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近几年,北方茶区绿盲蝽种群数量不断增加,对茶树为害越来越重。绿盲蝽以第一代若虫为害春茶为主,但是不同年份越冬卵孵化期不同,导致绿盲蝽第一代为害期也不同,给有效防治带来了困难。绿盲蝽的发生与气候条件密切相关。文章依据2008年至2017年茶园绿盲蝽越冬卵春季初孵期数据,与气象因子进行相关性分析、回归分析,建立了茶园绿盲蝽越冬卵春季初孵期预测模型,为不同年份茶园绿盲蝽越冬卵春季初孵期的准确预测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2.
北方茶园绿盲蝽年种群动态规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绿盲蝽严重为害北方茶园的问题,通过目测法、性诱法、剥查法,研究确定绿盲蝽在茶园的年种群动态及越冬产卵规律。结果表明:绿盲蝽成虫在茶园每年发生5代,从第三代出现世代重叠;九月下旬到十月上旬,以第四代成虫为主体的绿盲蝽大量回迁茶园。绿盲蝽若虫数量在茶园每年有春季和秋季2个高峰。绿盲蝽越冬卵主要散产于茶树枝条当年剪口的髓部海绵状组织内,卵数占总量的70.74%,其次为茶树花托上,卵数占总量的20.63%。生产上,可以于9月下旬到10月上旬,在茶园采用化学药物驱避或物理阻隔,阻止绿盲蝽成虫回迁茶园,以减少越冬卵数量。  相似文献   

3.
江西转基因抗虫棉苗期棉盲蝽发生规律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江西转基因抗虫棉苗期发生绿盲蝽、中黑盲蝽、杂毛合垫盲蝽3种棉盲蝽,以绿盲蝽和中黑盲蝽为主要发生种,绿盲蝽与中黑盲蝽种群为1.54∶1,绿盲蝽为优势种,但具体在各棉苗床上这些盲蝽虫口发生优势差别与附近杂草群落种类有关。棉盲蝽在苗床上虫口增长与附近杂草花期消退、除草剂使用、棉苗移栽晚苗龄大有关。  相似文献   

4.
分别采用频次比较法、6种聚集度指标、Taylor幂法则和Iwao回归方程分析了酿酒葡萄园中绿盲蝽(Apolygus lucorum)越冬卵的空间分布型,并对绿盲蝽越冬卵聚集的原因及理论抽样数进行了分析和计算。结果表明:绿盲蝽越冬卵在酿酒葡萄园区的空间分布格局为聚集分布,且越冬卵密度越高,分布越聚集。利用Iwao回归方程和Taylor幂法则检验,可以看出绿盲蝽越冬卵分布的基本成分是个体群,个体之间相互吸引,并且聚集度与种群密度有很大的关系。聚集均数(λ)与平均密度(x)线性回归方程为λ=0.931x-0.184 1 (r=0940 5)。绿盲蝽越冬卵在不同密度下,聚集均数λ均小于2,表明酒葡萄园中绿盲蝽越冬卵的种群聚集主要是由环境作用引起。结合田间调查,聚集分布的原因可能受葡萄藤生长势、葡萄冬芽鳞片疏密、种群密度等环境因素影响。利用绿盲蝽越冬卵空间分布型参数建立Iwao理论抽样数模型,可以确定不同虫口密度下绿盲蝽越冬卵的理论抽样数,为今后准确预测绿盲蝽越冬卵在葡萄园内的密度提供了理论依据。研究结果不仅丰富了绿盲蝽越冬卵在酿酒葡萄上的空间分布格局和抽样技术相关内容,也为早春酿酒葡萄园中绿盲蝽的预测预报及防治策略的制定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5.
[目的]了解褐飞虱对吡虫啉产生抗性后对黑肩绿盲蝽功能反应的影响,以便更好地协调生物防治与化学防治的关系.[方法]用抗、感吡虫啉褐飞虱种群分别饲养黑肩绿盲蝽1代,测定F2代黑肩绿盲蝽RNC和SNC种群各龄若虫和成虫对褐飞虱卵的功能反应.[结果]黑肩绿盲蝽RNC和SNC种群各龄若虫和成虫的功能反应均能用HollingⅡ圆盘方程进行拟合,同一个种群的捕食量在一定范围内随着猎物密度的增加而增加,两个种群的1~3龄若虫和雌成虫对褐飞虱卵的捕食能力、各龄期的日最大捕食量、对猎物的处理时间均差异不显著,但黑肩绿盲蝽RNC种群的4和5龄若虫对褐飞虱卵的瞬间攻击率α分别为1.2946和1.0968,显著低于SNC种群的1.9597和1.5657.[结论]用抗吡虫啉褐飞虱种群饲养黑肩绿盲蝽1代后,黑肩绿盲蝽的功能反应发生变化,其捕食功能有所下降.  相似文献   

