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为理清稻田常用农药对灰飞虱的毒力和对灰飞虱种群的中长期影响,进而为科学防治灰飞虱提供依据,采用稻茎浸渍法测定了14种农药单剂对褐飞虱和灰飞虱的毒力以及10种混剂对2种飞虱的联合作用效果。通过观察灰飞虱种群数量变化和灰飞虱的繁殖能力,测定了三唑磷、高效氯氟氰菊酯、毒死蜱和噻嗪酮+毒死蜱对灰飞虱种群的中长期影响。结果表明,吡蚜酮、噻嗪酮、啶虫脒和速灭威等对褐飞虱的毒力显著高于对灰飞虱的毒力;吡虫啉+异丙威、吡虫啉+仲丁威、噻嗪酮+毒死蜱、噻嗪酮+甲萘威、噻嗪酮+混灭威和噻嗪酮+速灭威等杀虫剂混配组合对褐飞虱有增效作用,对灰飞虱有拮抗作用;除吡虫啉+毒死蜱组合对2种飞虱的毒力没有显著差异外,其他混配组合对褐飞虱的毒力显著高于对灰飞虱的毒力。三唑磷、毒死蜱和高效氯氟氰菊酯对灰飞虱若虫的毒力远大于对成虫的毒力。毒死蜱、三唑磷和高效氯氟氰菊酯不同程度地促进了灰飞虱成虫的繁殖能力,水稻后期使用毒死蜱、三唑磷、高效氯氟氰菊酯和噻嗪酮+毒死蜱后,增加了灰飞虱的越冬基数,增加了来年迁入水稻秧田的灰飞虱数量。可见,在稻田使用吡蚜酮、噻嗪酮、啶虫脒、速灭威等杀虫剂单剂和吡虫啉+辛硫磷、吡虫啉+速灭威、吡虫啉+异丙威、吡虫啉+仲丁威、噻嗪酮+吡虫啉、噻嗪酮+甲萘威、噻嗪酮+混灭威、噻嗪酮+速灭威等杀虫剂混剂时,用能够控剂褐飞虱的农药剂量难以有效控制灰飞虱的种群数量;在稻田使用三唑磷、毒死蜱、高效氯氟氰菊酯和噻嗪酮+毒死蜱,将增加灰飞虱的种群数量;在秧田期使用三唑磷、毒死蜱和高效氯氟氰菊酯防治灰飞虱成虫,不仅不能控制灰飞虱的种群数量,还将促进灰飞虱的繁殖能力。  相似文献   

2.
室内采用稻茎浸渍法测定了褐飞虱和灰飞虱对18种杀虫剂的敏感性,同时测定了10种稻田后期常用复配剂在2种飞虱间的增效作用及毒力差异.结果表明氟虫腈、毒死蜱、阿维菌素、烯啶虫胺、噻虫嗪杀虫剂对2种飞虱的毒力较高,LC50值为 0.11~1.51 mg/L;供试的吡虫啉和噻嗪酮系列复配剂对褐飞虱都有增效或相加作用,但相同配比下吡虫啉与仲丁威、噻嗪酮与毒死蜱、噻嗪酮与混灭威、噻嗪酮与甲萘威、噻嗪酮与速灭威复配,对灰飞虱表现为拮抗作用;10个复配组合对灰飞虱的毒力均低于或显著低于褐飞虱.研究结果为科学合理地使用化学农药防治褐飞虱和灰飞虱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3.
不同化学药剂及其复配剂对褐飞虱的作用活性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为筛选获得防治褐飞虱的理想单剂和复配剂,在室内采用浸苗法测定了几种氨基甲酸酯类药剂以及扑虱灵、吡虫啉和吡蚜酮等对褐飞虱的作用活性,同时还研究了扑虱灵与吡蚜酮混配对褐飞虱的增效作用.单剂测定结果表明,4种氨基甲酸酯类药剂中,以仲丁威对褐飞虱的作用活性最高,对3龄若虫的LC_(50)为28.25 mg/L,其次分别为异丙威、速灭威和混灭威;吡蚜酮对褐飞虱的活性显著高于吡虫啉的活性.复配测定结果表明,吡蚜酮与扑虱灵复配对褐飞虱产生了显著的增效作用,可作为防治褐飞虱的理想复配剂.  相似文献   

