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宜春市袁州区农地适度经营规模测度模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宜春市袁州区为研究对象,在分析研究区土地规模经营现状的基础上,结合农地适度经营规模"度"的影响因素,构建了研究区农地适度经营规模测度数学模型,并对研究区农地适度经营规模进行了测算,其结果对其他欠发达地区农地适度规模经营有一定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
农地规模经营问题是新农村建设和农业现代化建设过程中不可或缺的部分,从农地规模经营的经济之争为出发点对农地适度规模经营进行了分析,并从土地流转、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和政府保障三个方面探讨了农地适度规模经营的发展点,多方面共同发展,开展农地规模经营。  相似文献   

3.
本文构建了农地整治的农户增收效应分析框架,并以沙湾县安集海镇为例,采用Probit模型进行实证研究。实证结果表明:农户的文化程度、自有耕地的数量以及田块规整度程度,显著正向影响土地整治后农户收入;常住农村劳动力比重显著负向影响农户收入;族别、租用地占自有地比重、交通便捷度程度与农地整治后农户收入变化关系并不显著。研究结论:农地整治对农户具有普遍的增收效应,其关键在于农地整治过程中土地、劳动力、地块规整度等要素的变化。政策启示:加大农民技能培训;完善土地流转,促进适度规模经营;加快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等等。  相似文献   

4.
农用地整治对耕地细碎化影响的多维评价:方法与实证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针对中国农用地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分离的产权特征,综合耕作地块状况、土地权属构成和规模经营程度三方面要素,构建涵盖地块、农户和村组的多维耕地细碎化评价体系,对典型土地整治项目进行案例分析。结果表明:1)通过土地整治提高了耕作地块规模,改善田间基础设施,案例区田块细碎化评价值由0.45下降到0.40,细碎化程度由一般降低为轻度;2)通过土地整治增加了耕作便利程度,促进农地规模经营,案例区经营细碎化评价值由0.91下降到0.71,细碎化程度由严重降低为轻度;3)由于案例区在整治中未进行大范围土地权属调整,故权属细碎化状况未发生显著改变,权属细碎化评价值由0.23下降到0.22,细碎化程度由较轻降低为轻度;4)为进一步提升土地整治效益,应积极推动建立农村土地流转市场,扩大农地规模经营比例,彰显"土地整治+"综合效果,共同促进农业产业发展。  相似文献   

5.
农业生产规模化是我国农业现代化道路的必然发展方向,农地适度规模经营既能克服耕地细碎化,也能提高农业生产效率。以江汉平原潜江市为研究区,在详细分析176份问卷调查数据的基础上,结合Eviews 10、C-D生产函数和农户收入最大化模型,定量测算农户适度经营规模范围。结果表明,C-D生产函数模拟模型的线性回归系数为0.96,拟合系数为0.93,模型拟合精度较高,劳动力产出弹性(α)、固定资本产出弹性(β_1)、流动资本产出弹性(β_2)和土地产出弹性(γ)的估计值分别为0.6198、0.1335、0.2699、0.8342;再结合统计数据借助农户收入最大化模型测算得到2016年潜江市户均和劳均农地适度经营规模分别为3.79~4.43、1.77~2.06 hm~2;对比验证表明测算结果具有一定的合理性。提出培育新型经营主体创新经营模式、科学把握规模经营度,发挥农地规模效率和优势等加强潜江市农地流转、提高农地经营效益的对策建议。研究结果对有序推进农地流转和农业适度规模经营,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助力乡村振兴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6.
农地适度规模经营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内在要求.实证研究农地适度经营规模,同时对适度规模经营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试图找出其阻碍因素,为推进农地适度规模经营提供相关政策建议.研究基于江西省665个农户的实地调研数据,首先采用C-D生产函数构建生产利润模型,从水稻产出利润最大化的角度测评农地经营规模的适度性.其次通过构建Tobit模型,实证检验农地适度规模经营的影响因素.研究表明:江西省水稻种植的适度规模在2.67~5.33 hm~2这一区间内,且存在显著的规模报酬递增现象.农业资产现值、户主是否接受过农业技能培训、初始农地面积、土地流转信息是否公开透明以及是否有土地调整经历等变量均对农地适度规模经营产生显著的正向影响.户主年龄、户主身份和老龄化率对适度规模经营有显著的抑制作用.根据上述研究结果,提出以下相关政策建议:当前各级地方政府应加大对农民的培训力度,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增加农业用具补贴,并应在土地流转信息公开化等方面多管齐下共同推进水稻种植的适度规模经营.  相似文献   

