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75 毫秒
1.
在介绍了休闲观光农业、乡村旅游、生态旅游的基础上对其主要关系进行了阐述,又对其需注意的要点进行了细致分析,并对观光农业、乡村旅游、生态旅游在开发中所需要解决的问题进行了阐述。  相似文献   

2.
代谢组学在植物研究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代谢组学的概念、分析技术及原理进行了介绍,重点对核磁共振技术、色谱-质谱联用技术进行了阐述,并对其在植物生理、植物鉴定与转基因植物鉴别、植物代谢途径、功能基因组及基因工程中的应用进行了阐述,最后对其发展前景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3.
基于学习型组织理论的科技创新团队管理探讨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建立学习型科技创新团队是科技创新发展的需要,近年来,国内外对学习型组织理论进行了很多有益的探讨,学术界对该理论进行了拓展。文章根据学习型组织理论的观点对科技创新团队的管理要点从知识学习、五项修炼的融合、制度创新、团队文化等方面进行了剖析,对科技创新团队管理模式进行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4.
我国典型宅基地置换模式比较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对我国现有的宅基地置换模式按照置换离城区的远近进行了分类,并对各类模式的优缺点进行了比较。对天津"宅基地换房"、浙江"两分两换"和重庆"地票"模式进行了深入分析,对这3种模式产生的背景、运行路径、补偿方式、资金来源以及模式的优缺点都进行了对比,并探讨了各类模式的适用范围。最后,在对各类模式总结的基础上,提出了相应的改进方案。  相似文献   

5.
本文对犬瘟热进行了概述;对一例犬瘟热病例进行了诊断和治疗,并对诊疗过程进行了归纳和总结;并从免疫、自繁自养、隔离、消毒等方面提出了犬瘟热的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6.
本文对母源抗体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对母源抗体的作用、消长规律进行了探讨,并且对母源抗体在仔猪疾病防治中的应用进行了具体的介绍。  相似文献   

7.
安徽苔藓植物研究现状与展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吴明开  张小平  曹同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10):5082-5083
该研究对安徽植物区系、物种多样性、生态学等研究现状进行了概述,对安徽苔藓植物研究存在的问题与薄弱环节进行了分析,并重点对下一步工作的开展方向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8.
南京紫金山蕨类植物资源初步调查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对紫金山的蕨类专项调查,基本摸清了紫金山的蕨类植物种类、生境及资源分布情况。对紫金山分布的蕨类植物进行了科、属的组成分析,通过对其生存环境的调查,对野生蕨类的生态类型进行了划分。对紫金山的蕨类植物在观赏、药用、食用和工业等方面的用途进行了阐述,并对其开发利用提出合理的建议。  相似文献   

9.
对浙江、江苏、上海、江西等省市的景观园林企业进行了调研,以对从业者访谈和问卷调查的形式,对新材料、新技术在景观园林中的应用进行了调查,得出各类景观新材料在景观园林中的应用频率,同时对常见景观建筑在新材料应用方面的广泛度进行了统计。  相似文献   

