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65 毫秒
1.
几十年来,从(广东)省内到省外,从国内到国外,人们一提到工夫茶,总要举潮汕工夫茶(或称潮州工夫茶)为例,对孟臣罐、若琛杯,对“关公巡城”“韩信点兵”津津乐道。 潮汕工夫茶被称为广东三宝(1),潮汕地区的品茶习俗被视为工夫茶品饮艺术的代表,在中国茶艺之林一枝秀出,使后人得以了解中国茶艺的璀灿和中国茶道的精博,有人说:“中国茶道在潮汕”,这话绝非“信口开河”,而是有一定道理的。饮茶遍及潮汕城乡各个角落,潮汕人对茶具及品饮程序的讲究是全国少有的。 何谓潮汕工夫茶?我们可以从工夫茶名称的来历、工夫茶品饮程…  相似文献   

2.
陈香白 《农业考古》2003,(4):152-152
“工夫茶”与“功夫茶”混称的情况,时下十分流行。其实,“工夫茶”不能称“功夫茶”。故特为之作文正名。  相似文献   

3.
陈香白先生近作《中国茶文化》,开创了用《周易》“天人合一”观审视茶事、从而构筑起中国茶道哲学思想体系之先河。这无疑是十分有益的尝试。陈著全书由上、中、下三篇有机组合而成。上篇简叙茶史,突出了茶文化体系对于“生态环境优化”、“人类生命优化”的深远意义。中篇阐明茶理,提出了中国茶道“七义一心”说,首创《中国茶道太极图》,揭示中国茶道就是通过茶事过程引导个体在美的享受中完成品德修养以实现全人类和谐安乐之道,是中国文化之内核。下篇详析条法,以潮州工夫茶为实例,全方位论证了“中国茶道”、“中国工夫茶”、“…  相似文献   

4.
“烹调味尽东南美,最是工夫茶与汤”。这是女诗人冼玉清对潮州“工夫茶”的赞美。潮州“工夫茶”是对我国古代品茶习俗的继承和发展。清代袁枚在《随园食单》中,曾对古代“品茶”习俗作了生动的描写:“杯小如胡桃,壶小如香橼,每斟无一两,上口不妨遽咽,先嗅其香,再试其味,徐徐咀爵而体贴之,果然清香扑鼻,舌有馀甘,一杯以后,再试二杯,令人释燥平矜……”。《潮州志》引《苜蓿集》诗注说:“潮人嗜茶,器具精细,手自烹瀹,名曰功夫茶”。清代俞蛟《梦厂杂著》和今人翁辉东《潮州茶经》均对“工夫茶”作了专门论述。翁氏的论述尤为周详。潮俗中有“茶三酒四游玩二”之说,认为喝茶最好是三个挚友一起喝,所以一套工夫茶具,通常也只配三只茶杯。“工夫茶”的主要特色,在于它非常注重茶品之选择,茶具之精美,水质之品评和烹法之从容有序。  相似文献   

5.
《农业考古》(1991年第二期《中国茶文化》专刊1)载:《“工夫茶”中有工夫》(彭世奖老师撰文),阅后颇有启迪,今就清代《清稗类钞》所述有关“工夫茶”作一补述。清代年间,闽粤地区民间,嗜饮“工夫茶”者甚众。故精于此“茶道”之人亦多。《清稗类钞·其富翁嗜工夫茶》的一则故事,读来颇有雅兴。事情是这样的: 有一人因过分嗜饮工夫茶,结果好端端的一家、弄得家庭贫苦,沦为“乞丐”。后又以此“道”,又神奇般的重振家业。一句话,从工夫茶而“破家”,继之又以工夫茶而“兴家”的曲折离奇的故事。据载,潮州一富翁平日嗜饮  相似文献   

6.
巩志 《农业考古》2004,(4):111-111
“工”与“功”发音均为“gōng”,读音相似,方言亦如是。故茶文化界把饮功夫茶写成“工夫”茶;而把中国红茶类的“工夫红茶”写成“功夫红茶”,而且有人还给“功夫茶”正名日“工夫茶”。今为“正名”而正名,披露一管之见。  相似文献   

7.
赵天相 《农业考古》2004,(4):112-112
工夫茶既是茶叶名 ,又是茶艺名。应该是茶叶名在先 ,茶艺名在后。作为茶叶名的工夫茶 ,在庄晚芳先生《茶史散论·乌龙茶史话》中叙之颇详。工夫茶原是武夷乌龙茶的一个花色品名 ,最早见于 1 734年福建崇安县令陆廷灿的《随见录》 :“武夷茶在山上者为岩茶 ,水边者为洲茶 ,岩茶为上 ,洲茶次之。岩茶北山者为上 ,南山者次之。两山又以所产之岩名为名 ,其最佳者 ,名曰‘工夫茶’。‘工夫’之上 ,又有‘小种’ ,则以树名为名 ,每株不过数两 ,不可多得。洲茶名色有莲子心白毫、紫毫、龙须、凤尾、花香、清香、选芽、漳芽等类”。在1 753年刘靖《…  相似文献   

