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3篇
  4篇
综合类   5篇
  2022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农村居民点重构治理路径模式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为补充并丰富国内对农村居民点重构治理路径模型的理论研究,针对不同重构模式探索治理路径的选择方向,提升农村居民点重构治理的实践绩效,该研究1)比较分析了不同农村居民点重构的差异特点,区分识别了当前农村居民点重构的3种典型模式:"拆迁型"、"建设型"和"保留型";2)在简要回顾2个经典理论的基础上,构建了全新的治理路径分析框架:"光谱-阶梯治理路径";3)针对不同重构模式选择了广西省柳州市3个典型案例对治理路径及绩效优劣进行比较研究。研究发现不同重构模式相对适宜于特定混合型重构治理路径,治理路径的选择应考虑主客观状况的匹配程度,充分体现政府、市场和民众的公共资源多中心治理。在当前中国的现实条件下,只有注重政府推动、市场配置与农户构想的有机统一,并在治理路径中额外加强政策支持、引导和监管,才能确保农民作为重构活动的主体地位,切实促进农村居民点重构的治理效果最优,充分实现土地利用的规模化和集约化。  相似文献   
2.
中国土地综合整治战略顶层设计   总被引:33,自引:17,他引:16  
目前,中国土地整治事业正处于前所未有的重大战略机遇期,土地整治的推进与发展面临新形势、新机遇,也面临着诸多严峻的挑战,亟需土地综合整治战略顶层设计的指引。该研究基于土地综合整治的优势(Strengths)、劣势(Weaknesses)、机遇(Opportunities)与威胁(Threats)分析,揭示了中国土地综合整治的战略背景,根据土地综合整治战略设计思想和原则提出了国家层面的土地综合整治战略定位,明确了土地综合整治战略目标与任务,形成了区域统筹的土地综合整治战略模式与未来土地综合整治战略的总体设计构想,并进行了土地综合整治战略保障机制设计,从宏观层面上确保土地综合整治战略的合理制定和妥善实施,解决社会经济发展的资源瓶颈,为提高土地综合整治的针对性、前瞻性、稳定性、协调性和有效性奠定战略导向支撑。  相似文献   
3.
京津冀协同发展已然成为重大国家战略,而河北省作为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关键"短板"、产业转移的核心承载和生态建设的主要战场,亟需明确国土作为开发建设自然适宜"底盘"、政策约束"底线"和建设需求"底数"。该文基于国土开发强度的一般概念,探索提出狭义国土开发强度,即区域建设用地规模与自然条件适宜建设国土面积的比例,其阈值即为区域内生态与耕保政策红线约束下的理论最大开发建设规模占自然条件适宜建设国土面积的比例。该文以河北省为例,测算了省域狭义国土开发强度的现状值、情景值和阈值,并提出预期修正下狭义开发强度阈值反馈调整。研究结果表明:河北省狭义国土开发强度现状值(2016年)为26.79%;在充分保障区域自身发展和产业转移对国土开发建设诉求下的情景值(2030年)为29.34%;全省狭义开发强度阈值为52.32%,现状值与情景值临近阈值系数分别为0.56和0.51。河北省可根据三数对比分析结果,进一步明晰自然条件适宜开发建设底盘、明确生态与耕地保护底线、明了区域发展对国土开发建设的需求底数,因时制宜、因地制宜地的统筹国土资源开发与保护的关系,实现开发强度差别化管控,进而为省域国土空间规划编制与空间用途管制策略实施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政治性周期理论作为经济周期的一种解释已得到较为广泛地研究,政治因素从最初简单的外因逐步被认同为影响经济的一项重要因素,但目前将其与土地利用结合的研究尚不成熟。通过对已有文献的梳理,分析具有中国特色的政治周期对于中国土地利用规划影响的机制与表现,并结合影响的具体形式给出解决的建议,以期促进规划目标更好地实现。  相似文献   
5.
