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张莲莲  孙滨峰 《安徽农业科学》2012,40(26):13089-13092
研究新兴城市居民食物碳消费对于研究城市化进程中碳消费机理,实现国家碳减排目标具有重要的作用。采用官方宏观统计数据,研究了2002~2010年东营市城乡居民食物碳消费变化动态及影响因素。结果表明,在食品消费结构、人均食物碳消费量及变化趋势、食物碳消费总量方面,城乡之间存在较大差异,但在人均食物碳消费量影响因素方面相同,城市人均食物碳消费上升,农村人均食物消费数量呈下降趋势。Pearson相关分析表明,影响城市和农村居民食品碳消费的主要因素是商品零售价格指数和城市人均可支配收入与农村人均纯收入,城乡居民食品碳消费量远低于北京、上海和安徽居民的消费水平。研究结果对应对城市化所产生的环境压力、实现碳减排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
2020年中国全面小康社会食物需求研究   总被引:13,自引:1,他引:12  
本文回顾了中国40年食物消费发展历程,分析了中国热量、蛋白质和脂肪消费与日本和美国比较的情况,并依据分析结果对2020年总的食物人均消费量再进行初步预测。综合世界不同的消费模式比较及未来食物营养的发展趋势,预计中国的谷物人均消费量还可能持续下降,肉类、蛋类和水产品将缓慢增加,奶类的人均消费将会有迅速的增加。2020年小康社会我国主要食物的人均消费量为:谷物人均消费量为173.5千克,肉类人均消费量为58千克,牛奶人均消费量为27千克,蛋类人均消费量为26千克,鱼类人均消费量为27千克,粮食需求的总量为6亿吨。  相似文献   

3.
中国城镇居民食物氮消费变化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俊能  许振成  彭晓春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19):10332-10334
通过分析1981~2007年我国城镇居民家庭人均食物氮年消费量的趋势变化,并进行ARIMA模型时间序列预测分析,以揭示我国城镇化过程中城镇家庭食物氮消费的发展变化规律。结果表明,20世纪80年代后我国城镇居民食物氮年消费量经历了上升—下降—再上升的变化趋势,总体上处于轻微的上升趋势;随着经济快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未来居民食物氮消费量仍然保持持续上升状态,并且具有较大的上升空间。  相似文献   

4.
我国城镇居民食物氮消费变化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分析1981~2007年我国城镇居民家庭人均食物氮年消费量的趋势变化,并进行ARIMA模型时间序列预测分析,以揭示我国城镇化过程中城镇家庭食物氮消费的发展变化规律。结果表明,20世纪80年代后我国城镇居民食物氮年消费量经历了上升—下降—再上升的变化趋势,总体上处于轻微的上升趋势;随着经济快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未来居民食物氮消费量仍然保持持续上升状态,并且具有较大的上升空间。  相似文献   

5.
通过收集数据,分析了1961—2018年中国食物生产消费系统的变化情况,总结了生产消费系统的趋向规律,根据此变化特征探讨了当前中国食物供给安全情况和未来趋势。结果表明,随着中国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中国居民年生产和消费食物量中植物性食物占比略微下降,但在2018年仍分别占食物生产量的88.33%、食物消费量的88.58%;动物性食物生产和消费量占比整体上升,生产量从1961年的3.19%上升到2018年的11.01%,消费量从1961年的3.19%上升到2018年的10.67%,饮食结构逐渐倾向于多样化。供给安全方面,粮食自给率超过95%,但食物种类结构性矛盾仍然突出,豆类及坚果、奶和水产品进口需求量较大。《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16)》膳食结构情境下,除了奶类,2018年中国居民人均食物生产量完全能满足所有的食物需求。最后,从生产技术、生产结构、农业政策和膳食结构等方面提出了一些保障食物供给安全的建议。  相似文献   

