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节瓜抗枯萎病变异体离体筛选研究初报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利用镰刀菌酸(FA)为胁迫剂,以节瓜不定芽为筛选材料,进行节瓜抗枯萎病变异体离体筛选技术的研究,初步试验结果表明FA胁迫的适宜浓度为75~100 mg/L。经过筛选的细胞系对FA的抗性较未经筛选的细胞系明显增强。初步建立了节瓜抗性变异体离体筛选体系,获得了抗FA变异体再生植株的自交种子。  相似文献   

2.
为了探讨节瓜抗镰刀菌酸细胞系抗枯萎病的机理,本试验测定了接种枯萎病菌后节瓜抗镰刀菌酸细胞系、抗枯萎病品系和感病品系叶片中过氧化物酶(POD)活性、多酚氧化酶(PPO)活性和可溶性蛋白含量。结果显示,接种枯萎病菌后,枯萎病感病品系、抗镰刀菌酸细胞系、抗枯萎病品系的节瓜叶片POD、PPO活性均极显著高于未接种病菌的对照(P<0.01),而3个材料的可溶性蛋白质含量均极显著低于未接种病菌的对照(P<0.01)。表明通过离体筛选获得的抗镰刀菌酸细胞系与传统抗病材料具有相似的枯萎病抗机理。  相似文献   

3.
通过禾谷镰刀菌毒素胁迫下的幼胚直接筛选、愈伤组织筛选、一步筛选和多步筛选相结合的方法, 从普通小麦千斤早和小偃22中筛选出了抗镰刀菌毒素变异细胞系,比较分析了不同筛选方法在不同筛选程序上的筛选效果,研究了再生株系R0代的抗赤霉特性。结果表明,利用毒素胁迫对优良品种进行抗赤霉细胞工程定向改良是有效可行的,可获得抗病性显著提高的变异株系;利用幼胚直接多步筛选,在高毒素质量浓度上获得抗性植株的比例和抗性提高的幅度均较从愈伤组织筛选和低毒素质量浓度上获得的效果更好。  相似文献   

4.
针对不同试验材料及条件选择合适的内参基因是正确利用实时荧光定量PCR 分析目的基因表达模式 的前提条件。以4 个常用看家基因(GAPDH尧Actin尧UBQ尧CYP)和2个新内参基因(CACS尧F-box)作为候选内参基因、 运用实时荧光定量PCR 技术、分析它们在节瓜不同组织(根尧茎尧叶)及镰刀菌酸(fusaric acid, FA)胁迫下的表达稳定 性。经RefFinder 在线软件综合分析、结果表明、节瓜经枯萎病毒素FA 胁迫后Actin 和F-box 表达稳定;而在节瓜不 同组织中F-box 基因表达稳定性最高;另外、传统常用看家基因GAPDH 和CYP因在不同试验条件下总体表达水平 都比较差而不适合作为相应条件下的内参基因。研究结果为节瓜抗枯萎病相关基因的表达分析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5.
小麦禾谷镰刀菌毒素抗性系的筛选及抗性特性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以稳定生长的小麦F1花药愈伤组织为材料,小麦强致病禾谷镰刀菌的粗毒素为选择剂,进行抗毒素变异细胞系的离体筛选。结果从多步正筛选系统和一步正筛选系统分别获得抗变异细胞系KN^r-a和KN^r-b。抗性系的毒素抗性具有显著提高,且其细胞膜透性、硝酸还原酶活性、苯丙氨酸解氨酸活性、游离氨基酸组成均发生了明显变化。据此提出了细胞水平上禾谷镰刀菌毒素作用的机理及抗性变异细胞系对毒素表现出一定抗性的可能原因。  相似文献   

6.
以稳定生长的小麦(抗盐03×No18)F1花药愈伤组织为材料,小麦强致病禾谷镰刀菌的粗毒素为选择剂,进行抗毒素变异细胞系的离体筛选。结果从多步正筛选系统和一步正筛选系统分别获得抗性变异细胞系KNr-a和KNr-b.抗性系的毒素抗性具有显著提高,且其细胞膜透性、硝酸还原酶活性、苯丙氨酸解氨酶活性、游离氨基酸组成均发生了明显变化。据此提出了细胞水平上禾谷镰刀菌毒素作用的机理及抗性变异细胞系对毒素表现出一定抗性的可能原因  相似文献   

