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山西农业科学》2019,(5):916-921
研究小尺度撂荒耕地景观格局有利于准确掌握撂荒耕地特征并进行空间格局调控,提高耕地利用率,为发展农村经济提供重要依据。利用ArcGIS 10.1及景观指数,采用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数据,对不同特点村庄的撂荒耕地从不同景观层次进行斑块特征及空间特征分析。结果表明,在斑块层次上,城边村和偏远村与工矿产业村、农产业村相比,大部分撂荒地块面积小,分布离散,但是各村形状都呈简单规则分布;与斑块层次相比,类型层次撂荒地块斑块面积较大、破碎程度较小,地块形状较复杂,聚集程度更大;在类型层次中,相同行政尺度下不同类型村庄撂荒耕地景观格局特征存在明显差异性,并针对不同特点的村庄提出有针对性的措施。  相似文献   

2.
为掌握农户层面的土地利用现状,基于农用地承包经营权确权成果,采用景观格局指数,从斑块规模、斑块形状以及斑块整体特征3个层面研究分析广东省清远市阳山县七拱镇耕地景观格局。研究结果表明:①阳山县七拱镇农户拥有的耕地斑块数量普遍较少,绝大多数仅有一块,且斑块面积较小,耕地权属过于分散;②农户分散经营下的耕地形状较为规整,权属界线清晰,耕地规模经营的自然潜力较大;③农户间的耕地斑块边缘长度较长,破碎度较高,不利于农业机械化经营。为此,从土地整理、流转经营、规划布局以及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提出改善耕地经营的对策。  相似文献   

3.
【目的】本文揭示了不同类型撂荒耕地空间分异规律及影响因素。【方法】本文基于目视解译与实地调查提取撂荒耕地信息,结合GIS空间分析、景观格局多项指数和二元logistic回归模型,对中江县30个乡镇季节性、常年性撂荒地的空间格局特征及影响因素展开研究。【结果】研究区域季节性撂荒占撂荒地总面积61.9%,常年性撂荒占撂荒总面积38.1%,且撂荒地类型集中为旱地,水田占比较少;综合空间格局多项指数,形状复杂、面积小、空间上分散的地块易形成季节性撂荒,而常年性撂荒地多为空间分布集中、面积大的地块;地形、灌溉距离、耕作劳动力均是影响撂荒地形成和分布的重要影响因素;通过二元logistic回归模型测算表明,影响撂荒的主要因素依次为斑块面积、地形指数和灌溉距离,其中季节性撂荒与三者存在显著正向影响,而常年性撂荒与三者存在显著负向影响。【结论】撂荒耕地的分布与自身特征存在密切联系,各因素的影响程度存在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4.
在利用现时高分辨率航片获取大比例尺、翔实的土地利用现状图的基础上,结合研究区的特点进行了景观分类,选择和计算了景观多样性指数和景观优势度、分离度、破碎度指数及斑块分形维数等景观格局指数,对浙江省桐乡市大麻镇进行了小尺度、大比例尺(1∶2000)景观格局分析。结果表明,景观多样性指数与最大多样性指数有很大的差异;研究区内的各景观类型所占比例差异较大,优势度数值高,耕地成为起支配作用的优势景观,如果将耕地、园地、林地和其他农用地当成一种景观类型,则研究区内整体景观生态特征明显由农业景观所支配;其他农用地景观类型的景观破碎度最高,受人为干扰和破坏最为严重,因近年来土地整理的实施,耕地景观以面积大而且形状较规则的斑块广泛分布于研究区中;居民点及独立工矿景观的斑块几何形状趋近于简单且规则,但受人为干扰程度大。  相似文献   

5.
以南京市六合区金牛湖创意农业科技园区为研究区,以土地利用现状数据为数据源,采用GIS技术,通过对研究区的斑块密度、斑块形状、多样性、破碎度等指数的计算、分析和对比,揭示研究区内景观结构的空间特征。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区是一个以农业为景观背景的地区,土地利用结构不尽合理,景观异质性差,多样性程度不高,景观斑块类型相对单一,分布存在不平衡现象。耕地为基质景观且相对集中,受地形和人类活动影响最大,不稳定性最高。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该研究区域景观格局优化的建议。  相似文献   

