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黄藤发育过程中主要解剖特征的变异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黄藤为研究对象,采用生物解剖学方法,系统分析了维管束、后生木质部大导管及纤维形态特征等主要解剖特征及其与生长发育规律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随着轴向高度增加,维管束比量先升后降,导管分子长度和长宽比先降后升;维管束长短径、纤维双壁厚、壁腔比、管直径和形状因子逐渐减小;维管束密度、纤维腔径和导管分子密度呈增加的变化趋势。径向由藤芯到藤皮维管束比量和密度、纤维长度、长宽比和壁腔比、导管密度逐渐增大;维管束长径和短径、纤维腔径、导管分子直径、形状因子逐渐减小。维管束比量、长径、短径、形状因子和密度分别为40.2%、468.933μm、333.838μm、0.722和5.76个.mm-2,纤维长度、直径(宽度)、腔径、双壁厚、长宽比和壁腔比分别为990.476μm、12.041μm、6.350μm、5.691μm、86.23和1.05。导管分子长度、直径、长宽比、形状因子和密度分别为1 621.796μm、187.172μm、9.207、0.877和5.65个.mm-2。  相似文献   

2.
人工林米老排木材解剖性质及其变异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解人工林米老排木材解剖性质,并探求其木材材质变异规律的内在机制,为建立米老排“培育—材性—加工利用”一体化的模式提供必要的理论依据,该文借助电子显微镜和计算机显微图像分析系统,从微观的角度,应用定量解剖学方法,对米老排木材解剖性质及其沿径向的变异规律进行了系统的测定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①米老排纤维长度、宽度、双壁厚、长宽比、壁腔比、腔径比平均值分别为2 014.2 μm、26.19 μm、11.07 μm、78.68、0.79、0.57;由髓心向外除腔径比呈递减趋势外其余纤维形态指标呈递增趋势. ②导管分子长度、宽度、双壁厚、长宽比、壁腔比、腔径比平均值分别为1 666.0 μm、53.83 μm、5.44 μm、31.85、0.12、0.90;由髓心向外除双壁厚和壁腔比呈递减趋势外其余导管分子形态指标呈递增趋势. ③纤维比量、导管比量、木射线比量和薄壁组织比量平均值分别为54.8%、16.5%、27.6%、1.1%;由髓心向外木纤维比量呈增加趋势,导管分子比量呈递减趋势,木射线比量和薄壁组织比量变异规律不明显. ④微纤丝角平均值为8.4°,由髓心向外呈递减趋势.⑤幼龄材与成熟材的界限为第7年.   相似文献   

3.
杞柳秆茎主要解剖特征的变异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体视显微测量技术对杞柳秆茎主要解剖构造进行研究,为杞柳材其他性能的研究及应用提供基础数据和理论指导。结果表明,杞柳纤维、导管和射线比量分别为71.04%、21.48%和7.48%,沿径向变异均不显著。导管弦向直径、径向直径和导管密度分别为37.41μm、46.02μm和155.86个·mm-2,沿径向和纵向变异均显著;导管径弦比为1.26,在径向,差异不显著而纵向差异显著。纤维长度、宽度、双壁厚、壁腔比和长宽比分别为406.80μm、19.53μm、7.66μm、0.64和21.45,径向变异均显著,而纵向变异不显著;纤维腔径比和腔径分别为0.59和11.73μm,沿径向和纵向差异均不显著。  相似文献   

4.
为了更好的对棕榈藤材进行开发和加工利用,以粉藤为研究对象,采用显微图像分析方法对其组织比量、纤维、维管束及导管形态特征进行研究。结果发现,粉藤薄壁组织、导管、纤维筛管比量值分别为34.7%、32.3%、26.9%和6.1%;纤维长度、直径、双壁厚、腔径和长宽比分别为1 425.0μm、16.4μm、11.0μm、5μm和87.9;维管束的径向、弦向尺寸和密度分别为556.1μm、519.4μm和3.6个·mm~(-2);后生木质部大导管分子长度、直径和密度分别为2 089.7μm、296.2μm和3.8个·mm~(-2)。粉藤材质与玛瑙省藤相当,是一种优良的藤种。  相似文献   

