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68 毫秒
1.
研究了棉盲蝽在转基因抗虫棉药剂防治与不使用药剂防治上的发生差异,及棉田周边杂草上棉盲蝽发生动态,结果:①不防治类型棉田各棉盲蝽百株虫口总发生量为879头,其中:中黑盲蝽274头,绿盲蝽189头,杂毛合垫盲蝽407头,赣棉淡盲蝽9头,虫种比依次为:31∶22∶46∶1,杂毛合垫盲蝽为优势种;②常规防治类型棉田各棉盲蝽百株虫口总发生量为588头,其中:中黑盲蝽371头,绿盲蝽104头,杂毛合垫盲蝽94头,烟盲蝽17头,赣棉淡盲蝽2头,虫种比依次为:63∶18∶16∶3∶0.3,中黑盲蝽为优势种。9月22日~11月2日棉田边盲蝽杂草寄主和虫口发生量:赣棉淡盲蝽杂草寄主有18种,虫口发生量779头,排位第一;绿盲蝽杂草寄主14种,虫口发生量180头,排第二位;异须单突盲蝽杂草寄主5种,虫口发生量104头,排第三位;其他几种棉盲蝽杂草寄主少发生量小,以小飞蓬杂草发生棉盲蝽种类最多,达6种。  相似文献   

2.
为实现对棉盲蝽的科学高效防治,通过棉田定点调查、普查、棉田周边的杂草网捕等方法,研究了棉花不同发育时期江西转基因抗虫棉田棉盲蝽为害优势种及其迁入、迁出棉田的时间,越冬主要寄主等。结果显示:绿盲蝽为棉花苗床期至蕾期的发生优势种,在棉大田呈双峰型曲线动态发生;蕾期至花铃期及吐絮期至收花结束以杂毛合垫盲蝽为优势种,在棉大田呈多峰多谷型曲线动态发生;花铃期,中黑盲蝽(含苜蓿盲蝽)为优势种群,在棉大田呈单峰型曲线动态发生;棉盲蝽混合种群在棉花大田呈一大一小二峰型曲线动态发生。9月份吐絮期,同时伴有烟盲蝽、赣棉淡盲蝽发生;此时中黑盲蝽、绿盲蝽陆续迁出棉田。棉田周边杂草上除发生上述6种棉盲蝽外,还有异须单突盲蝽、黑肩绿盲蝽、赤须盲蝽发生,其中赣棉淡盲蝽杂草上发生量最大。  相似文献   

3.
棉盲蝽优势种在转Bt基因抗虫棉田的动态分布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采用系统调查与面上普查相结合的方法,于2005~2006年将本地种植的转B t基因抗虫杂交棉主栽品种与常规棉进行同比,研究分析了两类棉田间盲蝽象群落的发生与危害、种类与分布比例、消长动态与时空分布、龄期分布与发育进度等方面的差异。研究结果表明,随着B t棉种植面积的逐年扩大,棉盲蝽的发生危害也逐年加重;发生在江苏沿海棉区的棉盲蝽优势种主要有绿盲蝽和中黑盲蝽,其中中黑盲蝽的种群比例大于绿盲蝽;棉盲蝽在两类棉田的消长动态与时空分布基本同步,B t棉田的绿盲蝽、中黑盲蝽及棉盲蝽混合种群的总虫量高于常规棉田,其差异均达到0.05显著水平;两种棉盲蝽种群的龄期分布在两类棉田基本相近,发育进度在常规棉田略有提前,但差异达不到显著水平。  相似文献   

4.
赵震杰 《河南农业》2009,(11):21-21
一、棉花盲蝽蟓的发生规律及危害 (一)棉盲蝽蟓的种类和形态特征棉盲蝽是为害棉花的多种盲蝽的统称,属半翅目。盲蝽科,我国各棉区常见为害棉花的有6种:绿盲蝽、三点盲蝽、苜蓿盲蝽、中黑盲蝽、牧草盲蝽及赣棉盲蝽。在南阳市范围内棉田发生的有4种盲蝽:绿盲蝽、苜蓿盲蝽、三点盲蝽、中黑盲蝽。  相似文献   

