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微生物对咖啡碱有降解作用,可应用于低咖啡碱茶叶生产。以普洱茶渥堆分离鉴定出的黑曲霉、青霉菌、酵母菌等真菌为接种微生物,以咖啡碱唯一营养物质培养基、晒青毛茶、茶汤和咖啡碱PDB液态培养基为试验材料探索发酵过程中嘌呤碱含量与微生物的关系。结果表明:3种真菌均能部分降解咖啡碱,可可碱含量稳定,酵母菌发酵中茶叶碱含量大幅度升高,增幅可达最初的23.45倍,在黑曲霉茶叶、PDB液态培养基发酵中,茶叶碱含量有所上升,增幅与咖啡碱存在形式有关,青霉菌对咖啡碱代谢影响较小,仅在PDB液态发酵中茶叶碱含量有所上升。由此可见酵母菌对咖啡碱代谢影响较大,黑曲霉居中,青霉菌最小;咖啡碱、可可碱、茶叶碱在嘌呤碱代谢中存在相关性。  相似文献   

2.
微生物对咖啡碱有降解作用,可应用于低咖啡碱茶叶生产。以普洱茶渥堆分离鉴定出的黑曲霉、青霉菌、酵母菌等真菌为接种微生物,以咖啡碱唯一营养物质培养基、晒青毛茶、茶汤和咖啡碱PDB液态培养基为试验材料探索发酵过程中嘌呤碱含量与微生物的关系。结果表明:3种真菌均能部分降解咖啡碱,可可碱含量稳定,酵母菌发酵中茶叶碱含量大幅度升高,增幅可达最初的23.45倍,在黑曲霉茶叶、PDB液态培养基发酵中,茶叶碱含量有所上升,增幅与咖啡碱存在形式有关,青霉菌对咖啡碱代谢影响较小,仅在PDB液态发酵中茶叶碱含量有所上升。由此可见酵母菌对咖啡碱代谢影响较大,黑曲霉居中,青霉菌最小;咖啡碱、可可碱、茶叶碱在嘌呤碱代谢中存在相关性。  相似文献   

3.
以大米糖化液为培养基,以酵母菌JH301、JH183及安琪黄酒专用干酵母AQ为代表菌株,研究酵母菌在红曲黄酒发酵过程中的乙醇发酵水平、酸代谢变化规律及其产酸组成。结果表明,在发酵过程中酵母菌发酵液总酸均呈先快速增加、pH值快速下降到酵母适宜生长值区间后趋于平缓的趋势,各酵母菌的产酸曲线均符合Log-Modified模型;酵母菌间的产酸水平与产乙醇能力存在差异,产酸水平与产乙醇能力呈负相关。发酵15d后,酵母菌产乙醇水平高低依次为酵母菌JH301、AQ和JH183,体积分数分别为15.8%、14.8%和12.4%,差异均达极显著水平(P0.01)。产酸水平高低依次为酵母菌JH183、AQ和JH301,分别为4.57、3.54、3.26g·L~(-1),差异均达极显著水平(P0.01)。酵母菌在发酵程中酸代谢的主要产物为乳酸、乙酸和琥珀酸,分别占有机酸总量的(77.08±0.60)%、(17.22±0.60)%、(5.70±0.67)%。  相似文献   

4.
用响应面分析方法对链霉菌702产抑真菌物质发酵培养基成分进行了优化研究,并对优化后链霉菌发酵动力学进行了分析。通过优化得到玉米淀粉和蛋白胨的最适浓度分别为16.83 g/L、8.64 g/L,在优化后的培养基中链霉菌702产抑真菌物质效价达到1214.52μg/ml,比优化前789.41μg/ml提高了53.85%。动力学分析表明,所选动力学模型能较好地反映链霉菌702合成抑真菌物质的发酵过程,链霉菌702发酵产抑真菌物质过程属于部分偶联型。  相似文献   

5.
利用平板菌落计数法对洛阳市土壤微生物数量状况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洛阳市土壤微生物总量为134.5×104个/g(鲜土),其中细菌最多,125.0×104个/g(鲜土),放线菌次之,92.4×103个/g(鲜土),真菌最少,30.5×102个/g(鲜土)。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中,土壤微生物数量表现为10年限日光温室最多,173.3×104个/g(鲜土),粮田次之,139.6×104个/g(鲜土),露地菜田最少,107.7×104个/g(鲜土)。从2月到4月,细菌、放线菌和真菌数量均呈现上升趋势。真菌的属级鉴定表明,粮田中真菌种类最多,且从2月到4月迅速增加,日光温室中真菌种类基本保持稳定。  相似文献   