8.
据考证,“工夫茶”的形成,至迟不晚于清代乾隆年间。如乾隆年间的俞蛟,在其《梦厂杂著》卷十《潮嘉风月》中对潮州“工夫茶”已有较详细的记载:“工夫茶,烹治之法,本诸陆羽《茶经》,而器具更为精致,炉形为截筒,高约一尺二、三寸,以细白泥为之,壶出宜兴窑者最佳,圆体扁腹,努嘴曲柄,大者可受半升许,杯盘则花瓷居多,内外写山水、人物极之致”。“炉及壶、盘各一,惟杯之数,则视客之多寡,杯小而盘如满月,此外尚有瓦铛、棕垫、纸扇、竹夹,皆制朴雅。壶、盘与杯,旧而佳者,贵如拱璧,寻常舟中不易得也。先将泉水贮当,用细火…  相似文献   

9.
潮州朱泥壶     
前言潮州朱泥壶,其发祥地乃潮州枫溪区。置身于潮州工夫茶的核心区域,天天泡饮.习惯了,便也有点“熟视无睹”。引发笔者对工夫茶作出民俗学阐析,是在1990年6月应邀出席“中国东南滨海地区古代文化学术研讨会”前夕,那时自立了一个主题:探索潮州工夫茶与儒家思想的渊源关系。稿成,投寄《孔子研究》。不久,便接到《孔子研究》主编辛冠洁先生亲笔复函云:“凌晨终审《孔子研究》本年度第三期稿,得读先生大作潮州工夫茶,甚喜。诚如大作所言,对于茶艺应作美学分析,且大作已是此种分析的佳篇,望继续研究,如有心得,请随时赐稿。”拙…  相似文献   

10.
近几年来,在不少茶文章中“工夫茶”、“功夫茶”的说法不尽一致:有的说“工夫茶”、“功夫茶”都是指好茶;有的说“工夫茶”、“功夫茶”都是指泡饮的技巧;有的说“功夫”是指茶,“工夫”是指冲泡技巧等等。但《辞海》缩印本503、509页“工”与“功”条目虽云两字相通,但又云:工夫:指所费精力和时间;功夫:指技巧。笔者拜访请教了当代乌龙茶泰斗张天福及武夷山的茶农、茶师,并结合当地方言说法,得出以下看法。  相似文献   

11.
蒙族爱饮奶油茶,藏民喜喝酥油茶,广西人嗜吃打油茶……饮茶习惯形形色色,尤数闽南、潮汕、台湾工夫茶最别致、考究。当地人自小就与工夫茶结下不解之缘。有的甚至嗜茶如命,它的味道初喝起来比药汤还苦,但小孩从小普受熏陶,养成吃苦习惯,对一些不怎么苦的药汤反而畏惧,视工夫茶就如药汤一般,因而做父母的常骗小孩说药汤是茶,久而久之,药汤竟然被叫做“茶”。常言道:“民以食为天,食以粮为先。”然而,在闽南、粤东、台湾,人们却把茶叶看成比大米还重要,他们称茶叶为“茶米”还有“宁可一日无粮,不可一日无茶”的谚语,可见工夫茶在当地人生活中所占的地位有多高了。的确,古往今来工夫茶已进入当地的婚丧喜庆等礼仪中,以  相似文献   

12.
工夫茶考     
丁以寿 《农业考古》2000,(2):137-143
工夫茶流行于中国的福建、广东、台湾等地区,是中国茶道的代表。工夫茶源于武夷茶,但其起始于何时?又如何演变的?它与前代的茶艺有何联系?下面试加以考证。 一、武夷茶 武夷山在福建崇安县境,明代以前为道教名山,清代以后又成为佛教胜地,同时还是朱子理学的摇篮。后人曾以“千载儒释道,万古山水茶”来形容武夷山独特的文化与自然特征。武夷茶始于晚唐,盛于元,继于明,复兴于清。 (一)唐宋元──武夷茶为蒸青绿团莱 明人徐 《武夷茶考》记:“按《茶录》诸书,闽中所产,以建安北苑第一,壑源诸处次之,而武夷之名,宋季未有闻…  相似文献   

