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eui基因对e-杂交稻若干生物学特性的影响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1  
 采用不完全双列杂交设计 ,研究了含有不同eui基因的杂交稻的若干生物学特性。结果表明 ,e 杂交稻与原杂交稻株叶形态和主要农艺性状相近 ,但e 杂交稻比原杂交稻株高、穗长、穗颈长、剑叶长、倒二叶长、倒一节间长这 6个性状均有较明显的增长。含eui基因的杂交稻早生快长 ,生育期缩短 ,分蘖力下降 ,成穗率提高。e 杂交稻谷粒长、谷粒宽、千粒重和理论产量比原杂交稻有所增加。在分蘖及齐穗期 ,含有eui1基因的e 杂交稻的叶面积指数显著高于含eui2基因的e 杂交稻和不含eui基因的对照。e 杂交稻的群体生长率也比不含eui基因对照的高。eui基因对杂交稻群体生长率增加的作用主要是在生长前期和中期 ,且以eui1基因的作用最为显著。就大多数性状而言 ,不同eui基因的效应依次为 :eui1≈eui1+eui2 >eui2。  相似文献   

2.
不同eui基因对杂交稻干物质积累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分别取带有eui1(t)、eui2(t)基因的长穗颈不育系及其对照2对,以及带有eui1(t)基因的恢复系及其对照2对,以不完全半双列杂交方式组配成遗传背景一致、但eui基因型不同的一套4组共16个F1材料,采用随机区组设计,对其干物质积累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含有eui基因使杂交稻的茎、叶干物质生产能力增强,且以eui1(t)基因效果最大,eui2(t)基因效果不显著,而同时含有eui1、2基因的效果则相当或略小于eui1(t)基因;eui基因对穗干物质重影响较小;e-杂交稻的群体生长率也比不含eui基因的对照高,以eui1(t)基因的作用最为显著,作用强度依次为:eui1(t)>eui1(t)+eui2(t)>eui2(t),eui基因对杂交稻群体生长率增加作用主要是在生长前期和中期。eui基因对物质输出和转化影响较小。  相似文献   

3.
e-杂交稻株形及产量构成   总被引:6,自引:2,他引:6  
以协青早 e A(2 ) (含有 eui2基因 )、协青早 A、 -3 2 e A(1 ) (含有 eui1基因 )及 -3 2 A为母本 ,以明恢 63、明恢 86、皖恢5 7及密阳 46为父本 ,按 p×q模式配置了 1 6个杂交组合 ,研究了 e-杂交稻的株型、产量构成 .结果表明 ,e-杂交稻具有与原杂交稻相近的株叶形态、生育期及产量水平 ;但因含有 eui基因 ,具有其特有的生物学特性 ,植株生长较繁茂 ,各个生育期的植株高度略有增加 ,分蘖数、有效穗数、穗粒数略减少 ,结实率略降低 ,千粒重增加 .统计分析表明 ,e-杂交稻与原杂交稻各性状间的差异都不显著 .构成产量的 4个要素对原杂交稻产量的直接效应为 :穗粒数 >有效穗数 >千粒重 >结实率 ,而 e-杂交稻直接效应为 :穗粒数 >结实率 >有效穗数 >千粒重  相似文献   

4.
以6个长穗颈不育系及3个相应原不育系与3个高秆隐性恢复系及其相应的原恢复系为材料,组配成一套9组共36个组合的F1材料.每组的4个杂交稻F1遗传背景一致,但eui基因型不一致,分别带有eui1、eui2基因,同时带有eui1、eui2基因以及不含eui基因.比较了这4种不同eui基因型的杂交稻农艺性状、产量性状及籽粒灌浆的差异.结果表明:e 杂交稻同原杂交稻在株叶形态和主要农艺性状上十分相似,但e 杂交稻比原杂交稻在株高、穗长、穗颈长、剑叶长、倒二叶长、倒一节间长6个性状上均有较明显的增加,eui基因对杂交稻其它农艺性状影响较小.e 杂交稻在产量构成和穗部性状上与原杂交稻相当.不同eui基因的效应以eui1基因较大,eui2基因较小;同时含有eui1、eui2基因的组合表现与仅含eui1基因的组合相似.4种不同eui基因型杂交稻的籽粒灌浆过程相似.  相似文献   

