个行政村的新农村建设情况进行了评价。评价结果表明,5个行政村村容整洁与管理民主状况较好,而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3个方面实现程度较低。  相似文献   

12.
王树芳 《安徽农业科学》2012,(30):14895-14896,14936
河北省雄县胡家台村于2008年被河北省确定为新农村建设的试点单位,为将胡家台村建设成为生态和环境友好型的新农村典型,必须以当地的能源条件为基础。胡家台村充分利用当地丰富的地热能源,与地热开发实体合作,采用"开采-换热-供暖-回灌"的循环模式进行居民住宅集中供暖,避免了化石能源的使用,减少了温室气体排放和固体煤渣的产生,保护了大气环境和土地环境,提高了人民的生活质量,形成了清洁、经济和自给自足的新农村能源体系,在全省和全国范围内都具有非常典型的示范作用。  相似文献   

13.
通过对河北省典型新农村建设的调查,依据外生发展理论和内生增长理论,对新农村建设的长效机制和发展模式进行系统总结,分析新农村建设的动力因素,认为"以城带乡、以工哺农"并非普适性动力条件,人力资本、技术、激励性制度安排和农业产业集群等内生性增长因素是新农村建设可持续发展的根本。在此基础上提出河北省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一般路径,为加快河北省新农村建设步伐提供决策依据。  相似文献   

14.
刘宇鹏  张桂春 《安徽农业科学》2007,35(25):7937-7938
通过实地调研,分析河北省农村职业教育的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并具体探讨河北省农村职业教育发展的支撑体系。  相似文献   

15.
福建休闲农业、乡村旅游和新农村建设耦合协调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福建省9个地市为研究对象,通过休闲农业、乡村旅游和新农村建设三大系统指标体系构建和熵权法确定权重,运用综合发展水平评价模型和耦合协调度模型,并进行皮尔逊相关性检验协调耦合度的影响因素,对福建休闲农业、乡村旅游和新农村建设的耦合协调发展状况进行实证分析。研究表明:2015年福建省休闲农业、乡村旅游、新农村建设的发展水平总体较低,新农村建设发展明显滞后于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休闲农业、乡村旅游、新农村建设表现出高耦合低协调情况;耦合协调度区域差异明显,由东南向西北梯度递减;经济、社会、资源和区位因素对耦合协调度有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16.
杨林  刘晓东 《安徽农业科学》2012,40(28):14069-14071
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基本要求与总目标出发,结合现有评价指标体系,在广泛征求专家意见的基础上,完善了包括粮食商品率、农村恩格尔系数等21项指标的评价指标体系,并运用这一指标体系对绵阳市刘家镇桃子园村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程度进行了实证,验证了该评价指标体系的可行性、可操作性与实用性,能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评价,尤其是西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评价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7.
从农业经济效益、农业资源、农业生态环境、农业科技投入、农业社会保障角度,分析了当前河北省新农村建设现实中发展循环农业经济存在的问题.基于新农村建设视角综合经济发展、环境支撑、资源承载、科技提升和社会保障5方面,建立了农业循环经济建设评价体系;运用灰色关联度法,对全省及各地市近20年的农业循环经济发展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河北省农业循环经济建设经历了较差、中等、较高3个阶段,农业循环经济建设水平不断提高,从1994年的0.3526增长至2012年的0.6616;2012年河北省农业循环经济建设各准则层障碍度降序依次为社会保障力、环境支撑力、科技提升力、经济发展力、资源承载力;2012年河北省农业循环经济建设水平最高的是唐山市,最差的是秦皇岛市.结合农业循环经济建设现状、存在问题并兼顾新农村建设提出促进河北省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的对策.  相似文献   

18.
深入探讨我国新农村建设的内涵及相关理论,构建一套评价指标体系,并以龙岩市礼邦村为例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指标体系有助于研究者分析和评价新农村建设成效,为制定发展战略提供决策依据。  相似文献   

19.
以河北省平原农村地区为例,分析了当前农业产业体系的主要构成,指出依照养殖业和种植业之间的内在联系,以及发展清洁生产型循环经济是新农村的必然选择,同时提出新农村民生科技支撑体系构建应该符合农村产业发展的特点,以利于实现农村循环经济生产生活模式。  相似文献   

20.
刘超  王翠欣  田凤雅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32):18594-18596
在总结河北省农村村庄建设用地存在问题的基础上,通过对全省土地利用空间格局的分析与评价,进而对全省进行土地利用模式分区。根据各区域分异特点,按照因地制宜的原则,分区域提出适合区域特征的新农村建设土地利用模式,有利于实现农村土地资源的合理配置,优化农村土地利用结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