7.
百合抗尖孢镰刀菌无性系的离体筛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以百合品种元帅(Acapulco)、卡萨布兰卡(casablanca)的愈伤组织为试验材料,附加不同浓度的枯萎病菌毒素粗提液,用于抗尖孢镰刀菌无性系的离体筛选.结果表明,以体积分数75%的毒索培养基上培养10d作为百合抗尖孢镰刀菌无性系筛选的选择压比较适宜,抗镰刀菌无性系的再生苗生长正常,叶片中过氧化物酶(POD)、多酚氧化酶(PPO)、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均比未经筛选的对照株高,经人工接种枯萎病菌鉴定,2个百合品种抗尖孢镰刀菌无性系的再生植株均表现中抗枯萎病.  相似文献   

8.
[目的]评估离体叶片接种法对冬瓜疫病抗性鉴定的可行性,建立一种快速高效的冬瓜疫病抗性鉴定方法,并筛选抗疫病的冬瓜和节瓜品种,为培育及利用抗病品种提供参考.[方法]以注射灌根接种法为对照,采用离体叶片接种法对9份冬瓜品种进行抗病性鉴定和比较,评估离体叶片接种法的可行性;并采用所建立的离体叶片接种法对23份冬瓜品种和18份节瓜品种进行抗病性鉴定,从中筛选抗、耐疫病的冬瓜和节瓜品种.[结果]离体叶片接种后,发病症状主要表现为叶片呈现暗绿色水渍状病斑,后期变成黑色病斑,有的会长出白色霉层.9份供试冬瓜品种中,铁柱168、B184和P33等7份冬瓜品种分别采用两种方法进行抗感性评价,反应类型结果完全一致.两种鉴定方法对冬瓜疫病的抗性鉴定结果一致性高达77.78%:注射灌根接种法发病率的平均值是54.6%,病情指数的平均值是29.6;离体叶片接种法发病率的平均值是60.2%,病情指数的平均值是31.5.对两种接种法的发病率和病情指数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注射灌根接种法和离体叶片接种法的相关性达极显著水平(P<0.01),两种接种方法的发病率与病情指数相关系数分别为0.953和0.993.节瓜普遍比冬瓜更抗疫病,初步筛选出3份高抗冬瓜品种,分别是连环杂交大冬瓜、铁心999黑皮冬瓜和黑娃四号小冬瓜,病情指数分别为5.9、9.2和1.7;5份高抗节瓜品种,分别是佳庆338节瓜、玲珑节瓜、翠秀节瓜、新粤农8号和5号黑毛节瓜,病情指数分别为4.2、5.0、5.8、6.7和7.5.[结论]与注射灌根法相比,离体叶片接种法具有发病症状明显、操作方便、速度快、不伤害植物等优点,离体叶片接种法可作为冬瓜品种疫病抗病性鉴定的辅助手段,用离体叶片接种法筛选出3份高抗冬瓜品种和5份高抗节瓜品种可作为培育及利用抗病品种的资源.  相似文献   

9.
【目的】针对瓜类枯萎病抗性鉴评现行方法普遍存在的费时费力等问题,建立了一种可替代尖孢镰孢菌进行黄瓜、苦瓜等瓜类枯萎病抗性鉴评的高效便捷方法,为瓜类乃至其他作物枯萎病抗性育种及抗性基础研究提供便利条件。【方法】以黄瓜、苦瓜分别为子叶平展作物和子叶不平展作物代表,选取对枯萎病菌和镰刀菌酸抗、感性状一致的黄瓜、苦瓜材料,用合适浓度的镰刀菌酸溶液处理子叶叶盘或第一片真叶,根据子叶叶盘和第一片真叶的褪绿表型鉴评瓜类枯萎病的抗感表型。【结果】在适当浓度的镰刀菌酸处理下,24 h 内抗、感枯萎病的黄瓜子叶叶盘和苦瓜真叶均出现不同程度的黄化和褪绿表型,感病材料黄化和褪绿的程度明显比抗病材料严重,与其枯萎病感 / 抗性状一致,根据颜色差异能够准确区分抗 / 感枯萎病的黄瓜、苦瓜材料及其 F2 分离群体中抗 / 感枯萎病的后代单株。【结论】镰刀菌酸处理可以用于黄瓜、苦瓜乃至其他作物枯萎病抗性的快速高效鉴评,尤其适用于对镰刀菌酸和尖孢镰孢菌抗感性状一致的作物材料。  相似文献   

