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粮食生产成本是决定粮食生产者种粮收益的关键因素之一。近年来,中国粮食生产成本快速上涨,造成种粮收益不断下降,严重影响了粮农的种粮积极性,也影响了未来中国的粮食安全。本文运用成本核算理论、ABC分类法等工具,通过对2001—2013年中国粮食生产成本结构及其变动规律进行详细考察,并与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粮食生产成本构成进行比较分析,得出结论:通过扩大生产规模,以机械或技术投入来替代劳动力投入;控制粮食生产土地成本的非理性上涨;提高农机、灌溉用水、化肥及农药的有效利用率等方式,可以实现中国粮食生产的降本增效。  相似文献   

2.
郫县地处川西平原腹心,是国家暨四川粮食丰产科技工程、粮食高产创建活动、成都市双创双建项目的重点实施县,常年种植水稻面积约15万亩。为了减轻水稻生产劳动强度,提高插秧作业效率,降低水稻生产成本,郫县联合四川农业大学等科研院校,大力引进试验高性能插秧机,并加强配套农艺技术研究。  相似文献   

3.
粮食生产是关系国计民生的重大问题,粮食生产者能否获得足够的收益关系到粮食生产安全。本文对2004—2016年河北省小麦和玉米的生产成本、利润以及销售价格进行分析,认为河北省粮食生产成本较高,挤压了农民种植粮食的利润空间,另外玉米价格下跌减少了农民的收入,降低了农民种植粮食的积极性。  相似文献   

4.
针对"三农"中粮食生产成本快速攀升问题,收集三种粮食生产成本明细数据,通过多元回归分析法,构建三种粮食生产成本模型,F检验表明回归方程总体显著,t检验显示生产总成本与生产子成本之间存在显著的线性关系。研究结果表明,人工费用上升和直接费用不断提高是导致粮食生产成本上升的主因,因此降低三种粮食生产成本需要物化劳动替代活劳动,改变农业补贴方式,提升粮食价格的建议。  相似文献   

5.
广西粮食生产安全问题与对策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文章介绍了粮食安全的内涵及目标,分析了广西粮食生产存在着产量逐年减少、人均有粮下跌、粮食单产下降、粮食种植面积萎缩等安全隐患,指出制约广西粮食生产安全的因素主要是种植面积减少、农田水利设施老化、自然灾害频发、生产成本过高、激励机制不完善,提出改革粮食生产管理体制、完善激励机制、加强农田基本建设、建立粮食生产科技创新体系、推广间套种技术等建议,以实现广西粮食生产稳定、持久、安全.  相似文献   

6.
在全面分析四川省粮食生产发展态势的基础上,设计了四川省粮食生产可持续发展能力的评价指标体系,运用主成分分析法对四川省1990~2006年的粮食生产可持续发展能力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四川省粮食生产可持续发展能力在稳步提高,但存在粮食产量变动频繁、耕地保有量持续减少等诸多隐患。然后,采用聚类分析法研究了2006年四川省21个市(州)的粮食生产可持续发展能力。结果显示:四川省内不同地区的粮食生产存在相似性和互补性。最后,针对如何提高四川粮食生产可持续发展能力提出了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7.
吉林省东南部地形以丘陵和小面积的冲积平原为主.农业以粮食、饲料生产、畜牧业、特产业等多种农业生产方式共同发展.由于粮食产业存在生产成本高、经济效益低的问题,粮食生产作为主要农业生产受到一定影响,尤其是中国加入WTO,当地的农业生产将会面临国外农产品成本低、质量高的冲击,如何加强东南部地区农业生产,提高生产力,降低农业生产成本,提高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是摆在吉林省东南部地区农业工作者面前的尖锐课题.  相似文献   

8.
粮食是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战略物资,是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对安宁市的粮食生产现状进行了分析,针对农民种植意愿不强烈、粮食种植面积和连片种植面积逐年减少、生产成本偏高、生产环境恶化、经营方式组织化程度较低的问题,阐述了解决粮食安全的办法和措施,以期加强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建设,提高粮食综合生产生产能力,保持粮食生产总量的相对稳定。  相似文献   