5.
为更好地了解棕榈藤材性能、提高我国棕榈藤材高附加值和加工利用水平,选择高地钩叶藤为对象,采用显微图像分析系统,对该藤2 m处的节间和节部的纤维形态特征及组织比量进行了统计与分析。结果表明,节间与节部纤维的长度、宽度、腔径、双壁厚、长宽比、径腔比、壁腔比的平均值分别为2 154.50 μm和1 573.22 μm、17.34 μm和18.11 μm、1.48 μm和5.33 μm、6.98 μm和7.78 μm、124.51和86.69、2.30和2.48、2.33和2.59;节间和节部的纤维、筛管、导管、薄壁细胞组织比量的平均值分别为8.89%和10.77%、4.50%和4.78%、12.09%和12.67%、74.52%和71.81%。经F检验,节间与节部的纤维长度、双壁厚、长宽比、壁腔比在显著性水平0.01下差异极显著,而纤维径腔比在0.05水平上差异显著,节间的纤维形态特征优于节部。  相似文献   

6.
越南红藤、小白藤和玛瑙省藤的主要解剖特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提高棕榈藤材的高附加值加工利用水平,选择了越南红藤、小白藤和玛瑙省藤为研究对象,采用显微图像分析方法,对其组织比量、纤维、维管束及后生木质部大导管等解剖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玛瑙省藤的纤维和导管的比量最多,分别为24.9%、33.3%。玛瑙省藤的维管束尺寸最大,径向尺寸和弦向尺寸分别为754.378、739.835μm;小白藤的最小,其值分别为348.027、319.348μm,各藤材维管束弦向尺寸均小于径向尺寸。玛瑙省藤的导管尺寸同样最大,为380.505μm。红藤的纤维最长,为1 246.802μm;小白藤最短,为734.856μm;小白藤和红藤的纤维长宽比均大于54,腔径比小于0.75,壁腔比小于1,适合作为造纸原料。F检验结果表明,玛瑙省藤两样本之间的维管束、导管尺寸,以及纤维腔径、腔径比、壁腔比均存在极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7.
采用显微图像分析方法,对硬头黄竹主要解剖特征进行研究,为提高建筑用丛生竹资源高附加值加工利用水平提供依据。结果发现,硬头黄竹薄壁细胞、纤维、导管及筛管比量分别为45.5%、32.3%、7.0%和2.2%;纤维直径、双壁厚、腔径、长度、长宽比、壁腔比和腔径比分别为20.271 μm、16.178 μm、4.092 μm、1 901.775 μm、103.913、5.715和0.193;硬头黄竹维管束径向直径、弦向直径及密度分别为762.978 μm、640.210 μm和1.686个·mm-2。  相似文献   

8.
3年生慈竹竹秆不同部位的解剖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慈竹竹秆不同部位的解剖特征,为慈竹的合理利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数显投影仪、奥林巴斯显微镜和木材图像分析软件,对生长于四川洪雅3年生慈竹不同竹秆高度(0~10m)的竹材纤维长度、纤维宽度、纤维壁厚、纤维腔径等形态指标和组织比量进行测量分析。【结果】慈竹纤维长度2.60mm,属于长纤维,宽度14.44μm,长宽比179.73;壁厚9.85μm,腔径4.71μm,壁腔比2.28;基本组织比量47.84%,纤维组织比量42.25%,输导组织比量9.91%。在轴向上,纤维长度以竹秆中部最大,纤维宽度由竹秆基部向上逐渐减小,纤维壁厚和输导组织比量则相反;在径向上,纤维长度、宽度、腔径以中部最大,而壁厚由内侧向外侧呈逐渐增大的规律。【结论】慈竹是优良的纸浆材料。  相似文献   

9.
对汽蒸及热压处理后马尾松木射线、管胞和树脂道特征以及组织比量进行分析,并与素材进行比较。结果发现,马尾松汽蒸及热压处理材树脂道直径随着树高的增加而增大,在1.1、4.4和6.6 m处其值分别为136.4、141.3和144.6μm,平均值为140.8μm。素材木射线的高和宽分别为212.0μm和31.3μm,而处理材木射线的高和宽分别为198.3μm和15.5μm,分别减小了6.5%和50.5%。处理后早、晚材木射线比量降低,降幅分别为24.6%和40.4%;而管胞和树脂道比量较素材有所增加,但增幅不大。  相似文献   