5.
棉盲蝽发生特点及防治措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棉盲蝽是指棉田常见的绿盲蝽、三点盲蝽、苜蓿盲蝽和中黑盲蝽的总称,均属半翅目,盲蝽科。在山东省绿盲蝽年发生3~5代,是棉花蕾铃期的重要害虫。1危害症状棉盲蝽以成虫和若虫刺吸棉株顶芽、嫩叶、花蕾及幼铃上的汁液。棉花幼苗期生长点受害形成仅剩两片肥  相似文献   

6.
棉盲蝽的发生与防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棉盲蝽又叫棉花盲蝽象,俗称"小臭虫",属半翅目盲蝽科,其种类很多,我国棉区已发现17种,山东记载有11种,主要有绿盲蝽、苜蓿盲蝽、三点盲蝽和中黑盲蝽等4种.一般6月份迁入棉田,以成虫和若虫危害棉花嫩头、嫩叶、花蕾和幼铃,白天躲在杂草上或土缝中,傍晚取食为害,不易被人发现.近年来棉盲蝽在各地呈多发趋势,受害后棉花一般减产20%~30%,严重时可达50%以上.  相似文献   

7.
近年,棉盲蝽已成为安阳县棉田的常发性主要害虫,主要种类有绿盲蝽、苜蓿盲蝽、三点盲蝽,其中,绿盲蝽为优势种,特别是2004、2005年发生严重,给棉花生产造成严重损失。2005年,在安阳县,棉盲蝽于6月上旬迁入棉花田危害,至9月中旬,危害期达110d,棉盲蝽以成、若虫刺吸植株汁液,造成破头破叶、枝叶丛生,蕾铃大量脱落,棉花严重减产。  相似文献   

8.
棉盲蝽又叫棉花盲蝽象,俗称"小臭虫",属半翅目盲蝽科,其种类很多,我国棉区已发现17种,山东记载有11种,主要的有绿盲蝽、苜蓿盲蝽、三点盲蝽和中黑盲蝽等4种.  相似文献   

9.
棉盲蝽的寄主种类、转移规律、生态分布与寄主的适合度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2004~2006年,采用面上普查的方法,初步查明盐城农区绿盲蝽的寄主植物为28科100种,中黑盲蝽为29科105种。通过系统调查结合室内饲养校正,明确了两种棉盲蝽在棉田内,全年有3次迁入高峰和1次迁出高峰。棉盲蝽具有强烈的趋嫩、趋绿和趋花习性,能随着寄主植物开花顺序依次转移,棉盲蝽的成虫期决定着其虫量的再分配。绿盲蝽2、3、4代和中黑盲蝽的2、3代为棉田的主害世代,其余世代则主要分布在棉田外寄主上。依照当地不同生态区的环境特点,研究了两种棉盲蝽在各生态区的寄主范围、生态分布与危害特征。并且根据两种棉盲蝽对寄主植物取食危害的差异,划分了棉盲蝽对多种寄主的适合性程度。  相似文献   

10.
应用测报灯诱测棉盲蝽效果研究结果表明,运用频振16号灯、频振12号灯和普通黑光灯均能诱测到棉盲蝽成虫,但诱虫效果以频振16号灯光源为好,频振12号灯下绿盲蝽占的比例最高。从诱测到的优势种来看,5月、8月、9月、10月3种光源下的虫情消长与田间的分布均较一致,6月、7月间普通黑光灯下以中黑盲蝽为主。  相似文献   

11.
通过室内毒力和田间药效试验,研究了8种不同类型农药对转基因抗虫棉上棉盲蝽的控制效果。室内试验表明,有机磷类农药对棉盲蝽的毒力大于拟除虫菊酯品种。田间试验结果表明,硫丹和乐斯本防治棉盲蝽的效果较好,具有速效性强,持效期长的特点;其次为辛硫磷、久效磷、马拉硫磷;菊酯类农药的田间防效较低。据试验结果提出了防治棉盲蝽的田间施药技术措施。  相似文献   

