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为探究NaHCO3前处理对不同种类生物炭性质及其磷吸附能力的影响,借助元素分析、光电子能谱、孔径分析、扫描电镜等手段对比处理前后秸秆、壳核及其他3类生物炭表面特性和孔结构的差异,基于吸附等温线和Freundlich与DubininRadushkevich模型拟合,探讨生物炭性质控制磷吸附的机理。结果表明:NaHCO3前处理总体提高了各类生物炭的比表面积和孔体积,增幅分别为2.70%~110.84%和1.42%~123.80%,提高其芳香性(C=C),H/C增幅为5.56%~29.41%,同时降低了极性官能团(C—O和C=O)含量,极性指数〔(O+N)/C〕降幅为13.18%~46.34%。原始生物炭的磷释放量范围为78.33~568.33 mg·kg-1,NaHCO3前处理显著增加各类生物炭对磷的吸附,使其表现出近似的磷吸附能力(Freundlich吸附系数KF范围为119~254 mg1-n·Ln·kg-1),且以物理吸附为主(吸附自由能范围为5.85~7.29 kJ·mol-1)。生物炭表面特性对其磷吸附能力的影响大于孔结构,其中C O官能团含量是关键因素。研究表明,NaHCO3前处理通过温和地改变生物炭性质,显著提高其磷吸附能力,是生物炭环境应用的另一种预处理方法。  相似文献   

2.
为探明能够协同吸附磺胺甲恶唑(Sulfamethoxazole,SMZ)和六价铬[Cr(Ⅵ)]的人工湿地基质种类,以蛭石、沸石、河砂、泥炭、水稻土、高炉渣、硅藻土、火山岩、钾长石和砾石10种基质作为吸附剂,采用批次吸附试验,研究SMZ和Cr (Ⅵ)单吸附和共吸附的吸附动力学、吸附等温线和pH响应变化。结果表明:准二级动力学模型能更好地描述SMZ和Cr (Ⅵ)在基质上的吸附过程(R2≥0.993),同时伴随体积扩散、大孔扩散和微孔扩散三个阶段(Ci>0),SMZ和Cr(Ⅵ)互相削弱了彼此的体积扩散和大孔扩散(P>0.05),降低Cr(Ⅵ)吸附量从0.51~0.97 mg·g-1至0.48~0.49 mg·g-1,但增加SMZ吸附量从0.35~0.54 mg·g-1至0.45~0.51 mg·g-1,SMZ和Cr (Ⅵ)以水稻土和火山岩动力学聚类变化较大。Freundlich模型能更好地描述SMZ和Cr (Ⅵ)(R2≥0.839)在各基质上的吸附行为,Cr (Ⅵ)对SMZ吸附以促进作用为主,SMZ对Cr (Ⅵ)吸附的影响因基质不同而存在差异,其中SMZ和Cr (Ⅵ)互相促进彼此在钾长石、高炉渣、火山岩、砾石的吸附容量,分别提升10%、10%、21%、25%和166%、71%、104%和658%,吸附等温线聚类变化较大。SMZ和Cr(Ⅵ)在各基质上的吸附量随pH递增而递减,酸性pH下泥炭和火山岩对SMZ和Cr(Ⅵ)的吸附量均高于其他基质,pH响应聚类变化较大。研究表明,钾长石、高炉渣、火山岩、砾石和泥炭有利于SMZ和Cr(Ⅵ)的协同吸附,是人工湿地控制SMZ和Cr (Ⅵ)复合污染的潜在基质。  相似文献   

3.
为研究二氧化钛纳米颗粒(TiO2 NPs)对镉(Cd)的植物毒性及吸收分布的影响,于2020年5—7月采用土壤盆栽试验,探究了不同浓度TiO2 NPs (0、50、200 mg·kg-1)和Cd (0、2、10、50 mg·kg-1)处理对玉米幼苗生长、叶绿素含量、抗氧化酶活性及Cd吸收的影响。结果表明: 200 mg·kg-1 TiO2 NPs的施用可显著(P<0.05)提高50 mg·kg-1 Cd胁迫下玉米幼苗的干质量。在Cd浓度为50 mg·kg-1时,外源添加200 mg·kg-1 TiO2 NPs可使玉米幼苗的叶绿素a和叶绿素b含量分别显著(P<0.05)增加42.48%和35.55%。在Cd和TiO2 NPs的共同暴露下,随着TiO2 NPs浓度的增加,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抗坏血酸过氧化物酶(APX)、过氧化物酶(POD)的活性均逐渐增强。当Cd处理浓度为10 mg·kg-1时,添加50 mg·kg-1 TiO2 NPs显著提高了Cd的转运系数和Cd提取量。研究表明,TiO2 NPs有望应用于强化植物修复土壤Cd污染。  相似文献   