10.
龙竹主要解剖特征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采用显微图像分析方法,对龙竹主要解剖特征进行了研究,为提高建筑用丛生竹资源高附加值加工利用水平提供理论.结果发现,龙竹薄壁细胞、纤维、导管和筛管比量分别为60.9%、34.6%、4.0%和2.1%.纤维直径、双壁厚、腔径和长度分别为19.043、9.518、9.525和2 546.235 μm,纤维长宽比、壁腔比和腔径比分别为134.053、1.214和0.487.维管束径向直径和弦向直径分别为862.803和702.743 μm,维管束密度为1.133个·mm-2.  相似文献   

11.
竹龄对梁山慈竹纤维形态特征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提高建筑用丛生竹资源高附加值加工利用水平,采用显微图像分析方法,对四川梁山慈竹纤维形态进行了研究。1、2、3、4和5年生梁山慈竹纤维比量分别为36.8%,39.3%,39.8%,39.7% 和38.4%,纤维长度依次为2 194.351、2 183.769、2 258.791、2 232.209和2 198.895 μm;纤维直径依次为13.190、14.375、13.963、13.936和14.577 μm;纤维腔径依次为 5.004、4.767、4.816、4.792和2.833 μm;纤维的双壁厚依次为8.186、9.608、9.147、9.143和11.693 μm;纤维长宽比分别为176.006、166.402、170.463、169.704和161.540;纤维壁腔比依次为1.853、2.479、2.446、2.366和4.745;纤维腔径比依次为0.381、0.325、0.330、0.333和0.199。纤维比量、直径、双壁厚及壁腔比均是竹青>竹中>竹黄,纤维腔径和长宽比均为竹中>竹黄>竹青,纤维长度为竹中>竹青>竹黄,纤维腔径比为竹黄>竹中>竹青。综合比较3年生的梁山慈竹纤维形态特性较优,且竹青优于竹黄。  相似文献   

12.
探究冀北山区天然林黑桦木材材质,为天然林黑桦木材的培育与加工利用提供理论依据。选取阴坡和半阴坡长势良好的林木作为研究对象,借助光学显微镜和计算机显微图像分析系统,通过离析法、拉线法和切片法对冀北山区2种坡向50年生天然林黑桦木材胸径处圆盘解剖特性进行测定和分析。结果表明:1)阴坡黑桦纤维长度、宽度、长宽比、壁腔比均值分别为1607.86、24.74μm和64.87、0.69,半阴坡黑桦纤维长度、宽度、长宽比、壁腔比均值分别为1782.69、25.91μm和68.75、0.70;不同坡向天然林黑桦木材纤维长度、宽度和长宽比由髓心向树皮方向的径向变异趋势为初始迅速增大,随后趋于稳定;纤维壁腔比自髓心向树皮方向呈波浪式变化,且略有增大的趋势。2)阴坡黑桦木射线比量、导管比量、纤维比量均值分别为16.80%、18.93%、64.27%,半阴坡木射线比量、导管比量、纤维比量均值分别为15.37%、18.96%、68.72%;由髓心向外,组织比量等指标基本在一条水平线上波动,变异规律较差。3)黑桦木材2种坡向间纤维长度和纤维长宽比差异显著,其他指标差异不显著。  相似文献   