7.
欠发达地区农地适度规模经营的现实条件与应对策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农地适度规模经营的内涵出发,对照农地适度规模经营的实现条件,分析了欠发达地区当前实行农地适度规模经营的可行性,探讨了欠发达地区现阶段推行农地适度规模经营的适宜模式.结果表明:欠发达地区部分地域推行农地适度规模经营的条件已具备,可适时推进;部分地域条件还不成熟,应创造条件暂缓推进;规模服务型、大户经营型、股份合作型是当前欠发达地区推行农地适度规模经营的适宜模式.提出了相应的建议与对策.  相似文献   

8.
乡村发展转型下,结合地理空间差异探讨农地规模经营,对厘清山地丘陵区规模经营条件空间差异及经营模式分区配置具有重要意义。以重庆市合川区太和镇为研究区,并以乡村转型发展为研究视角,运用Pearson分析方法对村域农地规模经营影响因素进行识别与探讨,构建评价指标体系对农地规模经营条件进行评价及分区。结果表明:水田面积比重、流转租金、农村剩余劳动力指数、灌溉保证率、道路网密度与农地规模经营呈显著正相关,地块细碎化程度、坡度及距城镇距离等与农地规模经营呈显著负相关;农地规模经营条件空间差异显著,可分为规模农业示范区、农业综合拓展区、山地农业特色区、生态农业发展区。因此,山地丘陵区农地规模经营应全面考量经营条件并引导经营模式分区配置。  相似文献   

9.
以江西省安义县西路村为例,以农户调查与小型访谈形式开展实地调查,从微观村域尺度探讨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对发展农业适度规模经营的作用机制。结果表明:西路村土地经营权流转率达到69.37%,规模经营的新型农业经营体发展势头良好,农村剩余劳动力通过成为职业农民、外出务工、经商等方式实现较好转移,总体上改善了农业资源丰富、耕地产能低效、农民生活贫困的村域现状;根据村域资源禀赋、经济现状、政策支撑、人文习俗、种植结构等条件,合理选择土地流转模式是发展农业适度规模经营的关键环节;西路村农户生计存在潜在风险,普通农户实际参与规模经营较少,长远土地权益保障不足,须要进一步完善土地承包关系,保障农户长远利益。  相似文献   

