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本文在沈敦辉提出四对基因控制家蚕遗传数量性状的基础上,提出两对基因控制数量性状的假设。简化了推算各交配方式持有数量基因个数的方法。 介绍用多变量线性表示数量性状的线性模型。可以很有规律地推算理论值。 提出进一步使计算精度提高的设想。循环使用增加变量个数和调整子二代的结构形式,可使精确度提高。  相似文献   

2.
猪数量性状位点定位研究进展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数量性状位点(QTL)是在基因组中占据一定染色体区域,控制某一数量性状的一组微效多基因的集合(或基因簇)。目前对猪数量性状的研究已发展为直接将研究目标指向各个数量性状位点,借助各种遗传标记,构建遗传连锁图谱。通过一定的统计分析方法,从而将影响数量性状的多个基因剖分开来,将其定位于特定的染色体区域。本文对猪的生长,胴体,肉质,繁殖及抗病性状的QTL的定位现状及应用前景试作综述,同时也涉及到QTL的概  相似文献   

3.
据前人研究,与作物品质有关的性状多为质量性状,与产量有关的性状多为数量性状。数量性状是由微效多基因控制的,表现为连续性变异。因此,数量性状的遗传规律是比较复杂的。我们在冬小麦育种实验中,对株高、一株穗数、旗叶发育、穗长、一穗小穗数和千粒重等性状,进行了调查和统计分析,依此探讨各性状的遗传表现,亲子回归和遗传力等,以便为正确选择杂交亲本和进行早代选择提供参考。一、材料与方法根据本所1978~1981年的育种部分实验中取得的资料,经统计分析,分别求出其变量、回归及遗传力等。严格地说,所有性状都是基因型在一定环  相似文献   

4.
黄麻数量性状的遗传潜势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研究了我国南方五省黄麻地方品种纤维产量、品质及生育期方面12个数量性状的遗传变异。根椐这些性状的表型、遗传型方差及协方差,估算了各数量性状的遗传潜势,剖析了黄麻地方品种自然群体各数量性状的遗传变异性、选择潜力和预期效果及其各性状间的表型、遗传型相互关系与相对重要性。表型与遗传型通径分析,揭示了构成黄麻单株干皮产量和纤维产量的主要因素是主茎分枝离地高度与鲜皮厚度。  相似文献   

5.
鸡常见趾型为四趾,北京油鸡等一些品种表现多趾特征.已有杂交试验证明鸡多趾性状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但外显率不同.遗传图谱和比较基因组学分析显示,鸡2号染色体短臂端45cM处是鸡多趾性状关键候选区间.本文在参考前人工作基础上结合自己的研究工作,就鸡多趾性状表现类型、遗传规律、基因定位和候选基因等研究现状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6.
关于数量性状遗传相关性的若干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生物的数量性状一般受微效多基因控制。由于基因间的连锁和交互作用,一个数量性状的变化,往往引起其它数量性状的相应变化。充分估量数量性状间的这种相应变化关系,对于遗传育种的理论和实践,都是一个有价值的课题。  相似文献   

7.
垩白是评价稻米外观品质的重要指标,培育垩白度较小和垩白粒率较低的水稻(Oryza sativa L.)品种是水稻育种研究的重要目标之一。垩白属于复杂的数量性状,受多基因控制,而且易受环境条件影响。近10年来,在水稻12条染色体上定位了近百个与垩白相关的QTL。对控制垩白性状的QTL特别是能稳定表达QTL的定位研究、垩白相关基因的克隆以及垩白性状与其他农艺性状的关联等方面进行了综述,提出了通过分子育种技术并结合表型鉴定技术培育优质稻品种的策略。  相似文献   

8.
棉花许多重要的性状多为数量性状。现代分子生物技术的发展为植物数量性状基因的定位、分离等研究提供了条件。从数量性状基因座(QTL)作图群体类型及其特点,QTL定位方法,QTL精细定位、克隆、利用等方面进行了综述,并对今后QTL研究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9.
选用子粒大小和形状悬殊较大的水稻品种 PJ1 和JH1 进行配组,以研究子粒外观性状的遗传.结果表明,粒长、粒宽、长宽比、粒厚和粒重均属于多基因控制的数量性状.除粒厚外,更多受控于非加性效应.除长宽比外,其余性状彼此之间均表现了极显著的正相关.  相似文献   

10.
水稻子粒形态性状遗传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选用子粒大小和形状悬殊较大的水稻品种 PJ1 和JH1 进行配组,以研究子粒外观性状的遗传。结果表明,粒长、粒宽、长宽比、粒厚和粒重均属于多基因控制的数量性状。除粒厚外,更多受控于非加性效应。除长宽比外,其余性状彼此之间均表现了极显著的正相关。  相似文献   

11.
大豆的许多重要农艺性状和经济性状是受多基因控制的数量性状。针对大豆产量性状、种子品质性状和重要病害的抗性等,综述了近年来大豆数量性状基因座位(quantitativetraitlocus,QTL)定位研究的进展,并讨论了目前大豆QTL定位研究存在的问题及解决途径。  相似文献   