6.
盲蝽是棉花的主要害虫,对蔬菜也有较大的危害。本研究利用黑光灯对蔬菜地刺吸式害虫进行调查,共发现刺吸式害虫6个科17种,其中以中黑盲蝽(Apolygus suturalis Jakovlev)和绿盲蝽(Apolygus lucorum Meyer-Dür)为主要害虫。同时研究了蔬菜地中黑盲蝽和绿盲蝽的数量和种群动态变化。结果表明,中黑盲蝽和绿盲蝽在孝感市云梦县1年发生4~5代,中黑盲蝽发生高峰期为6~8月,绿盲蝽发生高峰期为9月。  相似文献   

7.
研究了棉盲蝽在转基因抗虫棉药剂防治与不使用药剂防治上的发生差异,及棉田周边杂草上棉盲蝽发生动态,结果:①不防治类型棉田各棉盲蝽百株虫口总发生量为879头,其中:中黑盲蝽274头,绿盲蝽189头,杂毛合垫盲蝽407头,赣棉淡盲蝽9头,虫种比依次为:31∶22∶46∶1,杂毛合垫盲蝽为优势种;②常规防治类型棉田各棉盲蝽百株虫口总发生量为588头,其中:中黑盲蝽371头,绿盲蝽104头,杂毛合垫盲蝽94头,烟盲蝽17头,赣棉淡盲蝽2头,虫种比依次为:63∶18∶16∶3∶0.3,中黑盲蝽为优势种。9月22日~11月2日棉田边盲蝽杂草寄主和虫口发生量:赣棉淡盲蝽杂草寄主有18种,虫口发生量779头,排位第一;绿盲蝽杂草寄主14种,虫口发生量180头,排第二位;异须单突盲蝽杂草寄主5种,虫口发生量104头,排第三位;其他几种棉盲蝽杂草寄主少发生量小,以小飞蓬杂草发生棉盲蝽种类最多,达6种。  相似文献   

8.
绿盲蝽对不同处理具花枣枝挥发物的趋性反应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了研究绿盲蝽对不同处理具花枣枝挥发物的趋性反应,利用Y-型嗅觉仪,测定了绿盲蝽Lygus lucorum Meyer-Dur对几种不同处理具花枣枝挥发物的趋性反应,结果表明:绿盲蝽雌虫对寄主植物挥发物表现敏感,而雄虫反应迟钝;相对于机械损伤和被不同虫口密度的绿盲蝽雌虫刺吸后的具花枣枝而言,健康具花枣枝对绿盲蝽雌虫的引诱作用最强;随着虫口密度的不断增加,接虫具花枣枝对绿盲蝽雌虫会产生明显的驱避作用。  相似文献   

9.
为了明确绿盲蝽越冬卵在鲁西棉区的分布,系统调查了棉田周边林木、杂草及棉花秸秆。结果表明:绿盲蝽越冬卵在鲁西棉区主要分布在棉田周边的林木上,其中杨树是绿盲蝽产越冬卵的主要场所,杨树上越冬卵量占越冬总卵量的90.91%;蚱蝉产卵形成的缝隙是绿盲蝽在杨树上产越冬卵的主要部位,其越冬卵量占杨树上总卵量的69.70%;杨树上越冬卵量与距棉田的距离呈负相关,紧靠棉田、距棉田10、20、50 m处杨树上绿盲蝽越冬卵量分别占杨树上总卵量的42.51%、26.36%、19.77%和11.36%。  相似文献   