5.
水稻eui基因及其e-杂交稻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eui基因具有遗传解除水稻不育系包穗的功能,在水稻杂种优势利用中具有重要的作用,曾被誉为杂交稻种子生产的第四遗传因子。随着一杂交稻育种技术体系的建立,已将eui基因的育种应用推向生产。eui种质具有遗传多型性,发现新的eui基因,称eui2。eui1、eui2基因具有分子水平上的遗传多样性。已分别发现一系列碱基缺失不一的eui1、eui2突变系。已用图位克隆法分离出EUI1、EUI2基因。利用辐射诱变的方法,建立了e-杂交稻育种技术体系,育成一批遗传解除包穗的长穗颈不育系,组配出相应的e-杂交稻组合。长穗颈不育系能达到解除或基本解除包穗且对“920”的敏感,其种子生产只需少量的“920”。e-杂交稻具有与原杂交稻相似的株叶形态和产量潜力,但具有明显较强的生长优势。本文概述了eui基因及其一杂交稻研究进展,并展望了eui基因和e-杂交稻育种的应用研究。  相似文献   

6.
高秆隐性杂交稻(e-杂交稻)的育种技术   总被引:47,自引:4,他引:47  
 用核辐射直接诱变杂交稻B系和R系 ,获得长穗颈高秆隐性eui突变体 ,继而育成长穗颈不育系 (eA)和高秆隐性恢复系 (eR) ,并组配出带有eui基因的高秆隐性杂交稻 (e 杂交稻 )。研究结果表明 ,eui基因具有较高的突变率 ,平均为 0 .10 % ,变幅为 0 .0 2 %~ 0 .4 7% ;依不同B系遗传背景和不同剂量而异。eui基因存在遗传多型性 ,发现了eui2 (t)新基因。eA系穗颈节显著伸长、异交潜力明显提高。e 杂交稻株高增高 3~ 10cm ,早熟 2~ 3d ,粒重增大 ,有增产的潜力。就不用 (少用 )赤霉素的种子生产技术体系以及e 杂交稻育种技术体系的建立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7.
应用水稻eui基因改良不育系异交性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对长穗颈不育系及其保持系的株高、秆型、穗颈伸出度及花器性状进行较系统的比较研究 ,结果表明 :(1 )长穗颈不育系株高显著增加 .含有 eui1基因的不育系株高的增加不仅归因于其倒一节间的显著伸长 ,其倒二、三节间也有不同程度的伸长 ;而含有 eui2基因的不育系的株高增加仅是由于倒一节间的显著伸长 .(2 )由于倒一节间的显著伸长 ,使得长穗颈不育系的包穗得到解除或减轻 ,但遗传解除包穗程度依不同的不育系而异 ,且 eui1基因一般比 eui2基因有更大的遗传解除包穗效果 .(3 )长穗颈不育系的颖花显著增长 ,长宽比加大 ;剑叶长、穗长有增加的趋势 ;柱头外露率也有不同程度的提高 ,柱头长、花药长依不同遗传背景而异 .(4 )长穗颈不育系的花粉不育度与原有不育系相比大多没有显著差异 .还探讨了利用 eui基因选育长穗颈不育系和不用、少用赤霉素 ,高产、低耗、增益利环保的杂交稻种子生产技术体系的建立  相似文献   

8.
为探索水稻细胞质雄性不育对长穗颈基因表达的影响,以分别携有长穗颈基因eui1、eui2和野生型基因Eui的水稻协青早不育系和保持系为材料,测定了在孕穗末期不同器官内源GAs、ABA和IAA的含量变化和成熟期植株高度和最上节间的长度差异.结果表明:孕穗末期携有eui1、eui2和Eui基因的保持系内源GAs和ABA均显著高于对应的不育系,内源IAA的含量也表现相同的趋势,只是差异不显著;成熟期形态观察表明,最上节间受雄性不育影响的程度大于株高,eui1和eui2基因受影响的程度大于Eui基因.说明细胞质雄性不育对长穗颈基因的表达有显著的负效应.  相似文献   

9.
大田栽培条件下,以河南地区3种筋型中有代表性的14个冬小麦品种为材料,研究NO3-/NH4+分别为100∶0、75∶25、50∶50、25∶75、0∶100混合形态氮肥下小麦早期生长和干物质积累的变化规律,探讨小麦早期生长各项指标在不同NO3-/NH4+和不同基因型间的差异,以及不同基因型小麦对增铵营养响应的差异。结果表明:(1)根据增铵条件下不同基因型小麦的表现,把所有品种分为敏感型、次敏感型、钝感型3种类型,不同类型小麦增铵效应有显著差异。(2)增铵营养下NH4+所占比例为25%~50%时对所有类型品种均有显著促进作用,对株高、叶面积指数、分蘖数、植株干质量影响显著,而对根长、地下部分干质量无显著影响。(3)小麦生长不同时期增铵效应有所差别,对返青期各项指标影响显著,主要是增加单株分蘖数;拔节期对叶面积指数影响显著,而对分蘖和茎鞘干质量无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10.
eⅡ优315系福建农林大学作物遗传育种研究所采用长穗颈不育系Ⅱ-32eA与FR315组配而成的高产优质e-杂交稻组合.本文研究了eⅡ优315的分蘖动态、农艺性状及产量构成等生物学特性,结果表明,eⅡ优315株高133. 5 cm,全生育期为145 d;实割产量8350. 5 kg·hm-2,比对照品种汕优63增产10. 1%,达显著水平.本文还对eⅡ优315的高产栽培技术进行了总结.  相似文献   

