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本文以认识和实践为视角 ,对高校德育工作中“教书与育人”、“主体与客体”、“理论灌输与灌输方法”、“理论教育与思想政治工作”、“思想理论教育与社会实践教育”的关系作辩证分析 ,以期提高德育工作的自觉性和坚定性。  相似文献   

2.
本分析了社会转型时期高校德育工作面临的新问题和新挑战,提出了新时期搞好高校德育工作,必须坚持“八个结合”:社会性和主体性相结合,培养共性与发展个性相结合,灌输教育与自我教育相结合,继承传统与开拓创新相结合,正面引导与纪律约束相结合,理论学习和德育实践相结合,加强教育的自身修养与师生共同提高相结合,学校教育与家庭、社会教育相结合。  相似文献   

3.
一、准确把握灌输理论的内涵,充分认识灌输理论的重要意义 马克思主义认为,虽然现代无产阶级会自发地产生社会上义的“倾向”,但却不可能自发形成关十社会主义的理论,所以,必须小断地向广大人民群众进行科学社会主义思想的教育。考茨基是“灌输论”的最早倡导者。他在《谈奥地利社会民主党新的纲领草案》中提出了“灌输论”的雏形,  相似文献   

4.
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和思想政治教育课是高等学校“德育”工程的主渠道和主阵地,这“两课”通过系统的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教育,帮助学生从理性上确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社会主义道德情操,塑造良好的心理素质,掌握正确的方法论,并用以观察社会,分析矛盾,处理问题。近年来我们在加强和改进“两课”教育中,着重探索了下列四个方面的结合:(1)理论灌输与积极引导相结合;(2)理论教学与社会实践相结合;(3)科研与教学相结合;(4)“教书育人”与“自身建设”相结合。本文的结尾,还就高等学校中各层次的“两课”及人文社会科学的课程设置提出初步构想,以供有关方面的讨论和研究。  相似文献   

5.
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和思想政治教育课是高等学校“德育”工程的主渠道和主阵地,这“两课”通过系统的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教育,帮助学生从理性上确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社会主义道德情操,塑造良好的心理素质,掌握正确的方法论,并用以观察社会,分析矛盾,处理问题。近年来我们在加强和改进“两课”教育中,着重探索了下列四个方面的结合:(1)理论灌输与积极引导相结合;(2)理论教学与社会实践相结合;(3)科研与教学相结合;(4)“教书育人”与“自身建设”相结合。本文的结尾,还就高等学校中各层次的“两课”及人文社会科学的课程设置提出初步构想,以供有关方面的讨论和研究。  相似文献   

6.
新时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充分发挥“灌输”职能 ,正确运用“灌输”方法 ,坚持有领导、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大学生进行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的教育 ,并就“灌输”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重要地位和运用方法进行了阐述。  相似文献   

7.
试论形势与政策课的教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形势与政策课教什么?教学实践表明,紧跟形势也是有规律的。国内形势,上半年讲“两会”精神,下半年讲中央全会精神;国际形势,主要讲周边关系,大国关系,与第三世界国家的关系。如何讲好形势与政策课?任课教师应在以下几个方面下功夫:(1)要有扎实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功底和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共产主义的信念、对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信心、对党和政府的信任。(2)与中央保持一致。(3)拓宽知识面,对有关重大问题要有所研究。(4)研究教育对象,帮助他们解决思想认识问题。(5)坚持“灌输”原则,讲究“灌输”艺术。(6)要随时随地注意捕捉信息,收集资料,掌握有关学术研究动向。形势与政策课是实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三进”的最好途径。  相似文献   

8.
一灌输,就是灌输者向受灌输者宣传输送政治理论、思想体系与道德规范等,以实现政治教化,武装其头脑。灌输的过程是主客体双向交流的过程,而不是主体“强制”客体接受某种思想的过程。这里所谓灌输者(教育工作者)作为主体,具有能动性和诱导性,居于主导地位;受灌输者(学生  相似文献   

9.
灌输理论在新时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运用初探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灌输理论是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一理论不仅没有过时,而且在当今思想政治教育遇到新的课题和挑战的条件下,更加显示其强大的作用。坚持并加以发展马克思主义的灌输理论,丰富其内容,加大灌输力度,改善灌输方法,对当前"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教育具有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0.
理论灌输模式的建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运用模式方法研究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当前教育研究的崭新领域,对于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具有重要意义.理论灌输模式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的一种,包括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内容、教育手段四个要素和激发动机、理论传授、理论学习、检查巩固、实践运用、总结评价等操作环节,它主要应用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模式、通识教育模式、政治理论学习模式和个别辅导模式等.  相似文献   

