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为了探明单株马尾松生物量的生长模型及其林分的净生产力,为马尾松珠防林的规划、实施,珠防林配置、结构调整以及全省防护林的经营、管理提供理论依据,采用实地调查的方法,对黔南珠防工程马尾松幼林生物量及林分生产力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该区马尾松幼林林分生物量为16.58t/hm2,各层次的生物量分配依次为乔木层(66.59%)>草本层(19.36%)>灌木层(9.35%)>枯落物层(4.70%);乔木层的生物量为11.04t/hm2,各器官所占比例为树干(55.38%)>树叶(16.44%)>树枝(14.35%)>树根(13.96%)。2)该区马尾松幼林林分平均净生产力为7.44t/(hm2.a),各层次的平均净生产力依次为乔木层〔3.45t/(hm2.a)〕>草本层〔3.21t/(hm2.a)〕>灌木层〔0.78t/(hm2.a)〕。林分乔木层生物量和净生产力均随着林龄的增加而增加,且在5a后增长速率明显加快,表现为连年净生产力大于平均净生产力,说明,该林分在5a后将进入生长的速生期,此期间对其施行抚育间伐、施肥、调整林分结构等管护措施,可促进林分生长,提高林分生产力和群落整体生态效应。  相似文献   

2.
元谋干热河谷赤桉林生长规律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对3333株/hm2(1m×3m),5000株/hm2(1m×2m)和10000株/hm2(1m×1m)3种不同密度的赤桉林生长规律的研究结果表明林分密度较大程度地制约着林木的生长,密度较小的林分生长状况较为良好,单位面积蓄积量、树高、胸径和叶面积均居首位;而密度>5000株/hm2的林分生长状况很差.从小到大3种密度的林分蓄积量分别为80.653m3/hm2,55.927m3/hm2和44.541m3/hm2.单株林木生长量随着林分密度的减小而增大,胸径分别为8.68cm,4.80cm和3.97cm,树高分别为9.46m,9.07m和7.22m.因此,干热河谷区的赤桉造林密度不应>3333株/hm2.  相似文献   

3.
吴晓明  许康生  王小民 《安徽农业科学》2009,37(22):10790-10791
[目的]探究杉木人工幼林的施肥技术及其效益分析。[方法]在对7年生杉木人工幼林的施肥对比试验中,设3种施肥处理:钙镁磷肥500g/株、尿素250g/株和磷肥250g/株+尿素125g/株,不施肥为对照,采用挖环状沟施肥法,年底11月根据树高生长和胸径生长量调查,计算各试验区立木材积和蓄积量。[结果]施肥5年后杉木人工林的立木蓄积量,以施磷肥处理的效果最好,比对照区年均增加立木17.13m3/hm2,净产值增加33776元/hm2;磷肥+尿素混合施效果次之,比对照区年均增加立木9.04m3/hm2,净产值增加16284元/hm2;施尿素对林木作用不大,仅比对照区年均增加立木2.38m3/hm2。[结论]磷肥施用效果最佳,施入后杉木人工幼林的林木生长平稳.其效果随时间的推移越趋明显。  相似文献   

4.
试验采用不同抚育技术措施(处理A:全面劈草清杂+垦复+施肥;处理B:全面劈草清杂+垦复;处理C:全面劈草清杂;CK:不抚育)进行毛竹林出笋量及生长量比较,结果表明:不同抚育技术措施对毛竹出笋成竹量及新竹生长的影响极为显著,试验以处理A的平均出笋数、平均成竹数、平均成竹率、平均胸径、平均高最高,分别达973个/hm2、926株/hm2、95.2%、11.8 cm、13.2 m;其中:平均出笋数比处理B、C、CK分别提高20.9%、59.0%、140.2%,平均成竹数比处理B、C、CK分别提高24.6%、69.9%、160.8%,平均成竹率比处理B、C、CK分别提高2.9、6.0、7.6个百分点;平均胸径比处理B、C、CK分别提高21.6%、40.5%、66.2%,平均高比处理B、C、CK分别提高13.8%、23.4%、40.4%;试验处理的各项指标高低顺序依次为处理A处理B处理CCK(对照)。  相似文献   