6.
基于Arcgis和Mapgis软件,利用万年县1992、2007和2013年土地利用数据资料,运用土地评价法和景观格局指数分析的方法,选取一些土地评价指标和景观格局指数,对万年县耕地景观格局进行分析。研究表明:万年县耕地多呈带状和团状分布,19922013年这21年以来耕地重心向西北方向偏移;斑块平均面积不断降低,斑块密度和景观形状指数不断上升,说明景观破碎度不断增加,斑块形状不断复杂;耕地景观优势度上升,多样性和均匀度下降。万年县耕地格局在20072013年这21年以来耕地重心向西北方向偏移;斑块平均面积不断降低,斑块密度和景观形状指数不断上升,说明景观破碎度不断增加,斑块形状不断复杂;耕地景观优势度上升,多样性和均匀度下降。万年县耕地格局在20072013年期间变化幅度比19922013年期间变化幅度比19922007年期间大,说明万年县变化趋势在加快。  相似文献   

7.
万年县耕地景观破碎度变化及原因分析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基于Arcgis和Mapgis软件,利用万年县1992、2007和2013年土地利用数据资料,运用土地评价法和景观格局指数分析的方法,选取一些土地评价指标和景观格局指数,对万年县耕地景观格局进行分析。研究表明:万年县耕地多呈带状和团状分布,1992~2013年这21年以来耕地重心向西北方向偏移;斑块平均面积不断降低,斑块密度和景观形状指数不断上升,说明景观破碎度不断增加,斑块形状不断复杂;耕地景观优势度上升,多样性和均匀度下降。万年县耕地格局在2007~2013年期间变化幅度比1992~2007年期间大,说明万年县变化趋势在加快。  相似文献   

8.
兰州市市区景观生态格局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景观生态学理论,利用兰州市市区遥感影像数据和Fragstats软件,在GIS技术支持下,综合选取多样性、破碎度、均匀度、优势度、分离度等景观格局指数,从斑块格局、区域景观格局等方面进行景观生态研究.结果表明:兰州市市区林草地占总面积的45%,构成区域景观的基质;区域内景观多样性分布具有较好的空间结构,多样性指数城关区最高为1.447,均匀度七里河区最高为0.811;区域中人工景观斑块形状规则,分布均匀,自然景观分维数较高,其中荒草地分维数1.443;受人为影响,农业景观类型破碎度较高,大量耕地转变为建设用地和林地;城市人均绿地9.47m2,但绿地斑块分布散乱,生态效益低;各类型绿地斑块之间缺少较好的生态廊道,格局连接性较低;分离度城关区为0.015、七里河区为0.045、西固区0.037、安宁区为0.021.  相似文献   

9.
采用景观格局指数分析及缓冲区梯度带分析2种方式相结合的方法,研究鸡西市景观格局空间分布和梯度变化特征.结果表明,研究区以建设用地和耕地景观为主,从主城区向外,其景观面积比例和最大斑块指数沿着缓冲区梯度带呈下降趋势;缓冲区内的城市地表覆被变化较为强烈,呈现斑块形状多样、复杂、破碎的分布格局.  相似文献   

10.
以江汉平原1993、1994、2010、2011年的TM/ETM+遥感影像为基础数据源,获取不同时期的土地利用/覆盖类型数据,并运用景观格局指数对江汉平原的土地利用/覆盖时空格局变化特征进行深入分析。结果表明:1994~2010年,耕地是江汉平原的优势景观,但其优势地位呈下降趋势,耕地、建设用地、园林地、河流湖泊的斑块数增多,斑块密度增大,耕地、河流湖泊、未利用地的斑块面积减少,建设用地、园林地和坑塘水面的斑块面积增多;江汉平原香农多样性指数、景观形状指数和破碎度指数上升,优势度指数降低,总体景观的多样性水平上升,破碎化程度和异质性增加,完整性和连通性遭到破坏。  相似文献   