4.
为及时掌握土壤有机碳组分库的时空变化,本研究基于历史采样信息开展新一轮土壤样品采集,进行100 d土壤呼吸培养实验,借助三库一级动力学模型,获得土壤活性碳库大小(Ca)、缓效性碳库大小(Cs)和惰性碳库大小(Cr),以揭示2009—2019年江西省东乡地区表层水稻土CaCsCr的时空变化及主要影响因子。结果表明:2009—2019年研究区表层水稻土平均总有机碳(TOC)、CaCs减少,而平均Cr增加;TOC、CaCs和Cr的变化速率分别为-0.04、-0.02、-0.07 g·kg-1·a-1和0.05 g·kg-1·a-1P>0.05)。土壤属性对2019年东乡地区表层水稻土TOC、CaCr的空间变异影响较小,而土壤全氮(TN)对TOC、CsCr的变异均有较大贡献,在制定水稻土固碳措施时,应关注土壤N含量的协同变异。此外,近10年来研究区北部和中部地区水稻土有机碳组分变化幅度较大,而西南和东南地区变化幅度较小,因此,未来红壤区水稻土固碳应重视各有机碳组分的时空分异。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不同价态金属阳离子对天然富含木质素的椴木屑在腐解期间腐殖质组成的影响,明确各金属阳离子对椴木屑腐殖化进程的贡献,为以木质素为主要成分的农业固体废弃物的资源化利用提供参考。【方法】采用室内恒温培养法,以富含木质素的椴木屑为供试材料,在培养体系中分别添加0.5 mol/L K+、Mn2+和Fe3+,以不添加任何金属阳离子为对照(CK),于28 ℃恒温好氧培养90 d,分别在培养0,45和90 d时取样,分析椴木屑腐解期间总有机碳(TOC)、水溶性物质碳含量(CWSS)、可提取腐殖酸碳含量(CHE)、胡敏酸(HA)碱溶液色调系数(Δlg K)、胡富比(胡敏酸与富里酸碳含量之比,CHA/CFA)和胡敏素碳含量(CHu)的变化。【结果】①随着培养时间的延长,不同处理的TOC含量均表现为先升高后下降的变化规律;培养结束(90 d)时与CK相比,Mn2+和Fe3+处理的TOC含量均显著下降,其中Mn2+处理的TOC含量下降幅度较大。②随着培养时间的延长,各处理CWSS先降低后升高,最终表现为K+和Fe3+能够促进WSS的积累,而Mn2+更易促进WSS的消耗。③与其他处理相比,添加Fe3+不仅减缓了CHE的下降,而且在整个培养期间使CHE维持在最高水平。④与培养0 d相比,培养结束时,Fe3+和K+处理的HA碱溶液Δlg K均下降,而Mn2+处理的HA碱溶液Δlg K则增加;Fe3+和Mn2+处理的CHA/CFA分别降低了13.1%和6.7%,K+处理的CHA/CFA无显著变化;Fe3+、Mn2+、K+和CK处理的CHu分别下降了37.9%,14.6%,11.2%和21.5%,其中Fe3+更有利于促进Hu的矿化分解。【结论】相比于K+和Mn2+,Fe3+可有效促进椴木屑的分解并释放WSS,在促进Hu矿化的同时还能减缓HE的下降。  相似文献   

6.
通过模拟大气氮沉降,对安徽祁门查湾自然保护区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大气降雨及穿透雨进行持续监测,探讨森林降雨中可溶性有机碳、氮动态对大气氮沉降的响应。本试验设置了2个处理即高氮处理和无添加对照。结果表明,降雨中水溶性有机碳(TOC)年平均含量为3.204 mg·L-1,NH4+-N为0.243 mg·L-1,NO3--N为0.408 mg·L-1,可溶性有机氮(DON)为0.754 mg·L-1。经过森林林冠淋洗后,穿透雨中TOC年平均浓度达5.623 mg·L-1,对照林分(5.923 mg·L-1)>高氮处理(5.322 mg·L-1);NH4+-N年平均浓度为0.285 mg·L-1,对照(0.273 mg·L-1)<高氮处理(0.297 mg·L-1);NO3--N年平均浓度为0.509 mg·L-1,对照(0.523 mg·L-1)>高氮处理(0.494 mg·L-1);DON年平均浓度为0.691 mg·L-1,对照(0.665 mg·L-1)<高氮处理(0.716 mg·L-1)。降雨经过林冠层后,TOC、NH4+-N、NO3--N含量均有明显提高,但DON的含量有所下降;短期的模拟氮沉降对穿透雨可溶性碳和氮没有显著影响。大气降雨中TOC、NH4+-N、NO3--N、DON含量的季节变化明显,主要受控于降雨强度、降雨量,穿透雨的变化可能和树木的生理需求程度有关。  相似文献   