5.
在香榧幼林基地开展了香榧-多花黄精-玉米(A1)、香榧-多花黄精-皇菊(A2)、香榧-多花黄精(CK)3种复合套种模式的比较试验,分析复合套种对香榧和多花黄精的影响。结果表明,3种套种模式的香榧新梢生长量A1>CK>A2,其中A1模式为35.63 cm,比CK模式增加16.9%,但未达到显著水平;香榧地径年生长量A2>A1>CK。3种套种模式中,多花黄精株高、基径粗度、地下根茎年生长量、地下根茎增殖倍数不同模式之间均为A1>A2>CK,且显著性差异;多花黄精枯萎率从高到低依次为CK>A2>A1。香榧幼林复合套种有利于幼龄香榧和多花黄精的生长,可推迟多花黄精倒苗,减少香榧幼林抚育管理成本,并增加基地短期经营收入。  相似文献   

6.
不同整地方式造林效果调查与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许海 《现代农业科技》2007,(13):21-21,26
改革整地方式,变局部整地为机械全面整地,连续3a对培育林木的投入、生长量进行调查与分析,结果表明:机械全面整地较局部整地,幼林保成率平均提高8%;培育马尾松成本减少1 950元/hm2(降低33.5%);培育湿地松成本减少1 125元/hm2(降低22.3%)。幼树的生长量增长明显,平均高生长增加40.3%,地径生长增加37.2%。  相似文献   

7.
不同立地及间伐强度对马尾松人工幼林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探明不同立地及间伐强度对马尾松林生长的影响,在桂西北田林县西部选择6年生马尾松人工幼林设置固定监测样地,即间伐强度30%、25%、20%和0%(ck为对照)依次为A区1 050、1 125、1 200、1 500株.hm-2;B区1 400、1 500、1 600、2 000株.hm-2;C区1 500、1 600、1 700、2 125株.hm-2。经过连续5a的观测,当林分生长至11年生时得出如下结果:1)A区间伐强度20%以及B区和C区间伐强度分别为30%对胸径生长较大,分别比不间伐提高2.2%~10.5%;2)A区、B区和C区间伐强度依次为20%、25%和30%对树高生长较大,分别比不间伐提高0.6%~6.3%;3)A区间伐强度20%以及B区和C区间伐强度分别为30%对单株蓄积生长较大,分别比不间伐提高3.1%~24.9%,但林分单位面积蓄积则分别比不间伐下降5.9%~24.2%。  相似文献   

8.
不同施肥处理对杉木高世代优良种源幼林生长效果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杉木高世代优良种源子代4年生林分进行施肥试验,经2年生长期调查和分析。结果表明:A3、B3、C3处理对幼树高、胸径、冠幅生长的影响与对照比较均达到极显著差异水平,表现出良好的后续生长效应,B2、C2处理对胸径、冠幅生长保持良好持续效应,说明适当N、P、K配比能对个体的胸径生长有更好持续效果,其他处理的持续效应相对较弱,与对照比较不显著。采用尿素与复合肥按1∶2混合0.75 kg/株施肥量的经济性状较好,2年生长期胸径生长量可高达5.2 cm、树高生长量达2.5 m,且对个体后续生长持续时间更长,可为杉木生产经营与低产林分提高生产量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9.
于2008-2010年进行了木荷防火林带幼林施肥试验。结果表明:木荷幼林施肥效果显著;氮和磷是木荷幼林树高及地径生长的主要因子,单施氮肥(N100kg/hm2)3a生树高生长增益为23.6%,地径生长增益35.3%;单施磷肥(P2O525kg/hm2、50kg/hm2、100kg/hm2),树高增益14.6%~22.8%,地径增益17.6%~29.4%;氮磷配合(N100kg/hm2、P20550kg/hm2),树高增益为34.1%,地径增益为39.7%,肥效指数为2.51;最佳的施肥组合及配比为100kg/hm2N、50kg/hm2P2O5、100kg/hm2K2O配合施用,3a生树高增益可达41.5%,地径增益可达48.5%,肥效指数为2.97。对木荷防火林带幼林进行施肥,既促进木荷早成林成材,又提高其防火效能,值得推行。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明断根分层施肥对冬小麦生长发育、生理生化和产量的影响,为冬小麦早春机械追施化肥提供参考。【方法】以不追施化肥作对照(CK),采用双因素试验设计研究断根分层施肥[断根10 cm(A1)、断根15 cm(A2)、断根20 cm(A3),包膜尿素施用量75 kg/hm2(B1)、112.5 kg/hm2(B2)、150 kg/hm2(B3)]对冬小麦地上部干物质累积、叶绿素含量、净光合速率及产量的影响。【结果】不同处理拔节期至灌浆期的小麦地上部干重随生育期呈递增趋势,均以断根深度为10cm,施用包膜尿素112.5 kg/hm2的处理(A1B2)最高,分别为3.5 g、14.4 g、28.0 g和47.4 g;各施肥处理冬小麦的叶绿素含量随时间呈先升后降趋势,均在小麦开花后14 d达最大值,以A1B2最高,为43.3 mg/g DW;净光合速率随时间呈逐渐降低趋势,在小麦开花后,平均净光合速率以A1B2最高,达25.44 μmol/(m2·s);断根施肥处理均减少小麦的单位穗数,增加穗粒数和千粒重,显著提高小麦产量,以A1B2最高,较CK高9.46%。【结论】采用断根深度10 cm、包膜尿素112.5 kg/hm2的小麦产量增幅最大,较CK增产9.46%,可大面积推广;小麦断根分层施肥智能精密控制装备具有操作方便、省工省时和工作效率高等优点,适于当前实际生产。  相似文献   