12.
粳稻粒形性状的数量性状基因座检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通过对粳稻粒形性状的QTL检测,为粳稻粒形性状相关QTL的精细定位和分子标记辅助选择育种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利用大粒粳稻DL115与小粒粳稻XL005杂交获得的F2代200个个体为作图群体,在北京进行稻谷粒长、粒宽、粒厚、长宽比、千粒重等粒形性状的鉴定。采用复合区间作图法,利用SSR标记对上述粒形性状进行数量性状基因座检测。【结果】上述粒形性状在F2群体均呈正态连续分布,表现为由多基因控制的数量性状。共检测到与粒形性状相关的QTL 16个,分布于第2、3、5和12染色体上。其中qGL3a、qGW2、qGW5、qGT2、qRLW2、qRLW3、qGWT2和qGWT3对表型变异的贡献率分别为15.42%、40.89%、13.54%、33.43%、13.82%、13.61%、12.51%和10.1%,为主效QTL。其中,qGW2、qGT2、qRLW2和qGWT2均位于第2染色体上的RM12776-RM324 区间。在所检测到的16个QTL中,4个QTL的增效等位基因来源于小粒亲本XL005,而其余QTL的增效等位基因均来源于大粒亲本DL115。基因作用方式主要表现为加性或部分显性。【结论】粳稻粒形性状是由多基因控制的数量性状。第2染色体RM12776-RM324区间是分别与粒宽、粒厚、长宽比和千粒重相关的4个主效QTL的共同标记区间,与其相邻的2个标记(RM12776和RM324)应在分子标记辅助选择育种中探讨其利用价值。大粒亲本对稻谷粒长、粒宽、粒厚和千粒重等性状的增效作用显著。  相似文献   

13.
选用8个平菇品种及其配制的24个自交菌株,研究了21个数量性状的遗传变异特性。结果表明,平菇自交后代与其亲本性状的均值有明显差异。因性状和品种不同,由遗传变异引起的性状分离多少亦不同。根据各品种及其自交后代品种内和品种间变异的分析,将性状初步归为3类,产量性状,菌丝生长速度,出菇期和菌柄长度等重要经济性状表现了特有的遗传变异特性。  相似文献   

14.
回顾了100多年来数量性状遗传研究的发展。数量性状的遗传研究长期落后于质量性状的研究,主要是对其遗传基础缺乏必要的了解。20世纪80年代开始,DNA分子标记的大量开发,提供了遍布于基因组的位置参照点,促进了数量性状遗传基础研究的迅速发展。迄今至少已对68个生物种的很多数量性状(包括动、植物的重要经济性状和人类疾病)作过全基因组的数量性状座位(QTL)扫描,建立了QTL图谱。但是一般地说,QTL仍然是一个相当大的DNA片断,往往含有多个基因。遗传基础的进一步研究应当从QTL到数量性状基因(QTG),再从QTG到相应于等位基因的数量性状核苷酸(QTN),逐步深入下去。这是后基因组时代数量遗传领域的主要挑战。基因组上数以万计的DNA序列变异(例如SNP)以及模式生物全基因组测序的完成,已为这种准确的遗传剖分提供了必要的条件。  相似文献   

15.
水稻数量性状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子生物技术的迅速发展和QTL定位方法的日趋完善 ,为水稻数量性状基因 (QTL)的研究提供了基础。大量研究充分地揭示了QTL的基本特征 ,剖析了重要农艺性状的遗传基础 ,从而给水稻品种的遗传改良带来了新的方法。笔者从QTL的定位群体、定位方法、研究现状 ,以及QTL利用等方面 ,对作物数量性状基因的研究进行了综述 ,并对今后的研究提出了一些见解。  相似文献   

16.
早籼稻谷粒性状遗传效应的分析   总被引:25,自引:0,他引:25  
以广陆矮4号等8个粗短粒品种和湘早籼3号等5个细长粒品种进行不完全双列杂交,采用加-遗传模型,对早籼谷粒性状进行了遗传分析。结果表明,谷粒性状属于多基因控制的数量遗传,粒长,粒宽,粒厚,长宽比,粒重和穗重等性状主要受制于基因的加性效应,其狭义遗传率为50.9%-95.0%,均达极显著水平。相对遗传进度表明,长宽比性状的选择效果好于其它性状。亲本和杂交组合遗传效应预测值表明,在长粒品种中容易选出谷粒  相似文献   

17.
本文对小偃麦异附加系31504的部分数量性状进行了遗传分析,进而对31504进行了种质评价。结果表明,株高、穗下节间长、抽穗度、开花期、重粒重、穗粒数等6个性状的遗传与异染色体有关;异源染色体上携有显著降低株高作用的基因,且以加性效应为主,31504是一个良好的新矮源。  相似文献   

18.
<正> 国内外育种实践证明,要想尽快选出早、丰、抗、优的新品种和新组合,必须从理论上对水稻数量性状遗传传递规律进行深入的研究.近两年来,我们结合水稻常规育种和杂种优势利用,开展了全省性协作,对粳稻60多个品种、籼稻100多个品种进行了数量性状遗传传递规律的研究,主要包括遗传力、遗传相关、选择指数、遗传距离、空间距离、配合力等.这里发表的仅是第一部分的部分结果,全部结果以后将陆续发表. 一、材料与方法一、试验材料及种植地点:在合肥安徽省农科院种植60个粳稻品种,及在安徽农学院农场种50个籼稻品种.  相似文献   

19.
本文对小偃麦异附加系31504的部分数量性状进行了遗传分析,进而对31504进行了种质评价.结果表明,株高、穗下节间长、抽穗度、开花期、千粒重、穗粒数等6个性状的遗传与异染色体有关;异源染色体上携有显著降低株高作用的基因,且以加性效应为主,31504是一个良好的新矮源.  相似文献   

20.
四川小麦品种数量性状遗传多样性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对四川50年来推广面积60.7hm^2以上的40个小麦品种进行了数量性状遗传多样性探讨。方差分析表明品种间确实存在直实遗传差异,用8个主成分中代表92.2%变异的5个主成分计算了品种间遗传距离(GD),变异范围0.62-46.86,平均遗传距离14。根据遗传距离可将供试品种聚为5类,性状差异大的品种分别聚为不同的类,分析认为四川小麦品种间数量性状上的遗传差异大,遗传多样性丰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