7.
四环素由于其低生物降解性和水溶性而在水环境中持续存在,对生态环境安全造成较高的潜在风险。为探讨水环境中残留的四环素与藻类的相互作用,以斜生四链藻为研究对象,考察了斜生四链藻对水中不同浓度四环素(0.5、1.0、1.5、2.5、4.0和6.0 mg·L-1)的胁迫响应及去除作用。结果表明,各浓度四环素处理组均对斜生四链藻的生长产生抑制作用,最高抑制率达到了72.99%,四环素对斜生四链藻的半数效应质量浓度(96 h - EC50)和抑制效应为80%质量浓度(96 h - EC80)分别为2.46和6.9 mg·L-1。在相同浓度四环素胁迫下,斜生四链藻的光合色素含量和Fv/Fm值呈现出和斜生四链藻细胞密度变化相同的趋势,与对照组相比,6.0 mg·L-1浓度处理组中斜生四链藻的叶绿素a、叶绿素b和类胡萝卜素含量在96 h的抑制率分别是87.32%、66.91%和87.58%,Fv/Fm值降幅达到了77.4%。在低、中、高浓度四环素(0.5、1.5和6.0 mg·L-1)胁迫下暴露96 h,斜生四链藻的丙二醛(MDA)含量整体呈现出先上升再下降的趋势;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和谷胱甘肽(GSH)含量均受到不同程度的诱导作用,6.0 mg·L-1浓度处理组暴露96 h时,SOD活性为对照组的1.25倍,GSH含量为对照组的1.53倍。在斜生四链藻初始OD690值为0.15,四环素浓度为4.0 mg·L-1的条件下,48 h内斜生四链藻对四环素的去除率为90%,对照组的去除率为19%。研究结果为四环素对水体初级生产者的生态毒性提供了新资料,同时也为水体中残留四环素的生态修复提供了新的方向。  相似文献   

8.
为探讨玉米幼苗对Cr(Ⅲ)的吸收途径,通过水培试验方法,研究了不同Cr(Ⅲ)处理浓度(0~20 mg·L-1)对玉米幼苗Cr(Ⅲ)的吸收动力学特征的影响,以及ATP酶抑制剂、离子通道抑制剂、Fe(Ⅲ)对玉米幼苗根系Cr(Ⅲ)吸收的影响。结果表明:玉米幼苗根系吸收Cr(Ⅲ)的最大吸收速率(Vmax)为121.4 mg·kg-1·d-1,显著高于地上部的16.3 mg·kg-1·d-1P<0.05);根系吸收Cr(Ⅲ)的离子载体与离子的亲和力(Km)为12.2 mg·L-1,显著低于地上部分的180.8 mg·L-1P<0.05)。ATP酶抑制剂Na3VO4显著抑制了玉米幼苗根系对Cr(Ⅲ)的吸收(P<0.05)。Ca2+通道抑制剂LaCl3和K+通道抑制剂C8H20CIN均不抑制玉米幼苗根系对Cr(Ⅲ)的吸收(P>0.05)。与正常营养液相比,缺Fe(Ⅲ)处理下的玉米幼苗根系吸收Cr(Ⅲ)的Vmax增加了20.0%,Km数值仅减少了5.0%,但Fe(Ⅲ)处理下的玉米幼苗根系吸收Cr(Ⅲ)的Vmax减少了46.0%,Km数值减少了56.0%。研究表明,玉米幼苗吸收的Cr(Ⅲ)主要富集在玉米幼苗的根部,只有很少被转移到地上部分;玉米幼苗根系对Cr(Ⅲ)的吸收存在主动吸收的过程,进入细胞膜的途径与Ca2+和K+通道无关,Fe(Ⅲ)抑制了玉米幼苗根系对Cr(Ⅲ)的吸收。  相似文献   