10.
【目的】广泛收集节瓜种质资源并进行综合鉴评,为创新节瓜种质、培育新品种提供材料基础。【方法】调查节瓜整个生育期12个主要农艺性状,检测商品瓜维生素C、总酸、总糖、可溶性固形物含量,同时利用大田和人工接种相结合方法进行抗枯萎病和疫病性调查。【结果】收集的87份节瓜种质资源在瓜形、果皮颜色、雌性、抗病性、营养品质方面差异较大。20份早熟节瓜种质的平均Vc含量0.47 g/kg、总酸含量1.198 g/kg、可溶性总糖含量2.68%、糖酸比2.27、TSS含量5.08%。获得兼具强雌性、优质和抗性强的种质3份(15号、72号和76号),其中76号种质抗枯萎病病情指数为37.67,达到中抗水平,商品瓜瓜长16.5 cm,横径6.3 cm,肉厚1.4 cm,瓜形指数2.6,单瓜质量0.51 kg,植株第1雌花节位为6.1,主蔓30节内分枝率13.6%,雌花率73.4%。【结论】获得早熟节瓜种质20份,其中果皮偏黑色种质3份、雌花率大于70%的种质3份、抗枯萎病强的种质13份,营养品质较好的种质9份。利用76号选育的粤宝节瓜丰产性好、品种优良、抗性强,推广前景广阔。  相似文献   

11.
山东黄瓜主要种质资源多抗性鉴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单一接种法,分别接种鉴定了24个黄瓜种质材料对黄瓜白粉病、霜霉病、褐斑病和枯萎病的抗性。结果表明,有3份材料高抗白粉病,9份材料抗白粉病;2份材料高抗霜霉病,8份材料抗霜霉病;1份材料高抗褐斑病,12份材料达到抗病级;在枯萎病的接种试验中,没有发现高抗和抗病材料,仅得到了8份中抗材料。综合4种病原菌的接种结果,发现材料H、U、B、E、L、P对4种病害都达到中抗以上水平;材料V除了不抗枯萎病对其他3种叶部病害都达到高抗水平;材料H高抗霜霉病;材料R与材料J对白粉病达高抗水平。  相似文献   

12.
兼抗黄瓜枯萎病、角斑病和黑星病育种材料苗期筛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苗期复合接种法对44份黄瓜高代自交系材料进行枯萎病、角斑病和黑星病多抗抗源鉴定、筛选。接种鉴定结果表明,44份材料对枯萎病均表现为高抗或抗病;14份材料抗角斑病,2份表现感病,其余均为中抗类型;只有2份材料抗黑星病,其余均为高度感病或感病。同时兼抗3种病害的材料只有1份,占2.3%;兼抗枯萎病和角斑病的材料15份,占34.1%,兼抗枯萎病和黑星病的材料只有2份,占4.6%。  相似文献   

13.
36份香蕉种质对枯萎病的抗病性鉴定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用伤根灌菌液的接种方法,评价了36份香蕉种质苗期对枯萎病的室内抗病性.结果表明:在供试36份种质中,13份种质为中抗,22份种质为感病,1份种质为高感.无高抗种质.  相似文献   