10.
枣园绿盲蝽越冬卵的分布及其孵化规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研究绿盲蝽越冬卵的分布及其孵化规律,为掌握绿盲蝽卵的防治时间、防治地点以及制定防治措施提供依据。【方法】分别选取沧县高川乡朴寺村和盐山县城关镇的纯枣园及苹果-梨-枣混合枣园,调查2类枣园绿盲蝽越冬卵的分布情况,并将越冬卵带回室内饲养观察其孵化规律。【结果】在纯枣园,绿盲蝽卵的越冬场所主要为夏剪剪口、多年生枣股和其他伤口;在杂草、农作物残留物、1年生枣股以及土壤中未发现绿盲蝽越冬卵的分布。在枣-梨-苹果混合枣园,越冬卵在枣树上分布最多,占总卵量的50.40%,其次为苹果和梨树,越冬卵分别为总卵量的35.29%和14.31%。4月份采集的绿盲蝽越冬卵的孵化率最高,其孵化率达到87%以上,与其他月份采集卵的孵化率有极显著差异;绿盲蝽越冬卵的孵化盛期在4月末至5月初,此时枣芽长度一般为2~3 cm。【结论】绿盲蝽越冬卵主要集中分布在枣树的夏剪剪口和其他伤口,在杂草、农作物残留物1、年生枣股以及土壤中无分布,其孵化盛期在4月末至5月初。  相似文献   

11.
棉花绿盲蝽在东营地区发生危害规律及防治技术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棉花绿盲蝽在东营地区危害加重的主要原因是棉花与冬枣间作模式有利于其生长发育,加之抗虫棉大面积种植,农药用量减少,虫口密度进一步增加。调查结果显示,棉花绿盲蝽在东营一年发生5代,前两代危害最重,第1代危害高峰在4月下旬至5月上旬,第2代危害高峰在6月中旬,栆棉间作田重于单纯棉田。防治用药以氟虫腈、甲氰菊酯和马拉硫磷防治效果最好,用药后第3天防效分别为97.1%、95.3%和95.0%,用药后第7天防效分别为93.3%、87.3%和86.1%。  相似文献   

12.
冬枣绿盲蝽种群数量时间格局的地统计学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柱岐 《安徽农业科学》2009,37(25):12044-12045
运用地统计学方法分析了冬枣绿盲蝽种群数量的时间格局,建立了半变异函数曲线模型。结果表明:冬枣绿盲蝽种群数量的半变异函数均为指数模型,时间格局均为聚集型;2007、2008年该虫的后效时间依次为36.94、35.16d,两者高度一致,这是由该虫本身的生物学特性所决定的;时间序列绿盲蝽种群数量的结构性占总变异的值介于70.44%~99.66%,表明绿盲蝽在时间序列上均有较强的后效时间性,结构性因子是引起变异的主要因子。据此,可以用前36d种群数量预测后面某一时间绿盲蝽的种群数量。  相似文献   

13.
绿盲蝽在果树上的发生·危害及综合防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张乃芹  于凌春  李红梅 《安徽农业科学》2007,35(35):11409-11410
对绿盲蝽在果树上的发生、危害及综合防治策略进行了调查研究。结果表明:在德州市该虫1年发生5代,主要以卵在枣树多年生枣股芽鳞内和地面双子叶杂草上越冬。1~2代危害果树,2代成虫转主于棉花,第5代成虫于10月初开始返回果树产卵越冬。防治上应抓住关键时期,采取大面积统一防治,将该虫消灭在孵化期和成虫羽化及转主之前。  相似文献   

14.
转基因抗虫棉棉盲蝽的发生规律及种群数量动态调查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于2005~2008年采用系统调查和大田普查相结合的方法,对造成转基因抗虫棉"破头疯"现象的棉盲蝽的主要发生规律及种群数量动态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绿棉盲蝽是造成抗虫棉"破头疯"和"破叶疯"的主要种群,在棉田发生高峰期为7月9日至9月19日;其它棉盲蝽种群数量较少,在棉田发生高峰为6月上旬至7月下旬。  相似文献   

15.
天津冬枣绿盲蝽的发生及综合防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绿盲蝽是冬枣上的一种毁灭性害虫,近年来在天津冬枣产区发生严重,极大地威胁了冬枣生产。本文详细阐述了天津冬枣产区绿盲蝽的为害特点、生活史、发生原因及综合防治方法,以期帮助减缓其危害,为枣业生产提供保障。  相似文献   