6.
采用稀释分离法对雪茄烟叶GH—Ⅰ的叶面微生物进行分离鉴定。结果表明,发酵前烟叶带菌量为10^5-10^7CFU/g,其中细菌数量占绝对优势,真菌数量较少,酵母菌和放线菌未能分离;烟叶带菌量总体表现为:上部烟叶〉中部烟叶〉下部烟叶,施加肥料Y的处理〉不施肥料Y的处理。堆积发酵后,烟叶带菌量急剧减少,但不同部位及处理烟叶带菌量无显著差异。烟叶发酵前、后细菌和真菌的优势种群分别为芽孢杆菌属和青霉属。  相似文献   

7.
采用小鼠体内试验和体外试验,利用Marc–145细胞体外培养系统,通过观察细胞病变来评价茶叶水提物对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PRRSV)繁殖的抑制作用。改变加入茶叶水提取物的方式(茶叶水提物先与病毒感作后接种细胞、茶叶水提物与已感染病毒的细胞作用2种方式),初步探讨茶叶水提物对PRRSV的抑制与杀灭作用。体内试验是采用小鼠尾静脉注射的方法,将茶叶水提物注射到小鼠体内,测定小鼠血清对PRRSV的作用。结果表明,茶叶水提物对PRRSV具有杀灭与抑制作用,碧螺春茶(不发酵)、生普洱茶(不发酵)、铁观音茶(半发酵)、熟普洱茶(后发酵)的水提物对PRRSV的最小抑制质量浓度分别为31.3、31.3、31.3、125μg/mL,最小杀灭质量浓度分别为7.8、7.8、15.6、125μg/mL。不发酵型茶叶水提物比发酵型茶叶水提物对PRRSV的杀灭与抑制作用明显,小鼠尾静脉注射茶叶水提物后能正常生长,注射1 h内小鼠血清对PRRSV具有一定的杀灭作用。  相似文献   

8.
利用固氮菌、酵母菌和高产纤维素酶的细菌,采用混菌固态发酵的方式,以制备的植物栽培基质中蛋白质的含量为衡量指标,对棉秆发酵培养基进行优化.结果表明,在最优培养基为棉秆4.7 g,椰树果壳粉0.3 g,蛋白胨0.8 g,酵母粉0.1g,尿素1.72 g,磷酸氢二钾0.304 g,水35 mL时,制备的植物栽培基质蛋白质含量达到29.08%,与发酵前(19.80%)相比提高了9.28个百分点.  相似文献   

9.
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分离鉴定了苦丁茶的黄酮类物质,9个苦丁茶样品分离出12个不同峰,每个样品分别检出6~8个峰.经鉴定,多数苦丁茶样品含有芦丁、杨梅酮和槲皮素,苦丁绿细茶中这3种成分总量在93~851mg/100g之间,为茶叶(绿茶)的1.6~14.7倍;苦丁红细茶加工的发酵过程对这3种成分有破坏作用.苦丁茶黄酮类含量高于茶叶,可能是导致其品质风格与茶叶差异的根本原因.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究葡萄酒相关酵母的发酵能力及产酯能力,筛选具有更高产酯能力的非酿酒酵母,为采用本土野生酵母混合发酵酿制具有地区特色的葡萄酒提供参考依据.[方法]以内蒙古西部地区分离到的分属6个属7个种[葡萄汁有孢汉逊酵母(Hanseniasporauvarum)、酿酒酵母(Saccharomycescerevisiae)、浅黄隐球酵母(Cryptococcusflave-scens)、异常毕赤酵母(Pichiaanomala)、星形假丝酵母(Candidastellata)、东方伊萨酵母(Issatchenkiaorientalis)和克鲁维毕赤酵母(Pichiakluyveri)]的7株葡萄酒相关酵母菌株为材料,以霞多丽葡萄汁为培养基质,采用单酵母菌种接种方式进行发酵,通过测定不同发酵时期的酵母细胞数量及发酵液残糖量评价不同酵母菌种的发酵能力,并采用气相色谱技术测定发酵产物中的4种酯类物质浓度.[结果]酿酒酵母的发酵能力显著高于6种非酿酒酵母(P<0.05,下同),20℃发酵10 d后,酿酒酵母发酵液中的残糖量为3 g/L,酵母细胞数107~108个/mL,酒精度可达11.6%(v/v),葡萄酒pH为3.33;而6株野生非酿酒酵母菌株酿制的葡萄酒在酒精度、酵母细胞数及总失重方面均低于酿酒酵母;不同酵母菌种的产酯能力存在明显差异,克鲁维毕赤酵母产乙酸乙酯浓度为50.20μg/mL,葡萄汁有孢汉逊酵母产4种酯的浓度均显著高于酿酒酵母,异常毕赤酵母产乙酸乙酯及乙酸异戊酯浓度(162.00和0.732μg/mL)显著高于酿酒酵母(1.36和0.245μg/mL).[结论]克鲁维毕赤酵母、葡萄汁有孢汉逊酵母和异常毕赤酵母可显著提高发酵终产物中某些酯类物质的浓度,因此可采用酿酒酵母与高产酯非酿酒酵母按不同接种量和接种时间混合发酵,使酯类物质浓度显著提高,赋予酿制葡萄酒特殊的水果香气及花香,酿制具有地区特色的葡萄酒.  相似文献   