13.
姚雪垠创作的大部头历史小说《李自成》中多处提到黄道周的名字,仅第2卷中册就有9次提及。黄道周是明代一位著名书法家、理学家,年青时就被誉为“闽海才子”。地理学家徐霞客对他十分敬仰,与之结为莫逆之交,他称黄道周“字画为馆阁第一,文章为国朝第一,人品为海内第一,其学问直接周、孔,为古今第一。”清乾隆皇帝赞扬黄道周“不愧为一代完人”。黄道周对饮茶也很爱好。他的故乡福建东山岛与台湾隔海相望,介于厦门、汕头之间,是著名的工夫茶十分兴盛的地方,黄道周自小就是在“工夫茶中泡大的”。也许是茶助文思起到的一定作用,黄…  相似文献   

14.
潮汕工夫茶是中国茶文化精华之一,以往研究者从历史考证、茶道设计、文化特色等多方面进行了探讨潮汕功夫茶的历史形成过程、潮汕功夫茶茶道的特征和文化内涵。本研究还提出未来研究的三个问题:潮汕工夫茶地域差异及形成的历史成因;从历史的角度探讨潮汕工夫茶的传播路径、传播方式以及影响效果;潮汕工夫茶中的民俗特征。  相似文献   

15.
潮州工夫茶源流论广东潮州韩山师范学院陈香白一、潮州工夫茶艺概说潮州工夫茶艺定式,较早的文字记载是清代俞蛟《梦厂杂著·潮嘉风月·工夫茶》。及至民国翁辉东撰《潮州茶经·工夫茶》,则以详尽著称。后之介绍文字,未见有超越其窠臼者。兹特摘要引述如下。1、选茶潮...  相似文献   

16.
孟臣泡沏海峡情福建东山县《石斋故里报》林长华常言道:“水为茶之母,壶为茶之父”,这实在是茶博士的精辟见解。在工夫茶风盛的台湾、闽南、潮汕地区,自古以来,茶人们珍爱的是小巧玲珑的紫砂陶制“孟臣”冲罐。旧时殷富人家还将此作为高档陪嫁品或陪葬品。即使现代,...  相似文献   

17.
凤凰茶的生产始于何时,史无明文。相传南宋末代皇帝赵昺,逃亡潮州,途经凤凰山时渴极思饮,随手摘下几片茶叶塞进嘴里,不觉津液顿生,甘香无比。从此凤凰山顶的这棵茶树便有“单丛宋种”之称。但这只是一种民间传说,据地方志书记载,直至元代,潮州尚无大宗的茶叶生产。元代《三阳图志》曾对潮州不产茶而要纳茶税的怪现象愤愤不平,认为“产茶之地出税固宜,无茶之地何缘交税?潮之为郡,无采茶之户,无贩茶之商,其课钞每责于办盐主首而代纳焉。有司者万一知此,能不思所以革其弊乎?”直至明代饶相的《茶山增城记》才有关于大埔产茶盛况的记载。嘉靖《潮州府志》则记载了饶平交纳贡茶的数量。乾隆《潮州府志》记载了饶平百花山、风凰山,大埔大麻、阴那山产茶的情况。大体上潮州种茶、饮茶之俗始于明而盛于清。清代饮“工夫茶”已蔚然成风,故有俞蛟《梦厂杂著·工夫茶》之作。  相似文献   

18.
修水县产茶历史悠久。是著名的宁红工夫茶的源产地和主产区。据《修水志》记载,早在公元618年到907年就盛产茶叶.北宋时期双井茶名扬海内、誉满朝纲,有“草茶第一”之称。光绪18年。茶园面积近2.3万公顷,因山口、漫江产品质量尤著,上海、汉口有“山漫不到庄、茶叶不开箱”的经营行规。  相似文献   

19.
本文阐明了越红工夫茶的历史背景和现状,提出了越红工夫茶鲜叶、萎凋、揉捻、发酵、干燥等初制加工工序的操作方法和技术要求,以规范越红工夫茶加工技术,保持品质特征,稳定产品质量。同时,阐述了对越红工夫茶品牌建设的研究。  相似文献   

20.
《中国农业科学》1993,26(5):90-96
1989年 2月 首届中国食品博览会上,江西的“越海牌宁红工夫茶”荣获金质奖,陕西的“午子仙毫”和“秦绿”分别获得银质奖和铜质奖。 7月 农业部在西安召开名茶评比会,评出全国名茶25只,优质茶15只。 12月 国家技术监督局审定公布的优质食品奖中,茶叶有:天山牌特级天山银毫茉莉花茶(获金质奖),向阳牌中国红茶,猴王牌、名山牌和萌芽牌一级茉莉花茶(均为银质奖)。 本年 云南省勐海县初步建成我国最大的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