11.
马尾松林下套种阔叶树生长状况初报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在马尾松Pinus massoniana林林下分别套种拉氏栲Castanopsis lamontii,青栲Cyclobalanopsis myrsinaefolia,格氏栲Castanopsis kawakamii和苦槠Castonopsis sclerophylla,形成针阔混交复层林。对该混交模式16年生的不同阔叶树种林分生长过程进行研究,结果表明:4种阔叶树种的树高连年生长量的高峰值分别出现在第14年,第4年,第6年,第12年。而胸径连年生长量高峰值分别出现在第10年,第8年,第10年,第8年。不同阔叶树种的林分生长存在明显差异,表现为格氏栲>青栲>苦槠>拉氏栲。在混交林模式中,林间套种苦槠更有利马尾松的生长,种间关系更为协调,马尾松平均树高为23.1 m,平均胸径为31.1 cm,单株材积可达0.536 m3。图4表1参7  相似文献   

12.
根据广西区杉木(Cunninghamia lanceolata)、马尾松(Pinus massoniana Lamb)、桉树(eucalyptus)3种人工林分布情况,按其在各县市的分布权重选取不同龄级(幼龄林、中龄林、近熟林、成熟林、过熟林)典型样地,样地面积20m*50m,采用网格法采集表层土壤(0cm-10cm),采用稀释平板涂抹法测定土壤微生物数量,氯仿熏蒸法测定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结果表明:3种人工林各林龄阶段土壤可培养微生物中,细菌数量占有绝对优势,幼龄、中龄、过熟龄阶段微生物数量大小顺序为:杉木>桉树>马尾松,杉木幼龄、马尾松、桉树近熟林微生物数量在各自的林型中最大。微生物生物量碳(Cmic)在杉木幼龄林、马尾松中龄林、桉树过熟林最大,微生物生物量氮(Nmic)在杉木过熟林、马尾松和桉树幼龄林最大,微生物生物量磷(Pmic)在杉木成熟林、马尾松幼龄林、桉树近熟林最大,杉木Cmic、Nmic、Pmic随着林龄的递增呈现出先降低后上升的趋势,马尾松和桉树微生物量随林龄的变化规律不明显。土壤Nmic与土壤细菌数量、真菌数量具有显著的(P<0.05)分形关系,其余的微生物量和微生物数量均不存在分形关系。  相似文献   