16.
绿盲椿是山东省滨州市近年来发作危害逐年加重的冬枣园关键害虫,经过周密调查,摸清绿盲椿在冬枣园的发作规律、危害特性,并研究制定一系列综合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17.
以转Bt基因棉苏抗310及其轮回亲本泗棉3号为材料,研究转Bt基因棉绿盲蝽发生危害特点及棉相关生理代谢特征。结果表明:绿盲蝽在转Bt基因棉苏抗310上危害程度重于常规棉泗棉3号,且苏抗310缺氮处理轻于苏抗310适氮处理,顶芽和幼蕾的可溶性糖含量与绿盲蝽的危害程度趋势呈正相关,与缩合单宁含量和苯丙氨酸解氨酶活性呈负相关,说明转Bt基因棉顶芽和幼蕾的可溶性糖含量提高,缩合单宁含量和苯丙氨酸解氨酶活性降低,对绿盲蝽发生和发育有利,这可能是转Bt基因棉绿盲蝽危害程度加重的重要生理特征。  相似文献   

18.
冬枣绿盲蝽的发生与无公害防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近年来绿盲蝽已成为我国冬枣的主要害虫。其刺吸冬枣幼嫩部分的汁液进行危害,造成花芽分化不良,落蕾落花,叶片穿孔,枣果畸形脱落,导致严重的经济损失。本文综述了绿盲蝽的分布、发生规律和危害特点,分析了其成灾原因。针对目前绿盲蝽发生的特点以及防治中的问题,介绍了冬枣园绿盲蝽无公害化防治技术。  相似文献   

19.
不同生长时期冬枣受绿盲蝽危害后应激防御酶活性的变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比较绿盲蝽刺吸与人工针刺模拟危害后,冬枣不同组织的应激防御酶活性,以及受绿盲蝽不同程度危害的冬枣叶、蕾、花、幼果应激防御酶的变化。【方法】在冬枣各生长期(芽期、蕾期、花期、幼果期)易受危害部位(嫩叶、蕾、花、幼果)接入不同数量(1-3头)绿盲蝽和人工针刺模拟危害,危害24 h后,采摘不同危害程度的冬枣组织,采用氮蓝四唑法测定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采用愈创木酚法测定过氧化物酶(POD)活性;采用紫外吸光法测定过氧化氢酶(CAT)活性。【结果】冬枣嫩叶组织遭人工针刺和绿盲蝽刺吸胁迫后所产生的SOD、POD、CAT活性显著高于正常叶片,其中绿盲蝽刺吸嫩叶所产生的应激SOD和CAT活性显著高于人工针刺;冬枣蕾受到人工针刺和绿盲蝽刺吸胁迫后,SOD活性没有变化,POD活性显著增加,受绿盲蝽刺吸胁迫后CAT活性显著高于人工针刺胁迫;冬枣花受到人工针刺和绿盲蝽刺吸胁迫后,SOD和CAT活性没有变化,POD活性显著增加,绿盲蝽刺吸胁迫下POD活性比人工针刺活性更高;冬枣幼果受到人工针刺和绿盲蝽刺吸胁迫后,SOD和CAT活性没有变化,POD活性显著增加。受绿盲蝽不同危害程度的应激酶活性测定结果表明,受害后冬枣各组织内3种防御性酶随受害程度的加重发生不同程度的变化。叶片和花受绿盲蝽不同程度危害后,SOD活性呈现随着受害程度的加重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POD、CAT活性随受害程度的加重均呈上升的趋势;冬枣蕾受绿盲蝽不同程度危害后,SOD活性变化不显著,POD和CAT活性呈现上升趋势。冬枣幼果受绿盲蝽不同程度危害后,SOD活性随着受害程度的加重先降低,后上升;POD活性随受害程度的加重均呈先下降再上升的趋势。【结论】绿盲蝽的危害胁迫能诱导寄主植物产生一系列应激生化反应。冬枣不同组织受胁迫后,参与防御的酶可能不同,嫩叶受胁迫后,3种防御酶均会发生变化,而蕾、花、幼果等繁殖器官受胁迫后,POD活性变化更为明显;绿盲蝽刺吸胁迫(除了物理损伤外,还分泌唾液进行化学危害)比人工针刺(仅有物理损伤)往往能够诱导更高的防御酶活性;随着绿盲蝽的危害加重,冬枣不同组织的受损程度不同,不同的酶活性表现不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