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4 毫秒
1.
从抗病育种角度出发,综述了大豆灰斑病病原菌生物学特点、生理小种分化与鉴别、病害流行规律与防控、大豆对灰斑病抗性的鉴定方法与抗病种质(基因)发掘、抗病常规及分子育种等方面研究进展,并提出了大豆灰斑病抗性育种研究应加强病菌致病机理及生理小种划分、抗病资源(基因)发掘、常规与分子育种相结合等对策。  相似文献   

2.
两个大豆灰斑病抗性相关SCAR标记的发现与鉴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豆灰斑病是一种由大豆灰斑病菌引起的真菌性病害,会导致大豆叶片出现病斑、大豆籽粒斑驳,造成减产和品质下降,对大豆生产有重要影响。研究通过田间试验对142份育成大豆新品种(系)的灰斑病抗性进行鉴定,进而对大豆灰斑病抗性资源进行评估。利用前期开发的功能分子标记进行候选基因关联分析,筛选得到两个与大豆灰斑病抗性相关的SCAR标记,可用于大豆抗灰斑病的分子辅助育种研究。测序分析发现,它们定位于两个磷脂酶D基因内含子上,是由大豆转座子插入突变形成的。这两个SCAR标记具有功能基因靶向和操作简便等优点,具有广阔的大豆抗灰斑病育种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3.
抗病育种是防治玉米病害的主要手段,本研究田间调查了71份新选育玉米自交系对玉米大斑病、灰斑病、丝黑穗病和瘤黑粉病的抗病性,旨在明确不同种质资源的抗病能力,为抗病育种提供资源.结果表明,69%的种质对4种病害表现为中抗及以上水平,其中抗大斑病材料占59.2%,高抗和抗病种质各有21份;高抗灰斑病材料67份,抗病材料1份,总占比为95.8%;瘤黑粉病高抗和抗病材料分别为36份和24份,占鉴定材料的85.9%;对丝黑穗病表现抗性以上的种质68份,占总鉴定种质的95.8%.71份新选育自交系中高抗丝黑穗病和灰斑病的资源较为丰富.  相似文献   

4.
大豆抗病资源鉴定与评价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豆病害是影响产量的一项重要因素,选育抗病品种是保障大豆高产优质、减免病害损失最有效的措施.中国是大豆的起源地,资源丰富,发掘利用抗病大豆品种,进行抗病基因的聚合,进而可提高大豆单产,降低成本.本文对大豆灰斑病、大豆花叶病及大豆胞囊线虫病害资源鉴定与评价进行综述.为大豆抗病资源筛选、鉴定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正> 鉴定筛选大豆病虫抗源是大豆抗病虫育种的基础。1980—1986年,鉴定了814份吉林省大豆品种资源对我省大豆主要病虫—大豆花叶病毒病、孢囊线虫1号和3号生理小种、霜霉病、灰斑病、大豆食心虫及大豆蚜虫的抗性。其中地方品种685份(包括78份半栽培的秣食豆),育成推广品种90份,品系39份。对孢囊线虫1号和3号生理小种、灰斑病的  相似文献   

6.
大豆对灰斑病菌毒素的抗性及抗性遗传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大豆灰斑病毒素是从大豆灰斑病菌 (CerosporasojinaHara)中提取出的一种能使大豆植株产生毒害的物质。由于不同大豆品种对毒素的抗性反应存在一定的差异 ,本文利用大豆灰斑病 10个生理小种和 5 0个大豆品种及抗感杂交组合的F2 代 ,结合田间接种鉴定的结果 ,研究大豆对灰斑病毒素的抗性反应及抗性的遗传规律。结果表明 ,大豆灰斑病毒素鉴定与田间人工接种鉴定的基本符合率为 6 2 .37%,供试组合对大豆灰斑病 7号生理小种毒素的抗性受到 1对显性单基因的控制。毒素鉴定具有不受生育期、环境条件限制 ,可重复性强的特点 ,是大豆灰斑病抗性鉴定的一种有效的辅助手段。  相似文献   

7.
抗大豆灰斑病育种研究进展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从抗灰斑病育种、抗性资源筛选和抗灰斑病基因分子标记三个方面阐述了国内外抗大豆灰斑病育种的研究进展,为抗灰斑病育种者提供可参考的相关信息。  相似文献   

8.
本文对1986 ̄1994年育成的合丰号大豆7个抗灰斑病品种的亲本选配,抗源利用,组配方式和育种方法进行了初步分析。明确了合理选择抗源,充分利用国外的抗灰斑病资源和抗病中间材料是育成抗病品种的关键。同时,肯定了一次杂交连续选择,回交转育,杂交和辐射结合的方法,是抗灰斑病育种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9.
原生境野生大豆灰斑病抗性评价与发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丰富大豆抗灰斑病育种基因库,对黑龙江、吉林、河南3个野生大豆保护点内的280份原生境野生大豆资源进行抗灰斑病优异资源鉴定及发掘研究。结果表明:在抗感比例方面,河南桐柏(1:0.75)明显高于吉林龙井(1:1.40)和黑龙江巴彦(1:1.44),而吉林龙井略高于黑龙江巴彦;鉴定筛选出47份对黑龙江省主要灰斑病菌水平抗性好的野生大豆资源,其中,黑龙江巴彦大豆资源12份,吉林龙井14份,河南桐柏21份。  相似文献   