11.
以2015年内蒙古武川县哈乐镇草地斑块为研究对象,采用景观格局指数,从农村牧区草地规模、分布及形状的视角构建草地景观特征评价指标;采用2020年人均耕地标准测算退耕潜力,探讨草地景观综合状况与退耕潜力之间的关系。研究表明:武川县哈乐镇草地密集区域较多,草地斑块的疏密程度受海拔与坡度影响较大;不同村组的草地景观差异较大,西北地区草地景观规模小且破碎化程度高,东南地区草地景观规模大且集聚度好;退耕还牧潜力较大的发展潜力区和优势潜力区大多位于哈乐镇东北和西南边缘。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农村劳动力转移背景下的耕地抛荒问题,为农民增收和耕地资源的合理有效利用提供参考。【方法】首次提出区域劳均耕地面积的概念,将季节性抛荒折算成全年抛荒的面积,并构建农村劳动力余缺系数(K),根据系数值判断研究区从事种植业的劳动力是否短缺,并在理论研究的基础上对福建省两个乡(镇)调查所得数据进行实例分析。【结果】临城镇K=1.02〉1,表明该乡(镇)并不缺乏劳动力;溪口乡K=0.87〈1,表明现有从事农业种植的劳动力数量没达到耕地种植的需求量,属于劳动力不足。【建议】不同区域耕地抛荒原因并不相同,应根据实际情况采取诸如分类改造被抛荒耕地,完善农地流转、实现耕地资源优化配置,促进农业特色产业发展、吸引劳动力本地就业等相应对策解决耕地抛荒问题。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农村劳动力转移背景下的耕地抛荒问题,为农民增收和耕地资源的合理有效利用提供参考。【方法】首次提出区域劳均耕地面积的概念,将季节性抛荒折算成全年抛荒的面积,并构建农村劳动力余缺系数(K),根据系数值判断研究区从事种植业的劳动力是否短缺,并在理论研究的基础上对福建省两个乡(镇)调查所得数据进行实例分析。【结果】临城镇K=1.02>1,表明该乡(镇)并不缺乏劳动力;溪口乡K=0.87<1,表明现有从事农业种植的劳动力数量没达到耕地种植的需求量,属于劳动力不足。【建议】不同区域耕地抛荒原因并不相同,应根据实际情况采取诸如分类改造被抛荒耕地,完善农地流转、实现耕地资源优化配置,促进农业特色产业发展、吸引劳动力本地就业等相应对策解决耕地抛荒问题。  相似文献   

14.
北京明长城森林景观空间结构的分形特征及稳定性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了从整体上了解北京明长城沿线森林景观空间结构的分形特征及稳定性状况,基于分形理论,以北京市长 城普查数据和近期森林资源调查数据为主要数据源,以北京境内明长城两侧3 000 m 范围内的森林景观为研究对 象,在对研究区各景观类型的周长和面积统计的基础上,又对各景观要素类型斑块形状指数及周长-面积的标度和 频度关系进行了定量分析,并结合分维数以及稳定性指数对各景观要素类型的分形特征和稳定性进行研究分析。 结果表明,研究区内各景观要素类型斑块形状指数以及周长-面积的标度和频度关系是客观存在的。周长和面积 统计表明,研究区以有林地和灌木林地为主,二者面积比重之和达83.38%,而疏林地和无立木林地景观面积比重 较少,分别为0.76%和0.36%。平均斑块形状指数、分维数以及稳定性指数分析表明,农地和其他用地景观的斑块 形状最为不规则,复杂程度最高,空间占据程度最大,稳定性最低,而疏林地斑块形状最规则,稳定性最高。其中, 农地景观稳定性指数为-0.086 7,表现为在其复杂形态下的一种稳定性。从整体上看,研究区自然景观斑块形状 较人文景观更为规则,稳定性更高。地形地貌和人为干扰是影响景观斑块形状和稳定性的主要因子。   相似文献   