13.
复配芽孢杆菌对撑绿杂交竹枯萎病的生物防治效果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通过对比单一芽孢杆菌和复配芽孢杆菌对撑绿杂交竹枯萎病的防治效果,为开发防治撑绿杂交竹枯萎病的稳定高效、低成本的复合菌剂提供理论基础。方法本文制备了解淀粉芽孢杆菌B01-2、枯草芽孢杆菌B23-1以及二者的复配菌株的发酵滤液,并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孢子萌发法和盆栽试验法,研究了各菌株发酵产物对病原菌尖孢镰刀菌菌丝生长、孢子萌发以及对杂交竹抗性生理指标的影响。结果复配芽孢杆菌处理对病原菌抑制效果显著高于单一菌株。复配芽孢杆菌菌落直径和孢子萌发率分别为1.9 cm和8.8%;单一菌株B01-2和B23-1的菌落直径与孢子萌发率分别为3.4 cm、4.1 cm和17.8%、31.0%;盆栽防效试验中,芽孢杆菌处理组的枯萎病发病率比对照低。复配芽孢杆菌的发病率(50%)较单一菌株B01-2(60%)与B23-1(60%)更低;复配芽孢杆菌对撑绿杂交竹枯萎病的防治效果达到81.5%,高于单一菌株B01-2(70.4%)与B23-1(63.0%)。杂交竹叶片生理指标测定表明,3种处理的发酵液都能诱导激发杂交竹体内的过氧化物酶(POD)、多酚氧化酶(PPO)、苯丙氨酸解氨酶(PAL)防御酶的活性,降低杂交竹叶片叶绿素的分解和减少丙二醛(MDA)的生成,触发植物的系统抗病性,增强植株免疫能力。此外,复配菌株较单一菌株对杂交竹叶片的生理指标的影响更明显。结论复配芽孢杆菌具有强大的拮抗活性,在室内盆栽苗条件下能够有效防治撑绿杂交竹枯萎病,具有潜在的应用开发前景。   相似文献   

14.
为提高采脂材利用效率,对采脂后的马尾松材管胞形态特征进行研究.结果表明,马尾松管胞长度平均值为3.12 mm;早、晚材管胞直径分别为37.79 μm和37.28 μm;早、晚材管胞腔径分别为29.78 μm和21.77 μm,晚材比早材管胞腔径下降了26.89%;早、晚材柔性系数分别为0.7826和0.5685,晚材柔性系数比早材下降了27.36%;早、晚材双壁厚分别为8.01 μm和15. 51 μm,晚材比早材双壁厚增大了93.60%.采脂用马尾松可作为优良的造纸原料.  相似文献   

15.
黄藤材发育过程中维管束的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提高我国棕榈藤资源培育和高附加值加工利用水平,以我国特有的黄藤为研究对象,采用生物解剖学方法,系统分析了黄藤茎中维管束比量及形态特征与其生长发育规律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轴向上维管束比量在36.2%~42.4%,由藤茎基部向上随着高度的增加先上升,至中部后又下降;径向由内向外基本呈增大的变化趋势,维管束比量平均值为40.2%。轴向上维管束长径和短径分别在0.341~0.526 mm和0.255~0.400 mm范围内,由藤茎基部向上随着高度的增加逐渐下降,径向由内到外基本呈逐渐下降的变化趋势,维管束长径、短径平均值分别为468.933μm、333.838μm;形状因子平均为0.722。维管束密度在轴向由藤茎基部向上随着高度的增加逐渐增大,径向由内到外总体上呈逐渐增加的变化趋势,平均值为5.63个.mm-2。  相似文献   

16.
浙江省6种丛生竹纤维形态及其组织比量的研究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本文就浙江省主要的丛生竹种大木竹、粉单竹、温州水竹、绿竹、麻竹和吊丝丹等竹材各个部位纤维形态和纤维组织比量系统地进行了显微观测和分析。结果表明6种竹材纤维长为2.23~2.68mm,平均2.51mm;纤维宽14.1~16.2μm,平均15.1μm;长宽比为139~175;壁厚4.9~5.7μm;腔径4.2~5.7μm,壁腔比1.9~2.7;纤维组织比量34.2%~45.5%.并发现竹壁中部纤维较长,竹秆中部也有这种倾向;纤维宽度自基部至梢部逐渐变小,径向却以竹壁中部较大,两侧较小,腔径也有类似的变化;纤维组织比量在径向由竹壁外侧至内侧急剧变小,在轴向由基部至梢部逐渐增加。  相似文献   