陈萌  夏方舟  严金明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36):22796-22798,22803
基于对江苏省常熟市和江都市农户的调研,对不同区域农产品市场发展情况下,微观经济主体——农户的商业决策、生产行为进行研究。选取江苏省常熟市、江都市7个村的农户进行随机抽样问卷调查获得数据对理论进行判断与验证,探索农产品市场发展、农户行为和农户收入之间关系,建立农产品市场对农户人均收入影响的计量模型。研究发现,江苏省内不同地域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存在差异,相同因素在不同地区作用效力不尽相同;农户收入结构、市场化发展对农户人均总收入影响比较大;种植结构对于人均农业收入的影响显著。进而提出推进农产品销售市场的建设,加强市场信息透明化公开化,合理调整农户生产结构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6.
夏菁  夏方舟  严金明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33):20690-20693
[目的]建立满足村镇生产、生活、管理所需的村镇土地利用综合评价指标体系,指标体系中加入公众参与模块,体现公众意愿,为村镇土地利用规划编制提供依据,为合理利用村镇土地,农民生活、生产选址提供依据。[方法]将村镇土地从农用地、建设用地、未利用地3大类分别对土地的生产力适宜性、居住适宜性、经济可行性、生态安全性着手选择合适的评价指标,涉及农民公众意愿相关的指标基于入户调查问卷了解公众意愿,通过地理信息系统、层次分析法、调查分析与专家打分相结合法等手段对每种土地利用类型的适宜性进行评价。[结果]北京市公议庄村的农用地、建设用地、未利用地的最适宜土地类与当地的实际相符合。[结论]在村镇进行土地适宜性评价可逐步使公众参与到评价过程中,使评价结果既具有科学性,同时也符合公众意愿。  相似文献   
7.
夏方舟  夏菁  严金明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34):21147-21148
基于未利用地开发利用的开发利用政策现状,运用系统决策理论分析未利用地开发利用政策中因政策环境和环境变化对政策产生的需求,提出可行的未利用地政策建议,即:应制定区域差别化利用政策,完善分类的未利用地利用政策,特别是应积极探索未利用地转化为建设用地的政策。  相似文献   
8.
干锦清  严金明  夏方舟 《安徽农业科学》2012,40(34):16845-16848
[目的]从新制度经济学的角度,通过浙江省余姚市、江西省南昌县的个案分析,分析农村土地流转中介组织对交易费用的影响并确认其影响因素。[方法]在经济学理论分析的基础上,进行个案实证比较研究。[结果]农村土地流转中介组织的确能够降低土地流转中的交易费用,活跃农村土地流转市场;当地政府的介入程度、对村级组织管理者的激励、对土地拥有者的保障或激励以及当地劳动力要素市场的发展程度等因素对土地流转中介组织的建立与演进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结论]农村土地流转中介组织降低了土地流转中的交易费用,在建立土地流转中介组织的过程中需要注意更多的影响因素的制约。  相似文献   
9.
当前,数字化已经成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核心着力点,也是农村土地治理未来改革的关键方向之一。针对传统农村土地征迁中存在交易成本过高问题,该研究基于交易成本理论视角,探索了农村土地征迁数字化改革的"需求挖掘-底线划定-功能支撑"三维系统框架,强调要在厘清政府、用地单位、土地原权益主体的基本需求、核心需求和冲突需求的基础上,坚持治理的法律底线、空间底线和监管底线,进而分类设计各个数字化现实与未来功能模块以充分降低交易成本、集成多元共享、提升运作效率。结果表明:该系统框架能够有效指导浙江省智慧"数字征迁"系统的开发设计,通过"需求挖掘"满足了政府、用地单位、村集体和农民三类主要参与者的基本与核心需求,分析化解了信息不对称、话语权博弈、冲突传导等问题;通过"底线划定"明确了征迁流程法律与空间的执行边界,实现了征迁全流程监管系统构建并稳定了征迁环境;通过"功能分析"统筹了数字征迁的现实功能与升级功能,最终能够降低协商与决策成本,执行与监管成本,以及管理与沉没成本。此外,该系统框架也能为未来农村土地治理数字化转型提供参考,助推提升国土空间数字化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