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2 毫秒
1.
龟纹瓢虫捕食棉蚜的功能反应与寻找效应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测定龟纹瓢虫Propylaeajaponica(Thunberg)捕食棉蚜Aphis gossypii(Glover)的功能反应和寻找效应.结果表明,其捕食量随猎物的密度增加而上升,当猎物增加到一定水平,捕食量趋向稳定.拟合捕食功能反应曲线,符合Hol1ing功能反应Ⅱ型,其模型为Na=1.1837N/1+0.0059N.日最大捕食量为226头.龟纹瓢虫寻找效应随自身密度增加而降低,模型为E=0.5981×P-1 7081.干扰反应模型为E=0.9733×P-2.076.3个模型为正确评价龟纹瓢虫控制棉蚜的作用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2.
测定龟纹瓢虫Propylaeajaponica(Thunberg)捕食棉铃虫Heliothisarmigera(Hübner)卵的结果表明,其捕食量随猎物的密度增加而上升,当猎物增加到一定水平,捕食量趋向稳定。拟合捕食功能反应曲线,符合Holling功能反应Ⅱ型,其模型为Na=0.6660N/(1 0.0322N)。日最大捕食量为21粒。龟纹瓢虫寻找效应随自身密度增加而降低,模型为:E=0.2159×P-1.4427干扰模型为:E=0.4855×P-2.4247。3个模型为正确评价龟纹瓢虫控制棉铃虫的作用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3.
龟纹瓢虫对麦蚜的捕食功能反应与寻找效应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1998~ 1 999年试验结果表明 ,龟纹瓢虫 (PropylaeajaponicaThunberg)对麦长管蚜 (MacrosiphumgranariumKriby)的功能反应符合HollingⅡ型模型 ,为Na =0 .63 782N/ 1 +0 .0 1 1 3 8N。捕食麦长管蚜的数量随其密度增加而增加 ,但寻找效应随麦长管蚜密度增加而降低。日最大捕食量为 52 .2头。龟纹瓢虫寻找效应随自身密度增加而降低 ,其数学模型为E =0 .2 56×P- 1.6 0 70 。干扰反应数学模型为E =0 .7564×P- 2 .2 72 7。  相似文献   

4.
龟纹瓢虫成虫对麦红吸浆虫捕食作用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室温下研究了龟纹瓢虫成虫对麦红吸浆虫的捕食作用.分别用Holling圆盘方程、Hassell-Varley模型和Beddington模型对试验结果进行拟合,建立了其功能反应方程Na=0.6445Nt/(1+0.0196Nt)、寻找效应与自身密度关系模型E=0.1585p-0.4123和E=0.1345/(0.8776+0.1224p).分析表明,龟纹瓢虫成虫对麦红吸浆虫的功能反应属Holling-Ⅱ型,寻找效应随自身密度增大而减小.Beddington模型E=0.1345/(0.8776+0.0041N+0.1224p),进一步表明寻找效应随自身密度和猎物密度增大而呈双曲面下降,这主要由捕食者之间相互干扰所致.  相似文献   

5.
龟纹瓢虫对麦蚜的捕食功能反应及寻找效应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试验结果表明,龟纹瓢虫(Propylaea japonica)成虫对麦蚜的捕食效应符合HollingⅡ型模型,为Na=0.7059N/(1 0.013 3N),成虫对麦蚜的寻找效应是随着猎物密度的增加而降低.根据HollingⅢ型功能反应新模型得:Na=75.19exp(-47.53/Nt),在1 d内,1头龟纹瓢虫对麦蚜达到最大捕食量为75.19头,最佳寻找密度为47.53头,在利用龟纹瓢虫成虫防治麦蚜时,益害比可以以1∶50作为参考值.  相似文献   

6.
在室内条件下,研究了三突花蛛对亚洲玉米螟二龄幼虫的捕食作用及寻找效应。结果表明,三突花蛛对亚洲玉米螟幼虫的捕食效应可拟合HollingⅡ型,拟合方程为Na=1.1359N/(1+0.09534N),日最大捕食量为64.35头;三突花蛛的寻找效应利用Hassell-Varley干扰模型拟合,得出E=0.4063P-0.5891,利用Bed-dington模型拟合获得E=0.4026/[1+0.2382(P-1)],表明寻找效应随三突花蛛自身密度的增大而呈下降趋势。  相似文献   

7.
异色瓢虫对莲缢管蚜的捕食作用研究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异色瓢虫对莲缢管蚜的捕食功能反应符合HollingII型方程,其捕食量随猎物密度的增加而增大,寻找效应随着猎物密度的增加而降低。与此同时,研究结果还表明,异色瓢虫的捕食作用有较强的种内干扰反应,随着捕食者密度的增大,平均捕食量逐渐减少,捕食作用率也相应降低,其干扰反应模型为:E=0.36P-1.3112(3龄幼虫)、E=0.522 4P-1.909 6(4龄幼虫)和E=0.384 5P-1.856 3(成虫)。  相似文献   