10.
薛红 《安徽农学通报》2009,15(9):135-136
在田间采用人工接种的方式对我单位大豆育种中常用的40份亲本材料进行灰斑病抗性评价,应用系统聚类分析的方法对这些材料的灰斑病抗性进行分级聚类,其中绥农25、合丰29、合丰34、东农03-8784、Oac.Aututn、克交99-042表现为高抗;白农8、黑河43等27份材料表现为抗病或中抗水平;北疆1778、合丰48等6份材料表现为感病;克交02-514表现为高感。  相似文献   

11.
黑龙江省东部地区大豆灰斑病短期预测模型的建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在大豆灰斑病的大发生年能够准确及时地预测病害发生情况,避免严重的损失,于2005~2013年在黑龙江省东部地区定点、定期调查大豆灰斑病的发生情况,并采集大豆灰斑病侵染期的气象因子,采用逐步回归的方法对大豆灰斑病的流行进行了短期预测,得方程:Y=-62.22-0.54 X2+0.16 X4+0.19 X5+0.12 X6+0.12 X7-0.07 X8+0.13 X9。利用该方程对2011~2013年进行回归拟合,可以看出其拟合效果非常好,因此,可利用该方程对黑龙江省东部地区大豆灰斑病的发生发展进行中短期预测。  相似文献   

12.
吉林省大豆主要病害为害现状及采取的相应对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2000-2001年对吉林省不同生态我进行了大豆主要病害普查。结果表明:吉林省大豆病害分布与为害存在区域性差异。东部山区以灰斑病、红菌性斑点病、霜霉病发生为主;中部地区以病毒症、褐斑病、灰斑病、细菌性斑点病发生为主;西部地区以孢囊线虫、菌核病发生为主。依据调查情况,提出了相应的大豆病害控制对策。  相似文献   

13.
为了探索优良大豆种质资源的利用及筛选优异育种中间材料,选育和推广北方春中早熟区组高油大豆新品种,采用梯级杂交育种方法,将多亲本优良基因进行聚合累加,经过多年连续定向选择和利用先进的品质分析与病害鉴定技术,创新出既高油又高产、抗病的大豆新品种‘合丰53’,该品种油分含量21.94%,国家北方春大豆中早熟组区域试验平均公顷产量为3036.0 kg,比对照品种‘绥农14’平均增产8.6%;生产试验平均公顷产量2613.0 kg,比对照品种‘绥农14’增产9.9%.该品种的育成与推广创造了巨大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  相似文献   

14.
为减少东北春大豆杀菌剂的施用量,在大豆灰斑病发病初期进行一种叶面遮盖剂喷施,研究其对大豆灰斑病的防控效果。以无人机喷施杀菌剂为施药对照,以不喷施任何药剂为空白对照。结果表明,喷施叶面遮盖剂对大豆灰斑病的防效达72.50%,同时有增产的效果,其增产率为16.00%。同喷施杀菌剂防控大豆灰斑病相比,叶面遮盖剂的使用更符合目前减施增效的农药使用政策。  相似文献   

15.
为了解决东北大豆产区杀菌剂选择混乱、剂量偏大及施用方法不当等诸多问题,试验于2018年进行,分为3个处理。减施增效处理以种植抗病品种为核心,采用根瘤菌剂与枯草芽孢杆菌可湿性粉剂防控大豆根腐病,采用自发研制的大豆叶面遮盖剂防治大豆灰斑病,与常规化学药剂处理和不施药处理进行大面积比对试验。随机取点调查根腐病、大豆灰斑病病情指数及产量等性状,计算效益。结果表明:减施增效处理的根腐病及灰斑病病情指数均为最低,分别达17.96%和27.18%。根腐病的防效为64.08%,极显著优于化学药剂处理,大豆灰斑病的防效为72.97%,显著优于化学药剂处理。减施增效处理产量最高,达3914.40 kg/hm2,极显著高于对照处理,其增收效益为1067.70元。减施增效处理,既减少了杀菌剂的施用量,又提高了产量,获得收益也有所增加,为国家2020年实现化肥农药零增长提供了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16.
采用人工喷雾接种方法对44份大豆新品种(系)接种了东北流行的灰斑病7号生理小种,并进行了鉴定。鉴定结果表明:免疫品种仅1份(钢95144-1),占2.0%;抗病品种15份,占34.1%;中抗品种19份,占43.2%;中感品种3份,占6.8%;感病品种4份,占9.1%;高感品种2份,占4.5%。提出可做为抗灰斑病育种抗源利用的免疫及抗病品种共16份。  相似文献   

17.
油用大豆新品种合农63选育与转化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高油品种是发展油用大豆生产的关键,为选育高油、高产和综合性状优良的大豆品种,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佳木斯分院在多年育种工作的基础上,通过优化亲本与改进育种方法及南繁北育,历经十余年的时间,以垦农18为母本,合丰47为父本经有性杂交选育成大豆新品种合农63,2012年由黑龙江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推广(审定编号:2012011),2016年获植物新品种保护权。该品种生育日数115~120d,需≥10℃活动积温2 350℃,适宜北方春大豆中早熟区种植;区域试验平均产量2 928.7kg·hm~(-2),较对照品种合丰50增产16.1%;生产试验平均产量2 581.3kg·hm~(-2),较对照品种合丰50增产15.5%;油分含量23.27%,蛋白质含量39.25%;中抗灰斑病、抗疫霉根腐病;2012-2016年累计推广应用面积69.49万hm~2。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