14.
黄瓜抗枯萎病离体鉴定技术的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通过比较10种具有不同枯萎病抗怀的黄瓜材料对两类选择压力的反应,确定离体抗鉴定的适应选择压力为FOC(the culture filtraltes of Fusarium oxysporum f.sp.cucumerinum)原液和1mg/L FA(fusaric acid)粗制品溶液,适宜的鉴定时间为愈伤组织诱导期,黄瓜材料离体培养物对选择压力的反应与材料苗期抗病性比较一致。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黄淮海区玉米青枯病的田间自然筛选及接种鉴定。[方法]采用试验室接种鉴定及大田自然鉴定的方法,研究25份玉米自交系和61份群体材料对玉米青枯病的抗病表现。[结果]筛选出9份自交系及26份群体材料的抗病等级都在R(抗病)以上。多数种质资源的抗病性集中在3级和5级,为R(抗病)和MR(中抗)材料;未发现有9级(高感)材料。[结论]该研究为玉米青枯病在黄淮海区的防治提供技术参考。  相似文献   

16.
【目的】明确供试苦瓜种质资源对枯萎病尖孢镰刀菌苦瓜专化型(Fusarium oxysporum f.sp.Momordicae)的抗性,为抗病育种提供抗源。【方法】用苗期接种法对143份苦瓜高代自交系材料进行枯萎病抗性评价。【结果】在143份苦瓜种质资源中,具有高抗枯萎病特性的材料1份、抗病材料两份、中抗材料5份,分别占总数的0.70%、1.40%和3.50%;感病材料17份、高感材料118份,分别占总数的11.89%和82.52%;抗病材料主要来自中国大陆,果实性状为短棒形、皮色浅绿、瓜瘤为条瘤和条粒瘤的苦瓜资源。【结论】鉴定的苦瓜高代自交系材料普遍感枯萎病,加强苦瓜枯萎病抗性资源的收集引进、创新、鉴定和评价工作仍然十分必要。  相似文献   

17.
抗枯萎病香蕉新品种引种评价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对9个香蕉抗枯萎病新品种(品系)进行了田间试验,并对各品种的产量、生育期、假茎和叶片性状、果实商品质量和风味、抗逆性以及生产应用价值等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农科1号、粤科1号、中山抗黄1号田间表现中抗;抗枯1号田间表现抗病;抗枯5号3个品系、海贡和粉杂1号田间表现高抗;海贡或粉杂1号综性状优良,较适合在香蕉枯萎病病重区栽种。  相似文献   

18.
兼抗两虫两病的棉花种质系中99的选育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陆地棉(Gossypium hirsutum L.)中99种质系采用复合杂交、早代多年多点鉴定和连续定向选择等技术育成。它具有突出的兼抗棉蚜(Aphis gossypii)、棉红铃虫(Pectinophora gossypiella)和枯萎病(Fusarium vasinfectum)、黄萎病(Verticillium dahliae Kleb.)的特性。1985年以来综合鉴定结果,蚜害指数比抗棉蚜对照非洲E40和生产对照中棉12、73-27等平均减少25%左右,达高抗水平;棉红铃虫籽害率比生产对照鄂荆1号等平均减少25.4%达高抗至中抗水平;枯萎病指平均3.4,黄萎病指17.1,低于或相当于推广抗病品种。各级试验及生产试种结果表明,皮棉产量和综合农艺性状与推广品种中棉12接近。其抗虫机制在于形态和生化两个方面因素。遗传分析表明,其抗性遗传是稳定的。中99作为兼抗两虫两病种质系具有较高的研究和利用价值,利用其作亲本已选育出若干抗病虫和综合农艺性状优良的品系。  相似文献   

19.
阿魏酸和草酸对豇豆枯萎病的抑制效果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张衍荣  王小菁 《安徽农业科学》2006,34(13):3113-3114,3123
研究了不同浓度的阿魏酸、草酸对豇豆枯萎病病菌的孢子萌发、菌丝生长、挑战接种后幼苗发病率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浓度的阿魏酸和草酸对豇豆枯萎菌的影响差别很大,其中,阿魏酸浓度>1.0 mmol/L和草酸浓度>5.0 mmol/L都能显著地抑制豇豆枯萎病病菌孢子的萌发;2种酸类物质对豇豆枯萎病病菌菌丝生长也有抑制作用,阿魏酸浓度>10.0 mmol/L和草酸浓度>20.0 mmol/L的抑制效果显著;在不影响豇豆幼苗正常生长的情况下,以3.0 mmol/L阿魏酸最为有效,幼苗发病率仅为48.6%,与空白对照相比差异极显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