15.
土地整理对区域景观变化影响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慧  张迎军  王瑞霞  宋智慧  卜志国 《安徽农业科学》2007,35(22):6879-6880,6882
运用景观生态学理论方法,以江苏省仪征市某土地整理项目为例,选取斑块伸长指数、分维数、多样性指数、均匀度指数、优势度指数、破碎度指数、廊道密度等景观指标,对项目区整理前后景观格局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整理后水田面积增大,斑块形状规则,有利于机械化作业和田间管理,但同时景观多样性略有降低。因此在土地整理过程中应采取多种手段,以减少土地整理对农村生态环境和农田景观的不利影响。  相似文献   

16.
[目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与自然条件造成的耕地细碎化对农业生产造成一定影响。为了解决耕地细碎化,实现农业规模化生产。[方法]提出一种基于系统聚类分析的农村田块分类互换方法,本研究以山西省太谷县温庄村为例,选取地块面积、地块坡度、地块形状指数、地块连片性、地块规整度、耕作通达度、耕作距离及地块产量等8个影响耕地优劣的因子,并利用农村土地确权数据库数据,运用系统聚类分析法对8项因子数据进行分析,将地块分为5类。[结果]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区同类地块以居民区为中心近似于环状的形式分布于居民区周围;在村集体耕地承包经营权的基础上,同类地块之间可以根据农户意愿进行互换,不同类地块可根据地块产量调整地块承包经营权,使承包经营权相同的地块在空间上尽量集中在一起,提高耕地的耕作效率。[结论]该方法适用于村集体内部耕地互换,为农村耕地经营权的调整,解决耕地细碎化提供了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7.
以四川省洪雅县2010年10月LandsatTM卫星的中分辨率遥感影像为数据源,利用RS、GIS技术和Fragstats 3.3软件,选择斑块面积等9类景观指数对2010年洪雅县景观格局进行定量分析,以地形为分异基础进行景观类型分布特征分析.结果表明:洪雅县为山地景观,平均斑块面积2.224 5hm2,景观形状指数137.46,斑块密度45块/km2,平均斑块分维数1.062 9,景观类型形状简单,破碎化程度低,景观格局稳定.林地和耕地为其主要景观类型,林地主要分布在坡度大于15°的较高海拔区域,耕地主要分布小坡度于25°的低海拔区域.根据地貌、景观类型以及行政边界,将洪雅县分为北部生活服务区、中部生产经济区和南部生态防护区,并提出了不同区域的生态规划重点.  相似文献   

18.
鄂尔多斯市准格尔旗煤炭资源丰富,矿产开发不仅带来社会经济的发展,还影响着矿区景观及生态环境变化。以准格尔旗1990、2010年两期TM遥感影像为数据源,利用景观生态学理论及景观格局分析方法,对准格尔矿区的景观结构和景观格局进行了动态分析。结果表明:1)研究区草灌地面积比例最大。转移矩阵显示,在时间动态上水体、耕地、沙地及河道地面积减少,草灌地、居民及工矿用地明显增加,虽然居民及工矿用地所占比例较小,但其对周围的其他景观产生巨大影响;2)20 a间,准格尔旗各乡镇在景观水平与斑块水平上发生了显著的变化,其景观异质性降低、优势度明显降低,景观格局相对简单化;3)20 a间,研究区3个乡镇的居民及工矿用地面积增加,显著影响着其景观构造的变化,研究区的植被覆盖面积呈增加趋势,但其景观更加离散、不规则化。矿区开发主导了矿区景观格局变化:加大建筑用地面积,严重地破坏耕地,减少耕地面积;而林地、草灌地面积虽有所增加,但其景观格局却更加破碎,生态系统更加不稳定。  相似文献   

19.
以地理信息系统和景观生态学为研究方法,对重庆市九龙坡区的景观空间格局进行了研究,应用FRAGSTATS3.3软件计算各景观类型的指标。结果表明:研究区内景观类型以耕地、居民点及独立工矿用地、园地和林地为主。耕地的形状复杂程度最高,其次为交通运输用地。耕地、居民点及独立工矿用地、园地和林地的斑块分布较为紧凑,其余地类相反。景观多样性指数适中,均匀度指数较高,各种景观类型分布比较均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