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乡村发展转型下,结合地理空间差异探讨农地规模经营,对厘清山地丘陵区规模经营条件空间差异及经营模式分区配置具有重要意义。以重庆市合川区太和镇为研究区,并以乡村转型发展为研究视角,运用Pearson分析方法对村域农地规模经营影响因素进行识别与探讨,构建评价指标体系对农地规模经营条件进行评价及分区。结果表明:水田面积比重、流转租金、农村剩余劳动力指数、灌溉保证率、道路网密度与农地规模经营呈显著正相关,地块细碎化程度、坡度及距城镇距离等与农地规模经营呈显著负相关;农地规模经营条件空间差异显著,可分为规模农业示范区、农业综合拓展区、山地农业特色区、生态农业发展区。因此,山地丘陵区农地规模经营应全面考量经营条件并引导经营模式分区配置。  相似文献   

2.
为弄清近年来新疆农地整理的实施效果,从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3个维度构建包括静态投资回收期、新增耕地供养人数、农田防护林面积变化等共14个指标的农地整理效益综合评价指标体系,运用主客观组合赋权综合评价模型对2012-2013年新疆8个地州20个典型的农地整理项目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和综合效益进行评价。结果表明:北彊农地整理项目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综合效益高于南疆,而社会效益低于南疆。各地州经济、社会和生态的发展与农地整理项目的实施相互作用,互为促进。  相似文献   

3.
农地释放效益评价能够较明确地衡量不同地区农地释放的综合效益,有利于判别释放过程中多方面评价指标下的各地区优劣程度。在具体诠释农地释放概念的前提下,以三峡生态屏障区农地释放为例,对4个县(区)的实际农地释放效果进行效益评价,通过建立优先关系矩阵,利用模糊一致矩阵相关理论与特点,将待评价的各地区在每一评价指标层次下的优劣程度定量地描述出来;利用模糊一致矩阵法对三峡生态屏障区农地释放效益进行较科学与合理的评价,有效避免人为评价主观因素的干扰,评价结果基本与调查事实相符。  相似文献   

4.
农地规模经营的制约因素及对策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农地规模经营系统是一个复杂的社会经济系统,系统中存在一些制约农地经营规模扩大及经营效益提升的负反馈结构,只有消除负反馈结构的制约作用,才能更好地促进农地经营规模扩大、经营效益提升与农村经济的发展。利用系统动力学反馈动态复杂性分析理论与技术,建立了有效刻画农地规模经营复杂系统的结构模型,根据系统科学的系统结构决定行为的基本原理,利用基模分析技术分析了系统结构中的反馈关系,进行管理对策的生成研究,实现了以系统科学方法有效分析农地规模经营问题的目的。  相似文献   

5.
为提高资金的综合利用效率,避免盲目进行农地整理所造成的资源浪费,以沐川县土地整理项目为例,运用特尔菲法和层次分析法,在全面分析各种因素对农地整理项目可行性影响的基础上,筛选出关键评价指标并确定其权重,然后构建成本和效益两大评价指标体系,最后运用综合评价法对农地整理项目的可行性进行量化评价,期望能够完善农地整理项目可行性评价的方法。  相似文献   

6.
农用地整治对耕地细碎化影响的多维评价:方法与实证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针对中国农用地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分离的产权特征,综合耕作地块状况、土地权属构成和规模经营程度三方面要素,构建涵盖地块、农户和村组的多维耕地细碎化评价体系,对典型土地整治项目进行案例分析。结果表明:1)通过土地整治提高了耕作地块规模,改善田间基础设施,案例区田块细碎化评价值由0.45下降到0.40,细碎化程度由一般降低为轻度;2)通过土地整治增加了耕作便利程度,促进农地规模经营,案例区经营细碎化评价值由0.91下降到0.71,细碎化程度由严重降低为轻度;3)由于案例区在整治中未进行大范围土地权属调整,故权属细碎化状况未发生显著改变,权属细碎化评价值由0.23下降到0.22,细碎化程度由较轻降低为轻度;4)为进一步提升土地整治效益,应积极推动建立农村土地流转市场,扩大农地规模经营比例,彰显"土地整治+"综合效果,共同促进农业产业发展。  相似文献   

