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王昭力 《甘肃农业》2006,(11):304-305
言语礼貌是语用学研究中一个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特别是随着话语类型的多样化和社会关系的多元化发展,有关言语礼貌的研究越来越受到国内外语言学界的关注。本文以礼貌策略的选择和使用为出发点,通过比较分析了布朗和莱文森的“面子论”以及其他有关礼貌原则的代表性理论。在此基础上,本文重点讨论了言语礼貌策略的运用与交际距离的关系,旨在说明交际距离的两个维度,即社会距离和心理距离在言语交际中所发挥的重要作用,以及礼貌策略的运用对这两个维度的影响,从而使读者加深对言语礼貌行为的语境和文化内涵的认识,以便恰当运用礼貌策略进行有效交际。  相似文献   

2.
语言是文化的一部分,语言反映了文化。俄语中的礼貌用语承载了俄罗斯民族的习俗和文化传统。本文从文化语言学的角度出发,对俄汉礼貌语中的"问候用语"进行分析、概括,揭示社会文化和语境对语言的制约和影响。  相似文献   

3.
本文基于1988年10月对部分英语专业三年级学生和外籍教师进行的一次礼貌用语负迁移调查,统计了中国学生在跨文化交际中礼貌用语负迁移发生的概率;分析了产生这种母语干扰的原因;并为在英语教学中增加交际文化及语用等内容所占比例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4.
英汉礼貌原则差异及其历史文化根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礼貌原则由文化决定又反映着文化,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英汉两种语言中存在着不同的礼貌表达方式。本文从打招呼用语、称呼语、祝福每、谈话内容、对赞美答语、时间观念、送礼等几方面展示了中西方礼貌差异并分析了其历史文化根源。  相似文献   

5.
政治个人主义的价值目标是追求人的尊严和人的自主,由此导向了政治理想上的平等理念和自由理念。但是由于其原子主义式人性假设的谬误和最小政府理念的平等困境,政治个人主义的最终实践结果与其价值初衷背道而驰。在我国进行现代化建设的过程中,政治个人主义是不适合我国国情的,因此其在中国的命运是注定要被超越的,而超越它的集体主义就是我们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6.
《我的盛大希腊婚礼》生动地展示了文化移入现象,主要表现在:语言与宗教的移入,民族传统观念的移入,个人主义和集体主义观的移人等。影片结尾暗示,两种文化无论差异如何巨大,文化的移人和交流、融合都是必然趋势。  相似文献   

7.
中西文化的截然不同造成了中西方人所特有的认知语境的差异,这种差异便形成了中西交流中的障碍,也给翻译,尤其是交流中的礼貌用语的翻译提出了难题。本文试图借助于关联理论的工具,提出中西交流中礼貌用语的翻译策略:(1)使用恰当的认知语境知识,对原交际者的信息意图进行正确地推理和分析;(2)采取异化手段,顺应译语接受者的文化心理和接受期待,以传达原交际者的意图为旨归;(3)补足认知语境,让译语接受者习得异国文化习俗。  相似文献   

8.
本文阐述了邓小平的集体主义道德思想:肯定人民群众追求正当个人物质利益的合理性;把国家、集体、个人三者利益结合起来;发扬乐于奉献、自我牺牲精神;反对极端个人主义、地方保护主义等消极腐朽思想;实现共同富裕的最终价值目标。  相似文献   

9.
试论一战后美国个人主义的历史演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兰楠 《甘肃农业》2006,(9):149-150
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后,传统的个人主义被赋予了新的时代内涵,在不同的历史发展阶段,具有不同的表现形式,并对当时美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文中把一战后美国个人主义的演变划分为六大阶段,即:20年代的个人主义(挑衅性的个人主义)、30、40年代的个人主义(经济危机时的个人主义)、50年代的个人主义(“顺从”下的享乐的个人主义)、60年代的个人主义(反叛的、自由的个人主义)、70、80年代的个人主义(保守时代的个人主义)、90年代的个人主义(理性的个人主义),并分别论述了这些不同阶段的个人主义与当时美国政治、经济、文化之间的关系。我们应该辨证地认识美国的个人主义价值观。  相似文献   

10.
礼貌作为一种社会现象,除了表层的语言和行为之外,蕴涵着深层的文化价值。本文从礼貌的积极策略和消极策略的运用中,剖析从中折射出的文化价值。  相似文献   

11.
礼貌与文化     
礼貌现象是中西方语言学家关注的焦点之一。作为一种社会规约,礼貌现象有其跨文化一致性,同时也具有各种文化的自身特点。本文在总结中西学者对礼貌原则研究的基础上,着重分析了礼貌现象相异点的由来及其在语言形式:词汇、语法和会话结构三方而的具体体现。  相似文献   

12.
礼貌现象作为一种普遍的社会现象存在于各种语言和文化中。人们跨文化交际的成功、社会的正常发展都离不开礼貌语言的运用。但礼貌因文化差异有不同的语用方式。通过英汉礼貌的语用对比、语用失误可能引发的交际冲突来分析其产生差异的根源。  相似文献   

13.
礼貌是一种可以观察到的社会现象,一种为达到一定目标的手段,一种约定俗成的行为规范;礼貌的语言和礼貌的行为只是表层现象,是特定文化价值在语言中的折射,只有深入到其文化深层中,才能透过这种表象,挖掘出其本质特征。  相似文献   

14.
本文从日常交际中常见的模糊语言现象,探讨其在会话中的交际价值,认为正确地使用模糊语言不仅能遵守合作原则、礼貌原则,还能为自己留下余地,避免尴尬局面,增强话语的感染力。  相似文献   

15.
随着翻译的文化转向和女性主义在西方的兴起,女性主义译者开始在性别视角下重新审视语言,主张通过翻译使女性的声音在父权社会下被世人听见和重视,并且在实践中通过具体的翻译策略来干涉文本,以彰显女性的话语权力。本文对翻译和话语权力的结合过程作了背景综述,并以具体的译本为例,试图展示出一幅伴随于其中的性别话语权力博弈的生动场景。  相似文献   

16.
In 1984, William Friedland proposed a Commodity Systems Analysis framework for describing the stages through which a commodity is transformed and how it acquires value. He challenged us to think of commodities as entities with a social as well as a physical presence. Friedland's argument enriched the concept of commodity production, but it remains essentially a supply side perspective.Since then, many commentators have argued that power is shifting from producers to consumers. Furthermore, some are claiming that, contrary to much traditional Marxist thinking about how individuals find meaning through their productive capacities, it is now through consumption that individuals are identifying themselves. Given the significance of this view, it seems timely to extend Friedland's framework to incorporate the consumption perspective.In light of other claims that the distance between production and consumption is increasing, it is equally important to acknowledge the processes that structur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two spheres. This entails using new retail geographical and cultural studies to explore further what takes place in distribution and exchange.This article describes a new model for understanding power in commodity systems, one that acknowledges the input and interests of a range of actors beyond the agricultural sector. The proposed cultural economy model also emphasizes a range of value adding processes that are wider than those that apply to commodity production.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