10.
对黑熊形态学标记、生化学标记、分子学标记研究的现状进行了系统的论述,对不同标记方法的适用性进行了阐述,并对未来黑熊遗传标记的发展方向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1.
【目的】比较中国辽宁省和美国俄亥俄州不同年代育成大豆[Glycine max(L.)Merr.]品种的形态、产量和品质性状,及其对施肥水平的响应,明确大豆主要农艺性状随产量改良的演变趋势。【方法】以祖先亲本相同(均来自Williams和Amsoy)分别在中国辽宁省和美国俄亥俄州(相同纬度)育种程序下育成的代表性品种为试材,于2011、2013和2014年在大田条件下,采用完全随机设计,以磷酸二铵为种肥,设3个施肥水平(0、150 kg·km-2、300 kg·km-2),测定大豆成熟期的农艺性状、籽粒产量和品质。【结果】随着大豆产量的改良,俄亥俄品种和辽宁品种的株高降低、节间长度缩短、倒伏指数下降、收获指数增加;俄亥俄品种的分枝数和结荚高度增加,而辽宁品种则下降。单株粒数的改良是俄亥俄品种产量增加的主要原因;而辽宁品种增产的主要原因是百粒重的增加。在品种选育进程中,俄亥俄品种的籽粒蛋白质含量下降,脂肪含量升高;辽宁品种的蛋白质含量增加,脂肪含量无显著变化。与相同年代育成的辽宁品种相比,俄亥俄品种株高矮,节间长度短,抗倒伏能力强;单株荚数、单株粒数、收获指数以及产量明显增加;蛋白质含量极显著降低,而脂肪含量极显著升高。随着施肥水平的增加,俄亥俄品种的株高、节间长度和倒伏指数保持相对稳定,而辽宁品种的增幅较大。俄亥俄品种的籽粒产量随施肥水平的增加而增加,辽宁品种则在中肥条件下表现最佳。相关分析和通径分析表明,籽粒产量与株高、节间长度和倒伏指数呈极显著负相关;与单株粒数和收获指数呈极显著正相关,且株高、单株粒数和收获指数对产量的直接作用较大。【结论】在大豆品种产量改良过程中,俄亥俄品种和辽宁品种的株高和节间长度均呈下降趋势,植株的抗倒伏能力得到增强,收获指数提高,但俄亥俄品种的改良程度大于辽宁品种。俄亥俄品种产量的改善多得益于单株粒数的增加,而辽宁品种则得益于百粒重的提高。俄亥俄品种的耐肥性得到增强,其株高和倒伏指数在不同施肥水平下保持稳定,而辽宁品种则随施肥水平的增加而增加。  相似文献   

12.
为探明配方肥配施锌肥和硫肥对小麦产量和品质的影响,在安徽省小麦主产区宿州的西二铺村和湖町村分别设置了农民习惯施肥(CK)处理、配方肥处理、配方肥分别配施锌肥和硫肥处理以及同时配施锌肥和硫肥处理的田间试验。结果表明,与农民习惯施肥相比,配方肥显著增加了小麦产量,配方肥配施锌肥和硫肥进一步增加了小麦产量,进而提高小麦经济效益;同样,配方肥配施锌肥和硫肥提高了小麦氮、磷、钾肥偏生产力,平均增幅达到35.0%、107.0%、99.1%。配方肥配施锌肥和硫肥增加了籽粒锌和硫的积累量,对籽粒锌含量有一定促进作用,对籽粒硫含量影响不明显。不同处理小麦籽粒蛋白质含量及其组分、淀粉含量及其组分差异均不显著,但增施锌肥和硫肥提高了小麦籽粒的谷醇比,降低了直支比,有利于小麦品质的提高。因此,在土壤锌和硫含量较低的地区,配方肥配施锌肥和硫肥能促进小麦籽粒产量和品质的提高。  相似文献   

13.
张清安  姚建莉 《中国农业科学》2019,52(19):3430-3447
苦杏仁是一种优良的药食两用资源,具有丰富的营养和较高的经济利用价值。苦杏仁及其加工品的市场需求量日益增大,而我国杏仁产量的80%左右仍以原料形式售卖,未充分发挥苦杏仁加工增值率大的优势。主要原因在于苦杏仁加工行业集中度低,规模化的产品加工企业较少、技术落后,对苦杏仁资源的综合加工利用程度低,导致产品附加值低、功能性成分的损失大和环境污染严重。因此,如何有效地利用现代食品加工技术对苦杏仁进行综合加工利用,减少资源浪费、提高其附加值是苦杏仁加工行业面临的瓶颈。本文在梳理大量文献的基础上,首先介绍了苦杏仁去皮、脱苦及干制加工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随后又对苦杏仁油、精油、蛋白和苦杏仁苷等有效成分的提取分离研究现状进行了系统综述,并着重比较了各方法的优缺点和苦杏仁相关产品的开发利用情况,提出了合理建议,为高效综合利用苦杏仁资源,提高其加工附加值和促进苦杏仁产业良性发展提供借鉴。最后,对制约苦杏仁加工行业发展的主要原因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解决思路和展望:一是建议后期应采用现代食品绿色去皮技术替代传统沸水烫漂去皮法,加强去皮废水中的活性成分的回收利用和皮的高值化开发利用研究;二是采用超声波等新技术实现苦杏仁的快速高效脱苦,减少苦杏仁中营养成分的损失和脱苦废水排放;三是创新技术努力实现主要成分同时综合提取利用,即在提取苦杏仁油的同时抑制苦杏仁苷酶的活性并防止蛋白过度变性和苦杏仁苷的降解,使苦杏仁中各主要成分互不影响,从而得到最大化综合利用,并将此技术早日推广应用到实际生产中。总之,对于苦杏仁的开发利用应注重其加工副产物的回收及高值化利用和产品的创新研究,同时提高杏仁产业的融合度,进而提升其加工产品的市场价值和经济效益,最终促进杏仁行业良性发展。  相似文献   

