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3篇
  免费   1篇
农学   6篇
  1篇
综合类   25篇
农作物   1篇
园艺   9篇
植物保护   2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6篇
  2021年   6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10篇
  2009年   2篇
  200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70份国外小麦品种(系)的苗期和成株期抗叶锈病鉴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小麦叶锈病是小麦生产中的重要病害之一,培育持久抗病品种是最经济、有效和环保的方法。本研究用19个不同毒力的叶锈菌小种苗期接种70份国外引进小麦品种(系)及36个已知抗叶锈病基因的载体品种进行抗性鉴定,同时在2016—2017年度分别于河北保定和河南周口对70份国外引进品种进行田间抗叶锈性鉴定。为进一步检测材料中所携带的苗期和成株抗叶锈病基因,利用12个与已知基因紧密连锁的分子标记进行检测,综合基因推导、系谱分析和分子标记检测的结果,在33份材料中鉴定出15个抗叶锈病基因,包括Lr1、Lr2a、Lr26、Lr3ka、Lr11、Lr17、Lr30、Lr10、Lr14a、Lr2b、Lr13、Lr15、Lr21、Lr44和Lr45,田间鉴定筛选出39份品种表现慢锈性。苗期和田间表现表明,国外品种中含有丰富的对我国叶锈菌小种有效的苗期和成株期抗叶锈病基因,可作为小麦抗叶锈病抗源在抗病育种中加以利用。  相似文献   
2.
冬瓜枯萎病菌核糖体rDNA ITS区的克隆与序列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镰刀菌核糖体基因转录间隔区(ITS)通用引物,PCR扩增冬瓜枯萎病菌核糖体基因ITS区,并对产物进行克隆和序列分析;利用Mega 4.1软件对序列及GeneBank中以葫芦科为寄主的镰刀菌不同专化型ITS序列进行聚类。冬瓜枯萎病菌ITS全长1 063 bp,其中包括18S rDNA一部分序列,5.8S rDNA,ITS1和ITS2全部序列及28S rD-NA部分序列。聚类结果将15个菌株ITS序列划分为2个类群,类群I包括4个菌株,分别为2个西瓜枯萎病菌株和2个甜瓜枯萎病菌株;类群II包括11个菌株,其中冬瓜枯萎病菌株就在该类群中,其余为甜瓜枯萎病菌株5个、西瓜枯萎病菌株3个、黄瓜枯萎病菌株、丝瓜枯萎病菌株和葫芦枯萎病菌株各1个。  相似文献   
3.
28个小麦微核心种质抗叶锈性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选取在成株期表现高、中、低抗叶锈性的28个小麦微核心种质,利用39个以Thatcher为背景的近等基因系(或单基因系)作为已知基因的鉴别寄主,接种8个小麦叶锈菌致病型进行苗期抗叶锈基因推导,结合成株期抗病鉴定,初步明确了这些品种(系)的抗性和可能携带的抗病基因。利用19个与Lr基因紧密连锁或共分离的分子标记,对28个微核心种质进行抗叶锈病基因的进一步鉴定,推测新克旱9号可能含有Lr17、Lr2b、Lr14a和Lr33;兴义4号可能含有Lr26、Lr36和Lr37;紫皮可能含有Lr2b和Lr34;大白皮含有Lr1;毕红穗含有Lr1、Lr10和Lr34;中优9507含有Lr10;小白麦、红粒当年老、老麦、蝉不吱、苏麦3号和车锏子含有Lr1和Lr34;红花早可能含有Lr1、Lr34、Lr14a和Lr2b;江西早、泡子麦、三月黄、有芒扫谷旦、阜阳红、成都光头和酱麦可能含有Lr34;敦化春麦和甘肃96可能含有Lr28;欧柔可能含有Lr34、Lr16、Lr11、Lr3bg和Lr33;此外,新克旱9号、兴义4号、红花早、红粒当年老、欧柔、有芒扫谷旦、成都光头、甘肃96、小红皮、定兴寨、中优9507和红冬麦中可能含有未知抗病基因;在这28份种质中,不含Lr9、Lr19、Lr20、Lr21、Lr24、Lr29、Lr35、Lr38和Lr47基因。研究结果表明,测试的微核心种质中含有比较丰富的抗叶锈病基因,可为育种提供丰富的抗源。  相似文献   
4.