4.
吡蚜·异丙威对水稻褐飞虱的毒力与田间防效试验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经室内毒力测定,吡蚜酮、异丙威以1∶2配比对水稻褐飞虱具有较高毒力,共毒系数最大达到166.55,LC50为11.01 mg/L,增效显著。田间试验结果表明,30%吡蚜.异丙威WP对水稻褐飞虱具有较好的速效性与持效性,30%吡蚜.异丙威WP 20、30、40 g/667 m2对水稻褐飞虱的防效(1~14 d)为86.82%~99.78%;其速效性明显超过25%吡蚜酮WP 20 g/667 m2,持效性显著超过20%异丙威EC150 mL/667 m2。吡蚜酮、异丙威混配不但弥补其单剂速效性差或持效期短的不足,而且能避免和减缓害虫产生抗药性,提高药剂防治效果。30%吡蚜.异丙威WP对水稻安全,适宜用量为20~30 g/667 m2。  相似文献   

5.
为检验吡蚜酮与其它杀虫剂混合使用对灰飞虱的防治效果,特进行了吡蚜酮与其它几种常用杀虫剂混合使用对麦田灰飞虱防效试验,结果表明,吡蚜酮+唏啶虫胺、吡蚜酮+阿维毒死蜱两组合的速效性、持效性都较好,吡蚜酮+异丙威、吡蚜酮+速灭威两组合的速效性较差但持效性较好。  相似文献   

6.
刘苏闽  王奎萍  尚衍强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36):20640-20641,20644
[目的]比较市场上可同时控制灰飞虱和水稻条纹叶枯病的不同药剂的防效,并检验其对水稻的安全性,为选用适宜的药剂提供参考。[方法]以清水为对照,进行了25%吡蚜酮.噻虫嗪悬浮剂及其与毒氟磷混配剂、吡蚜酮单剂等5种药剂对水稻灰飞虱及水稻条纹叶枯病的防效试验。[结果]吡蚜酮.噻虫嗪及其与毒氟磷混配剂、吡蚜酮单剂对秧田灰飞虱成虫均具有较好的控制效果,在灰飞虱大发生年份,秧田第4次药后7 d防效均在75.00%以上;25%吡蚜酮.噻虫嗪悬浮剂及其与毒氟磷混配剂、吡蚜酮单剂对水稻条纹叶枯病防效也较好,大多在70.00%以上。[结论]吡蚜酮.噻虫嗪及其与毒氟磷混配剂、吡蚜酮单剂对水稻灰飞虱及条纹叶枯病均具有较好的防效,可在水稻生产中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7.
烯啶虫胺和噻嗪酮复配防治灰飞虱的增效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明确烯啶虫胺和噻嗪酮复配的增效作用。[方法]通过室内和田间药效试验研究了烯啶虫胺和噻嗪酮复配对灰飞虱的防治效果,并进行了2016年扬州地区灰飞虱对烯啶虫胺和噻嗪酮的抗药性监测。[结果]扬州地区灰飞虱对噻嗪酮处于高水平抗性,对烯啶虫胺处于敏感水平。烯啶虫胺与噻嗪酮的3个配比(1∶9,2∶8,3∶7)都有增效作用,烯啶虫胺与噻嗪酮的复配比为3∶7时共毒系数最大,达210.20。田间药效试验表明,复配剂30%烯啶虫胺·噻嗪酮可湿性粉剂在药后1~14 d对灰飞虱的防效都高于对照单剂30%烯啶虫胺和30%噻嗪酮可湿性粉剂,且在药后7、14 d的防效显著高于对照单剂。[结论]该复配剂可作为推荐药剂用于田间防治灰飞虱。  相似文献   