11.
25种南亚热带植物耐阴性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30,自引:1,他引:30  
该文研究了南亚热带不同生活型植物的耐阴性,为城市绿化植物选择配置提供实验依据.选取25种南亚热带植物的盆栽幼苗作为试验材料,其种类包括目前正在推广的园林植物和采自森林的灌木和地被植物,用LI-6200光合作用测定系统等仪器测定各种植物叶片的形态特征、光合作用和光合-光响应曲线,包括叶片厚度(LT)、叶面积(LA)、比叶面积(SLA)、含水量(LWC)、叶绿素含量(Chl)、叶绿素a/b值(Chl a/b)、光合速率(Pn)、暗呼吸速率(Rd)、光补偿点(LCP)、光饱和点(LSP)和表观量子效率(Φ)等生理指标,并对测定结果进行方差分析、相关分析和聚类分析,比较分析植物的耐阴程度.结果表明,25种植物可分为3类: 第1类为耐阴性较强的硬枝老鸭嘴、百两金、野芋、桢桐、板蓝根、狮子尾、红背桂、虾脊兰、宫粉郁金和黑骨蕨等10种,第2类为耐阴性中等的石柑子、大花鸳鸯茉莉、北江砂仁、崖爬藤、合果芋和华南胡椒等6种,第3类为耐阴性相对较弱的可爱花、鸡爪兰、咖啡、扇蕨、棕叶九尾草、草果、千年健、大叶仙茅和虎舌红等9种.Pn与Chl a/b值和Rd呈显著的正相关,与Chlb呈显著的负相关;LCP与LSP呈显著正相关;Chl b与Chl a和Chl a+b呈极其显著正相关,与Chl a/b呈显著负相关;SLA与LA呈显著正相关,与LWC呈极其显著正相关.   相似文献   

12.
利用AFLP标记研究银白杨×白榆的亲子关系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从形态性状上看,银榆杨是银白杨×白榆的科间杂种.为了进一步从分子水平上搞清楚银榆杨与其亲本银白杨及白榆的亲缘关系,该研究采用AFLP技术,用20对EcoRⅠ+MseⅠ引物对银榆杨、银白杨、白榆等10个样本进行了亲子关系分析.共获得2 040条可统计的谱带,其中1 470条带为多态性带,多态带百分率为72.06%.结果表明:①银榆杨中既含银白杨的基因又含有白榆的基因,且出现了双亲不具有的新谱带;②银榆杨含有的银白杨基因成分比白榆基因成分多,从聚类分析(UPGMA)结果看出,银榆杨属于偏母本型的杂种;③辽宁产地的银白杨是银榆杨杂种的母本得到进一步证实.在所有白榆样本中,尽管方差分析结果表明各无性系间对银榆杨杂种子代的遗传距离没有显著差异,但辽宁产地的白榆2号(LP-2)与银榆杨杂种各无性系的遗传距离最小,它是银榆杨父本的可能性最大;④银榆杨中白榆的基因在4个白榆样本中的存在具有普遍性.但相对于辽宁产地的白榆而言,北京的白榆与银榆杨杂种的亲缘关系较远.该文还对银榆杨杂种的形成与遗传组成进行了分析讨论.   相似文献   

13.
上海市植物群落降温增湿效果的研究   总被引:8,自引:2,他引:8  
植物群落对周围环境具有降温增湿的作用。该文在对上海市植物群落进行广泛调查的基础上,选取了14个典型群落进行降温增湿效果的测定。结果表明,不同群落的降温增湿效果有很大差异:柳杉群落、香榧群落、东方杉群落和广玉兰群落的降温增湿效果较好,桂花灌丛和雪松群落的降温增湿效果较差,而高羊茅草坪的降温增湿效果最差。对测试结果进行分析可知,结构复杂、郁闭度高、叶面积指数大、植株高的群落比结构简单、郁闭度低、叶面积指数小、植株矮的群落降温增湿作用明显。   相似文献   