14.
鲤鱼穿孔病的病理学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报道了一种由嗜水气单胞菌引起的鲤鱼穿孔病的病理学研究结果。该病的主要特征是最初在体表出现红斑,进而表皮及真皮坏死和崩解,肌肉溃烂形成大小不一的溃疡灶,最后体壁穿孔而病鱼死亡。病理组织学上主要表现为表皮细胞变性坏死,真皮充血、出血及炎性水肿和坏死,肌肉呈变质性炎,病程较长的可见肉芽组织增生及修补。鳃和心、肝、脾、肠、胰、肾等内脏器官呈现变性、充血和发炎等变化。  相似文献   

15.
本实验共用240只1日龄健康雏鸡,分别于14,14和28日龄点眼滴鼻接种 Lasota 疫苗,在免疫后不同时期,采取实验鸡血液、泪液、肠液、气管液和胆汁、脾脏、法氏囊、胸腺、盲肠扁桃体、丕氏斑、十二指肠及哈德尔腺、支气管,检测了相应的 IgG,IgA,IgM 和 HI 滴度。T,B 细胞数量和功能,淋巴细胞数量以及浆细胞和酸性α-萘酚酯酶阳性 T 细胞(ANAE~+T)数量的动态变化。实验结果,雏鸡免疫后,脾脏、法氏囊和胸腺中 ANAR~+T 细胞与浆细胞显著增加,消化道和呼吸道相关局部免疫组织中的浆细胞、ANAE~+T 细胞数量也明显上升;与此相应,血液 T 细胞和脾脏 B 细胞免疫功能显著增强;血液 T,B 细胞、淋巴细胞数量显著升高;血清、泪液、气管液、胆汁和肠液中的 IgG,IgA,IgM 含量和 HI 滴度均程度不同地增加。免疫鸡脾脏、盲肠扁桃体和丕氏斑的淋巴小结数量增多,直径增大。这些表明免疫鸡不仅全身和局部的体液免疫反应,而且其细胞免疫应答也显著增强。雏鸡新城疫二免后,其免疫器官和局部免疫组织的浆细胞和 ANAE~+T 细胞进一步增多,血液 T 细胞和脾脏 B 细胞免疫功能也增强;血液 T 细胞。B 细胞与淋巴细胞数及 IgG,IgA,IgM含量和 HI 滴度程度不等地增加;泪液、气管液、肠液和胆汁的前述指标均升高,说明雏鸡 ND二免产生了显著的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增强作用。新城疫强毒攻击后,对照鸡免疫器官组织和相应体液中的免疫指标均明显降低。呈现全身和局部免疫机能衰竭,全部死亡。与此相反,二免鸡免疫应答水平进一步提高,明显优于一免鸡,获得可靠的免疫保护,这与其显著增强的全身和局部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反应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6.
创新创业是发展的动力之源,对于推动经济结构调整、促进区域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创新支持创业系统(Innovation Driven Entrepreneurship, IDE)重视创新与创业的协同推进,强调基于创新的创业以及创业对创新的互动作用,通过资源、环境、政策的协同设计与开发,实现更持久的发展活力。我国台湾休闲农业在长期发展中,形成政府、市场、学界、业界等多主体互促,共推休闲农业发展的实践。基于IDE发展理念,从创新创业系统的识别与构建、利益相关者的构成与参与、发展政策措施的形成与推进等角度,解析台湾休闲农业创新驱动创业的实践模式及路径。台湾休闲农业IDE发展模式以创新能力的培育、创业能力的拓展为核心,用基础设施、政策制度、社会环境为支撑,发挥政府、企业、学界、业界、资本等利益相关者的作用,合力推进休闲农业发展。IDE框架能够充分实现休闲农业利益相关者互动与协作,释放区域发展潜力,形成新的发展路径,促进产业创新发展,提高居民福祉。  相似文献   