11.
本试验旨在固态发酵条件下研究微生物发酵蛋白补充料的工艺条件。以物料堆积高度、初始含水量、翻料温度和发酵时间4个因素为条件,利用DPS软件混料试验方案设计出8种不同发酵工艺,分别进行固态堆积发酵,以物料pH值、有机酸含量,酵母菌活菌数及3种营养活性物质含量为综合评价指标来确定最佳发酵工艺。结果显示:微生物发酵蛋白补充料最佳发酵工艺条件为:堆积料高为30 cm,初始含水量为47.3%,翻料温度为45℃和发酵周期48 h,此时物料中酵母菌活菌数达到9.77×10~7CFU/g、β-葡聚糖含量55.95 mg/g、甘露聚糖28.03 mg/g、多肽1.39 mg/g和有机酸4.70 mg/g。  相似文献   

12.
利用陈香菌天然复合菌群固态发酵饲料,研究发酵过程中微生物数量与质量指标的变化情况.结果表明:(1)发酵2d,霉菌未检出;酵母菌增加到2.7×106,后期出现下降;乳酸菌在厌氧环境中增长速度较快,达106数量级;芽孢菌数量前期增加较快,后期保持稳定;(2)可溶性糖含量在6d饲料发酵过程中达1.3%,提高8倍;总酸含量从2.13 mg/g增加到23 mg/g左右,增幅10.08倍.酸溶性蛋白、氨基酸态氮在发酵前3d,增加较快,分别增加8.38倍和10.2倍;VBN从发酵前12.18 mg/100g增加到20.61 mg/100g,随后开始下降至7.63 mg/100g.  相似文献   

13.
一株产碱性蛋白酶的酵母菌发酵条件优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对一株产碱性蛋白酶假丝酵母菌(Candidasp.N9211)的发酵条件进行了优化,研究各种碳源、氮源及无机盐对产酶的影响,应用正交试验优化发酵培养基组成。结果表明:最佳培养基组成为酵母膏20g/L,蛋白胨15g/L,干酪素20g/L,硫酸亚铁0.01g/L。优化后蛋白酶活性提高了27倍(由1.55U/mL提高到41.85U/mL)。摇瓶培养的最佳条件为:初始pH值10.0,接种量1%,发酵温度35℃,最佳培养时间为15h。  相似文献   

14.
为了揭示豆粕发酵过程真菌群落的变化情况,为发酵豆粕的稳定性和安全性评价提供依据,采用MiSeq高通量测序技术分别检测2批发酵豆粕在0、24、48h时的真菌群落组成。结果表明:酵母菌属(Saccharomyces)是2批发酵豆粕在24h和48h时共有的唯一优势真菌属(相对丰度≥1%),它在发酵0h时相对丰度均值不足1%,但在发酵24h时的相对丰度均值为98.30%,48h时的相对丰度均值为89.56%。并且在发酵豆粕中检测不到有害真菌,证明发酵豆粕具有很好的安全性。2批发酵豆粕在3个时间点的真菌群落变化具有相似性,酿酒酵母(Saccharomyces cerevisiae)的相对丰度先不断上升,然后维持在较高水平。在发酵过程中酿酒酵母不断消耗、钝化豆粕中的抗营养因子,并产生多种有益代谢产物,提高了发酵豆粕的品质。  相似文献   

15.
响应面法优化链霉菌702产抑真菌物质生料发酵培养基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用响应面分析方法对链霉菌702产抑真菌物质生料发酵培养基进行了研究。实验首先利用部分重复因子试验筛选出链霉菌702发酵产抑真菌物质的关键因素为玉米淀粉和蛋白胨,其次利用最陡爬坡试验逼近最大响应区,最后利用中心组合设计及响应曲面分析确定关键因素的最佳浓度。通过优化得到玉米淀粉和蛋白胨的最适浓度分别为16.83 g/L、8.64 g/L,在优化后的培养基中链霉菌702产抑真菌物质效价达到1 214.52μg/mL,比优化前789.41μg/mL提高了53.85%。  相似文献   