6.
本文通过对大陆和台湾地区居民食物消费变迁的比较分析,总结得到大陆和台湾地区食物消费变迁特征,主要结论:一是大陆和台湾地区居民食物消费随经济发展呈现阶段性变化,以富裕水平为分水岭,人均食物消费总量随经济发展呈先增后降趋势;参考台湾地区发展趋势,在跨越小康生活阶段后,大陆人均食物消费总量仍有较大的增长空间。二是达到温饱水平后,口粮消费量随经济发展呈下降趋势。参考台湾地区趋势,未来大陆居民口粮消费量仍呈下降趋势。三是动物性食物消费量随经济增长呈递增趋势。但台湾地区数据显示,达到富裕水平后,动物性食物消费量随经济增长呈现下降趋势。四是大陆和台湾地区居民植物性食物消费占比较大,但呈逐年递减趋势,动物性食物占比呈递增趋势。五是大陆和台湾地区居民动物性食物消费差距日益缩小。从肉类消费结构来看,大陆和台湾地区居民猪肉消费占比较大,牛羊肉及禽肉占比较小,但猪肉消费占比呈现下降趋势。  相似文献   

7.
刘景章  唐清萍 《安徽农业科学》2012,(30):14753-14756
我国居民饮食结构的变迁——植物性食物消费逐渐下降与动物性食物消费逐渐增加,引发了畜牧业对饲料粮需求的增加。饲料粮也成为仅次于口粮消费的第二大粮食消费途径,而且未来可能超过口粮成为第一大粮食消费途径。基于我国居民饮食结构变迁的视角,利用时间趋势外推法预测未来我国居民的人均食物消费量,结合料肉比和粮肉比推算我国饲料粮的未来需求量,并提出了相关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8.
选取可能对居民食物消费结构产生影响的11个因素,通过LASSO方法分别筛选了对农村和城镇居民粮食、蔬菜、肉类、蛋、奶、水产品及鲜瓜果消费量产生影响的因素,并进行定量分析。研究结果表明:不同食物之间消费量的影响因素并不相同,不同人群即农村和城镇居民之间食物消费结构的影响因素也不尽相同;宏观经济因素人均GDP对城乡居民食物消费结构的影响非常微弱;人均可支配收入只对收入较低的农村居民产生影响,对城镇居民的食物消费没有影响;影响城乡居民蔬菜消费的主要因素是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且两者之间存在负向关系;人口老龄化率是城镇居民肉类消费的主要影响因素,且随着人口老龄化率的提高,肉类消费量增加,而该因素并不对农村居民肉类消费产生影响。  相似文献   

9.
通过水产品价格指数、替代品价格指数、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人均消费量建立福州市居民水产品消费的需求模型,并对福州市的未来几年人均水产品消费量进行预测.结果表明,以福州市现有水产品生产能力,至2020年,福州市的水产品生产量仍能满足本地的消费需求;但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还要从转变生产方式、深化加工水平、提高安全质量、促进物流体系建设等方面进一步提升福州市水产品供给保障水平.  相似文献   

10.
氮是生态系统中重要的元素。人类是生态系统的重要消费者,以食物氮的形式消费后大部分以废弃物的形式排泄到环境中。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收入的增加,食物消费逐渐丰富,对其氮足迹评价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对2000—2015年遵义市氮消费足迹进行评价。结果表明,遵义市氮消费足迹中城镇居民人均食物氮消费量在2.12~3.13 kg(N)/a间波动,平均值2.63 kg(N)/a;农村居民食物氮消费足迹在2.96~4.65 kg(N)/a间波动,平均值3.85 kg(N)/a。近16年,粮食、猪肉、家禽、蔬菜、蛋及蛋制品、水产品、奶制品、水果和牛羊肉对城镇居民食物氮的平均贡献分别为36.96%、28.90%、10.62%、6.69%、4.73%、4.46%、3.09%、2.31%和2.26%。农村居民食物氮消费足迹中粮食的贡献为65.81%、猪肉的贡献为24.21%、蔬菜的平均贡献为6.70%;水果、水产品、家禽和蛋及蛋制品的贡献在0.28%~1.32%间波动。遵义市城乡居民食物消费结构与我国膳食结构有较大的差距。在今后一段时间内消费食物氮可能呈现增加趋势。  相似文献   