10.
为因地制宜进行土地整治,实现土地空间布局优化,本研究以山西省左云县南辛窑村为例,从全域土地整治视角,运用MCR模型和GIS软件结合的方法分析村域土地资源利用功能适宜性,依此划定土地整治分区,结合村庄规划定位提出相应的土地整治发展策略。结果表明:MCR差值≤0表示生态适宜性较强,差值>0表示建设适宜性强,按照MCR差值由高到低的顺序依次确定土地利用适宜性方向;在国土空间规划“三线”约束下,将研究区划分为小杂粮生产示范区、林草生态保护区、工业生产开发区、宜居核心整治区4类整治区,面积分别为232.02、529.14、5.85、5.88 hm2。整治分区后的土地资源分布格局呈现圈层夹散点的布局结构,具有明显的空间差异性,生态适宜性由中心向四周逐渐增强,与当地生态环境本底相吻合。研究表明,应用MCR模型实施土地整治分区,符合集聚提升型村庄发展要求,实现了耕地集中连片、居住用地集约高效、生态环境充分保护、产业发展有保障的目标,为村庄规划的科学编制和分区土地整治策略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11.
谢文雄  赵伟 《安徽农业科学》2021,49(19):206-210
农地适度规模经营是现阶段农业政策的主要导向,也是实现农业高质量发展的应有之义.以重庆市为研究区,从土地产出效益最大化视角来拟合C-D生产函数,测度重庆市(渝东北、渝东南和渝西)的农地适度经营规模,比较渝东北、渝东南和渝西地区农地适度经营规模的地区差异,并基于重庆市农地规模经营现状,探索其农地适度规模经营实现的适宜路径,为重庆市制定差别化的农地利用政策提供理论参考.由于资源禀赋、经营主体特征、经营模式、农地流转等因素的差异影响,渝东北、渝东南和渝西的劳均适宜经营规模分别为1.82、1.06和1.15 hm2,与劳均现状经营规模(0.154、0.159和0.147 hm2)相比存在较大差距,渝东北、渝东南和渝西的户均适宜经营规模分别为5.46、3.17、3.45 hm2,农地适度经营规模区域差异较大.根据重庆农地规模经营现状特点,提出应加快新型经营主体的培育及经营规模的确定;完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及农用基础设施建设;完善相关政策法律,促进农地流转与农地规模化经营;加快探索与总结农业适度规模经营模式4个方面的路径探索.  相似文献   

12.
《农村经济与科技》2016,(19):175-176
现如今我国土地利用存在诸多问题,随着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出现了土地供求失衡、人地矛盾尖锐、土地低效利用以及土壤污染破坏等问题。以辽宁省阜新市彰武县为研究区,结合研究区域实际情况选取评价指标,以Arc GIS空间分析系统作为技术平台,采用变异系数法确定评价因素指标权重,借鉴美国土地评价与立地分析系统(LESA)方法,建立耕地综合质量评价体系;根据研究区耕地综合质量评价的结果,将彰武县划分为不同土地整治类型区,并针对各个整治区的特点与问题提出相应的整治建议。  相似文献   

13.
以岔口小流域为研究对象,基于耕地现状和权属数据,借助GIS技术与FRAGSTATS4.0软件,分析不同耕地类型破碎化的内部差异性,为未来的土地整治及农业规模化经营服务。结果显示,耕地的权属破碎化大于自然破碎化,总体破碎化程度表现为沟坝地坡耕地沟川地梯田;空间分布上呈现为:梯田大面积集中于北部村庄,沟坝地、沟川地沿沟河呈条带状延伸,坡耕地则呈小片状分散布局;耕地适度破碎化益于水土保持,辩证地分析各耕地类型破碎化的影响效应利于土地整治的开展;4种耕地类型的边界褶皱度低。该区应因地制宜地开展土地整治及规模化经营。  相似文献   

14.
为了明确湖南省龙山县百合种植的区域适宜程度,推进百合产业可持续发展,以土地适宜性评价理论为基础,将GIS技术和评价方法有机结合,针对百合的生长习性,开展百合种植土地适宜性评价。将县域耕地划分为最适宜区、适宜区、次适宜区和不适宜区四个区,并提出了布局优化策略及各区发展重点。  相似文献   

15.
借助CiteSpace可视化文献分析软件,通过2010―2021年中国知网(CNKI数据库)中主题为"土地整治"的1 461篇来源于中文核心期刊、CSSCI和CSCD研究文献,绘制关键词共现、研究热点演进时区和主要突变词的知识图谱,开展土地整治的热点研究以及从土地整治到全域整治的阶段分析,探讨两者的理论脉络、重点领域和前沿动态等问题。研究结果显示:2010-2021年,国内土地整治的热点研究始终围绕耕地保护目标,主要集中在土地整治、土地利用和土地综合整治等三个方面;以耕地保护为轴线,2010年以来土地整治的演变过程划分为传统整治、生态转型和全域整治3个阶段。在继续坚持耕地保护目标和生态文明建设的前提下,本研究提出了调整整治理念、提高整治效率并结合乡村振兴战略等建议。  相似文献   