11.
列宁的灌输理论揭示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和规律,即人的正确思想不会在头脑中自发产生,必须从外面灌输进去。这里的"灌输"指的是教育规律,而不是教育方法,更不是"强灌硬输"的"填鸭式"教学。思政课本身就是一门红色课程,红色灌输是思政课的本质体现。思政课传承红色基因应探索多种路径,注重方式方法,理论课堂做到以理服人,实践课堂做到以情感人,红色校园文化在潜移默化的熏陶中发挥环境育人的功效。  相似文献   

12.
从高等学校的德育工作实际出发,提出德育因素具有“知识维、心理功能维、方法维、人员维、时间和空间维、控制维”等多个维度的特征,简要论述了德育工作的多维度结构化属性,并倡导树立高等学校德育的结构化教育思想,以期进一步提高德育工作效果。  相似文献   

13.
“人性假设”问题是思想政治教育教育的一个基本理论问题。思想政治教育的人性假设基础直接决定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的科学性和教育实践的有效性。基于“和谐人”假设为基础的思想政治教育,要坚持人本化的教育理念、层次化的教育目标和隐性化的教育方式。  相似文献   

14.
思想品德修养课在高校德育工作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如何成功地对大学生进行思想引导,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共同探讨的课题。本从思想固有的特点、大学生心理发展规律等角色出发,提出了求“真”、求“无”、求“新”三个理念。  相似文献   

15.
<正>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把与当前社会发展相一致的思想理论和较高的道德品质灌输给被教育者,从而使得人们的思想得到提高,进而更好的指导人们的实践活动。而农机学校在现实的发展过程中,还存在一些思想上的懈怠问题,如果能够很好的将二者结合起来,把思想政治教育与农机学校的业务和工作实际结合起来,在农机学校发展的各个环节渗透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从而更高的提高农机学校的发展。而思想政治教育也只有在  相似文献   

16.
高等学校的德育工作要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为指导,按照江泽民同志对全国青年和大学生提出的坚持“学习科学文化与加强思想修养的统一、学习书本知识与投身社会实践的统一、实现自身价值与服务祖国人民的统一、树立远大理想与进行艰苦奋斗的统一”的要求,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见》,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完善德育工作体系,教育引导学生坚定政治信念,加强思想修养,树立远大理想,投身社会实践,自觉艰苦奋斗,立志振兴中华,把培养“四有”新人的战略任务落到实处。——摘自教育部“面向21…  相似文献   

17.
以现代索质教育思想为指导,从“细胞与组织培养学”课程的特点出发,创建了“细胞与组织培养学”教学模式,并对课程的教学目标、理论教学、实践教学及教学管理等问韪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8.
“教”与“育”是两个有联系但内在意蕴大不相同的概念。“教”主要是一个知识灌输的过程,而“育”则包含道德养成、思维开启等更为深刻的内涵。19世纪末20世纪初以来,在长达百年的中国教育现代化的实践过程中,“教”、“育”、“教育”三者之间的意蕴界限及其各自的真正内涵并不完全清楚,以至于“教育”弱化为“教”,以“教”代“育”、重“教”不重“育”的现象普遍存在,严重削弱了教育的质量。本文以中国传统文化为基础,以词源学分析为手段,结合西方近现代教育理论,从一个独特的角度初步梳理了“教”、“育”、“教育”三者之间的意义关系,进一步强调了“教育”的本真内涵。  相似文献   

19.
安翠霞 《河南农业》2008,(18):44-44
“五育并举,德育为先”。在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德育成为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学校教育中德育长期表现为泛政治化,以至被冠名为“政治课”。这样的课程脱离学生身心发展的实际状况,忽视对青少年的基础文明教育,在教学过程中强调理论的“灌输”,忽视主体需要,使德育的育人功能和个性发展难以实现,最终导致德育课人人厌烦,达不到育人的目的。因此,德育课和其他课程相比,更需要进行教学改革。素质教育的思想为21世纪学校德育教育提供了新的思路和要求。  相似文献   

20.
以江总书记关于“三个代表”思想的重要论述为指南,从高等教育的不同层面论述了高等院校贯彻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促进教育改革和跨跃发展的措施,提出了以“三个代表”为指南,推进教育创新与教育观念创新,创造教育与创造力开发必须面对和解决的问题,并分析了知识经济时代,鼓励原始性知识创新,技术创新的重要性,以及推进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实现重大科技创新突破,高等院校必须面对和解决的一些理论与实践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