8.
在直角坐标内,用两种药剂对几种害虫的LC50值作等效线,分解二元混剂的LC50值作为单剂浓度,标注在坐标内,可以清楚地反映混剂对不同兼治对象的毒力和互作效应,以此研究农药之间的二元混剂对水稻二化螟、褐飞虱和灰飞虱的兼治作用.结果表明:氟虫腈与毒死蜱(1∶15)混用对褐飞虱有增效作用,但对褐飞虱的毒力不如二化螟;吡虫啉与仲丁威(1∶9)混用对褐飞虱有增效作用,对灰飞虱有拮抗作用;吡虫啉与速火威(1∶3)混用和噻嗪酮与吡虫啉(1∶10)混用,对两种飞虱都有增效作用;噻嗪酮与混灭威(1∶5)、甲萘威(1∶9)、毒死蜱(1∶2)和速灭威(2∶1)混配,对褐飞虱有增效作用,对灰飞虱有拮抗作用;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与丙溴磷(1∶40)混用对褐飞虱、灰飞虱和二化螟均有增效作用,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与毒死蜱(1∶39)混用对二化螟有增效作用,对灰飞虱有相加作用,对褐飞虱有拮抗作用.坐标中离原点最远的混剂实测剂量能使所有兼治对象达到50%以上的死亡率,但应根据田间有害生物发生种类和药剂间的互作效应合理选择混用药剂.  相似文献   

9.
总结了25%噻嗪酮可湿性粉剂、10%氯噻啉可湿性粉剂、20%异丙威乳油、50%混灭威乳油、40%毒死蜱乳油、20%速灭威可湿性粉剂等6种褐飞虱常用防治药剂的选择与使用技术。  相似文献   

10.
7种杀虫剂对褐飞虱的毒力测定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用4种生物测定方法测定了7种杀虫剂对越南九龙江褐飞虱种群的毒力。稻茎浸渍法测定结果表明:7种杀虫剂对褐飞虱3龄若虫的毒力(LC50值)大小顺序为氟虫腈>吡蚜酮>噻虫嗪>噻嗪酮>毒死蜱>吡虫啉>叶蝉散;点滴法测定结果表明:5种杀虫剂对褐飞虱雌成虫的毒力(LD50值)大小顺序为噻虫嗪>氟虫腈>吡虫啉>毒死蜱>叶蝉散;浸苗法测定结果表明:7种杀虫剂对褐飞虱3龄若虫的毒力(LC50值)大小顺序为氟虫腈>吡蚜酮>噻虫嗪>噻嗪酮>毒死蜱>叶蝉散>吡虫啉;药膜法测定结果表明:7种杀虫剂对九龙江褐飞虱3龄若虫的毒力(LC50值)大小顺序为氟虫腈>叶蝉散>毒死蜱>噻虫嗪>吡蚜酮>吡虫啉>噻嗪酮。由此可见,目前氟虫腈、噻虫嗪和吡蚜酮药剂对越南九龙江褐飞虱毒力较高,毒死蜱、噻嗪酮毒力次之,吡虫啉和叶蝉散毒力较低,但药膜法测定结果表明,叶蝉散表现出较高毒力,噻嗪酮毒力最小。  相似文献   

11.
安庆地区褐飞虱、白背飞虱抗药性监测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对安庆地区2000和2001年2种飞虱的抗药性监测,结果表明:2种飞虱抗药性年度间变化不大.褐飞虱和白背飞虱对甲胺磷和醚菊酯都比较敏感,而且白背飞虱对杀螟松的抗性也很低;2种飞虱对吡虫啉的抗性都接近中等水平,对其他药剂的抗性都达到了中等水平.  相似文献   

12.
褐飞虱翅型分化影响因素及机制研究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解再宏  苏品  廖晓兰 《江西农业学报》2009,21(10):95-99,102
概述了褐飞虱长、短翅型成虫的主要生态学和生物学特性。综述了影响褐飞虱翅型分化的生态因子,包括温度、湿度、光周期、若虫种群密度、虫龄、水稻生育期和植株营养,以及翅型分化的激素调节机制和遗传学基础。以期为褐飞虱的防治工作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3.
37%吡虫啉·乙酰甲胺磷EC防治褐飞虱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试验结果表明 :3 7%吡虫啉·乙酰甲胺磷EC对水稻褐飞虱有较好的防治效果 ,3 0 0~ 60 0ml/hm2 处理 ,药后 2天的防效为81.2 %~ 86.7% ,药后 7天为 85 .4%~ 91.3 % ,是防治褐飞虱的理想药剂。  相似文献   