9.
文章分析了四川当前粮食安全面临的形势和挑战,详细介绍了四川省农业科学院支撑四川粮食安全取得的成效,系统分析了四川粮食安全存在的主要问题,并针对新形势下加快推动四川粮食生产高质量发展,从加大财政投入力度、建设成渝现代种业产业创新中心、实施粮食科技高效转化工程和完善粮食扶持政策等方面提出了科技支撑四川粮食安全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0.
基于1985-2014年中国粮食(稻谷、小麦和玉米)生产成本的省级宏观数据,采用随机前沿成本函数模型对三种作物生产成本上升之源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要素价格调整效应是驱动粮食生产成本增加的首要因素,其次是生产规模效应,而技术进步效应和效率改进效应均能降低粮食生产成本,但技术进步效应降低成本的作用更明显。2)劳动、化肥和其他要素价格均表现出正的价格调整效应,其中劳动价格影响最大。3)三种作物均存在规模经济性,但稻谷的规模经济性有所下降,而小麦和玉米的规模经济性有略微的提升。4)技术进步效应能降低生产成本,其中,稻谷的技术进步效应对成本的降低作用要高于小麦和玉米,但效率提升对降低生产成本的作用较小。基于上述研究结论,我们认为进一步深化规模化种植、推动农业生产技术进步和推进小麦、玉米机械作业等均能降低粮食生产成本。与此同时,考虑到农业生产要素价格上涨趋势不可避免,可以尝试增加农产品附加值(如套种)、延长农产品产业链等来增加土地收益,从而提高农民生产积极性,保障我国粮食供给安全。  相似文献   

11.
基于吉林省公主岭市292个玉米种植农户的投入产出数据,运用数据包络分析法对农户的玉米生产技术效率进行了测算,并按照收入结构将农户划分为不同粮作经营类型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农户生产效率值从高到低依次是纯粮型、兼粮1型、兼粮2型和非粮型。然后从农户的心理因素、投入要素及增产技术选择角度分析了效率差异产生的原因。  相似文献   

12.
本文以东北粮食主产区18个典型村为研究区,运用农地社会保障功能替代程度测算模型,建立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分析不同收入水平下农地价值功能、农地生产功能和农地劳动承载功能替代程度及其对农地流转的影响。结果表明:1)研究区农地劳动承载功能替代程度较高,农地价值功能基本不需替代,农地生产功能完全不需替代。2)研究区农地劳动承载功能替代程度越大,农地转出率越高;农地价值功能替代程度越大,农地转入率越高,农地转出率越低;农地生产功能替代程度越高,农地转入率越低,农地转出率越高。3)研究区不同收入水平农户农地社会保障功能替代程度对农地流转的影响差异明显。农地价值功能替代程度与农地转入率呈正相关性,影响程度由大到小依次是中等、低等和高等收入农户;农地生产功能替代程度与农地转入率呈负相关,影响程度由大到小依次是高等、中等和低等收入农户;农地劳动承载功能替代程度与农地转出率呈正相关,影响程度由大到小依次是低等、高等和中等收入农户。  相似文献   

13.
陈萌  夏方舟  严金明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36):22796-22798,22803
基于对江苏省常熟市和江都市农户的调研,对不同区域农产品市场发展情况下,微观经济主体——农户的商业决策、生产行为进行研究。选取江苏省常熟市、江都市7个村的农户进行随机抽样问卷调查获得数据对理论进行判断与验证,探索农产品市场发展、农户行为和农户收入之间关系,建立农产品市场对农户人均收入影响的计量模型。研究发现,江苏省内不同地域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存在差异,相同因素在不同地区作用效力不尽相同;农户收入结构、市场化发展对农户人均总收入影响比较大;种植结构对于人均农业收入的影响显著。进而提出推进农产品销售市场的建设,加强市场信息透明化公开化,合理调整农户生产结构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4.
关于农民增收问题的调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增加农民收入”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任务之一。黑龙江省作为重要的商品粮生产基地,对确保我国“粮食安全”发挥着重要作用。但由于单纯粮食生产和城乡二元结构等因素制约,长期以来农民收入水平却不高,增收速度较缓慢。根据在尚志市河东乡的调查,分析了当前农民主要收入来源和增收中的瓶颈问题,并提出具体对策。以实现在保证粮食生产能力不断增加的情况下,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和实现农民大幅度增收的目标。  相似文献   

15.
分析了唐海县10 a来农村劳动力变化和20 a来农民收入状况,计算了农民收入与其影响因素、构成因子的灰色关联度.结果表明:唐海县农村劳动力呈逐年增长态势;从事第三产业的人员逐年增长,从事农业的人员逐年减少;农民收入逐年增长,近年来增幅不大;在选取的影响唐海县农民收入的5个因素中,第一产业增加值影响最大,而后依次是工资性收入、耕地面积、农村劳动力数量和粮食产量;在农民收入的5个构成因子中,家庭经营收入贡献最大,而后依次是工资性收入、种植业收入、财产性收入和转移性收入.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发展现代农业、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以及加快非农产业发展、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等促进农民增收的途径.  相似文献   