9.
为探明喀斯特适生植物土人参光合作用日进程特征及其关键影响因子,为土人参的科学栽培提供理论依据,采用Li 6400光合作用测定系统测定土人参叶片光合生理生态特性及环境因子日变化,并进行系统分析。结果表明,一天中,土人参气孔导度(Gs)为3峰曲线;胞间CO2摩尔分数(Ci)大致为“V”字型曲线;蒸腾速率(Tr)为双峰曲线;水分利用效率(WUE)与光能利用效率(LUE)早间最高,总体上逐渐下降。土人参净光合速率(Pn)日进程大致表现为双峰曲线,第1峰(峰值9.82 μmol·m-2·s-1)出现在9:00左右,第2峰(峰值9.25 μmol·m-2·s-1)出现在16:00左右,光合“午休”现象较为明显。相关分析、回归分析及通径分析表明,土人参Pn与空气相对湿度(RH)、GsTr以及光合有效辐射(PAR)显著正相关,而与Ci显著负相关;光合“午休”的原因主要为气孔关闭引起的气孔限制因素;GsCiTrPn的关键影响因子,Gs影响最大,CiTr次之。  相似文献   

10.
为探讨小麦秸秆生物质炭对镉(Cd)污染碱性土壤的修复效果,采用序批式吸附试验和Cd污染土壤盆栽试验,研究了小麦秸秆生物质炭施用(1%,m/m)对碱性土壤吸附Cd的影响,以及对Cd污染土壤中油菜生长和Cd吸收的影响。结果表明:Cd在生物质炭上的吸附等温线非线性较强,生物质炭对Cd的表面吸附起主导作用,Cd在生物质炭上的分配系数(Kd)是在土壤上的1.5~3.0倍。生物质炭施用可促进土壤对低浓度Cd的吸附,0.1 mg·L-1平衡浓度下Kd值提高了19.5%;生物质炭施用可抑制土壤对高浓度Cd的吸附,在10 mg·L-1条件下Kd值降低了37.2%。生物质炭施用对土壤pH值影响不显著,但缓解了Cd污染对油菜生长的抑制作用,油菜生物量最高提高了45.0%,也抑制了油菜对Cd的富集,油菜富集Cd的量最高降低了40.6%;CaCl2、Mg(NO32、NH4OAC、HCl、DTPA和BCR1作为提取剂提取出土壤中Cd的量与油菜地上部分吸收Cd的量相关性较强(线性回归方程决定系数R2> 0.8),而Mg(NO32萃取出土壤中Cd的量更能预测油菜地上部分吸收Cd的量。研究表明,小麦秸秆生物质炭有利于降低碱性土壤中Cd的生物有效性,但并非通过提高土壤pH值和吸附能力来实现。  相似文献   

11.
饲料中有效能是供动物生长发育的基础.不同动物所用的有效能体系不同,目前大多数动物采用消化能、代谢能体系,但随着研究的发展与深入,发现最能反映饲料有效能的是净能体系.无论哪种体系,采用合理的测定技术准确测定饲料中的有效能值显得尤其重要,通过对饲料有效能值的准确测定可以实现动物所需能量的精确供给,减少养殖成本,使经济效益最大化.文章综述了几种有效能评价体系的测定技术.  相似文献   

12.
为探明客源市场生态旅游消费的潜在特征,采用问卷调查的形式,就长沙市居民对湖南金洞生态旅游开发的意向等问题进行抽样调查.结果显示,生态旅游符合人们“回归自然”的旅游新时尚,有着极大的开发空间,指出生态旅游的开发要注重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开发的产品要以休闲度假类的大众产品为主,开发生态旅游都市客源市场还要多种渠道并用,尤其是要注重媒体的宣传.  相似文献   

13.
《河北农业大学学报》创刊年代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清光绪二十八年(1902)河北农业大学前身—直隶农务学堂诞生,经几易其名,于1958年更名为河北农业大学至今。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直隶高等农业学堂时期创办了《北直农话报》,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更名为《直隶农务官报》,中华民国七年(1918)改出《农学月刊》,中华民国十七年(1928)易名为《河大农刊》,中华民国二十三年(1934)更名为《河北通俗农刊》,中华民国二十四年(1935)易名为《河北农林学刊》,1948年更名为《河北农学院研究专刊》,1959年更名为《河北农业大学学报》至今。《河北农业大学学报》前身诸刊都与现时的《河北农业大学学报》有着一脉相承的历史渊源,各刊之间联系紧密,连续性、继承性强。因此,《河北农业大学学报》的创刊时间应追溯至1905年创办的《北直农话报》。  相似文献   