8.
为了了解龟纹瓢虫对禾谷缢管蚜的控制能力,在室内条件下,采用单因素试验设计,分别将禾谷缢管蚜密度(20、40、60、80、100和120头/皿)和龟纹瓢虫密度(1、2、3、4、5和6头/皿)各设6个处理,研究了龟纹瓢虫雌、雄成虫对禾谷缢管蚜的捕食功能反应。结果表明:龟纹瓢虫雌、雄成虫的捕食功能反应均符合HollingⅡ型方程,其捕食量随着猎物密度的增大而增加,但寻找效应随之降低。龟纹瓢虫雌、雄成虫对禾谷缢管蚜的最大日捕食量分别为106.16头和84.56头。龟纹瓢虫的寻找效应还受其种内干扰影响,随着龟纹瓢虫密度的增大,其单头寻找效应呈下降趋势。龟纹瓢虫成虫对禾谷缢管蚜有较强的控制能力,其捕食功能反应符合HollingⅡ模型。  相似文献   

9.
异色郭公虫对柏肤小蠹捕食作用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试验研究了异色郭公虫TillusnotatusKlug成虫对柏肤小蠹PhloeosinusaubeiPerris成虫的功能反应及其寻找效应。功能反应属HollingⅡ型,圆盘方程为Na=0 4357N1+0 001372N。功能反应的参数表明,异色郭公虫成虫是捕食潜能较大的一种柏肤小蠹天敌。寻找效应分别用Hassell&Varley的模型E=QP-m和Bedding ton的模型E=aT/〔1+btw(P-1)〕进行模拟,模拟模型分别为E=0 4221P-0 5903和E=0 39340 6359+0 3641P。两者表明,随着异色郭公虫密度的增大其捕食作用率随之降低。寻找效应与异色郭公虫密度和柏肤小蠹密度之间的关系为三维曲面,即寻找效应(E)随异色郭公虫密度(P)和猎物柏肤小蠹密度(N)的增大而下降。  相似文献   

10.
测定龟纹瓢虫各虫态捕食牛蒡长管蚜的功能反应和寻找效应,结果表明,其功能反应均属于HollingⅡ型圆盘方程式,寻找效应与自身密度的关系可用Hassell数学模型描述。龟纹瓢虫对牛蒡长管蚜具有较强的捕食能力。龟纹瓢虫一、二、三、四龄幼虫和成虫对牛蒡长管蚜若虫的日最大捕食量分别为16.8,24.0,58.1,84.7,76.3头。龟纹瓢虫对牛蒡长管蚜的捕食作用在一定的空间范围内受其自身的密度制约,相互间存在干扰,干扰反应符合Hassell模型。  相似文献   

11.
本文对多发风险模型的负盈余持续时间进行了计算,从数值上对古典风险模型与多发风险模型的负盈余持续时间进行了比较,进一步说明了二者的不同之处。  相似文献   

12.
猪大肠杆菌病病原学研究进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猪的大肠杆菌病主要由产肠毒大肠杆菌(ETEC)引起,包括仔猪黄痢、仔猪白痢、猪水肿病等就ETEC的毒力因子和O抗原群,猪的日龄及其肠道受体与这些疾病的关系作了比较详尽的综述并讨论了可能存在的其它猪大肠杆菌病病型  相似文献   

13.
观察测量屠宰肉尸452头,其中440头为有无腹股沟深淋巴结的形态学观察;10头为后躯被检淋巴结的形态学观察;2头为管道注射,观察引流区。结果:1.猪有腹股沟深淋巴结,在统计230头,460例肉尸中,有24头存在,占10.43%。腹股沟深淋巴结平均重0.88±0.38克,平均大小为2.82±0.70×1.64±0.36×0.47±0.13厘米;汇集股部内侧和下腹部的淋巴液,注入髂内侧淋巴结。2.髂内侧淋巴结平均重1.87±0.71克,平均大小为3.19±0.80×1.38±0.42×0.55±0.18厘米;输入管数为5—6条,管外径为0.09±0.04厘米,输出管数为1—3条,管外径为0.24±0.10厘米。3.髂内侧淋巴结收纳腘浅淋巴结,腹股沟浅淋巴结和髂下淋巴结引流区的淋巴液和部分盆腔内脏的淋巴液。管辖范围广,位置恒定,淋巴结较大,浅在胴体脏面,易找到,不破坏商品,不影响商品的外观,是屠宰肉尸后躯被检的主要淋巴结。  相似文献   

14.
15.
16.
用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方法,对经卫星搭载、在外层空间飞行8天的棉花种子第一代和第二代植株的子叶、叶片和花药,进行了酯酶、过氧化物酶和淀粉酶三种同工酶的酶谱分析,发现某些后代植株的酯酶同工酶和过氧化物酶同工酶与对照相比在活性和酶带数目上都有变化,但没有观察到淀粉酶同工酶在处理和对照之间的差异。  相似文献   

17.
本文用比较组织学方法,观察大量舌组织切片,初步发现:舌感受器随着动物进化发展在种类与形态结构上有较明显的差异,两栖类最为简单,只看到游离神经末梢;啮齿、偶蹄和食肉类较复杂,有游离神经末梢、丛束状神经末梢、味蕾和肌梭等;人类最为高级,结构最为复杂,增加了肌间结缔组织感受器、肌束膜感受器、血管旁感受器和肌腱感受器等。此外,本文还对上述感受器进行了生理机能、组织发生和生物进化方面的分析和讨论。  相似文献   

18.
19.
本文采用聚集指标、聚集指标的模糊聚类分析和空间格局的回归分析等方法,对黄瓜花叶病传毒介体——瓜蚜自然种群动态进行分析,春秋两季瓜蚜种群均为聚集分布;秋季瓜蚜种群空间格局聚集性可划分为前、中、后三种类型;春季瓜蚜分为前、后两种类型。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