7.
依据随机抽取的川东通川区红梁村、华莹市码头村、万源市李家沟村等3个村的129个样本农户2014年数据,就川东农地流转的综合经济效益和规模经营进行了分析,分析的主要结论:川东革命老区农地流转的综合经济效益为负值,不管是流入农地还是流出农地,其流转价格全部为0;川东革命老区农地经营规模以1hm2左右、耕地以0.5hm2左右比较合适。并对提高川东革命老区农地流转综合经济效益和发展其农地规模经营提出了一些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8.
农地规模经营问题是新农村建设和农业现代化建设过程中不可或缺的部分,从农地规模经营的经济之争为出发点对农地适度规模经营进行了分析,并从土地流转、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和政府保障三个方面探讨了农地适度规模经营的发展点,多方面共同发展,开展农地规模经营。  相似文献   

9.
王栋 《安徽农业科学》2014,(27):9566-9569
以安定区苏家岔流域基本农田整理项目为例,从影响土地的经济、社会、生态效益3个方面,选定农地单产、人均耕地面积等12个指标构建评价指标体系,在利用层次分析方法确定各指标权重的基础上,根据实地调查数据,采用模糊综合评价法,对土地整治项目实施前后的经济、社会、生态效益及其综合效益进行评价.结果表明,项目区经过土地整治后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综合效益显著提高.  相似文献   

10.
农地适度规模经营是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举措,但如何将规模经营与地理空间特征结合是亟需解决的现实问题。江苏省睢宁县是土地整治和农地流转的热点区域,选择睢宁县姚集镇为对象,从自然质量、空间形态、区位条件3方面对镇域内6 947个耕地图斑的规模经营适宜性开展评价,结合GIS软件对适宜性空间格局进行热点分析,依据耕地空间集聚的置信水平对规模经营适宜性精确分区。结果表明:镇域内耕地可划分为重点优势区、普通保留区、低效调控区。重点优势区可大力开展规模经营,普通保留区应实施土地整治、适度挖掘规模经营潜力,低效调控区应严格控制规模经营。研究结果客观反映了区域内农地规模化经营的适宜性水平,可为政府部门开展农村生产空间规划、农地适度规模经营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农业规模化生产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农地规模经营是农业规模化经营的关键所在.从农户效用最大化的角度,建立了农户农地适度经营规模的测度模型;并利用湖南长沙市2个郊区县141份农户调查问卷数据,对该模型进行了检验.研究结果表明:影响农地适度经营规模的因素包括农产品市场价格、农业生产技术、各生产要素的市场价格及其市场转移概率;目前,农业生产处在规模报酬递减阶段;农地投入对农产品产量的影响最大,其次是劳动力投入,资本投入的影响最小;户均农地适度经营规模为1.42 hm2,但目前户均农地经营面积仅有0.31 hm2;为了使农户家庭劳力与农地达到最优配置状态,进而使农户家庭收入达到最大,应选择转入农地或转出剩余劳动力.  相似文献   

12.
重庆市农地规模经营主要障碍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从定性方面探讨了重庆市农地规模经营的障碍因素,由此构建了重庆市农地规模经营的障碍因素指标体系;采用层次分析法从定量方面计算了重庆市农地规模经营不同障碍因素的权重,通过排序得出不同障碍因素对重庆市农地规模经营的阻碍强度,并构建了重庆市农地规模经营障碍因素图,以期为推进全市农地规模经营提供决策参照.  相似文献   

13.
为提高新疆永久基本农田建设水平,基于新疆基本农田保护现状,从保护中暴露出的生态环境脆弱与化肥过度使用、基本农田保护区划定要求不明确、基本农田保护区规模经营水平不高、基本农田保护措施不到位以及激励机制不健全等问题入手,对在新疆划定和建设永久基本农田进行探究,提出严格控制化肥施用量、完善永久基本农田保护区规划、加大对永久基本农田的资金投入、建立基本农田保护长效机制等对策措施。  相似文献   