14.
采用L(934)正交设计试验,对山茱萸浸提液中山茱萸多糖的酶水解法提取工艺进行了优化研究,并对浸提液的中有效成分马钱苷含量进行了HPLC法分析。结果表明,山茱萸多糖浸提的最佳工艺为:液料比1∶5,浸提时间4 h,浸提温度80℃,果胶酶添加量0.55 g/L。用HPLC法测定出的山茱萸浸提液中马钱苷平均含量为0.512 ...  相似文献   

15.
应用萄聚糖凝胶柱层析对水牛梭形住肉孢子虫包囊包溶性抗原进行了纯化。结果表明:纯化水牛梭形住肉孢子虫包囊抗原的最适条件为:选用萄聚糖凝胶G—100柱层析系统;洗脱液为03MPBS(pH72),床体积为10cm×165cm,上样体积为500HL;流速为12mL/h。纯化抗原可使琼脂凝胶双扩散试验的阳性检出率提高30%。  相似文献   

16.
切花菊耐热性鉴定方法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8个切花菊品种为材料,通过对离体叶片进行50℃高温胁迫后,采用电导法、电阻抗图谱法测定电导率、电阻,并对大田栽培植株进行田间高温胁迫试验,比较品种间的耐热性。结果表明:电导法测得的50℃直接相对电导率、修正相对电导率和电阻抗图谱法测得的胞外电阻在品种间有明显差异,但与田间高温胁迫法测定的热害指数不完全一致。电导法和电阻抗图谱法都可以作为测定切花菊耐热性的方法,但需要结合田间耐热性观察。  相似文献   

17.
[目的]通过体外抗氧化体系比较黑豆不同部分馏油抗氧化性活性。[方法]通过正交试验优化索氏提取黑豆馏油的最佳工艺,提取黑豆不同部分馏油;研究黑豆不同部分馏油对羟基自由基(·OH)、DPPH自由基(DPPH·)的清除能力。[结果]在样品浓度为1.0 mg/mL时,黑豆不同部分馏油对·OH的清除率分别为全豆馏油83.9%、豆黄(黑豆去皮部分)馏油64.8%、豆皮馏油17.3%,对DPPH·的清除率分别为全豆馏油41.3%、豆黄馏油33.2%、豆皮馏油77.9%。[结论]黑豆不同部分馏油均具有较好的抗氧化性,是良好的天然抗氧化剂。黑豆不同部分馏油对·OH的清除能力从大到小依次为全豆馏油、豆黄馏油、豆皮馏油,对DPPH·的清除能力从大到小依次为豆皮馏油、全豆馏油、豆黄馏油。  相似文献   

18.
郑艳霞  王永刚  李志忠 《安徽农业科学》2009,37(34):17075-17076
[目的]寻找开发啤特果产业的新途径,提高其附加值。[方法]采用水提醇沉法提取啤特果中的多糖,通过单因素试验和正交试验,以多糖的提取率为评价指标,对影响啤特果多糖提取工艺的因素进行研究。[结果]确定了提取啤特果多糖的最佳工艺参数为温度95℃,料液比1∶2,乙醇浓度67%。在该工艺条件下,啤特果多糖的得率为1.05%。[结论]该研究为开发利用啤特果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9.
利用已构建的过表达拟南芥(Arabidopsis)GEF7基因植株,在光照培养箱中进行培养,并与野生型植株进行对比分析,对GEF7基因过表达植株的幼苗表型进行了观察分析。结果表明,GEF7基因过表达植株幼苗的根长比野生型对照明显增加;其子叶形态、数目和幼苗形态等方面均有异常表型,表明GEF7基因的功能与根的发育有关,并参与调控植物的发育过程。  相似文献   

20.
精胺对菊花蕾期叶片生理及花期形态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不同浓度(0,0.1,0.2,0.5mmol·L-1)的精胺(Spm)对菊花品种兼六香菊绿蕾期叶片生理生化、开花时期和花期形态的影响.结果表明,Spm可使菊花蕾期叶片中硝酸还原酶(NR)、过氧化物酶(POD)、超氧化物歧化酶(SOD)的活性及叶绿素(Chl)和可溶性蛋白含量都比对照组有不同程度的提高.处理组花期的花径、株径、株高均高于对照组,外观株型整体比对照美观,其中以0.1 mmol·L-1处理的效果最明显,开花时间比对照提前3d,整个花期延长10d.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