14.
光肩星天牛成虫对原寄主枝条挥发物趋向的测定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0  
光肩星天牛是一种食性很广的蛀干害虫。利用Y型嗅觉仪测定了从漳河柳、箭杆杨、合作杨和新疆杨4种不同抗性等级树种上羽化的光肩星天牛成虫对这4种寄主树种和嗜好树种复叶槭枝条气味的嗅觉反应。在以空气为对照试验中,源自4种不同寄主树种上的光肩星天牛成虫对其原寄主树种枝条挥发性气味均有明显的正趋性反应(P0.05)。但从合作杨、漳河柳和箭杆杨上羽化的光肩星天牛成虫对新疆杨枝条挥发性气味表现出不同程度的忌避作用;复叶槭枝条挥发性气味对源自4种寄主树上的光肩星天牛均具有不同程度的引诱作用,并且对源自箭杆杨、合作杨和新疆杨上的雌性成虫的引诱作用达到了差异显著的程度(P0.05)。在以复叶槭气味为对照试验中,4种不同寄主上羽化的光肩星天牛对原寄主气味和复叶槭气味的趋向差异不大。这表明在没有嗜好寄主气味的前提下光肩星天牛可以识别原来寄主气味,但是如果有嗜好树种气味存在,光肩星天牛就不趋向原来寄主树种的气味。   相似文献   

15.
甘蓝型油菜(AACC)与萝卜(RR)杂交以导入抗性基因,应用“胚胎挽救”技术在本研究中产生了133株F1代杂种株与油菜栽培品种回交的第1代杂种株,145株回交第2代杂种株.细胞学和同工酶(GPI,POX)酶谱分析表明,回交后代中萝卜的抗性R基因通过染色体工程可望导入到甘蓝型油菜栽培品种中.  相似文献   

16.
混种非洲狗尾草对紫茎泽兰表型特征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紫茎泽兰是我国最具入侵性的外来杂草之一,现已在西南大部分地区造成危害。研究了紫茎泽兰和非洲狗尾草在重度、中度和轻度3个不同入侵程度的土壤和未入侵土壤中单种和混合种植时的表型特征差异。结果表明,混合种植时非洲狗尾草的长势明显强于紫茎泽兰,混种非洲狗尾草可明显降低紫茎泽兰的生长势。混种区的紫茎泽兰株高、节间距、节数、单株叶片数、绿叶率、叶绿素含量和根长均小于单种区,其中株高、节间距和叶绿素含量差异达到显著水平(P0.05);非洲狗尾草对紫茎泽兰生长的抑制作用随其密度的增加而增强,在非洲狗尾草植株数量3倍于紫茎泽兰时抑制效果最大,紫茎泽兰株高只有其单种的1/3,节间距只有单种的1/2,叶绿素含量不足单种的1/2。对不同入侵类型土壤中的替代效果进行比较研究表明,在相同种植比例下,随着入侵程度的增加,非洲狗尾草对紫茎泽兰的抑制作用呈现逐渐减弱的趋势。在紫茎泽兰与非洲狗尾草等比种植时,重度入侵土壤中的紫茎泽兰节间距和单株叶片数与轻度和中度入侵土壤中的紫茎泽兰节间距和单株叶片数差异达显著水平(P0.05),在轻度入侵土壤中开展紫茎泽兰的牧草替代控制效果最为显著。  相似文献   

17.
为了探讨盐胁迫下外源基因对植物渗透调节的影响,以同时培育的转入果聚糖蔗糖转移酶(SacB)基因、转甜菜碱醛脱氢酶(BADH)基因及未转基因的美丽胡枝子盆栽苗为材料,研究不同浓度(0、0.5%、1.0%、2.0%)NaCl处理对3种试验材料的耐盐性及盐胁迫下的脯氨酸、甜菜碱、可溶性糖、丙二醛含量、过氧化物歧化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未进行盐胁迫时,3种试材的这几项指标含量没有明显差异,但随着盐胁迫强度的增加,两种转基因的美丽胡枝子在积累脯氨酸、可溶性糖能力方面明显强于非转基因植株,转入BADH基因的美丽胡枝子在积累甜菜碱上要强于非转基因植株及转入SacB基因的植株;尽管在盐胁迫强度增大的情况下,3种植株的过氧化物歧化酶活性增强了,但两种转基因植株的过氧化物歧化酶活性并没有明显大于非转基因植株;两种转基因植株可明显抑制丙二醛在植物体内的快速积累。   相似文献   

18.
 利用菌丝染色和胼胝质特异性染色技术,研究玉米小斑病菌(Bipolaris maydis)与非寄主植物大豆互作时,能否诱导大豆产生胼胝质沉积相关的防御反应。将玉米小斑病菌接种到大豆叶片3h后即可观察到孢子能在大豆叶片上萌发,12h后能诱导大豆叶片细胞中胼胝质沉积。利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在转录水平检测到β-1,3-葡聚糖酶基因(GLU)表达有变化。本试验研究结果表明大豆作为玉米小斑病菌的非寄主植物,可受玉米小斑病菌诱导而产生胼胝质沉积的防御反应,为进一步探明作物多样性种植降低病害发生的非寄主抗性机理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