14.
论述了适度规模经营与农田基础设施建设的关系,指出原有的农田基础设施建设并不能很好地满足适度规模经营需求。分析了江苏省农田基础设施建设存在的重骨干、轻田间、模式单一、投资单一、建设模式粗放、后期管理缺失等问题,指出调整和优化现有的农田基础设施建设思路能够为适度规模化经营提供保障,同时适度规模化经营也有助于破除原有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中的土地制度障碍,两者相互促进。以土地综合整治作为江苏农田基础设施建设的平台,把农田基础设施建设与整治规划、村庄规划、土地规划、农业产业规划相结合,可以有效提高建设效率。  相似文献   

15.
从技术经济分析的角度对稻田套播麦栽培方式进行了系统分析,结果表明:(1)采用稻套麦技术可显著地降低麦作生产成本,增加纯收入,提高活劳动净产率,在相近的产量水平下平均每公顷增加纯收入694.35元,比原来的麦作技术增加20.84%,活劳动净产率提高了26.62%;(2)稻套麦技术具有规模经营的技术优势和效益优势,在规模经营条件下,可以有效地降低生产成本,提高效益;(3)加强技术推广工作,提高农民的技术熟练程度,优化投入结构,能进一步挖掘稻套麦的产量潜力和效益潜力。  相似文献   

16.
在奉新县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调查资料基础上,利用数理统计法和GIS空间分析法,引入地形位指数和分布指数,对奉新县农户的耕地经营规模在不同地形梯度上的分布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1)奉新县全县49 891户农户的平均耕地规模为6.31块/户和0.66 hm~2/户,80%以上的农户为小规模经营。2)农户耕地经营规模受地形因素影响显著,两者呈负相关性关系。3)耕地承包地块数在10块以上或者耕地承包面积在1 hm~2以上的农户,其耕地的分布指数都在地形位指数等级1的区域达到最大值,随着地形位指数的增加,主体地位迅速被农户耕地经营规模较小的所取代。4)不同等级的农户耕地承包地块数和承包面积在不同的地形上有着不同的优势分布区间。这些都为新形势下的农村土地工作提供重要参考与借鉴。  相似文献   

17.
成都平原是中国水旱轮作发源地之一,随着社会的发展,传统水旱轮作两熟制逐渐发展成为现在多样化的水旱轮作和旱作模式。[目的]为研究成都平原不同种植模式的农田生产效率,基于2017年对成都市郫都区13个乡镇92户农户调查数据,[方法]运用DEA-Tobit 模型分析了郫都区主要的水旱轮作和旱作种植模式的农田经营效率及影响因素。[结果]研究结果表明:不同种植模式平均农田生产效率为0.793,不同模式农田生产效率排序依次为蔬菜连作或轮作(0.957)、水稻-大蒜(0.847)、水稻-油菜(0.782)、韭菜连作(0.759)、水稻-蔬菜(0.722)、水稻-圆根萝卜(0.689),农田生产效率未达到有效值1的原因主要是规模效益较低;同时,各模式均存在资金和劳动力投入冗余,水稻-蔬菜、水稻-油菜模式还存在产出不足问题;影响6种模式生产效率的因素均不相同,政策因素对农田生产效率的影响相对较大。[结论]为进一步提高郫都区农田生产效率,建议适度推广农田规模化经营,加强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完善各类农业政策措施,以进一步促进郫都区农业的高效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8.
秦巴山区退耕还林后续产业发展调查与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陈绪敖  查芳  何家理 《江西农业学报》2013,(11):135-137,142
为了研究秦巴山区退耕还林的后续产业,调整农村产业结构,采用问卷和实地抽样调查的方法,对秦巴山区3省5个县10个乡镇退耕还林效果进行了调查研究。结果表明:秦巴山区退耕还林工程实施以来存在着生态效益外显与经济效益内隐以及后续产业发展缓慢的状况,提出了通过科学规划、科技扶持和制度创新促进后续产业发展是实现退耕还林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双赢目标的关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