板栗果仁腐烂病是板栗贮藏期主要病害,严重影响当地板栗产业的收益。小刺青霉菌(Penicillium spinulosum)是引起该病害的主要致病菌之一,为有效控制其对板栗储藏期间造成的危害,研究了其培养条件,并在此基础上对6种杀菌剂进行室内筛选。研究结果表明:小刺青霉菌在板栗培养基最适宜其生长,菌落直径为3.72 cm。PDA培养基最适宜其产孢,产孢量为2.40×10~8 cell·L~(-1)。氮源为酵母浸粉时最适合其菌丝生长和产孢,菌落生长和产孢量分别为3.42 cm和2.93×10~8 cell·L~(-1)。可溶性淀粉为碳源时菌丝生长最快,菌落直径为3.35 cm,甘露醇为碳源时最利于其产孢,产孢量为1.97×10~8 cell·L~(-1)。全黑暗条件最适宜菌丝生长,菌落直径为4.35 cm,而产孢对光照条件要求不严格,在任何光照条件下都能产孢。菌丝生长适宜温度是20℃;适宜pH为7.0。室内毒力测定结果表明:40%氟硅唑EC、50%咯菌腈WP、45%咪鲜胺EW、80%多菌灵WP、25%丙环唑EC、24%噻呋酰胺SC对小刺青霉均有较好的抑制作用,其EC_(50)分别为0.007 8、0.543 5、0.058 8、0.065 0、0.631 7和4.732 3 mg·L~(-1)。  相似文献   
5.
为了研究貉肉与菌糠复配对亮斑扁角水虻(Hermetia illucens L.)幼虫生长、预蛹及蛹的发育、成虫历期、饲料系数以及虫沙产出量的影响,在温度20~25℃,湿度70%~80%的环境下,以菌糠与貉肉按不同比例配制饲粮进行饲喂,比较了不同处理亮斑扁角水虻生长发育的差异。结果表明,10%菌糠+90%貉肉处理对亮斑扁角水虻幼虫生长发育的影响最佳(P0.05),体长、体重、死亡率各指标的处理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10%菌糠+90%貉肉预蛹重及蛹重显著高于全貉肉、40%菌糠+60%貉肉(P 0. 05),与其他处理差异不显著(P0.05); 10%菌糠+90%貉肉处理饲料系数显著低于全貉肉、全菌糠处理(P0.05),同其他处理间差异不显著(P0.05)。在生产实践中,建议采用10%菌糠+90%貉肉处理组饲喂亮斑扁角水虻较好。  相似文献   
6.
山东省小麦叶锈菌群体毒性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为小麦抗病品种的培育和合理利用提供依据。[方法]以小麦抗叶锈近等(单)基因系及已知基因的品系作为鉴别寄主,对2008年采集自山东省的62株叶锈菌菌株标样进行测定,计算其毒性频率。[结果]62株菌株共划分为35个致病类型,其中THSS、PHSS、THQS、THTS、FHSS、PHQT和THTT为优势致病类型,其出现频率分别为9.7%、6.5%、6.5%、6.5%、6.5%、4.8%、4.8%;根据小麦叶锈菌群体毒性基因频率,可确定抗叶锈基因Lr9、Lr19、Lr24、Lr30、Lr36、Lr39、Lr42、Lr21+39、Lr45和Lr47为目前山东省有效抗病基因(组合)。[结论]该研究为山东省小麦叶锈病的有效控制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7.