16.
农户是农村经济的微观基础,其生产和消费活动会对生态系统和自然资源产生重要的影响。以西辽河流域为案例区,基于参与式结构访谈工具等方法,对农牧户进行了系统调查,分析西辽河流域不同生计方式农牧户的基本特征,在此基础上,运用生态足迹方法,计算不同农牧户类型的生产与消费特征,探讨农牧户生产与消费足迹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西辽河流域不同类型农牧户在家庭规模、劳动力配置、年龄结构、教育水平、收入结构和土地利用特征等方面存在差别。2)西辽河流域不同类型农牧户生产和消费足迹存在显著差异性。就生产特征而言,农业户以人均谷物和蔬菜生产最多,牧业户以人均肉类和奶类产量最多,半农半牧户以人均薯类生产最多。从消费状况来看,农业户以人均谷物消费量最多,半农半牧户以人均蔬菜消费量最多,牧业户以人均肉类和奶制品消费量最多。3)西辽河流域农牧户人均生产足迹为4.301 7 hm2,人均消费足迹为0.613 5 hm2,生产足迹远高于消费足迹。其中牧业户的生产足迹和消费足迹远远高于农业户和半农半牧户。4)农牧户生产足迹和消费足迹与人口特征、经济特征和资源禀赋特征显著相关,并具有差异性。研究表明,草地生态足迹在西辽河流域牧业户生态足迹中起决定作用。  相似文献   

17.
为理解我国养殖业结构调整中农户大量退出生猪散养这一突出现象,本研究尝试在经典可持续生计分析框架的基础上,提出局部生计系统、生计功能、生计依赖和生计突破等概念,构建农户退出生猪散养的分析框架,并将农户按照生计功能分为收入多样化户、猪肉自给户和风险防范户3类,同时利用农户调查数据展开实证研究。结果表明:退出现象表现为各类农户同时但不同程度的退出;不同类型农户退出的驱动因素可能不同,同一因素对不同类型农户退出的作用机制也可能不同;有利的地理和交通条件、户主低龄化、耕地资源短缺和非农就业等因素相互交织是收入多样化农户退出的主要原因;交通条件、非农务工、非农经营和总收入增长引起的消费偏好改变是猪肉自给农户退出的主要原因;生存风险显著降低是风险防范农户退出的主要原因。最后提出了应对农户退出生猪散养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8.
对甘肃省多个贫困地农户人力资本和收入进行调查。结果显示,农户人力资本、社会资本对 收入有重要影响,受教育程度存在9 年的门槛值,跨过门槛值后,人力资本对收入的影响产生了质的 飞跃。因此,保障贫困地区教育质量和义务教育十分重要,最后为类似地区提供了建议。  相似文献   

19.
华北平原地区农村生活污水产污特征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解华北平原地区农村生活污水产污特征,准确评价农村生活污染状况,本研究选取华北平原地区典型农村(保定市徐水县荆塘铺村)不同收入水平的15户典型农户,对其生活污水的产污情况进行12个月(2010年8月至2011年7月)的调查和监测,得到农户的生活污水人均日产生量、pH、COD、TAN、TN和TP的产污系数。农户生活污水人均日产生量为21.03L·d-1·人-1,pH值为6.14,COD、TAN、TN和TP的产污系数分别为7.87、0.581、1.31g·d-1·人-1和0.0662g·d-1·人-1。各项指标从高到低依次为中收入水平农户,高收入水平农户和低收入水平农户,且高中收入水平农户与低收入水平农户各项指标差异性较显著。以上结果表明华北平原地区农村生活污水人均日产生量和污染物产污系数与收入水平有关。  相似文献   

20.
基于北京市郊区345户农户调研数据,实证分析农地流转对农户家庭收入的影响。首先,农地流入显著提高了农户家庭人均收入水平,农地流出则对农户收入水平影响不显著。农地流入概率每增加1%,家庭人均收入提高67.55元。其次,农地流入对0.6和0.8分位数家庭人均农业收入显著为正,对其他家庭收入作用不显著。农地流出对0.6和0.8分位数家庭人均农业收入和人均非农收入作用分别为显著为负和显著为正,对其他家庭人均农业收入作用不显著。因此,农村家庭存在农业剩余劳动力,且存在一定的资源错配。政府应继续鼓励北京市郊区农村农地流转,持续提高农村地区非农就业力度,提升农村农地和劳动力资源配置效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