12.
3种豆科植物对棉田盲蝽蟓的诱集效果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比较绿豆、饭豇豆和豇豆对棉田盲蝽蟓诱集效果的差异,在田间转基因棉田周围种植3种豆科植物的诱集带,并对棉田和诱集带盲蝽蟓的种群动态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绿豆对绿盲蝽有明显的诱集作用,饭豇豆对中黑盲蝽有明显的诱集作用,而豇豆的诱集效果不明显。  相似文献   

13.
对河北省南皮县2种防治棉铃虫措施的转Bt基因棉田及其周边生境绿盲蝽的发生规律进行了系统调查。结果表明:绿盲蝽成虫在转Bt棉田有4个高峰期,绿盲蝽若虫有3个高峰期,整个发生期各棉田绿盲蝽成、若虫平均百株虫量分别为GK田33.44头1、6.24头,综防田8.10头、3.38头,化防田5.68头、2.00头,GK田分别比综防田、化防田高312.8%3、80.5%4、88.7%、712.0%,差异极显著(P<0.01),但综防田与化防田发生期绿盲蝽成、若虫平均百株虫量差异不显著(P>0.05)。这说明绿盲蝽已成为当地转Bt基因棉田的重要害虫。  相似文献   

14.
害虫解毒代谢增强是对杀虫剂产生抗性的重要机制。为此,本研究建立了Bt棉田重要害虫绿盲蝽和中黑盲蝽成虫多功能氧化酶、酯酶和谷胱甘肽S转移酶3种解毒酶活性的测定方法。研究结果表明:以DCNB(1,2二氯4硝基苯)为底物,不能检测到棉盲蝽谷胱甘肽S转移酶的活性;棉盲蝽多功能氧化酶活性也不宜选用动力学法进行测定。同时2种棉盲蝽成虫的日龄对解毒酶活性影响不明显。因此,对由不同日龄成虫组成的棉盲蝽田间种群可以直接进行解毒酶活性的检测。  相似文献   

15.
分别采用田间自然危害,人工接虫和模拟危害的方法,就棉田二、三、四代中黑盲蝽(Adelphocoris suluralis Jak.)的危害损失和经济损害允许水平进行了研究。结果得出:①二代中黑盲蝽的危害,不至于造成棉花产量损失。②三代中黑盲蝽危害所造成的产量损失随虫口密度呈不对称S形增长,其损失率概率单位(P)与虫口密度(x)的数学模型为:P=5.72301gx-4.3561。最大损失量为10.43kg/亩。③四代中黑盲蝽的危害损失随虫口密度的增加而增加。④三、四代中黑盲蝽的经济损害允许水平分别为百株虫量27头和37头。  相似文献   

16.
以转Bt基因抗虫棉科棉 1号为试验品种 ,调查了盛花期棉田主要害虫和天敌的种群数量。结果表明 :棉铃虫、棉花卷叶螟和棉叶蝉的百株虫量在低密度条件下较低 ,高密度条件下较高 ;随磷钾肥配比的提高而增加。盲蝽在高密度中配比和低密度高配比条件下发生量较高 ,在高密度低配比和低密度中配比条件下发生量较低。瓢虫和叶蝉的发生基本一致 ,两者具有追随关系 ;寄生蜂和盲蝽的发生也基本一致 ,两者间相关系数达极显著 ,具有明显的追随关系。盛花期棉叶生理活性与主要害虫和天敌种群数量具有密切关系 ,表明棉株营养是影响转Bt基因抗虫棉田害虫和天敌发生的重要因素 ,对棉田害虫进行综合防治必须考虑到棉花的种植密度和肥料运筹。  相似文献   

17.
盲蝽目前在棉田为害十分猖獗,通过研究盲蝽的生活习性、寄主植物和为害特点,并结合我国目前棉花生产的现状和盲蝽对棉田为害的实际情况,分析了棉田盲蝽为害日益严重的成因,初步得出由于防治效果欠佳,抗性迅速增加;种植结构调整,寄主植物增多;种植密度增加,生存环境优化等客观原因以外,认为目前种植的转Bt基因抗虫棉改变了盲蝽在生态系统中的生态位,并且可能由于转Bt基因的缘故使得棉花的生理代谢发生改变,使得转Bt基因抗虫棉对盲蝽具有更强的诱惑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