11.
Food security is becoming an increasingly relevant topic in the Global North, especially in urban areas. Because such areas do not always have good access to nutritionally adequate food, the question of how to supply them is an urgent priority in order to maintain a healthy population. Urban and peri-urban agriculture, as sources of local fresh food, could play an important role. Whereas some scholars do not differentiate between peri-urban and urban agriculture, seeing them as a single entity, our hypothesis is that they are distinct, and that this has important consequences for food security and other issues. This has knock-on effects for food system planning and has not yet been appropriately analysed. The objectives of this study are to provide a systematic understanding of urban and peri-urban agriculture in the Global North, showing their similarities and differences, and to analyse their impact on urban food security. To this end, an extensive literature review was conducted, resulting in the identification and comparison of their spatial, ecological and socio-economic characteristics. The findings are discussed in terms of their impact on food security in relation to the four levels of the food system: food production, processing, distribution and consumption. The results show that urban and peri-urban agriculture in the Global North indeed differ in most of their characteristics and consequently also in their ability to meet the food needs of urban inhabitants. While urban agriculture still meets food needs mainly at the household level, peri-urban agriculture can provide larger quantities and has broader distribution pathways, giving it a separate status in terms of food security. Nevertheless, both possess (unused) potential, making them valuable for urban food planning, and both face similar threats regarding urbanisation pressures, necessitating adequate planning measures.  相似文献   

12.
  目的  对成渝城市群自然生态系统服务时空演变特征与驱动因素进行研究,有助于规划者从宏观尺度上掌握其自然资源存量情况与发展趋势,合理拟定成渝城市群规划建设策略,从而推动我国西部大开发平台建设。  方法  选择成渝城市群为研究对象,以144个市、县、区作为研究单元,通过当量因子法量化其生态系统服务,建立“自然—社会”驱动因子指标体系,在此基础上运用最小二乘法(OLS)模型筛选具有显著相关性的驱动因子,运用地理加权回归(GWR)构建回归模型,研究成渝城市群自然社会因素对生态系统服务的驱动作用。  结果  (1)成渝城市群生态系统服务总量劣化趋势显著,1995—2015年间(1995、2000、2005、2010、2015年,共5期)成渝城市群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分别为3 470.53亿、3 464.08亿、3 452.43亿、3 438.02亿和3 423.92亿元,分别比前一期下降6.45亿、11.65亿、14.40亿和14.10亿元;(2)成渝城市群生态系统服务空间分布以成都、重庆两处核心城市中心区与缙云—中梁山脉中心区呈现显著区域化分布特征,全域超过90.38%的区域生态系统服务均处于下降趋势;(3)降雨量、温度、单位面积平均GDP、林业用地比例、人口密度5项驱动因子对成渝城市群生态系统服务具有显著影响。其中,降雨量、单位面积平均GDP呈现较明显的负相关驱动特征,林地覆盖比例呈现较明显的正相关驱动特征,降雨量与人口密度则呈现较明显的两极化趋势。  结论  本研究明确了在研究期限内成渝城市群生态系统服务逐渐劣化的发展状态,所构建的地理加权回归(GWR)模型在空间层面上量化降雨量、温度、单位面积平均GDP、林业用地比例、人口密度5项主要驱动因素对成渝城市群生态系统服务所呈现的不同驱动特征与驱动强度,为成渝城市群长远规划提供决策依据。   相似文献   

13.
基于2005-2020年社会经济统计数据,结合线性加权回归、空间自相关以及地理探测器等模型探究中原城市群生产-生活-生态功能之间的互动关系、时空演变特征以及影响因素。结果表明:研究期内中原城市群"三生"功能耦合度呈现整体上升趋势;研究区域"三生"功能耦合协调发展呈现出明显的空间自相关性;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就业人数占比、土地垦殖率、城镇(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区域空气质量指数以及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是影响中原城市群"三生"功能耦合协调性的主要影响因素,且同一影响因子在不同时间段的探测结果具有显著的差异性。  相似文献   

14.
为了研究不同的食物消费模式对虚拟水消费的影响,对全国1990—2014年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的食物虚拟水消费量进行了计算分析,结果显示:全国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人均虚拟水消费量都呈现出缓慢增长的趋势,城镇居民人均虚拟水消费量增长速度快于农村,是农村居民的1.12倍左右;城镇居民的虚拟水消费多样性指数高于农村居民;收入水平是引起城乡差异的主要因素之一。未来随着食物消费量的不断增加,食物虚拟水消费量也将持续增长,势必对水资源造成更大的压力,这就需要倡导城乡居民均衡膳食和健康的消费习惯,改善食物消费模式,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率。  相似文献   