17.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粮食生产变动规律研究及趋势展望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分析了我国粮食生产的变动规律,并对未来发展趋势提出展望。结果表明: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粮食产量在波动中不断增长,单产发挥了重要作用。品种结构根据市场需求的变化而不断优化,主产区不断北移,黑龙江成为名副其实的北大仓。粮食功能从仅仅满足温饱的食品过度到工业原材料,再到国际市场的重要贸易手段。对粮食的宏观管理政策则从短缺时期的紧缺管控到逐步市场化的紧平衡管控,再到丰年有余面向国际市场的战略应对。同时,我国粮食生产仍然面临资源紧缺,种粮积极性低,消费增加而质量标准提高以及国际保护主义兴起等众多问题与挑战。未来,我国粮食生产的战略安全地位将进一步上升,资源利用效率逐步提高,主粮的生产将平稳发展,小杂粮品种将得以多样化发展,而技术仍将是未来粮食生产的决定性因素。今后,要提高我国粮食安全保障水平,需进一步提高农民和地方政府种粮积极性,提高农民素质,支持企业投资粮食产业,进一步加强粮食科技研究与开发应用,促进粮食生产的绿色发展。  相似文献   

18.
砧木与接穗嫁接亲合力研究综述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嫁接是农业生产中重要的栽培措施之一.砧木与接穗在嫁接后形成一个共生体,彼此间形成竞争与共生关系,这种关系的结果如何,与二者的亲合力有关.砧穗嫁接亲合力的大小主要取决于砧木与接穗双方生理作用的相似程度,不仅与接合所产生的影响有关,还与愈合后砧穗在生理上的相互适应有关,涉及嫁接亲合性与非亲合性机制、嫁接愈合的组织学和细胞学变化以及生理生化作用等多方面的问题.影响嫁接不亲合的因素很多,如砧穗内部组织结构的差异、生理生化的差异、病毒及病害、砧穗生长期长短、环境因素、激素水平等.  相似文献   

19.
从福建省平和县小溪、南胜、五寨、坂仔4个乡镇的琯溪蜜柚主产区果园采集30份柚子(以琯溪蜜柚白肉品种为主)果实及相应的土壤、叶片样品,测定分析了果实的品质及土壤、叶片养分含量指标。结果表明:超过半数果园土壤呈强酸性,pH<4.50;有机质含量处于适宜范围,速效磷含量过高,最大值为155.7 mg/kg;中微量元素(钙、镁、铜、锌、硼)含量普遍偏低,尤其是钙、镁,其含量均未达到丰富水平。果树叶片中全磷、铁、铜、硼含量偏高,其中磷和铁含量在30个调查果园中均高于适宜范围;钾、镁、锌含量则相反,最高含量分别为1.32%、0.22%、8.37 mg/kg,均属于缺乏状态。果实单果重范围为0.675~1.850 kg(除了2份葡萄柚样品),且与土壤pH呈现正相关关系。可食率的差值为27.83个百分点,主要范围集中在75%~85%。固酸比差异较大,差值为12.35。Vc含量最大值为28.63 mg/100 g。综合该研究结果,建议当地果园减少磷肥及铜剂农药施用量,适当提高钾肥及钙、镁肥用量,提高土壤pH,促进肥料吸收利用,在保障果实品质的条件下减少环境污染。  相似文献   

20.
农药纳米微囊化剂型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农药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重要物质基础,由于使用量较大,加之农药有效利用率低,造成环境污染、农产品残留超标、作物药害等问题,提高农药有效利用率是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农药微胶囊化剂型具有控制释放、降低毒性和抗光解的优势,可以有效改善农药利用率,降低残留与污染,但目前多集中在微米量级,纳米微囊化剂型由于小尺寸效应和大比表面积,在提高农药叶面积沉积与展布、增强生物活性方面具有明显的优势,所以其制备技术与产业化放大是目前的一大挑战。着重分析了农药纳米微囊化技术的现状、特点与发展,并对各种方法的制备原理、适用条件、优缺点及存在的问题进行了详细的论述,但是现在的制备方法仍存在对功效成分的包覆率低、无法精确控制纳米囊的粒径大小、均匀度以及停留在实验室水平上等问题,因此,针对不同农药的理化性质和载药体系,探索一种温和、可量产化的农药纳米微囊生产方式是未来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