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6篇
  免费   1篇
林业   23篇
综合类   24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1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8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11篇
  2009年   1篇
  200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测定3株(Z1,Z2,Z3)7年生欧美杨107杨(Populus×euramericana cv.‘Neva’)的组织比量、纤维形态,并分析其径向变异模式。结果显示,所测定材料中木射线比量变化幅度为10.21%~13.60%,导管比量为17.30%~24.40%,纤维比量为64.37%~71.24%;纤维长度为635~1261μm,纤维宽度为17.96~22.33μm,胞腔径为14.34~17.83μm,双壁厚为3.55~5.35μm,壁腔比为0.22~0.34,长宽比为37.81~60.89,微纤丝角度为15.39°~25.63°。径向变异模式研究得出:Z2从髓心向外纤维比量持续下降,Z1和Z3在髓心与第4生长轮之间为纤维比量先下降后上升,从第4生长轮开始纤维比量缓慢下降。导管比量径向变异与纤维比量恰好相反,相互之间此消彼长。纤维长度和纤维宽度从髓心向外迅速增加,到第6年后缓慢增长或开始下降。微纤丝角在髓心到第3生长轮之间表现为波动,从第4生长轮开始先上升随后下降到树皮。长宽比从髓心到树皮Z2一直保持迅速增长趋势,Z1上升到第5生长轮后,开始下降;而Z3上升到第6生长轮后,开始下降。双壁厚在髓心与第4年轮之间先上升后下降,随后向外逐渐增长。Z1和Z3壁腔比从髓心到第5生长轮先上升后下降,随后上升到树皮;而Z2壁腔比从髓心向外下降到第4生长轮,然后开始逐渐上升到树皮。认为幼龄期胶质纤维的存在对杨树木材解剖特性径向变异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导致了各单株在髓心附近的径向变异模式差别较大,并建议在今后的类似研究中关注这种影响。  相似文献   
2.
越南红藤、小白藤和玛瑙省藤的主要解剖特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提高棕榈藤材的高附加值加工利用水平,选择了越南红藤、小白藤和玛瑙省藤为研究对象,采用显微图像分析方法,对其组织比量、纤维、维管束及后生木质部大导管等解剖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玛瑙省藤的纤维和导管的比量最多,分别为24.9%、33.3%。玛瑙省藤的维管束尺寸最大,径向尺寸和弦向尺寸分别为754.378、739.835μm;小白藤的最小,其值分别为348.027、319.348μm,各藤材维管束弦向尺寸均小于径向尺寸。玛瑙省藤的导管尺寸同样最大,为380.505μm。红藤的纤维最长,为1 246.802μm;小白藤最短,为734.856μm;小白藤和红藤的纤维长宽比均大于54,腔径比小于0.75,壁腔比小于1,适合作为造纸原料。F检验结果表明,玛瑙省藤两样本之间的维管束、导管尺寸,以及纤维腔径、腔径比、壁腔比均存在极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3.
为了解和定量评价棕榈藤宏观构造图案的情感心理表达,本实验在设定的3个维度中,通过用手触摸和观察外表的方法,对4种棕榈藤宏观构造图案进行意象调查,并进行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在视觉特性的评价中,以喜欢-厌恶、人工-自然作为总体评价的主成分,在触觉特性的评价中以高雅-简朴、光滑-粗糙作为评价的主成分,可获得较好的评价效果。  相似文献   
4.
文中介绍了常见的竹材密度测定方法及其特点, 阐述了竹材密度变异规律及产生密度变异的主要机理, 并简要探讨了密度变异对竹材及竹基复合材料力学性质的影响。这些成果对竹材密度的深入研究及其加工利用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5.
介绍了目前国内外通过计算机断层扫描技术(CT)结合各种算法对木材中节子部分进行无损检测所取得的研究进展,概述了以灰度阈值法、滤波算法、最大似然法和神经网络法为主的算法识别特点,并对其中应用广泛的神经网络算法进行了对比分析。现有研究表明,运用该技术结合多种算法可实现对原木中节子参数特征的提取与分析,通过算法的不断改进能够提高节子检测的准确率。文中还总结了CT技术在处理节子检测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并对未来趋势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6.
以小钩叶藤材为研究对象,采用生物解剖学和化学离析的方法,获得小钩叶藤基部、2 m处、中部、梢部等轴向高度的节间和节部的维管束、导管的相关数据,系统分析其在轴向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节间与节部维管束的弦向与径向直径在轴向上有相同的变化趋势,两者间没有显著性差异。节间、节部维管束、导管的密度在轴向具有完全相反的变化趋势,且节间维管束和导管单位面积分布数均显著低于节部(P0.05)。节间与节部导管分子长度在轴向有相同的变化趋势,而节间与节部导管直径在轴向变化无规律可循,节间导管分子长度和直径均显著高于节部,组间差异经t检验,有统计学意义(P0.05)。  相似文献   
7.
In order to find out the properties, and improve the levels of cultivating and high value-added processing and utilizing for Chinese rattan resources, the Daemonorops margaritae, a Chinas native rattan species was chosen as the research material,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fiber characteristics and the growth and development was analyzed with the method of biological anatomy.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fiber diameter was 12.041 μm, lumen diameter 6.350 μm, length 990.476 μm, length-width ratio 86.23, double-wall thickness 5.691 μm and wall thickness-lumen ratio 1.05. The fiber had thick wall and small lumen, and the size was different at different positions. The fiber was longer and with minimum diameter at coretex, while the reverse conclusion was at middle height and middle layer between core and coretex of the cane. The wall thickness decreases, and lumen diameter increased with the cane height increasing at axial, i.e. with age of the cane decreasing.  相似文献   
8.
棕榈藤材藤龄的判断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做到适材适用、全面提高棕榈藤材的高附加值加工利用水平,以黄藤材为研究对象,采用生物解剖方法,从藤茎基部到梢部,对黄藤材导管、纤维形态特征等进行了系统测试,分析棕榈藤材藤龄与结构的关系,并对棕榈藤材藤龄进行了判断。结果表明:以黄藤材纤维长度、双壁厚和导管密度的乘积为分子,纤维宽度(直径)、导管直径的乘积为分母的综合判别因子Ra绘制曲线,则曲线上谷值对应的是早材,而峰值对应的是晚材,即曲线上有一个突然下降的变化趋势线段,即为1 a分界。  相似文献   
9.
竹材表面超疏水改性的初步研究田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超疏水表面的制备原理,以低表面能的三氯甲基硅烷为原料,利用常温、常压化学气相沉积法在竹材表面自组装形成直径30~80 nm的纳米棒阵列或纳米线网状结构,使竹材横切面对液态水接触角最大达到157°,滚动角接近0,具备了超疏水表面特性。本研究证实了赋予竹、木等亲水性木质纤维素材料以超强疏水性能的技术是可行性的。   相似文献   
10.
黄藤材生长发育过程中导管的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我国特有的黄藤为研究对象,采用生物解剖学方法,系统分析了导管形态特征、密度与生长发育规律关系。研究结果表明:导管分子长度在轴向上先降后升高至1630μm时呈波动状变化,平均长度为1621.796μm。导管分子直径轴向上逐渐下降,径向由内到外逐渐变小,平均直径为187.172μm。导管分子长宽比在轴向上呈增加的变化趋势,径向上最大值均在藤茎外部,藤芯及中层值相对较小且差异不大,平均值为9.207。导管分子形状因子轴向上在0.839~0.918范围内逐渐减小,径向由内到外逐渐减小,平均值为0.877。轴向上导管分子密度大体上呈增加趋势,径向由内到外逐渐增大,平均密度为5.65个/mm2。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