13.
在福建省宁化国有林场开展了马尾松(pinus massoniana)幼林改造试验,在1年生和5年生马尾松林内补植枫香(LiquidambaFormosana)、木荷(Schimasuperba)、香樟(Cinnamomumcamphora)和山乌桕(Sapiumdiscolor),构建马尾松阔叶树混交林。造林7年后的结果表明,山乌桕、枫香和香樟保存率超过80%,而木荷仅为75%。总体上,马尾松阔叶树混交林内,香樟的长势最好,其次为山乌桕和枫香,木荷生长相对缓慢。5生马尾松林分内的枫香、香樟、木荷和山乌桕的蓄积量分别是1年生林分的1.36、1.93、2.05和1.33倍。  相似文献   

14.
不同发育阶段马尾松人工林生态系统碳贮量研究   总被引:21,自引:0,他引:2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对福建马尾松幼龄林、中龄林和成熟林生态系统中各组分的含碳率和碳贮量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表明,不同发育阶段马尾松乔木层和凋落物层的含碳率为48.12%~52.59%,表现为成熟林最大、中龄林次之、幼龄林最小,0~100 cm土壤层含碳率亦表现出同样的规律,而林下植被层含碳率则表现为中龄林最大、幼龄林次之、成熟林最小;随林龄增大,马尾松林乔木层、凋落物层和土壤层碳贮量均逐渐增加,决定了生态系统总碳贮量亦逐渐增加,成熟林生态系统碳贮量为183.94 t/hm2,分别是幼龄林和中龄林的1.72倍和1.20倍,这种差异主要是由乔木层碳贮量的差异引起的。  相似文献   

15.
黔中地区马尾松次生林定向经营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提高马尾松Pinus massoniana次生林的经营水平,采用各类临时样地调查和设置试验林固定样地进行长期观测相结合,以及调查分析马尾松次生林现有经营管理措施等方法,在根据森林分类经营原则划分生态公益林和商品用材林的基础上,针对防护林、建筑用材林和纤维刨花板原料林等不同经营目标,初步提出贵州省都匀地区马尾松次生林定向经营的配套技术措施。这些技术措施主要包括:经营马尾松次生林要坚持严格封山,加强护林防火.保留母树15~30株·hm^-2,更新后第2年及时间苗,保留密度为3000—5000株·hm^-2。如经营生态公益林,在林下或林窗补植阔叶树苗木,可不进行幼林抚育、幼林及中龄林间伐和林地施肥。如经营商品用材林,林中空地补植马尾松苗木,连续2~3a每年进行1次幼林抚育,林龄7a时进行强度为30%~50%的幼林间伐,林龄13—14a时进行强度为20%-40%的中龄林间伐,同时进行中龄林施肥,施过磷酸钙1000—1500g·株^-1,尿素150—300g·株^-1。表4参12  相似文献   

16.
研究3种林龄杉木施肥后第2和第7年生长因子及土壤养分,结果显示:施肥2 a后幼林中N_(50)P_(100)K_(100)Zn_(25)(A3),近熟林中P_(100)K_(100)(C2)、P_(100)K_(100)Cu_(25)(C3)、P_(100)K_(100)Cu_(25)Zn_(25)(C4)施肥处理的树高年增长与CK相比均达到了0.05显著差异水平;A3和中龄杉木N_(50)P_(100)K_(100)(B2)处理的胸径年增长与CK达到了0.05显著水平,施用N_(50)P_(100)K_(100)Zn_(25)的A3和B3处理对杉木蓄积量的增加效果显著。中龄杉木在施肥后第2年土壤pH值高于另两种树龄杉木,施肥后第7年,3种林龄杉木土壤pH值差异不大,随着肥效的下降,3种林龄的pH值趋于稳定,差异变小。幼龄阶段土壤有机质含量低,随着林龄的增加,林下枯枝落叶增多使得碳得以补偿,有机质含量也逐渐增加。施肥后第2年C2处理的全氮含量较CK增幅最大,氮肥的施入可明显提高土壤中N的养分浓度;施肥后幼龄杉木全P相对于背景值增长效果显著,第2年0~20 cm土层增幅达32.2%~41.4%,第7年增幅35%~78.1%;全钾含量不会随着杉木发育周期而发生明显变化。施肥可有效地减缓土壤酸化现象,幼龄增施P肥可以增加各器官的生物量,中龄阶段多施NPK+Zn肥可提高蓄积量,近熟林杉木Cu、Zn肥可改善前期养分损耗的现象,促进杉木对营养元素的吸收,并能有效地提高蓄积量。  相似文献   