14.
为研究褐飞虱对吡虫啉的抗性规律,进行了褐飞虱对吡虫啉的逐代抗性选育及室内毒力测定研究.从敏感品系开始选育,共饲养了23代,其中前18代为连续施药汰选,后5代为不施药的继代培养.室内生物活性测定结果表明,随抗性选育代数的增加,LC50增大,抗性水平不断提高,其中以18代最大,LC50为10l.49 mg/L,抗性为敏感品系的181.2倍;无药剂筛选的18-22代褐飞虱对吡虫啉的抗药性缓慢下降,其抗性由181.2倍下降到151.5倍.研究结果表明,合理控制吡虫啉的施用浓度及施用频率可以适当延长药剂的使用寿命.  相似文献   

15.
为获得组成型表达启动子,以褐飞虱的看家基因肌动蛋白(Acting1)与甘油醛-3-磷酸脱氢酶基因(GAPDH)为研究对象,以Genbank上褐飞虱Actin1mRNA序列设计嵌套引物,通过灰飞虱GAPDH mRNA序列搜寻褐飞虱EST数据库中的同源序列设计嵌套引物,并以设计的嵌套引物通过Tail-PCR技术对褐飞虱Actin 1与GAPDH基因ATG前侧翼序列进行扩增。结果表明:通过染色体步移的Tail-PCR技术获得Actin1与GAPDH基因ATG前侧翼序列,长度分别为2 878bp和1 196bp。BDGP数据库与PLACE软件在线分析获得核心启动子序列及TATA框、CAAT框和GATA框元件。  相似文献   

16.
对防治水稻褐飞虱的几种主要药荆进行了田间药效比较试验,结果表明,3%甲维盐WG、25%克泰WG、25%飞电WP及80%氟虫腈WG对褐飞虱具有较为理想的防治效果,且持效性好.另外.25%优乐得WP时褐飞虱的药效慢,但持效性好.40%丙溴磷EC、25%吡虫啉WP及48%毒死蜱EC防治褐飞 虱的效果相对较差.  相似文献   

17.
水稻抗褐飞虱基因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祝莉莉  胡亮  杜波 《湖北农业科学》2011,50(13):2593-2597
综述了水稻抗褐飞虱基因的研究进展。褐飞虱是对水稻为害最严重的害虫之一。它栖息于稻丛基部,吸食韧皮部汁液。褐飞虱具有不同的生物型。在抗性品种的选择压力下,将产生一种新的生物型褐飞虱群体克服该抗性品种。因此,寻找新的抗性基因是培育新的抗褐飞虱水稻品种的关键。合适的水稻抗褐飞虱的鉴定方法是克隆水稻抗褐飞虱基因的基础。常用的方法有苗期集团鉴定、蜜露量测定、电子取食监测系统等。迄今为止,科学家已经在栽培稻和野生稻中定位了21个水稻抗褐飞虱基因,并且Bph14基因已经被武汉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杂交水稻国家重点实验室成功克隆。该结果为克隆其他水稻抗褐飞虱基因以及研究水稻抗褐飞虱的分子机制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8.
灰飞虱是水稻生产上的重要害虫。田间自然接虫鉴定方法表明,341份常规种质资源中高抗材料18份、中抗材料41份;38份野生稻资源中高抗2份、抗虫11份、中抗25份;656份高代材料中只有10份表现为中抗。  相似文献   

19.
在室内条件下,用微量点滴法和试管药膜法测定了辣根素对水稻褐飞虱3龄若虫的杀虫活性,在处理后72 h的LC50值分别为35.83、43.9 mg/mL。同时在网室条件下用喷雾法测定了20%辣根素乳油对水稻褐飞虱3龄若虫的控制效果,用500 g/L的20%辣根素乳油喷雾试虫72 h后,校正死亡率达到了100%。因此,辣根素可以作为一种植物性杀虫剂用来防治水稻褐飞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