[目的]寻求新的黄粉虫(Tenebrio molitor L.)饲料资源及紫红薯藤的开发利用途径。[方法]在室内研究了不同比例的紫红薯藤对黄粉虫半干物质中粗蛋白、粗脂肪、钙、磷、粗灰分的含量及黄粉虫体重的影响。[结果]与对照全麦麸相比,采用紫红薯藤饲喂黄粉虫有利于黄粉虫半干物质中粗灰分、钙含量的增加,但不利于老熟幼虫体重及粗脂肪的积累,且随着紫红薯藤添加量的增加呈逐渐降低趋势。与对照相比,当紫红薯藤的添加量为40%时有利于粗蛋白的积累,且达到显著水平;当紫红薯藤的添加量超过20%时磷含量呈逐渐降低趋势。[结论]适量添加紫红薯藤能促进黄粉虫体内粗蛋白、粗灰分、钙、磷的积累,但不利于黄粉虫幼虫体重的增加,并直接影响粗脂肪的积累。  相似文献   
8.
为明确引起板栗种仁腐烂的青霉菌属种类及其发病症状.以贮存期板栗种仁腐烂为研究对象,利用组织分离法从贮存期板栗发病种仁的病健交界处分离纯化病原菌,验证其致病性,完成科赫氏法则,并通过形态特征和分子生物学技术相结合的方法对病原菌进行分类鉴定.利用组织分离法获得10株青霉属真菌,分离率为25%.分类鉴定显示:6株为光孢青霉菌(Penicillium glabrum),1株为菌核青霉菌(P.sclerotiorum),2株为草酸青霉菌(P.oxalicum),1株为简青霉菌(P.simplicissimum).其中,光孢青霉的数量最多,占分离青霉菌总数的60%.致病性鉴定表明,4种青霉菌均可以引起板栗种仁腐烂.青霉菌真菌是引起贮存期板栗种仁腐烂的原因之一,这为贮藏期板栗种仁腐烂的防腐奠定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9.
野生大豆(Glycine soja)是栽培大豆(Glycine max)的近缘野生种,含有栽培大豆中不存在的优异基因。为了明确类钙调磷酸酶B蛋白(CBL)与其互作蛋白激酶(CIPKS)组成的CBL-CIPK通路蛋白在野生大豆抗盐碱胁迫中的功能,本研究在盐碱胁迫下高耐及敏感野生大豆材料转录组分析的基础上,利用在线生物学工具对野生大豆CBL-CIPK通路蛋白结构、亚细胞定位、磷酸化位点及系统发育进行了分析。结果发现,10个野生大豆CBLs蛋白均含有3个EF手结构;7个CBLs蛋白定位于细胞核,另外3个分别定位于细胞质、叶绿体和内膜系统。38个CIPKs蛋白均含有ATP结合结构域、丝氨酸/苏氨酸蛋白激酶活性结构域和NAF结构域;20个CIPKs蛋白定位在细胞质中,9个定位在叶绿体中,6个定位在细胞核中,另有3个分别位于细胞器膜、线粒体和内膜系统。野生大豆与栽培大豆的CBL-CIPK通路基因高度同源,但野生大豆GsCIPK5_like基因与栽培大豆GmCIPK5亲缘关系较远,栽培大豆GmCIPK21基因与野生大豆GsCIPK21亲缘关系较远。在盐碱胁迫处理0和10 h后,GsCBL10基因在高耐材料中的表达量比敏感材料显著上调;在盐碱胁迫处理0 h后,GsCIPK10基因在高耐材料中的表达量也比敏感材料显著上调。本研究为阐明CBL-CIPK通路对野生大豆耐盐碱胁迫中的功能奠定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解决生产上黄芪田除草难的问题。[方法]采用室内发芽试验研究5种芽前封闭除草剂对黄芪种子萌发的影响,并选用无药害除草剂进行田间杂草防控试验。[结果]330 g/L二甲戊灵、48%仲丁灵对种子的发芽率、发芽势及发芽指数均无影响,其种子萌发率分别为75.00%、72.78%,且黄芪幼苗无药害。田间药效试验结果表明,药后30 d,不同浓度的二甲戊灵和仲丁灵的综合防效均在90%以上;药后50 d,综合防效均在70%以上,且2种药剂均对禾本科杂草防效较好,防效在80%以上;而高浓度的仲丁灵(4 530 m L/hm2)对黄芪的株高及鲜重有一定影响。[结论]黄芪田防除杂草可施用二甲戊灵及仲丁灵,其最佳施用量分别为1 650~1 950、2 250~3 000 m L/hm2。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