17.
通过测定群落内乔木层的重要值、灌木层的Shannon-Wiener(H′)指数和Pielou(J)均匀度指数,以及郑元润改进后的M. Godron稳定性指数,对武夷山4个不同类型的针阔混交林群落进行所处演替阶段的分析和群落稳定性研究。结果表明:(1)群落A(杉木Cunninghamia lanceolata Hook.、马尾松Pinus massoniana Lamb.+赤杨叶Alniphyllum fortunei Makino.)处于从针叶林向针阔混交林演替阶段的中期;群落B(马尾松+细柄蕈树Altingia gracilipes Merr.)处于从阔叶马尾松林向阔叶混交林演替的中期;群落C(马尾松+甜槠Castanopsis eyrei Tutch.)处于从针阔混交林向阔叶混交林演替的中后期;群落D (杉木+赤杨叶)处于从针阔混交林向阔叶混交林演替的初期;(2)群落内灌木层的物种构成及多样性将影响并决定群落演替的方向;(3)4个针阔混交林乔木层仍有大量针叶树种存在,稳定性测定坐标值远离20/80这个点,表明这些森林群落均未达到顶级群落阶段,处于不稳定状态。  相似文献   

18.
肖世栋 《安徽农业科学》2016,44(27):175-176
[目的]调查不同除萌处理对杉木迹地马尾松生长的影响,为马尾松幼林内的除萌工作提供技术参考。[方法]调查不同除萌处理(二次除萌、一次除萌、不除萌)对闽西地区山地杉木采伐迹地更新马尾松树高、胸径、枝下高的影响。[结果]在二次除萌、一次除萌和不除萌处理下,马尾松树高、胸径和枝下高产生了极显著差异;二次除萌处理有利于马尾松树高和胸径的生长发育;一次除萌有利于马尾松枝下高生长发育。[结论]在杉木采伐迹地营造其他树种人工林有利于林地的发展,但是要加强杉木伐桩萌发条的处理。  相似文献   

19.
陈培俨 《安徽农业科学》2008,36(13):5420-5421
[目的]探讨马尾松纯林改造技术。[方法]采用成对对比设计,研究马尾松林冠下套种细柄阿丁枫的生长效果。[结果]混交林马尾松的平均胸径、平均树高、单株平均蓄积量、单株平均冠幅依次为26.05 cm、19.12 m、0.444 7 m3、6.49 m,分别是纯林的130.4%、111.6%、180.5%、119.1%。10年生细柄阿丁枫的平均胸径、平均树高、单株平均蓄积量、单株平均冠幅分别为6.86 cm、6.57 m、0.013 3m3、2.73 m。混交林林分蓄积是纯林的96.8%,但马尾松已到成熟期,细柄阿丁枫将进入速生期,混交林的林分蓄积将超过纯林。[结论]马尾松林冠下套种细柄阿丁枫改善了林分结构,种间关系协调,使马尾松纯林变成了针阔混交林。  相似文献   

20.
马尾松林生态系统碳贮量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湖南省不同年龄阶段的马尾松林生态系统的碳贮量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马尾松幼龄林、中龄林和成熟林生态系统总碳贮量分别是120.47、161.18t.hm-2和187.29t.hm-2,乔木层占总碳贮量的比重分别是16.23%、34.09%和38.81%,且表现为乔木层幼林碳贮量增长迅速,中龄林以后长势降低,从乔木层各部分器官碳贮量的分配来说,枝条、树干和根随林龄的增加而增加,而树皮和树叶则相反。土壤层占总碳贮量的比重分别是81.18%、62.93%和59.06%,可见,土壤层是马尾松林生态系统碳贮量的主体,含碳量随着土壤厚度的增加而减少,且主要集中在土壤的表层,其中0~40cm的碳贮量贡献最大。林下灌木层、草本层和凋落物层碳贮量的积累与林龄的变化并不一致。中龄林灌木层、草本层和凋落物层的碳贮量最大,成熟林次之,幼龄林最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