16.
<正>近日,为贯彻落实2014年全省重点领域改革工作,省农业厅出台《2014年农业改革实施方案》,从八个方面进行改革。一、开展土地经营改革,推进农业适度规模经营。进一步落实《福建省人民政府关于推进农业适度规模经营的若干意见》,规范有序推进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向规模经营主体流转,防止耕地抛荒撂荒。鼓励成立土地股份合作社,支持发展土地托管合作社,推广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信托公司的做法,2014年全省培育土地股份合作社40家,培育"土地托管"合  相似文献   

17.
为分析土地适度规模经营影响中国油菜生产国际竞争力效应,在土地适度规模经营评价及土地适度规模经营影响农业生产国际竞争力效应理论分析基础上,基于中国油菜主产区湖北省2013-2017年度360户农户调查数据,运用DID模型实证分析了土地适度规模经营影响中国油菜生产国际竞争力效应及其变动趋势、主要影响因素。结果表明,土地适度规模经营对中国油菜生产国际竞争力具有提升效应;土地适度规模经营影响中国油菜生产国际竞争力效应在趋势上平稳;土地适度规模经营对中国油菜生产国际竞争力效应的主要影响因素为劳动力投入和农户总耕地规模。因此,在政策上应着重于积极鼓励中国油菜生产多种形式的土地适度规模经营,积极探索劳动力投入过多对油菜生产国际竞争力负影响的应对措施。  相似文献   

18.
林吉程 《安徽农业科学》2021,49(15):194-198
以泰宁县为例,结合该县土地资源环境优势和社会经济发展特点,以乡镇为基本评价单元,在对该县土地整治现状及"十二五"以来的土地整治成效进行总结分析的基础上,综合运用ArcGIS、MapGIS等空间分析软件,对农用地整理潜力、工矿用地复绿潜力、未利用地开发潜力、低效建设用地复垦潜力、耕地质量提高潜力及水土流失治理潜力采用层次分析法进行综合分析评价,研究该县土地综合整治潜力,为该县全域土地综合整治项目的选址提供科学合理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9.
基于GIS的永安市农业用地适宜性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永安市农业用地适宜性为研究对象,根据当地情况,从植物基本生长需求出发结合安全因素,选取地形地貌、坡度、有机质含量、营养元素N/P/K丰缺、土壤环境质量以及特殊元素硒分布情况这6个评价因子作为农业用地适宜性评价的指标体系,利用GIS技术进行空间叠加分析。结果表明,区内大部分土地满足基本农业种植需求,农业用地适宜区集中在研究区中部,面积为77.0 km~2,较适宜区面积为816.4 km~2,较不适宜区面积为28.3 km~2,可在区内有针对性地开展多种类经济作物土壤需求调查,开发地方特色农产品产业;对于低效耕地及陡坡耕地宜退耕还林还草以保持水土;在下一步的开发建设中可根据实际需求,在适宜和较适宜土地中增减农用地面积,以维持农业经济稳定发展。  相似文献   

20.
明乐乐 《安徽农业科学》2016,44(18):190-193
近些年来,土地整治在增加耕地数量,提升耕地质量,促进耕地生产能力提升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随着国家对土地整治工作的进一步推进,相关学者对土地整治与耕地质量之间的研究日益增多。笔者通过对该领域的研究进行总结和梳理,指出现有研究成果不足并提出未来重点研究方向,为我国耕地质量提升与管理提供理论支撑。研究采用文献综合法和总结归纳法,结果表明目前研究重点集中在土地整治区耕地质量评价方面,应加强不同类型、不同区域土地整治与耕地质量变化规律研究,并进一步量化土地整治与耕地质量之间的关系,为下一步土地整治规划设计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