16.
以残次裂枣为原料,采用直接发酵工艺和蒸煮后发酵工艺进行酿酒。对直接发酵工艺过程中微生物的菌相变化进行研究,比较2种发酵工艺对枣酒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残次裂枣原料中有害微生物主要包括霉菌和大肠杆菌。在发酵过程中,第3天时大肠杆菌的存活量降至0.03MPN/mL以下,第6天时检测不到霉菌。发酵后期酒液中的微生物主要为酵母菌,还有少量乳酸菌和醋酸菌。直接发酵工艺得到的枣酒酒精体积分数、Vc质量分数、多酚质量浓度分别为8.9%、45.8μg/g、1.184g/L;蒸煮后发酵工艺所得的枣酒酒精体积分数、Vc质量分数、多酚质量浓度分别为7.8%、47.7μg/g、1.153g/L。与蒸煮后发酵工艺相比,直接发酵工艺得到的枣酒中的,乙酸乙酯、乳酸乙酯、己酸乙酯质量浓度较高,杂醇油质量浓度较低,甲醇质量浓度符合国家标准(<0.4g/L)。因此,直接发酵工艺得到的枣酒品质较好。  相似文献   

17.
用2株不同的真菌激发子粗提物(CEF)在菌丝生长的不同阶段对蛹虫草(Cordyceps militaris 97-0706)菌株进行处理.结果表明:在发酵前(0 h)首先加入80 μg/mL的疫霉(Phytophthora sp.YL)菌株粗提物(CEFY),发酵了72 h后,再加入80 μg/mL的曲霉(Aspergillus sp.P6-1)菌株粗提物(CEFp),再共同发酵120 h,收集菌丝,97-0706菌株的虫草菌素含量可达到20.12 mg/g(P<0.01),是对照的5.2倍.  相似文献   

18.
茶叶发酵过程中多酚变化规律及抗氧化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对茶叶进行单一菌种和混合菌种的人工接种发酵,采用微波辅助浸提茶多酚,来研究茶叶发酵过程中多酚的变化规律及不同菌株发酵产物的抗氧化活性.结果表明,茶叶在发酵过程中多酚的含量随发酵时间的延长而降低,其中接种黑曲霉、酵母菌及接种黑曲霉、酵母菌、根曲霉、青霉的茶叶中多酚含量变化趋势明显,分别从31.16%降到5.32%,3...  相似文献   

19.
茶多酚是否具有抗结直肠癌作用目前尚无定论,且有关不同发酵程度(未发酵、半发酵、全发酵)茶叶中茶多酚对结直肠癌细胞作用方面的研究尚未见报道。分别选取黄山毛峰、大红袍、祁门红茶3种不同发酵程度的茶叶,通过采用MTS法以及倒置显微镜下观察这3种茶叶中茶多酚提取物作用结直肠癌细胞HCT116后的细胞形态变化,检测茶多酚提取物对细胞生长的影响,结果显示,在0~35μg/mL浓度范围内,3种茶叶中茶多酚提取物分别作用细胞72 h后,MTS检测结果显示3种茶叶中的茶多酚提取物对HCT116细胞的增殖均有抑制作用(P﹤0.05),不同发酵程度茶叶中的茶多酚提取物对HCT116的半数抑制浓度IC50不同,且选取15、35μg/mL茶多酚浓度作用后的细胞进行形态观察,发现相比对照组均出现不同程度凋亡形态。可见,不同发酵度茶叶的茶多酚提取物均对结直肠癌细胞HCT116有抑制作用,且在一定浓度范围内,随着发酵程度的不同,茶多酚的抑癌效果也不同。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菌种和辅料对鸡粪堆肥效果的影响。[方法]试验以鸡粪和木屑稻壳为发酵原料,分别添加酵母菌和乳酸菌,研究菌种和辅料对鸡粪发酵过程中温度大肠杆菌群数和臭味的变化。[结果]1添加酵母菌组的发酵最高温度达到67.6℃,比乳酸菌组高6.9℃,且酵母组发酵温度在5℃以上持续了16 d,比乳酸菌组多5 d,两组均高于对照组(59℃和5 d);2添加木屑组的发酵最高温度比稻壳组高2.2℃,5℃以上的持续时间多3天;3酵母菌组、乳酸菌组的粪中大肠杆菌的数量由105个/g德下降到102个/g,其粪臭味分别在第7天和第8天消失。[结论]在该试验条件下,在鸡粪中添加酵母菌和木屑的堆肥发酵效果是最好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