15.
寇丽莉 《江西农业学报》2011,(10):183-185,190
通过对二元消费结构的界定,研究了西安市城乡居民人均消费、人均消费比重、人均收入对西安市城乡居民消费结构的影响,得出西安市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与恩格尔定律不相符;通过对以消费目的划分的3大类消费类型的进一步分析得出:西安市城乡居民的消费差异,生存资料的贡献率小于发展资料的贡献率和享受资料的贡献率,城镇居民消费对居民收入的敏感度大于农村居民消费对居民收入的敏感度。  相似文献   

16.
袁子勇  贺中华 《湖北农业科学》2012,51(15):3216-3218
从水资源现状承载力的角度区分正向指标和负向指标,选取人均年供水量、城镇人均生活用水量、农村人均生活用水量、农田灌溉年用水量、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人均粮食年产量、年人均GDP、生态环境用水率、森林覆盖率、石漠化面积比重、污径比为评价指标,运用正交投影法对贵州省喀斯特地区水资源现状承载力进行了评价.评价结果表明,贵州省各地区水资源现状承载力从大到小为贵阳市、遵义市、黔东南州、黔南州、铜仁市、黔西南州、六盘水市、安顺市、毕节市.  相似文献   

17.
借助N-Calculator模型估算了2000-2014年兰州市城乡居民人均食物消费氮足迹,分析了其变化特点与影响因素间的关系。结果表明,城镇居民人均食物消费氮足迹在9.734~12.779 kg(N)/a波动,平均为10.655 kg(N)/a;农村居民在8.810~11.311 kg(N)/a波动,平均为10.194 kg(N)/a。城镇居民人均食物消费氮足迹与社会经济因子恩格尔系数、食物价格指数呈负相关,与人均可支配收入呈正相关;农村则相反。  相似文献   

18.
中国乳品消费及影响因素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刘锐  王莉 《农业展望》2013,9(3):71-75
总结1995年以来中国乳品消费的现状、特征,分析消费偏好、收入水平、价格、城镇化、人口及结构对乳品消费的影响后,发现随着中国人口、收入的增长,城镇化进程的加快以及乳品质量安全水平的提高,中国乳品消费增势显著。以城镇居民为例,2011年其奶类消费量为21.08kg/人,为1995年的2.8倍,年均增长6.58%;家庭人均乳制品支出234元,扣除通胀因素后比1995年增加了4.2倍;乳制品支出占食品支出比例由1995年的1.78%增加到2011年的4.25%,并趋于稳定。展望未来,中国乳品消费仍具有较大潜力,并为此提出促进乳品消费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9.
为在耕地资源短缺与食物消费结构改变的大背景下合理分析用地需求,保障食物安全,以河南省居民的食物消费情况为研究对象,采用构建时间序列预测模型的方法,基于经济发展和食物结构对河南省未来15~30年的食物需求进行分析,并结合推算结果对不同食物类型所需土地分别计算,得出基于食物安全的耕地需求量。结果表明:1)2000—2019年河南省居民食物消费结构变化显著,植物类食物始终占据较大比重,动物类消费的所占比例呈增长趋势;2)河南省城乡居民耕地需求变化存在一定差异,农村居民的人均耕地需求由城镇居民的1.2倍下降至占城镇居民人均耕地需求的82%。耕地总需求变化趋势为缓慢减少后逐步上升且保持上升趋势,最高约508万hm2;3)河南省人口规模、作物单产水平和食物消费结构均对河南省耕地需求产生着重大影响。其中,主要影响因素是食物消费结构的改变,单产水平提高对缓解人口增长带来的耕地需求压力有重要作用;4)预测发现河南省现有耕地虽能够满足2035—2050年该省人民食物需求,但是河南省作为食物输出大省,无法在满足本省人民食物需求的同时,保持现有的食物供应比例。最后,根据预测结果与河南省耕地保护现状,基于食物安全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提出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