17.
采用解析木法结合显微成像系统测量15年生巨尾桉木材的纤维长度、直径和腔径,分析其木材纤维特性。结果表明:15年生巨尾桉木材纤维的平均长度为1005.74μm,平均直径为18.39μm,平均腔径为8.83μm,平均双壁厚为9.56μm,平均长径比为54.83,平均壁腔比为0.56。由树干基部至树干稍部,纤维长度、长径比、双壁厚和壁腔比逐渐增加,纤维直径和腔径逐渐减小;由髓心向树皮,纤维长度和直径逐渐增大,腔径逐渐减小,双壁厚、长径比、壁腔比呈增加趋势。方差分析表明,纤维长度在纵向上显著差异,径向上差异极显著;纤维宽度在纵向上差异显著,在径向上无显著差异;纤维腔径、双壁厚、长宽比在纵向和径向上均有极显著差异。聚类分析表明巨尾桉成熟材与幼龄材的界限为8年。  相似文献   

18.
高地钩叶藤与大钩叶藤纤维特性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做到适材适用、全面提高棕榈藤材的高附加值加工利用水平,以高地钩叶藤与大钩叶藤为研究对象,在径向与轴向对两种藤材纤维的特性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显示:高地钩叶藤与大钩叶藤纤维的长度、直径、腔径、双壁厚分别为2007.51μm与2016.02μm、18.11μm与20.46μm、10.62μm与8.84μm、7.49μm与11.61μm。径向自外向内,高地钩叶藤纤维长度和宽度先增后降;大钩叶藤纤维宽度、双壁厚和高地钩叶藤纤维长宽比先降后增;大钩叶藤纤维长度、长宽比和两藤纤维壁腔比逐渐下降;高地钩叶藤纤维双壁厚和两藤腔径、腔径比逐渐上升;两种藤纤维腔径经F检验在0.01水平上差异极显著。轴向自下向上,高地钩叶藤和大钩叶藤的纤维长度分别呈降-增-降和增-降-增变化趋势;高地钩叶藤纤维长宽比先增后降;两藤纤维腔径、腔径比和大钩叶藤纤维长宽比逐渐上升;两藤纤维宽度、双壁厚和壁腔比逐渐下降;两种藤纤维长度和腔径经F检验在0.01水平上差异极显著。  相似文献   

19.
采用解析木法结合显微成像系统测量15年生巨尾桉木材的纤维长度、直径和腔径,分析其木材纤维特性。结果表明:15年生巨尾桉木材纤维的平均长度为1005.74μm,平均直径为18.39μm,平均腔径为8.83μm,平均双壁厚为9.56μm,平均长径比为54.83,平均壁腔比为0.56。由树干基部至树干稍部,纤维长度、长径比、双壁厚和壁腔比逐渐增加,纤维直径和腔径逐渐减小;由髓心向树皮,纤维长度和直径逐渐增大,腔径逐渐减小,双壁厚、长径比、壁腔比呈增加趋势。方差分析表明,纤维长度在纵向上显著差异,径向上差异极显著;纤维宽度在纵向上差异显著,在径向上无显著差异;纤维腔径、双壁厚、长宽比在纵向和径向上均有极显著差异。聚类分析表明巨尾桉成熟材与幼龄材的界限为8年。  相似文献   

20.
为了解人工林马尾松Pinus massoniana木材解剖性质,探求其木材材质变异规律的内在机制,借助体式显微镜和计算机显微图像分析系统,应用定量解剖学方法对其管胞形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径向上,马尾松早材管胞长度、管胞宽度、双壁厚、长宽比、壁腔比、腔径比平均值分别为3 711.1 μm,47.85 μm,11.47 μm,76.48,0.34,0.76,晚材分别为3 912.9 μm,37.30 μm,20.45 μm,104.13,1.73,0.45;由髓心向外除早材管胞壁腔比、早材管胞腔径比无明显变化以及晚材管胞腔径比呈减小趋势外,其余管胞形态指标呈递增或递增稳定趋势.纵向上,马尾松全树早材管胞长度、管胞宽度、双壁厚、长宽比、壁腔比、腔径比平均值分别为3 597.6 μm,48.83 μm,11.70 μm,73.65,0.35,0.75;晚材分别为3 857.3 μm,38.71 μm,18.82 μm,100.82,1.33,0.51;除管胞壁腔比和腔径比变化规律不明显外,其余管胞形态指标随树高的增加呈先增大后减小趋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